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复述
用不同的语调重复患者的话,但保持原句的意思。也就是将对方的部分或全部沟通内容反述给他,使他通过医生的反述而对他的讲话和表现重新评估一下,或者作必要的澄清。这需要一定的技巧,除了仔细倾听和观察对方情感(非语言性表现)外,还要选择最能代表其含意和情感的词句,如“你看起来好像……”“据我理解,您所说的是……”要注意重点复述关键内容,并不加判断。如对方说:“我感到很冷”,还可说:“你感到很冷,是吗?”其焦点是将患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摆到桌面上来,使对方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真实情况。再如:患者:“我胃痛三天了,不进食时还轻松一点,进食就加重疼痛,痛得很厉害……”医生:“啊,您刚才说您胃痛,进食就加重疼痛,是吗?”患者:“是的,因为害怕疼痛,我都不敢吃饭了。”在这个例子中,医生把患者的话重复说了一遍,既肯定了患者的观点,表示了对患者的关注,增强了患者诉说的自信心,又确认了自己对病症的理解。
2、改述
改述就是医生将患者所说的话改换一些词句说一遍,说出患者的言外之意,但意思不变。例如:患者:“昨夜,我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几乎整晚都是清醒的。心里烦透了……”医生:“啊,您是说您有睡眠上的困难,是吗?”患者:“是的,我入睡有困难……”在这个例子中,医生以自己理解的方式,改换了一些词句,把患者话中的重点说了一遍,说出了患者的言外之意。改述可以帮助患者正面确定自己的感受,准确讲述病情,又让患者感到自己已被医生理解,可以继续说下去。
3、澄清
澄清就是医生对患者陈述中的一些模棱两可、含混不清、不完整的话提出疑问,以取得更具体、更明确的信息。在医患沟通的过程中,如果病人的主诉说不清楚、医师听不明白;或者医师的“告诉”(诊断结论、治疗方案)病人没有听懂,这样双方无论是有关疾病的信息,还是治疗的意见(观点)都未能彼此分享,都不能认为是有效沟通。而医患之间的这种“缺乏沟通”往往是以“误诊”或“延误治疗”为结果的,有可能付出健康和生命的沉重代价。例如,诊治经过是临床问诊的重点,大多数病人在入院前都自行或在外院进行过必要的诊治,医师应详细了解病人在入院前服用药物的品种、剂量、时间及疗效等情况,作为选用药物时的参考。
澄清有助于加强信息的准确性,常用的说法有:“我不十分了解您的意思,您是不是告诉我……”“我不太明白,请您再说清楚点……”“您的意思是不是……”等等。医生应注意听取病人叙述。对病人的俗语、方言要细心领会其含义,并改为医学术语记录。有些问题可婉转探询,如对精神病或性病史,可间接询问与该病有关的症状,使病人容易接受,并可得到真实的材料。应耐心听完病人的叙述,适当地启发和诱导其谈话的内容。例如,有的病人在陈述时可能只能说吃过“感冒药”或“消炎药”,此时应启发其描述具体服用的是哪种药品。如果患者有这些特殊情况,如:缄默与忧伤、焦虑与抑郁、多话与唠叨、愤怒与敌意、多种症状并存、文化程度低下或语言障碍、重危或晚期患者、残疾患者、老年人、儿童、精神病患者等。在询问病史时应持真诚和善、友好、理解、同情的态度,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取安抚、等待或引导。语言要通俗,必要时采用书写或请陪同人员协助提供病史。
二、治疗性沟通的语言技巧
每个领域、每个行业、每一种比较重要而特殊的场合,往往都要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特色。各种各样的语言,构成了千姿百态的语言艺术的个性和特殊性。在医疗领域,治疗性沟通可以从这些方面讲究语言技巧。
1.简洁清晰
问诊应直接询问对自己病情最清楚、体会最深刻的病人。当病情危重、意识不清,小儿、精神失常、聋哑者不能亲自叙述时,则由最了解其病情的人代述。采集病史时,一般不应打断病人的陈述。问诊还应按病人谈话内容及文化水平、生活习惯、对问题的理解及表达能力,采取不同的询问方法。医生问诊应使用简洁、确切的语言,用句宜短,发音要清晰,吐字要清楚,使患者能听得清楚明白,有利于减少混淆。如:不能将“护理”(hùlǐ)说成“雾里”(wùlǐ)等。
