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内部言语规律
言语表达是一个由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过程。也就是说,表达者要形成思想(将要表达的意义),把思想转换成具有言语结构的信息,再经过语音或文字输送出去。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安得森认为,言语表达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构造阶段,即构造出意思以便按照自己的目的去进行交流,其中包括表达什么和怎么表达;二是转换阶段,即运用语法规则把意思转换成语言信息;三是实行阶段,即以某种物理形式(有声化、有形化)把信息表达出来。
需要指出的是,在言语表达过程中,表达者的思想不能直接转化为外部言语。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斯基说过,言语不可能像一件现成的衣服那样罩在思维上。因此,在思维和外部言语之间,存在一个中介物,这就是内部言语。内部言语初步赋予思维以言语形态,但它在形式上尚未脱离思维而独立,仅是包含了外部言语的胚胎和萌芽。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并不是简单地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它不可能通过无声言语的谓语的习语的结构转化成为他人听得懂的、在句法上发音清晰的言语。老师常常劝告学生“想好了再说,想好了再写”,就是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转换。研究内部言语,实质上是研究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人们一方面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语言对思维的约束作用。在个体默默思考的无声思维阶段,语言中明确的词汇意义和严格的语法规则,对思维内容和性质的影响较小。在个体由讲述或写作来正式表达自己思想的传达思维阶段,语言起着控制和编辑的作用,即要对思维过程和成果加以修订、补充甚至改变。
这时的思维过程是在词典意义和语法规则的约束下进行的。可见,言语“在和别人交流时就变得正规化了,其正规化的程度随交谈双方心理距离地增加而增加。”要把话说好,得先想后说,先要有内部言语,后才有外部言语。内部言语产生于大脑左半球靠近额叶前方,负责组织有意义的语言次序。在这组织的过程中,大脑迅速解决为什么说、说什么和怎样说的问题。当大脑感知到外界事物或听到别人说话的信息产生说话动机后,立即传给左脑加工处理、分析、综合、归纳、推理,或提取,或淘汰,或爆发新的认识与奇想,这就生成了第二信号的内部言语,产生了一个个“语点”,繁衍生成连续的线性“语脉”,即说话人的思路,理出了头绪,牵出了说话人一连串的话语。语点是压缩了的内潜言语信息,有一定的模糊性和跳跃性,产生语点就是把与话题密切相关的压缩信息逐渐释放出来,组成连续的线性的语义体系,即想说的内容要领。内部言语组织得清楚明白,说话就有条理,给人清晰的印象;反过来,说话就糊里糊涂,给人不知所云的印象。
三、书面语与口语的转换
(一)书面语与口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人类社会中出现了书面语。书面语是用文字写下来的语言,它既不是文字,也不是文字所组成的文辞或词章。文字只是书面语的物质材料,不是书面语本身;书面语是以文字为物质材料的某一特定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的总和,它是作为具体的交际工具而存在的。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书面语的产生使语言具有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书面语形式和口语形式。书面语是“写的语言”或“目治的语言”,口语是“说的语言”或“耳治的语言”。书面语和口语虽然都是语言的存在形式,但却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因为一个是拿手来写或拿眼睛来看的,一个是拿嘴来说或拿耳朵来听的,所以两者存在的环境有所不同。因为一个是写在纸上或留在其他坚实的物体上面的,一个是发成音波,一发即逝的,所以两者的物质条件也有所差别。
口语,就是说话时使用的语言。因为是口说,所以叫口语,也称自然语言,由声音和意义两部分组成。在言语交际中,口语和书面语相对应。口语和书面语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不论从人类的语言发展史看,还是从个体的言语能力习惯过程看,都是先有口头言语,后有书面言语。因此,口头言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言语是在口头言语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第二性的。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书面语对口语起规范作用。口语是口说耳听,以声音表情达意,传播信息;书面语是手写眼看,以文字符号表情达意,传播信息。两相比较,可以发现各有其优势和不足。
一方面,口语具有易逝性、传播距离有限性;书面语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便于保存和传播,使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得以进行言语交际活动。口语由于有特定的情景和场合,常常带有简略粗疏性,多用短句、省略句;书面语则讲究表达的周密性、语言的规范性、结构的严谨性,是使言语理想化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口头言语富于生动、灵活的特点,清新、自然、不事雕琢,富于变化,加上现场气氛的烘托,常常能产生声情并茂、悦耳动听的效果;书面言语则相对地显得稳定、保守、沉闷,交际对象不在眼前,如果刻意求语言的“精致化”,有可能走向古奥艰涩、僵化死板的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