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月经病实效经典
48565100000037

第37章 围绝经期综合征(4)

经验体会: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所致的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的综合症状群。其突出症状为潮热、汗出、头晕耳鸣、心悸失眠、烦躁易怒、抑郁不宁、胸闷、腰酸背痛等。发病年龄多为45~55岁。妇女在绝经前后主要由于肾气渐衰,天癸已竭,冲任失调所致,并累及心、肺、脾三脏。肝肾不足,阴虚火旺,则潮热、汗出、心烦易怒;精血不足,脑失所养则头晕、耳鸣、头痛、失眠、健忘、记忆力下降;气血不足则心悸、乏力;肾主骨,当其不足则腰酸背痛,颈部酸痛等。二仙汤由仙茅、淫羊藿、当归、巴戟天、知母、黄柏组成。方中仙茅、淫羊藿、巴戟天温补肾阳,当归补血活血;知母、黄柏滋阴润燥泻火。诸药合用,共奏温肾阳、补肾精、调冲任之功。温阳补肾药与泻火滋阴药同用,对调理冲任起到了明显作用,再随症加减,对缓解围绝经期妇女的症状群起到了很好的治疗作用。

方7一贯煎加减

配方:生地黄15g,枸杞子12g,当归12g,北沙参12g,麦冬15g,柴胡12g,白芍12g,牡丹皮10g。

加减变化:若脾气不足,加茯苓、白术、山药、焦三仙等健脾补气之品;若阴虚火旺,加知母、黄柏、何首乌、川楝子等滋阴泻火之品;神志不安、失眠健忘加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等养心安神之品;肝郁重者,加香附、枳壳等疏肝解郁之品。

用法:每日1剂,10剂为1个疗程。

功效:滋阴补肾,疏肝理气,调和气血。

临床应用:临床治疗35例患者,治愈18例(51.4%),烘热汗出、情绪异常等症状全部消失;好转15例(43%),症状明显减轻;无效2例(5.6%),症状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94%。

病例:患者,女,49岁。绝经1年。烘热汗出,无端烦躁、恐慌,胸胁胀闷,失眠健忘,心悸,纳差等症状进行性加重。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现症:

除上述诸症外,舌质红而少苔,脉弦细而数。属阴虚肝郁症。治以滋阴疏肝,方用一贯煎加减:生地黄15g,枸杞子12g,当归15g,沙参10g,麦冬10g,柴胡12g,牡丹皮10g,酸枣仁20g。5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2诊,汗出、烦躁诸症稍减,睡眠改善,纳差如故,原方加焦三仙各15g,5剂。

3诊,诸症明显好转,上方续服10剂。嘱其常服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以善其后。

经验体会:肾以藏精为主,肝以藏血为用。二者精血互化,相互影响。且肝性喜条达,主调畅情志。女性又易受情绪影响,而致肝郁不舒。绝经期前后,肾阴由盛渐衰,天癸由少渐竭。故肾阴不足,肝郁气滞,是导致本病发生的关键所在。一贯煎融滋阴疏肝为一方,方中生地黄、枸杞子滋肾阴,沙参、麦冬滋肺胃之阴,与生地黄、枸杞子相合,有金水相生之意;当归、白芍补肝血,调经活血,与以上滋阴药相伍,滋阴养血,精血互化;以柴胡易川楝子以疏肝解郁(因川楝子虽可疏肝,但有破气之嫌,故易之)。诸药合用,共成滋阴补肾,疏肝理气,调和气血之功,以期滋水涵木,精血互化,肝气条达,诸症自愈。

方8羊藿三子汤

配方:淫羊藿、五味子、山茱萸、补骨脂各12g,桑椹、枸杞子各15g,牡蛎、制何首乌各20g,红参、甘草各5g。

用法:每日1剂,加水600ml,煎至200ml,煮2次,分2次服。

功效:补肾填精、生髓补骨。

临床应用:临床治疗45例。治愈9例,显效24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6%。

经验体会:女性更年期综合征属中医“绝经前后诸证”、“郁证”等范畴。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以上论述阐明了女性更年期肾气渐衰,天癸渐绝,精血不足,肾中阴阳失调。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则烘热汗出、潮热面红、头晕耳鸣、皮肤感觉异常,月经失调、量少或周期紊乱、崩漏淋漓;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心肾不交导致心悸怔忡、心烦失眠、健忘易惊、如痴如呆。

肾虚是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根本原因,治疗上应重在补肾,调整肾、天癸、冲任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羊藿三子汤中,淫羊藿、补骨脂温肾助阳,枸杞子、桑椹、何首乌、山茱萸滋补肝肾而填精,五味子、红参益气养阴,牡蛎敛阳固肾,诸药合用,共奏补肾填精、生髓补骨之功。

