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安慰的意义
安慰也叫做劝慰、抚慰。它是以调动积极情绪,使情绪低落的人恢复正常的人际沟通。俗话说:“患难见真情。”因遭遇重大挫折和打击而身处绝境、产生自卑感的人,最需要真诚的安慰,使其能振作精神,逆势而上。这是加深友谊的自然之举。安慰如雪中送炭,能给不幸者以温暖、光明和力量。给不幸者以安慰,是为人处世的一种美德,更是应尽的责任。安慰也需要一些技巧,若把握不好,反而容易伤人自尊或感情。安慰的一般性原则有两条。
1.真诚尊重这是安慰的首要条件。把对方的事当自己的事,与对方的情感保持同步。让对方感到亲切与欣慰。
2.多向思维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要引导对方摆脱不良影响,从好的一面来看待人生。例如,要帮助一个因相貌不佳而自卑沉沦的青年。可以针对青年的自卑心理,着重分析相貌和出息的间接关系。古今中外大多数名人、伟人,并非相貌堂堂。让青年在绝望中看到希望,起到解除烦恼,振奋精神的作用。反过来,如果一味讲道理,或者用教训人的口吻批评青年没出息,恐怕只能适得其反。
(四)安慰的一般步骤
1.认同体谅
认同体谅就是真诚感受对方的心境,感同身受。一个人遭到挫折和不幸的时候,十分需要身边人们的同情。同情是人间十分宝贵的感情。真诚的同情不仅能使不幸者的痛苦、懊丧的情绪得以宣泄,而且有助于消除心理上的孤独感,使其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所谓真诚,就是真挚同情。用语情真意切,切忌浮夸做作,更不要摆出居高临下的架子去怜悯别人。要当“朋友”,不要当“英雄”。例如:孩子高考失败了。“真是黄鱼脑袋,没出息!好了,现在连大学的门都摸不到。我看你不是读书的料,还是去扫垃圾算了。”这种讽刺挖苦,是比失败更沉重的打击。“这次是题目不对路吗?没关系的,爸爸年轻时考试也有过失利。生活道路不可能永远是平坦的,有些曲折好锻炼人。好好总结经验教训。明年再考。或者边工作边学习吧,自学也能成才嘛。”这才是同情安慰,积极开导。
2.多方宽慰
退一步海阔天空。不幸中总有万幸。去看望那些受到挫折的人,责怪不对,无谓的可怜也无益。“唉,你真倒霉!”“你的命真苦啊!”这一类的话,只能使听者更加心灰意冷,无法振作精神,重新奋发起来。要真诚地开导、帮助人,就要有细致的说理,有热情的希望,娓娓道来,才能见效。所谓开导,就是要针对对方的心理,循循善诱、积极引导、排除忧愁、驱散烦恼,给迷惑者指明前程;让失望者看到希望。要动之以情,也要晓之以理。可以使用慢斟细酌、热情感化的劝慰法。用语要让人感到温煦体贴。如:“果真会那么困难吗?别伤心,先说给我听听,说不定我能帮上忙呢。”谈自己的意见时说:“我提几点建议,你看有没有用?”
3.选好时机
选好时机,不要事过境迁再安慰,更不要火上浇油。遇到情绪特别激动的,如安慰丧亲的不幸者,不要急于劝阻对方的恸哭。强烈的悲痛如巨石压在心头,愈压愈重,不吐不快,让其宣泄、释放出来,反而有利于较快恢复心理平衡和平静的状态。对方哭泣宜安抚。哭泣是人体尝试将情绪毒素排出体外的一种方式,而掉泪则是疗伤的一种过程。可以边安抚边倾听对方的倾诉,给予理解、体谅的态势反馈。在对方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应该等他冷静下来,恢复了理智,再交谈为宜。当然。也可以先同他闲谈,直到话语投机了,再逐渐引人正题,帮他分析,进行开导,给他安慰和鼓励。因此,劝慰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选择恰当的时机。而另一些时候则要长时间扶助,可能需要当其“共鸣箱”,不厌其烦地供其反复使用。
4.变向劝慰
劝慰中暗暗诱导对方转换立场,使自己成为被安慰者,对方自然也就被安慰好了。有时,在劝慰中可以使用一些适当的谎言,谎言不一定全是坏话。对于身患绝症的病人,只能把病情如实告诉其家属,而对其本人,仍应重病轻说。如果谎言唤起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增强了他对病魔斗争的意志,就有可能使生命延续得更长久,甚至战胜死神。善良的谎言,其用心当然也是善良的,即为了减轻不幸者的精神痛苦,帮助其重振生活的勇气。如果他以后明白了真相,只会感激,不会埋怨。即使当时半信半疑甚至明知是谎话,通情达理者仍感到温暖、宽慰。如果以真话相告,加重对方的精神痛苦,如不算坏话,也该算蠢话。
二、说服与拒绝
(一)说服的含义
说服的目的是让别人放弃已有的观点而去接受其他观点。大家都知道,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影响力,没有影响力的人是不存在的。要增加自己的影响,说服就是其中的方法之一。怎样用说服来增强自己的影响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知己知彼
一个人的话能否被别人所接受,取决于他的可信度。可从自身着手,做到衣饰恰当、举止大方、谈吐自然得体、眼神要专注,表情要沉稳。进而提高可信度。另一方面,不同的人接受他人意见的方式和敏感度都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文化水平较高的人,不屑听肤浅、平庸的话,应注重逻辑推理;文化层次低的人,听不懂高深的理论,应多举明显的事例;刚愎自用的人不宜循循善诱,可用激将法;喜欢夸大的人,不宜用表里如一的话,不妨诱导;生性沉默的人,要多挑动他发火;脾气急躁的人,用语要简明快捷;思想顽的人,要摸准他的兴趣点,进行转化;情绪不正常的人,要让他恢复正常才谈,如此等等。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对症下药,收到最好的说服效果。例如,一个中学生在外游荡一阵后感到后悔,暗暗下决心回家学习。可他一走进家门,当母亲的就急不可耐地忠告儿子:“你又到哪里野去了?还不快去复习数学,看你将来还考得上大学!”“哼,上大学,上大学,我就不信不上大学就混不出人样!”在逆反心理驱使下,儿子又跨出了家门。母亲的一番苦心白费了。总之,在说服以前要进行周密的准备:对谁讲,将要讲什么,为什么要讲这些内容,怎么讲法,有什么有利因索和不利因素,怎样处理等都要仔细地考虑。
