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知识产权制度论
48572000000023

第23章 知识产权制度与现代企业发展(3)

近年来,我国许多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越来越重视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与产出,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也有一些企业比较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袁隆平院士在我国颁布《专利法》之前就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申请了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专利。近年来,中国石化公司就某些化工技术申请了多项国际专利,在世界范围内初步建立起自己的“市场保护圈”,海尔、联想等驰名商标也开始突破国界取得国际上的承认。这些自主知识产权都为企业赢得了宝贵的竞争优势。但是,当前我国的大多数企业还相当严重地缺乏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不会或没有意识到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更不会想到通过知识产权的运营获取应得的经济利益。一些企业比较看重科研成果但不注意及时申请专利,这样的科技成果很容易为他人所用,对自身造成利益损害。还有一些企业的着名商标在国外被他人抢注,由此造成的知识资产流失和重大利益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因此,一方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在推出新技术、新产品之前要解决好知识产权问题。产品或技术中含有他人知识产权的要取得许可,这是我们加入WTO必须承担的义务。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公约和法律手段,切实依法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遇有其他企业侵权应懂得如何有效抗辩和合理维权,这是作为WTO成员应当享受的权利。

(二)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确立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

自主知识产权的存量及其开发能力,是衡量一个企业乃至一国经济实力最重要的指标。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相比,目前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差,自主知识产权存量偏少,因而影响了我们的竞争实力。可喜的是,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企业在研究与开发(R&D)方面的投入持续增加,根据国务院七部委2002年完成的“全社会R&D资源清查”结果,2000年我国各类企业支出的R&D经费已占全国的60%,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这表明企业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体。

企业的研发投入是为了获取科技成果,科技成果虽然也是企业的知识财产,但如果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就无法转化为真正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一个冷酷无情的现实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际竞争和技术交流与转让中,人们只认专利而不认成果。在这方面,“入世”后我国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研究结果表明,全世界最新的发明创造信息,90%以上首先都是通过专利文献公布的。而在我国,据有关方面统计,每年产出的国家级科研成果有3万余项,但其中申请国内专利的不到3成,申请国外专利的则更少。“863计划”实施15年,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但在民用的6个领域,取得国内外专利的只有200多件。我们前面提到的IBM仅2000年获得美国专利及商标局核准的专利数就达2886项。其差距之大,由此可见一斑。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战略问题,是急需国人特别是企业界努力加以解决的严重问题。

(1)快速跟进和快速抢先

我们应当深刻思考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能够使企业成为百年老店、永久经营。从知识产权的角度看,企业能够由弱到强的关键,在于其权利获得的敏感性,即能够从专利的调查分析和产品的市场碰撞中,准确判断出应当具有的专利行为。弥补这种敏感性缺少的方法之一就是要在专利的布局和申请方面快速抢先和快速跟进。在发现能够成为发展方向的技术出现时,抢先部署基本专利。如果无法获得基本专利,就要快速跟进,加速部署外围专利,努力形成外围专利包围基本专利的环境。

例如,日本某化工企业在没有获得基本专利的被动情况下,以竞争对手美国ACC公司的基本专利为技术基础,迅速获得多项新的改进技术,并立即申请多国专利。由于新技术使产品质量大大优于ACC公司依据基本专利技术的产品质量,使ACC公司100%市场占有率,短时间内即被该企业抢占,在以产品占领市场的同时,该日本企业又向美国转让专利技术,进行专利许可贸易,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2)专利和商标的融合