方9疏肝补肾汤

配方:柴胡12g,白芍12g,当归10g,郁金12g,川楝子12g,香附10g,熟地黄15g,牡丹皮12g,山茱萸12g,女贞子12g,黄精15g,鹿角霜10g,王不留行20g,丹参15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经期停服。每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绝经患者根据临床表现服用,15d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

功效:疏肝理气,补肾调经。

临床应用:50例患者,年龄45~56岁;病程3个月~1年;已绝经22例,其中自然绝经17例,人工绝经(子宫全切、次全切)5例,未绝经28例。经治疗,治愈30例,占60%;好转12例,占24%;未愈8例,占16%。总有效率84%。

经验体会:乳腺增生病属中医学乳癖范畴。围绝经期妇女肾气渐衰,冲任失调,精血不足。冲任属肝肾之脉。肝肾亏虚,水不涵木,肝失条达,而致经络阻滞,出现乳房肿痛、结块,心烦易怒,情绪不稳,喜怒无常等症状。疏肝补肾基本方中用逍遥散以疏肝养血,佐以香附、川楝子、郁金、丹参、王不留行,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有助于促进乳腺增生组织及纤维的吸收;熟地黄、山茱萸、女贞子、黄精、鹿角霜滋阴补肾。因此,应用疏肝补肾法治疗围绝经期乳腺增生病,调节机体内分泌功能,在临床上收到较好疗效。

方10加味四物汤

配方:熟地黄15g,白芍10g,当归10g,川芎6g,白术10g,牡丹皮10g,柴胡10g。

加减变化:肾阴虚明显者加山茱萸12g,知母10g,黄柏10g,阿胶(烊服)10g;肾阳虚明显者,加仙茅10g,淫羊藿10g,巴戟天10g,鹿角胶(烊服)6g;伴失眼者加酸枣仁20g,五味子6g;伴惊悸不安者加茯苓15g,龙齿10g。

用法:水煎2次,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疏肝解郁。

临床应用:临床治疗87例患者,治愈54例,好转2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3.1%。

经验体会:治疗本病,虽肾虚天癸衰竭是发病的原因,固然以调治肾之阴阳为大法,但是在临床上从肝调治,补肝血,和肝气,散肝风,同时顾及肾之阴阳,子母同治其效更佳。用《傅青主女科》之加味四物汤为基本方,以四物汤补养肝之阴血;以柴胡、白芍、牡丹皮疏肝解郁,柔肝缓急;在此方之基础上肾阴虚明显者加山茱萸、阿胶、太子参、五味子、酸枣仁,诸药滋阴补肾;加黄柏、知母清热养阴。肾阳虚明显者,加仙茅、淫羊藿、巴戟天、鹿角胶温补肾阳。组方谨宗“妇女以血为本,肝为先天”和“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之旨。中医药治疗本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采用激素治疗,小剂量疗效不显着,大剂量则不良反应大,而且用药量个体差异大,不易掌握的缺陷。

方11四草汤加减

配方:马鞭草、鹿衔草各30g,茜草根、益母草各15~30g。

加减变化:若见出血较多,量下如冲,可加入大蓟、小蓟各10~30g,大黄炭6g,侧柏炭15~30g,三七粉(吞服)1.5g,茜草用炭;若出血量少,迁延不愈,可加泽兰叶6~10g,赤芍、皂角刺各10g,茜草生用;若血瘀见症明显,下血见大血块量多、色紫,小腹疼痛拒按,血块下后痛缓,舌边有瘀点或有紫气,脉弦涩者,可加入失笑散方:生蒲黄(包煎)10~20g,五灵脂10g;若湿热象明显,血质黏腻,头晕口腻,小便黄赤,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其人既往有盆腔炎史者,可加入红藤、败酱草各20g,生薏苡仁、蒲公英各30g,马齿苋15~30g;若兼见胸胁乳房胀痛,时欲叹息,可加醋柴胡、白芍炭、苏薄荷(后下)、焦栀子各6g,牡丹皮3g;如兼见乏力神疲,纳少口淡,面色淡白无华者,可加黄芪15~30g,党参10~20g,炒白术10g,炙升麻6g;若兼见面色萎黄,头晕心悸者,仍宜加人参、黄芪、白术、升麻之类以补气摄血生血,因“有形之血不能速生,必生于无形之气”;若兼见血色鲜绛,潮热盗汗,口干少津,舌红欠润,脉兼沉细之象,可合二至丸:加女贞子、墨旱莲各10~15g,再入生地黄15g,生牡蛎粉20~30g,龟甲(先煎)20g,兼以滋阴止血;若兼见失眠、心烦、潮热,舌尖红赤而干,可加酸枣仁30g,茯神、阿胶(烊)各10g,以养心安神;兼见腰膝乏力,肢冷畏寒者,可兼入鹿角胶(烊)、山茱萸、紫河车、黄芪各10g,黑杜仲15g。

