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创新平台:由企业进行产品或工艺创新的技术平台,由区域内企业技术平台集合而成,其中大型企业的国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体上,产业共性技术平台更多从事于偏基础、外溢性大、风险高的科技公共物品的生产,而且需要大规模的科技投入;行业技术支撑平台主要针对某一具体行业,无论在服务范围、投入规模,还是外溢性方面相对都较小,如广东南海针对区域产业集群而建立的行业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主要为企业本身服务,成果也多以专利等形式进行保护。一般来说,一个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可为多个相关的行业技术支撑平台服务,而后者又可以服务于同行业内相关的企业群。
(二)长三角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的初步设想
1、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跨越行动
选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已具有良好基础和国内优势的高技术领域,组织联合攻关,迅速提升产业技术层次和自给率,扩大产业优势,使其逐步成为区域主导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
优先主题1: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
提升集成电路研发水平,建设长三角集成电路设计、研发中心和工艺试验线,重点开发涉及国家安全和量大面广的集成电路芯片。发展高密度封装技术,推进90纳米及以下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技术的产业化。支持集成电路重大工程技术升级,建设90纳米、12英寸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加快发展12英寸硅片材料、化合物光刻胶等关键材料和集成电路光刻机、刻蚀机等关键设备。形成以设计业为龙头、制造业为核心、设备制造和配套产业为基础的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围绕壮大软件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建立重点领域、区域的公共软件开发平台和行业软件测试平台,建设长三角软件产业基地和出口基地,组建一批重点领域软件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组织基于Linux系统的系统软件、应用软件、中间件、嵌入式软件等关键软件的开发与产业化,组织行业大型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与推广应用,做强做大软件产业。
重点项目:
(1)集成电路设计与检测平台
(2)芯片制造和集成电路封装的专用设备开发
(3)嵌入式软件开发与应用
(4)面向生产制造的平台工具软件开发与应用
优先主题2: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及产品开发
抓住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和发展的机遇,加快研究开发与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密切相关的核心技术、关键战略产品。重点推动发展数字音视频广播,突破数字音视频编解码、内容保护等关键技术,积极发展教育、文化、出版、广播影视等领域的数字内容产品,大力培育网络互动产品、动漫等新兴数字内容产业,形成产业优势,在长三角区域初步形成制造业、内容产业和运营服务业三位一体的数字文化产业,提高辐射力和影响力。
重点项目:
(5)下一代网络与业务国家试验床
(6)动漫设计、工业设计等创意产业支撑软件及服务平台
(7)新型展示技术及其在2010年世博会的应用研究
优先主题3:生物医药
针对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艾滋病、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疫病防治以及生物防御的需要,重点发展基因药物、合成药物、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等。集中开发一批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疫苗、生物试剂和基因工程药物,加快实现产业化。积极发展对治疗常见病和重大疾病具有显着疗效的小分子药物,力争在手性合成、激素合成、抗生素半合成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加快生物医学材料、生物人工器官、临床诊断治疗设备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规模化发展。
重点项目:
(8)长三角药物筛选、药效评价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9)恶性肿瘤诊断治疗新技术和药物开发
(10)长三角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公共服务平台
(11)血液安全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2、传统产业提升行动
选择在长三角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在国内领先的传统优势产业,充分利用国际技术转移契机,吸纳国际前沿技术,注入现代技术,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
优先主题4:纺织产业技术改造与提升
通过整合政府、大学、科研院所、企业、中介机构、纺织产业园区(基地)等各类优质创新资源,开展纺织产业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提供信息、科研、成果转化、检测和质量认证等服务,形成覆盖长三角的服务网络,提升长三角区域纺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努力形成辐射全国的能力。
重点项目:
(12)长三角纺织研发公共服务平台
(13)新一代高性能纺织机械研发与产业化
(14)氨纶、芳纶等新型纤维生产的成套设备开发
优先主题5:中药现代化关键技术研究
推进中药材生产规范化,建立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推广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应用先进栽培技术和生物技术,提高中药材质量和产量。加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开展野生药材人工种养和代用品研究。规范道地中药材的种植和经营,实现产业化。加快中药饮片浓缩颗粒和优质饮片的研究,制定统一的饮片炮制规范,建立饮片质量标准体系。研发基于近红外光谱等过程分析技术的中药制药过程快速监测技术,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药制药装备。
重点项目:
(15)中药现代化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16)重大疾病中药新药、中药复方药及饮片开发
四、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的对策和政策建议
(一)强化区域科技合作的组织协调机制
在两省一市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强化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制度,把实施科技合作行动计划纳入党委、政府年度工作计划,进一步发挥区域合作决策沟通机制的作用,协调解决长三角区域科技合作中的重大问题,确定跨省市的重大科技合作事项。
健全长三角区域联合攻关项目的管理机制,共同研究制订科技合作项目、科技资源共享、合作资金等管理办法,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机构的第三方作用,建立科技合作项目考核评估机制。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共性技术研发推进机制研究。
(二)强化区域科技合作的资金保障机制
设立由两省一市政府共同出资的长三角自主创新共同资金,首次启动资金3000万元,两省一市各1000万元,支持开展长三角重大科技联合攻关。健全区域风险投资合作机制,建立区域性创业风险投资协作网,鼓励跨省区开展科技风险投资活动。建立高科技融资担保体系,鼓励政策性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参与长三角创新创业投资,开展知识产权贷款质押试点和科技保险试点。鼓励设立区域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到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挂牌转让和上市融资。
(三)强化区域知识产权战略
建立和完善长三角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协作网络,扩大长三角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城市,加强跨地区行政执法,进一步完善长三角城市专利案件移送制度,降低企业维权成本。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合作联盟,共同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四)强化区域科技合作环境建设
开展区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加强区域科技政策的协调与沟通,营造科技合作氛围,弘扬科技合作文化。经两省一市科技部门认定的科技企业、产品、机构等资质,均予以互认,并享受本地同等优惠政策。开展联合认定长三角自主创新产品,制定技术创新产品目录,并推进其在长三角区域政府采购、重大工程招标中优先购买。
(五)强化区域科技合作的宣传与交流
加大长三角科技合作宣传力度,提高区域科技合作认识,增强长三角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加强与泛珠三角、京津冀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国内外区域的科技合作,建立工作联系与交流机制,促进长三角科技合作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