知识产权对企业如此重要,企业应当正确理解知识产权之间的关系,并以此指导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以专利和商标为例,对于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来说,产品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都是至关重要的。很难设想一个形象粗劣的产品会有什么优秀的品质。因此,品牌作为产品外在形象的重要标识,应当加大宣传推广的力度,但是,如果只注重产品的包装和宣传推广,而忽视品牌的内在建设,不但使产品难以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也与商标法的立法宗旨相违背。商标法不但保护商标的专用权,还要求商品生产者保护产品的质量和维护商标的信誉,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因此商品生产者应当关注商品的质量,在用品牌打造市场的同时,还要靠质量获得竞争优势,由于专利法旨在保护发明创造专利权,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因此获得专利权的技术能够促进产品品质的提升。尽管如此,随着科技的发展,产品会由于技术的进步而被新产品取代,但一个成功的品牌却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而更负盛名。因此,对于企业来说,不但要不断加大技术的投入,保证现有技术的先进性和主导性,从而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还要从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出发,利用市场规律进行商标、专利的规划、管理和运作。这样,才能够使消费者通过商标的标识作用,使商标更好地与特定产品以及与该产品品质、信誉之类的优良品质联系起来,从而使商标成为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信誉和形象的载体,增强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认知度,进而稳定和扩大企业的市场规模。如果商标可以看成是产品的表象,为客户直接感知,那么专利则是产品的内涵,是产品质量、信誉的保证。专利借助于产品传达给客户的是企业的产品质量和信誉,并且通过商标得以加强和增值,使商标从作为产品和服务的标识,升华为企业巨大的无形财富。商标由于其标识作用,使专利产品更能提高客户的熟知和认可的程度,因此,专利和商标相互促进和作用,有利于企业知识产权效益的最大化。

从知识产权的单独个体来说,专利、商标、版权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甚至还有冲突。例如发表的论文自然受着作权法保护,但它却不具有垄断市场的专利权所具有的能力,不利于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获取经济利益,原因在于论文的过早发表会破坏相应技术方案专利申请的新颖性,从而使技术投入白白流失,使技术创新不能换取独占市场的利益。

从宏观上来说,企业发展涉及的每一部分知识权利都是企业的财富,在保护企业的市场方面有着不同的作用(例如计算机软件的版权登记和专利的互补关系就有利于企业的权利维护,这源于专利保护软件的技术思想,而版权保护软件的表达形式,在直接抄袭侵权时可以降低维权成本)。忽视或过度重视哪一方面都不利于企业的投入、产出的高效率,应当将他们与有形财产的配置一样依照市场经济规律去协调、规划、开发和管理,使之相互支持、补充,以形成企业有效的知识产权网络,从不同的方面保护和拓展企业的市场。

应当指出的是,专利权和商标权必须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才能获得,获得成果不等于获得了权利,有些人满足于成果的获得,在获得成果之后由于各种原因不及时申请权利。例如,我们接触到的一些企业往往更看重成果的获得而忽视权利的获得,这种做法与现在的市场规则相违背,极易造成成果的公开和他人抢先申请专利,反过来构成对自己的限制,这样非常有害于自己的市场保护。有些企业在真正面临这些问题时才追悔莫及,对此,我们非常无奈和遗憾,例如,我们一个客户的关于计算机网络的一项专利就是晚于一件美国专利2个月而被驳回。实际上该客户从方案完成到申请专利时花费了3个多月时间,原因是研发任务紧,没有时间申请专利,该客户的技术投入因此付诸东流。因此,对企业来说,应当更重视如何获得权利。

更进一步说,企业在将自己的各种投入积累转化为财富过程中,可以具体通过每一种产品的品牌和所涉及专利的文化内涵挖掘财富。例如,某企业集团以商标为载体、专利为保证开发产品文化,就能够更好地为产品占领市场服务。再例如,在宣传每一种品牌的产品时,都要强调品牌产品以专利技术为核心的质量保证,从产品的工艺、品质、使用、服务角度开发产品的文化内涵,以增强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从而使该企业集团的企业文化(“追求美的真谛、创造美的事业、奉献美的至诚、共建美的世界”)底蕴融入产品的优良品质中,让人感受到该公司产品的丰富的内涵和优秀的品质,这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给人信赖。