2.动情明理
在说服时的交谈要领是动之以情,晓之理。并做到观点正确、条理清楚、陈述具体,综合运用各种说服方法。
(二)说服的方法
说服的具体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仅举5种供以尝试。
1.攻心法
针对对方的心理特点或特殊心境进行说服。
2.引证法
着重于现实事例和名人的名言、经历的权威性,增强说服力。
3.暗示法
通过语言来唤醒对方的潜意识,让其接受主动方的观点。
4.褒奖法
先赞美对方的优点,让其在高兴的心境中被说服。
5.易位法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游说,使其换位思考,替主动方说话。
(三)拒绝的含义
拒绝又叫回绝或推辞,这是使对方要求或建议落空的一种语言行为。人际交往不会永远是一帆风顺。有时自己提出的要求被人拒绝,有时又不得不拒绝一些熟人、朋友、亲戚向自己提出的要求。对于不合理的要求,无法做到的要求,自己不愿允诺的要求,通常是要拒绝的,只是由于人情关系,利害关系等,很难说出一个“不”字。这就需要“婉拒”,委婉地加以拒绝。它能使自己轻松愉快地说出“不”的意思,也使对方高高兴兴地接受拒绝。
(四)婉拒的常用方法
婉拒可以打破人际关系的僵局,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
1.巧说
先肯定对方的要求,再强调拒绝的理由。人们把这种方法称为“是……但……”的模式。这种方法避免一开口就说“不”,给对方留一些面子,也好下台。一次,一位读过《围城》的美国女士到中国来,打电话给该书的作者钱钟书先生,说自己很想拜见他。钱钟书先生一向淡泊名利,不慕虚荣。他在电话中婉拒道:“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的话,又何必一定要见那个下蛋的母鸡呢!”
2.沉默
用沉默表示拒绝。在三人以上进行交谈的场合,两个人在说另一个人的坏话,第三个人不同意,也不想加以辩驳,可以采用沉默法。既不会因争论而造成对立,也不必违心地表示同意。只需表现出已接受到信息,但对信息不加评论。当对方注意到第三个人的姿态,自会考虑。
3.推托
用拖延来表示拒绝。聪明人一听就知道这是一种委婉的拒绝。这比“没空,不去!”更婉转一些,更容易让对方接受。比如不想去参加某人的宴会,可以对他说:“谢谢,下次有空一定去。今晚我不去了。”表面并没有拒绝对方的邀请,只是改个日期而而已,这个“下次”是没有期限的。或者转移话题,“王顾左右而言他”,用其他事来转移注意,是一种巧妙的回避方法。如果受朋友邀请晚上去看电影,而又不想同他交往,当然这理由不能告诉他,可以这样说:“你不觉得今天的实验很有奥妙吗?”
4.诱导
诱使对方自我否定。对方对自己作出了否定,拒绝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把对方请求的根据,转为拒绝的理由。如,“这类工作你很有经验,这次你一定要帮帮忙。”“能帮忙当然好,这类工作我是干过不少,但我觉得应该避免让有经验的人去做这件事,因为就这事本身来说,过去的经验反而会成为一种束缚,有必要的话我可以推荐一个合适的人选。”这样的拒绝有针对性,容易说服对方。
5.预伏
预埋伏笔,适时拒绝。从人际关系的角度考虑,要尽可能把拒绝的理由讲充分,从接受方的心理考虑,要让他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为此,可以采取这个办法:先不拒绝,充分阐明不利因素,埋下伏笔,再在适当时机,用适当方法(如书面通知,请人带口信等)加以拒绝,这样,即使他的要求没有达到,但感到至少对方已经尽心尽力,而且非常尊重他。
(五)减少不愉快
不管怎样“委婉”,遭到拒绝总归是不愉快的。怎样才能将这种不愉快减少到最低限度,或者反而使双方的交往关系进人一个柳暗花明的新境界呢?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1)态度要真诚,不能嘲讽,冷落对方。
(2)顾及对方的自尊,给对方留台阶。向有权威的人土表示反对或拒绝,一定要有充分的理由,还要注意技巧。1975年冬天,毛泽东要求邓小平主持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一个肯定文化大革命“七分成绩,三分错误”评价的决议。可是邓小平在这样重大的原则问题上,对毛泽东也不肯让步。他是言简意赅地回答:“由我主持写这个决议不适宜。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遑论魏晋。”很合对方“胃口”。
(3)要给对方留退路。例如,一位胖姑娘穿了一件新做的连衣裙,还自以为得体,高兴地问:“漂无不擦亮?”她自然是想得到被问者的赞美。被问者不能违心地称赞她,又不能直言,伤她的心。怎么办呢?可以说:“世界上的女孩子都是爱美的,比如……”
或者说:“啊,今年夏天姑娘们都爱穿连衣裙。你看过电视‘裙之魅’吗?那上面介绍的款式可真多,又时新又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