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话台州人
4856700000021

第21章 最硬不过天台话

天台话之难懂,可能名列台州各地方言之首(当然,玉环坎门一带的闽南话同样难懂),我花了两年时间终于听懂了天台官话,但是到天台乡下去,七十多岁的老娈人(台州方言,老妇人)一开口说的那些土得掉渣的俚语,听得我又傻眼了。孟子就说过,南方人是“舌之人”,即伯劳鸟,舌指的是说话像鸟叫。我觉得,天台话跟广东话一样,完全够得上“鸟语”的标准。据说,三十多年前的对越自卫反击战,越南兵破译了我方的密电码,我军指战员遂叫两个天台兵临时充当报话员,听得越南人直翻白眼。温州人说充当报话员的是他们温州人,因为温州话难懂。天台人一口咬定报话员是他们天台人,因为天台话不但难懂而且硬实,光凭这硬度,就足以把越南兵吓得屁滚尿流。

外地人到天台,最先被吓着的是天台人的嗓音,天台人那洪钟大吕般的嗓门,总让人觉得心虚,个别心脏不好的人,听天台人说话,很有可能变得心律不齐。一方水土养一方的腔调,临海人讲话软绵绵糯答答,天台人讲话硬呛呛大咧咧。天台人冷不丁一开口,好像平地一声响雷,晴天一声霹雳。天台人说话,不管有理无理,先从气势上压倒对方。天台人以大嗓门居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高门亮嗓,声若洪钟,讲话像吵架,调情像斗嘴。两个豪爽的天台人在上海的大酒店吃饭,吃完饭在酒楼里抢着买单,双目怒睁,有睥睨一切的气概,边上的人看了吓得要死,以为他们要打起来了!所以,宁听“临海人吵架,勿听天台人说话”是有道理的。天台有一句俗语——“腰中三分铜,讲话如雷公”,其实,天台人即使是身无分文,讲话声音也是大过雷公的。

临海人一口吴侬软语,说话是“大珠小珠落玉盘”,天台话一出口,则是“大石小石落铁盘”,让人感觉这天台话会像石子一样直往下坠,又好像铁锤打铁墩,实在太硬实了。一位天台官员曾要求每个天台人都会背李白的“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天台人觉得这样的好诗确实该常挂嘴边,长长天台人的志气,灭灭仙居人的威风,结果天台人用“天台普通坏”一念,好像在念咒语。天台人说话基本靠吼,这硬邦邦的天台话,用来配天台人的硬气倒也相得益彰,我很难想象一个天台大男人操着吴侬软语的绵软样。不知是天台话的硬度,导致了天台人的硬气,还是天台人的硬气,造就了天台话的硬度。

天台话硬而重,天台人普通话说得好的不多,让五十岁以上的天台人说“普通坏”,总带点椒盐味、哈喇味,但凡天台人当头头脑脑,只要他们坐在台上用“天台普通坏”做报告,十之八九都讲得佶屈聱牙、荒腔野板、一副“洋夹土”的腔调,尽管他们讲得慷慨激昂,底下人却听得云里雾里,能听懂七八成已经很了不起了。别人听不懂,但是坐在台下听讲的天台人觉得受用,以为天籁。中央某部委的新闻发言人是天台人,某次他在《新闻联播》中一露脸,说了几句普通话,天台人马上从他的普通话中听出了天台口音,为此奔走相告、欢呼雀跃。天台领导中,偶尔也有个把“普通坏”讲得好的,但属凤毛麟角,珍稀动物。

天台的文化底蕴太深厚了,从天台话里就听得出,中午叫“日昼”,晒太阳叫“摘日头”,厅堂叫“堂前”,你叫“尔”,看戏叫“相戏”(看电影则叫“望电影”,比如说:你望电影,电影院捕得着吗?),立即叫“旋即”,学费叫“束修”——“束修”一词出自《论语》,一个七旬乡下老娈人问自己的孙子学费交了没,开口便来一句:“你束修交了没有?”就是教古汉语的博士生导师,也未必能把这个词用得这么自如。

在称呼上,天台人也是独特的,老派的天台人在人前称呼自己的另一半,就在子女名字后加上“那”字,如土根那爸、土根那姆。爱钻牛角尖的人常纳闷,“那爸”“那姆”之外,难道还有“这爸”“这姆”不成?天台人管姐叫“大”,管妻舅叫“冷饭舅”,让人更弄不明白。“冷饭舅”之外,难不成还有“热饭舅”?姐叫“大”,妹是不是叫“小”?