用法:水煎取汁200ml,早晚分服,若崩中势急,每日可暂进2剂。疗程为1个月。

功效:清热利湿、化瘀止血。

临床应用:经1个月的治疗,48例患者中痊愈31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7%。

经验体会:方中马鞭草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肿,现代药理证明具有消炎止痛、止血抗菌作用;鹿衔草补虚益肾、祛风除湿、活血调经,具清肝止血之功。药理证明其成分能强心、降压、扩张血管、杀菌;方中马鞭草、鹿衔草2味药,共奏清热利湿、化瘀止血之功,为主药;茜草根,能行血止血、通经活络、化湿祛痰;益母草活血祛瘀、调经利水,药理实验证实益母草和茜草均能引起子宫收缩,并收缩血管,煎剂优于酊剂。四药合用,效专力宏,共奏清热利湿、化瘀止血的作用。

方12活血益气汤

配方:炒蒲黄20g,炒五灵脂25g,益母草15g,鸡血藤15g,茜草10g,党参20g,黄芪20g,阿胶(烊)10g,白芍10g,海螵蛸20g,荆芥穗1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200ml,早晚分服。5d为1个疗程。

功效:祛瘀养血、益气固经。

临床应用:经1~2个疗程治疗,47例患者中痊愈25例,有效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5%。

病例:患者,女,48岁,已婚。既往月经规律。自6个月前出现月经周期紊乱,经血尚能自止。后1个月月经来潮后,持续月余,淋漓不断,量少,色紫暗,有小血块,小腹胀痛,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面色略为苍白,舌紫暗边有瘀点,苔薄白,脉沉涩无力。病理示:子宫内膜腺囊型增生。B超示:内膜厚为15cm,子宫大小正常,双附件(-)。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证属气虚血瘀。治宜活血化瘀,补气养血。给予自拟活血益气汤口服。2剂后,月经量明显增多,色黯,排出黑色大血块,腹胀痛减轻。4剂后血色转为鲜红色,量少,点滴而止,血块基本消失。5剂后,月经血止,小腹已无胀痛,心悸、气短等症亦减,唯觉纳呆,寐差,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嘱其服人参归脾丸善后调理,诸症消失。随访3个月未复发。

经验体会:活血益气汤方中蒲黄、五灵脂、茜草在收敛止血的同时,兼活血化瘀,具有止血不留瘀的特点;益母草、鸡血藤既能行血,又能补血,尤适于气虚血瘀的患者。但考虑到祛瘀过急,易伤正气这一事实,亦在方中加入黄芪补气健脾以养血之源;阿胶、白芍养血调经;海螵蛸咸、涩、微温,为收敛止血之佳品;荆芥穗引血归经。全方共奏祛瘀养血、益气固经之效,以达扶正祛瘀的目的。故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疗效满意。

方13柴桂解郁汤

配方:柴胡10g,黄芩10g,半夏10g,炙甘草3g,党参15g,桂枝6g,白芍10g,贝母10g,瓜蒌20g,栀子10g,桑叶10g,牡丹皮10g。

加减变化:如阴虚津枯而口渴多饮者去半夏之燥,入生地黄、女贞子、墨旱莲之属即可;如阳虚偏重而恶寒、身痛、汗多且其脉多微弱者,慎用黄芩、栀子、贝母、瓜蒌、桑叶、牡丹皮等,随证入附子、龙骨、牡蛎。

用法:每日1剂,煎煮2次,早、晚各服1次。1~3周为1个疗程。

功效:疏肝解郁,调理阴阳。

临床应用:临床治疗76例患者,显效34例,好转2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

经验体会:围绝经期临床表现为寒热往复、面部潮热、心烦眠差、情绪急躁等,属“郁”之范畴,以中医概念而言,应当从气血阴阳失和论之。

经曰:“阴平阴秘,精神乃治。郁之所发,阴不敛阳,阳不从阴,其气欲伸而不得也。

人之气血,中焦为之枢;人之阴阳,厥阴少阳以和之。”由此可见,气血阴阳之调和皆与脾胃肝胆有关。本方以小柴胡汤为君,疏肝和胆,调理脾胃,阴阳为之调和;以桂枝汤为臣,荣营和卫,调理中焦,气血为之平和。君臣相和即柴胡桂枝汤,可以调和人之阴阳气血,从未论治。桂枝汤对体温、汗液分泌、免疫内分泌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贝母、瓜蒌、栀子等为解郁清热之要药,此方用之为佐,桑叶,牡丹皮辛、凉、苦为使,合白芍等凉血透营、解郁散热为治标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