由于我国企业大多是靠卖力气生存的三流企业和少数靠卖产品生存的二流企业,当生产成本上升以后,就会发生资本转移的问题,企业生存就会面临困难,因此企业在有资本积累之后要解决依靠知识产权占领市场的问题。对于没有技术积累的三流企业,一个比较好的途径就是靠长期经营积累起来的信誉——品牌占领市场,尽管缺少专利保护的市场很脆弱,但是由于品牌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企业弱小时就开始品牌的经营,有利于企业远期市场的建立。在这方面服务型行业尤其如此。

(3)企业发展的知识产权起步

任何企业的知识产权,始于企业字号的诞生,企业字号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体现企业的精神内涵。由于字号通常在地区或行业内具有唯一性,并不能保证在全国范围内有效使用,当企业结合产品或技术宣传推广时,企业字号经常和在先权利——商标发生冲突,这样就会限制企业字号的使用,无法实现企业字号和品牌两位一体的使用方式,影响企业形象的提升。因此,企业在公司注册或初期发展时,就应当将商标和企业字号联系起来,奠定品牌文化的基础,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融入专利权等知识产权,进一步完善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发展的知识产权起步在于品牌策划的全局性和周密性,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长期发展需要的品牌储备,还在于专利策划的深度和广度,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合理而周密地部署基本专利和外围专利,构建有效保护企业市场的专利网络。例如,西安一家研究计算机电源的机构,研究出了利用硬开关器件实现软开关技术的计算机电源产品,该电源产品的电器性能指标明显提升,成本却下降,显然所采用的最新计算机电源技术需要申请专利。然而该企业并没有就事论事地简单地进行专利申请,而是从该技术可能成为标准技术出发策划和部署专利网络,从而更合理地确定了基本专利和外围专利的内容和数量。

可以认为,知识产权的初级运作,在于将企业的智力投入转化为企业的知识资本和保护市场的权利,其直接的作用是减少由于侵权而导致的损失和避免市场占有率的降低,因此,企业投资知识产权,相当于购买了市场保险。知识产权的高级运作,在于将知识产权作为商品进行管理和市场营销,为企业创造增值财富。

(4)知识资产的有效运营,促进企业资产的良性循环

企业利用知识产权作为谋求竞争制胜之道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知识产权的有效运营。通过对知识产权的运营,企业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技术资产,防止或减少侵权损失,而且可以对其他企业出售技术和输出许可权,开辟新的财源,获取丰厚利润,从而促进各项资产的良性循环。正是基于这一策略,近年来,一些西方企业将知识产权管理有机地融入企业发展战略。申请专利对许多企业而言,不仅着眼于知识财产的保护,而且将知识产权与其对外扩展、产品出口紧密结合起来,使知识产权运营成为商务新策略的核心部分。在美国专利商标局每年公布的企业专利注册排行榜上,IBM公司已连续八年荣登榜首。1999年仅从全球许可权输出中就获利10亿美元,在2000年公司81亿美元的总利润中,专利转让就占了17亿美元,占总利润的20%以上。微软公司仅靠品牌和软盘及软盘中蕴涵的价值,就使其资产平均每周增加4亿美元。英国电信申请的专利有13000多项,只有四分之一应用到了自己的产品中,而通过出售专利在6个月内就创造了1400万美元的收入。知识产权运营正在成为企业增长最快的利润来源之一。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世界专利与许可证贸易收入额中,我国所占的份额不到1%。1998年,我国的这项收入是0.63亿美元,而韩国是2.60亿美元,爱尔兰是1.77亿美元,巴西是1.42亿美元,墨西哥是1.39亿美元。德国中小企业近三年向海外输出知识产权的收入增长28%,其中向第三世界国家出口增长45%,美国在2000年的知识产权出口额高达370亿美元。这些数据清楚地表明了我国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明显落后。这种差距将会成为束缚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桎梏,甚至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我国的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因此,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在企业商务战略中赋予知识产权以应有的地位,争取在不长的时间内,使企业知识产权运营能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