书城医学月经病实效经典
48565100000022

第22章 经前期综合征(1)

育龄妇女在应届月经前7~14d,反复出现一系列精神、行为及体质等方面的症状,月经来潮后症状迅即消失。因其包括多种多样的功能性症状,故总称为“经前期综合征”。结合临床表现,本病可归类于中医“脏躁”、“经前乳胀”、“经行水肿”、“经行头痛”、“经行身痛”、“经行情志异常”等疾病的范畴。

第一节西医疗法

一、诊断

1.症状临床表现最主要的是精神方面的症状,多与担忧、抑郁有关,担忧方面包括神经紧张,情绪波动,易激动,不安;抑郁方面表现出因担心而压抑,好哭,孤独感,自我形象低下,失眠,易忘,思想不集中,常分散注意力。

此外还有以下症状:乳房胀痛。经前2~3d甚或半个月左右出现乳房胀痛,或有结节,甚至乳头刺痛不能触摸,经后痛减,乳房变软,结块消失。

水肿。经前数日或行经期或经净后出现面目、四肢水肿,按之凹陷,并伴见疲乏无力,体重明显增加,严重者可见腹壁明显水肿。

疼痛。经行前后头痛剧烈难忍,肢体骨节疼痛,或肢体麻木,拘急紧束,经后逐渐消失。

腹泻。每次月经期间大便泄泻,次数多少不等,经净泻止。

口舌糜烂。月经前后出现口舌糜烂,舌边溃疡疼痛,影响进食及饮水,经后缓解。

发热。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发热或午后潮热,或自觉发热,经后消失。

2.体征有水肿者,可见颜面及下肢凹陷性水肿;乳房胀痛明显者,检查时可发现乳房触痛性结节;经前有黏膜变化者,可有口腔溃疡;皮肤可见荨麻疹或痤疮样疮。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雌、孕激素测定:月经后半期孕酮水平低下或正常,雌二醇浓度偏高。

雌二醇/孕酮比值增高。

(2)催乳素测定:水平较高。测定时宜在醒后3~4h抽血。

(3)阴道细胞学检查:角化细胞异常持久,提示雌激素水平增高,孕激素不足。

(4)宫颈黏液检查:黄体期涂片仍见宫颈黏液稀薄透明,延展性强,并见羊齿状结晶者,提示雌激素水平增高。

(5)体格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浆蛋白检查等,排除全身性疾病引起的水肿。

4.诊断要点

(1)在前3个月经周期中周期性出现一种精神神经症状和一种液体潴留症状。

(2)症状在月经周期的黄体期反复出现,症状最晚在月经开始后4d内消失,至少在下次周期第12天前不再复发。

(3)症状的严重程度足以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及工作。

二、治疗

1.一般治疗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认识疾病和建立勇气及信心。让患者的家庭成员了解该病的周期性发作规律,给予患者理解和宽容。同时指导患者减少糖、盐、咖啡因及酒精的摄入。可改善经前期综合征的精神症状,减轻水潴留。

2.药物治疗

(1)孕激素疗法:对抗孕激素并能补充黄体功能不足,能控制水潴留、烦热、腹部与下肢水肿。常见用药有:甲羟孕酮4~8mg,每晚1次;或甲地孕酮4~6mg,每晚1次;或氯地孕酮2mg,每晚1次;或黄体酮10~20mg,于经前8d开始,每日1次肌内注射,共5次。可改善水肿、乳房胀痛,情绪也有好转。

(2)利尿剂:常于黄体期治疗,螺内酯20mg,每日4次;连续4个月可使症状减轻。

(3)达那唑:达那唑200mg,每日2次,通过抑制排卵和卵巢性激素分泌达到治疗作用。但其具有雄激素活性致肝功能损害作用,故严重者可用。

第二节中医辨证治法

一、经行头痛

经行头痛,病因不一,有虚实之分。临床根据疼痛时间、部位、性质,以辨虚实。实证者多始于经前或经期,多为胀痛或刺痛,疼痛较剧;虚者多在经后或行经将净之际作痛,多为隐痛,痛势较缓。实证中,肝火头痛多于两侧或巅顶,胀痛或跳痛;血瘀者多痛有定处,痛如锥刺;痰湿者头痛,头重如裹。

临床上还可见虚实夹杂者,当细心明辨。治疗以调理气血为大法,使气血调和,清窍得养,则痛可止。

1.血虚证

主证:经期或经后,头晕头痛,头痛多为隐痛,心悸少寐,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虚细。

治则:益气养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酌加枸杞子、何首乌。若血虚肝旺,加桑叶、菊花;血虚生风,重用川芎,加防风。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2.肝火亢盛证