天台人重情义,称呼也比别地方的人显得热络些,长辈必以“公”“叔”称之,同辈人之间必以“哥”“妹”互称。外地姑娘找了天台人当男友,跟男友回天台,走在乡间小道上,时不时有妙龄村姑跟她的男友打招呼,开口闭口“某某哥”,言谈之间甚是亲昵,听得外地姑娘醋意顿生,有些心眼小的女子,还会当场诘问男友,你到底有几个好妹妹?其实,天台同辈人之间互称“哥”“妹”,没有任何暧昧的成分,也不掺杂一点男女私情。

天台人性格是火爆的,感情是深厚的,但是在天台话里,没有“爱”字,只有“中意”一词。粤语里也有“中意”一词,当年与郑少秋离异的香港名主持肥肥在主持节目时,问了前夫郑少秋一个萦绕心中千万遍的问题:“我一直想问,你有没有真真正正地中意过我?”秋官道:“有,我好中意你。”肥姐一听,哈哈大笑道:“哈哈,行了行了,什么也不用再说了。”纵然现在相逢陌路,毕竟当年被对方深爱过,一句“中意”,释怀了纠缠肥姐多年的心结。

但是“中意”毕竟只是“中意”,离爱似乎还缺点火候,好像情到深处时,“喜欢”二字肯定不如一个“爱”字更能表情达意。有人替天台人担心,只有“中意”没有爱,那天台小伙子求婚时,效果会不会打些折扣,不必担心,天台人求婚时有更浓烈的表达方法——“你死后愿意葬在我家的祖坟里吗?”意谓生死与共,还有比这更强烈的爱情表达法吗?

天台人说话经常冒几句“咯吱咯吱”,我最初以为是“胳肢窝”的“胳肢”,不明白为什么天台的男女老少都把“胳肢”挂嘴边,后来才明白,原来“咯吱咯吱”是“这样这样”之意,相当于台湾话“酱紫”——“这样子”。“咯吱咯吱”是我听懂并破译的第一句天台话。

我破译的第二句天台话是“脚刺”,天台话里的“脚刺”指本领,我常犯嘀咕,“脚刺”算本领,那“鸡眼”又指什么?还有,天台人管马铃薯叫红毛芋,红毛者,洋人也。

如果一个女人爱出风头,天台话会说她是“羊神舞道”!天台人把喝开水叫“喝茶”,喝茶则叫“茶散茶”,把闲聊说成“讲散”,一边讲散一边吃茶散茶的天台人,看上去相当悠然自得。某位曾主政天台的领导跟我说,天台话中,最生动、最形象、最有创意的是厕所的称呼,天台城郊一带,把厕所称为“东四间”,外地人听不明白,经常听成“冻死间”——过去天台农村多露天茅坑,冬天在野外解手,冻得格格抖,所以称为“冻死间”,多么形象生动啊。该领导为人风趣,有一次办公室主任给他打电话,他开玩笑用天台腔问:五个六个啦?(天台话,你哪位?)办公室主任马上说:打错了打错了,挂了电话。

天台话里的感叹词也特别有意思,如“啊呐!碗敲碎了。”“啊呐呐!咯讨债鬼竟会作咯档事。”表示惋惜;用“咋好”表示无可奈何,“一勿会种田地,二勿会做生意,咯档人咋好!”,用“弗火落”表示无可奈何,“天台人三厨薄,一天呒粥弗火落”。

天台人很热爱自己的语言,不容别人置喙,在天台街头,一个自以为是的外地人学着天台人说话,结果天台汉子把他扁了一顿,弄得这个外地人灰头土脸的。

天台人跟天台人在一起,聊天时肯定用天台话,跟别的县市人在一起,也是说天台话。外地朋友听不懂天台鸟语,见天台人用天台土话说得兴高采烈,他一句也听不懂,相当郁闷,恨不得把这几个天台人的舌头揪出来弹几下。几乎所有的天台人都以操一口天台话为荣,天台人称之为“语言自信”。仙居话也不好懂,但仙居人因人而变,因地而变,因时而变,听不懂吗?那我说普通话好了。天台人才不,听不懂?哼,听不懂那是你自己的事!儒雅些的天台人则会劝你:你要多听常听天台话,多跟我们天台人交朋友,最好嫁个天台人或娶个天台人,这样就能早日听懂天台话!

你说天台人死心眼也罢,给他们戴上一顶“热爱家乡”的高帽子也罢,反正他们就是这个范儿,这一点跟仙居人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市级机关工作的仙居人玉环人和别的县市人,日久天长,多多少少会改掉一些口音,被工作地所在的方言同化,尤其是那些在机关工作的仙居人,怕同事听不懂仙居话,很多人不说乡音,而说一口椒盐普通话。善于审时度势的仙居人,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而天台人是死硬派,一根筋,走到哪里,硬邦邦的天台话就带到哪里,他们很少会改变乡音,一律说着千年不变的硬邦邦的天台话。

列宁说,只要哼着《国际歌》的曲子,就能找到自己的战友。天台人也一样,只要听到天台话,天台人心里就踏实,就有找到组织的安全感。在陪客的酒桌上,互不相识的两个天台人,从对方的“普通坏”里捕捉到一丝乡音,两人又惊又喜,一声打探:你也是天台人?当得到肯定答复后,两个天台人喜出望外。两人一旦接上头,马上撂下满桌的客人,热火朝天改口说起天台话来了——在很多场合,天台人把天台话当成最好的验证码,用来验证你是不是对家乡有感情,是不是正宗的天台人,有没有忘本,有没有血性,是滑头还是忠厚,可不可靠,值不值得深交。

天台人是特立独行的,天台话自然也很难被别的什么方言所同化。如果这世界上还有最后一种方言没有消失,依我看,不是鸟语就是天台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