2.通俗易懂
医生在问诊时,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尽量选用符合患者的年龄、教育程度、文化背景、能理解的词语,避免使用具有特定含义的医学术语和方言土语,避免使用对患者有不良刺激的词句。如果医生在问诊中用一些医学术语,如“里急后重”、“禁忌证”、“探查”、“失禁”等,患者不能理解,就无法从医生那里获得必要的信息,很容易造成误解。再如,告诉有的病人“此药对××敏感。”由于病人对“敏感”二字概念不清,这一信息反而会使病人增加疑虑。
3.巧妙插话
插话不同于一般的交谈或发言。它是利用当时语境,针对说话者或演讲者表达的内容,在其表达过程中,插入适当的词句,表示赞同、附和或反对,起到补充、调节作用,以达到把握调剂谈话氛围,推进谈话进程的目的。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医疗人员在与服务对象进行语言交流的过程中,首先要做一个好的听众,注重对语言交际过程的分析、了解和把握。明白交际的周围环境,了解交际对象的思想、性格、经历、特长等,善于寻找和发现机会并利用机会,在语言交际的动态过程中,运用正确的观点,已有的学识水平,来感受和评价表达者的心声;并善于把握事物的关键、中心,不失时机地寻找有利于进行健康教育的插话机会。以医生的特殊身份,插话方式适当,才能对症下药。
(1)诱导式。这种插话形式一般运用于诸如人生、理想、信念的讨论等语言交际中,通过把握谈话者的思路脉络,适时进行说理、诱导,可以达到深化主题、加深印象、启迪思维的作用。
(2)激励式。表示激励的插话能直接影响对方的心理,会给语言交际带来较为明显的现场效应。比如,患者在谈到他如何进行功能锻炼等问题,在插话中表示“这个问题很重要”、“的确如此”、“您很坚强”、“您做得很好”等激励式语言,会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3)说明式。一个观点、一件事例表达不完全,或有遗漏不同之处,交际的另一方,运用插话的形式对其陈述作进一步的补充说明,称之为补充说明式。运用补充说明式插话,会给人一种实事求是的感觉,是严肃认真对待工作的表现。
(4)统领式。在医疗语言交往中,经常遇到对方偏离主题,变换主题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作为医疗人员应善于把握交际气氛,运用插话,统领全局,使语言交际朝有利于工作目的的方向发展。例如,“能不能就这个医疗方案,我们再交换一下意见。”插话的随机性很强,事先难以预料和把握,只能顺其自然,切合时境,而不必刻意雕琢。
4.适当风趣
治病救人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情境,如紧张、拘谨、不安、尴尬、冷场、平淡。一句幽默诙谐的插话,往往能改善语言交际气氛,有利于缩短医患双方的心理距离,形成有利于工作的语言氛围。医生适当地使用风趣、幽默而又坦诚的语言可以缓减患者由于患病所产生的压力,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5.运用副语言
如,语气不仅可以“达意”,而且更擅长于“传情”。同样的一句话,一个词语,有时候说的语气不同,含义就有很大差别。培根说:“交谈的含蓄和得体比口若悬河更可贵。”语气是否委婉得体,直接影响治疗信息的传递和接收。高腔大气会使人不适;装腔作势则使人感到虚伪和倒胃口;过于“礼貌”让人感到生疏和隔膜;过于随便和套近乎则让人感到不严肃,引不起思想上的重视;命令式口吻则易使人产生抵触和不满。应根据不同的实际情景具体对待,做到恰当、得体、委婉、尊重他人。例如,在给患者静脉穿刺时,如果第一次没有穿刺成功,应该向患者说声“对不起”,这样不但能求得患者的谅解,还能取得患者更好的配合。
语气真诚、耐心、委婉、得体、文雅、礼貌是治疗过程中的语言标准。但在某些特定场合,则需要气魄、果断、有勇气。比如遇到纠纷,事端于一触即发之势,就应当以断然的口吻喝住。如在治疗方案讨论会上,语言也必须是严肃认真的,不能像拉家常,随随便便。再如,主治医师在指挥护士抢救急诊患者时,就不能柔声细语用商量的口气,而应雷厉风行,用干脆、利落、迅速、准确的语言,坚定的语气。