主证:经前或经期头痛,多发于两侧或巅顶,疼痛多呈胀痛或跳痛,伴头晕目眩,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胸胁苦满,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弦细数。

治则:滋阴清热,柔肝息风。

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减。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酌加羚羊角骨、钩藤、夏枯草、白蒺藜。若肝火炽热,头痛剧烈,加龙胆草、生石决明以清泄肝火,抑肝潜阳;偏于肝肾阴虚,加女贞子、墨旱莲。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3.血瘀证

主证:经前或经期头痛剧烈,痛如锥刺,痛有定处,伴小腹疼痛,拒按,经行不爽,经色紫暗有块。舌质黯,边尖有瘀点,脉细涩或弦涩。

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赤芍、桃仁、红花、川芎、麝香、生姜、大枣。

腹痛剧烈,可加香附、牛膝、泽兰;若兼气血虚弱,可加党参。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4.痰湿阻滞证

主证:经前或经期头痛,头重如裹,胀闷不适,胸脘满闷,恶呕痰多,口淡纳呆,平日带多稠黏,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胖,边可有齿印,苔白腻,脉滑。

治则:燥湿化痰,降逆止痛。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白术、天麻、茯苓、橘红、甘草、生姜、大枣、蔓荆子、石菖蒲、丹参。若痰热上扰,口苦目眩者,可用温胆汤;虚烦不寐者,加黄连。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二、经行情志异常

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烦躁易怒,悲伤啼哭,或情志抑郁,喃喃自语,彻夜不眠等症者,称为“行经情志异常”。

本病多由情志所伤,情怀不遂而致。因于肝气郁结者,治宜疏肝解郁;心血不足者,则需养心安神;痰火上扰者,必须泻热化痰。治疗多于经前开始。

1.肝气郁结证

病因:恚怒伤肝,情志失舒,肝气郁结,经前冲气上逆,气机升降失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心窍,神明失守,郁郁寡欢,神志痴呆或语无伦次。

主证:经前抑郁不乐,情绪不宁,心烦易怒,胸闷胁胀,甚至发癫、神痴,喃喃自语,语无伦次,经后逐渐减轻,复如常人。平素沉默寡言,心烦头痛,胸胁苦满。苔薄,脉弦。

治则:疏肝解郁,镇静安神。

方药:逍遥散加减。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炙甘草,加贝母、琥珀末。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2.心血不足证

主证:经行出现心中懊悔,语言错乱,无故悲伤;或精神不振,倦怠懒言,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表情呆滞,面色少华。月经量少,色淡红。舌淡,苔白,脉细。

治则:养心血,安心神。

方药:甘麦大枣汤加减。甘草、小麦、大枣,加百合、龙骨、酸枣仁。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3.痰火上扰证

主证:经前失眠不寐,心烦不宁,渐至语无伦次,狂躁不安,甚或骂詈不避亲疏,不知羞耻,狂跃奔走呼叫,经行血净则渐愈。平时自觉心胸烦闷,不思饮食,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则:清热化痰,清心开窍。

方药:礞石滚痰丸加减。礞石、大黄、黄芩、沉香,加竹茹、石菖蒲、郁金。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三、经行乳房胀痛

于经行前、经后或经行期间出现乳房胀痛,或乳头胀痛作痒,甚至不能触衣者,称为“经行乳房胀痛”。经行乳房胀痛可兼见情志及心理不稳定等证候。

本病以乳房胀痛随月经周期反复发作,经后逐渐消失为特点。或由七情内伤,肝气郁结,或痰湿阻滞,致气血运行不畅,脉络欠通,或因肝肾精血不足,经脉失养所致。临床上应注意分清虚实。实者多痛于经前,按之有块,经后乳房胀痛渐止。虚证多痛于经后,按之乳房柔软无块。亦有虚实夹杂者。

1.肝气郁结证

主证:经前乳房胀满疼痛,甚则不可触衣,胸胁胀满,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时叹息,可伴经前小腹胀痛,经后缓解。舌暗红,苔薄,脉弦。

治则: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枳壳、炙甘草、白芍、川芎、香附、陈皮。

若乳房胀满痛甚,加鸡内金以消导胃气;乳房胀硬有块,加夏枯草、路路通、王不留行散结通络;胸胁满闷,加瓜蒌皮;若肝郁化火,见乳房胀痛作痒,心烦口苦者,可用丹栀逍遥散。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2.胃虚痰滞证

主证: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或乳头痒痛,痛甚不可触衣,胸闷痰多,食少纳呆,平素带下量多,色白稠黏,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胖,苔白腻,脉缓滑。

治则:健胃祛痰,活血止痛。

方药:四物合二陈汤加减。当归、赤芍、川芎、生地黄、陈皮、半夏、茯苓、海藻、红花、香附、牡丹皮。若肝郁化火,见乳头痒痛,可加黄芩、栀子。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3.肝肾阴虚证