再如节奏。医疗语言的节奏主要讲究快慢有度。快,一般用于表达急切、震怒、兴奋、激昂等情感;慢,一般用于表达沉郁、沮丧、悲哀等情感。连珠炮式的快捷讲话,能使听者产生亢奋心理和紧迫感。慢条斯理的节奏,可使听者慢慢品味。说话的语言快慢要依据听话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而定。快与慢交替使用,做到慢中有快、快中有慢。例如,对老年人,儿童,或听力不好的患者,与他们谈话时,语言的速度要放慢;强调向患者宣教内容及其重要性时,为了便于受教育对象的理解和记忆,就需要慢一些;一般与患者交谈的陈述性内容,就可以快一些。
还可以巧用沉默。沉默,往往被人们误解为沟通信息的障碍,仿佛在交流中,只要嘴不停,口不住,沟通效率就高;如果沉默,就等于交流的中断。实际上,人们在生活中,由于表达和需要的语境不同,常常采取沉默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用得恰到好处,就能准确地传递出丰富的难于言传的信息,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例如:在实际工作或人际交往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困窘的境地,造成难堪或尴尬的局面,沉默就是摆脱困窘的一种有效方式。面对一些棘手问题,在对方提出问题时佯装没有听见————沉默,当然就用不着回答了。或者示不同意别人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不接受对方的意见,往往用沉默来表示。这时,提意见的人就应该把这种沉默当作一种“否定票”来对待。而这种沉默比直接用语言否定显得有底蕴,更能促人反思。同时,还可表示宽容。有时,个别患者无理取闹,破口大骂,而受委屈的医疗人员却沉默着,这种沉默也表现了医疗人员的宽容,昭示着一种人格的优雅。沉默还是比模糊语言更模糊的一种无声语言。可以用来默许那些不便明确表态的做法。
6.辅以态势语
在与患者的沟通中,医生可以自然地交替运用语言和举止、行为、表情姿态等态势语,给患者以反馈或表示关注(如点头、微笑)。患者会想:“他很重视我说的话”,“他很关心我”,易于安心配合治疗。
案例10:问诊对话。
患者:“我一年前患过伤寒,很难受。”
医生:“哦,对不起,打断您一下,您说您患过伤寒,我不太明白您的意思,您能否说清楚一点,您患的是一般所说的外感风寒所致的‘伤寒’,还是伤寒杆菌感染所致的‘伤寒’?”
患者:“是伤寒杆菌感染所致的伤寒,当时发烧持续不退,拉肚子,大便中有血液。”
案例11:湖南湘西某医院曾发生过一例“误用方言致患者死亡”的教训。一女婴因重症肺炎入院。经治疗康复,但在即将出院前的一次静脉注射过程中当场死亡。经调查,此次操作是由实习生单独完成的,当时带教护士需处理另一病危者,便嘱咐实习生“慢点推”(这在当地方言中意思为“等会儿推”);实习生则以为老师叫她“慢点推”,是同意她单独操作,只是需要慢慢地推注药水。该县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最后确认:这是一起静脉注射因空气栓塞致死的一级技术事故。其原因是带教护士用方言带教,带教护士对事故负有主要责任。
第四节把握护患沟通
在临床实践中,护士与病人接触的时间最多,对病人的影响也最大。护患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护理活动和治疗结果。护患关系既是一种双方的互动关系,更是一种治疗性关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助于护士更好地实施医疗护理计划,并能使患者在接受护理服务时感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而沟通是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方式,其关键在于护士与患者的语言交流。作为护士若能在护患沟通中熟练掌握和运用语言技巧,那么其护理工作一定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