主证:经行或经后乳房胀痛,腰膝酸软,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滋肾养肝。

方药:一贯煎加减。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川楝子、枸杞子。乳胀者,加橘核、路路通;胀痛甚者,加丹参、郁金。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第三节中医外治疗法

一、灸疗法

方1

取穴:主穴取百会、风池、太阳、合谷、血海、三阴交。风寒加外关;风热加大椎,瘀血重者可加膈俞,少腹冷痛者加灸关元穴。

用法:艾条温和灸,每日1次,经前3~5d开始治疗,至行经结束。连续3个月为期。

功效:活血行气止痛。

适应证:主治经期头痛。

方2

取穴:气海、天枢、三阴交。

用法:患者取仰卧位,下肢屈曲。气海用3寸长毫针先直刺1.5~2寸,上下徐徐提插3~5次后,再将针提至皮下,向中极方向透刺2~2.5寸,按上法上下徐徐提插3~5次,待有强烈沉胀感后留针20~30min;天枢针1.5~2寸,刮针手法,留针时间同气海;三阴交针1.0~1.5寸,提插捻转手法,持续行针至腹痛减轻或消失后留针,与上两穴同时起针。同时嘱助手手持点燃之艾条,灸烧气海穴上下部位,每次灸烤30min。于经行腹痛或经期前后下腹部疼痛时进行,每日1次,3次为1个疗程。

适应证:主治经前期综合征。

二、按摩疗法

方1

取穴:百会、率谷、上星、印堂、太阳、前额、风池、天柱、风门、阿是穴(头部压痛点)、合谷、神门、内关、外关、足三里、太冲、涌泉。

用法:揉百会、率谷、上星、印堂、太阳穴各2~3min;分推前额54次;揉合谷、神门、内关、外关穴各2min;揉足三里、太冲、涌泉穴各2~3min。

功效:通络止痛。

适应证:主治经行头痛。

方2

取穴:印堂、太阳、前额、风池、天柱、大椎、百会、内关、外关、合谷、神门。

用法:揉印堂;按揉太阳,分推前额;按揉风池、天柱;点按大椎,揉按百会;拿内关、外关;拿按合谷;掐揉神门。一次为25~30min。

功效:通络止痛。

适应证:主治经行头痛。

方3

取穴:后颈(自风池→大椎穴)、太阳、前额眼眶、百会、头维、肩背部俞穴、肩井、肝俞、心俞、脾俞、胃俞、肾俞。

用法:患者取正坐,双目微闭。捏揉颈(自风池→大椎穴)3遍;按揉风池、太阳穴均5min;抹前额眼眶至太阳、风池穴3遍;按压百会、头维穴约1min;弹拨肩背部、俞穴3遍;按揉肝俞、心俞、脾俞、胃俞、肾俞共约10min;捏揉肩井3遍。依法操作,按步进行。

功效:通络止痛。

适应证:主治经行头痛。

方4

取穴:上星、攒竹、太阳。

用法:①拿上星。患者正坐。术者对站,先用松节油或75%乙醇推拿局部揉擦两遍。然后用双拇指压住印堂,两示指头压住上星,余指托住头部两侧凝神歙气。待神气充足时,将气升提运入劳宫,待劳宫有痒感或热感时,证明气至。然后将拇指和示指微曲成正反两个“S”形,紧靠皮肤,示指稍微固定,两拇指放“V”字形向上星穴推拿,连续20次。②推攒竹。体位及术前准备同上。用两拇指压住攒竹穴,余指托住两侧,气至后成“一”字形沿眉向左右分推,连续20次。③运太阳。术前同上。用两拇指紧贴左右太阳穴,气至后成螺旋式运动20次。

功效:通络止痛。

适应证:主治经行头痛。

方5

取穴:患侧前额→太阳、头维、肝俞、脾俞、肩井、大肠俞、合谷、太冲、三阴交。

用法:分推前额→太阳10遍,揉按太阳、头维穴各2~3min;按揉肝俞、脾俞穴各3min;捏揉肩井穴3遍;掐压合谷、太冲穴各5~8遍;揉神门、三阴交穴各2~5min。加用大肠俞放血(点刺放血),出血后加拔火罐。

功效:通络止痛。

适应证:主治经行头痛。

方6

取穴:风池、鱼腰、太阳、合谷。

用法:患者取坐位。①点法。主要手法。用一指持续用力(如用拇指和中指),指尖按在穴位上。时间一般为1min以上。②揉法。重要手法。用手背按住局部,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揉动。时间一般为3min以上。③捏法。用单手或双手拇、示、中、环指张开成鸭嘴状,用于捏拿局部,并沿上下方向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