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低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如: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
(3)平直调(一),这种调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如:你应该做认真的检查。
(4)曲折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如:“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吧↗。”
4.语速
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分为快速、慢速和中速3种。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以《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为例,朗诵时应根据人物心情的变化调整语速,而不应一律以一种速度读下来:
周: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慢速。周朴园故作与鲁侍萍闲谈状,以便探听一些情况)
鲁: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慢速,侍萍回忆悲痛的往事,又想极力克制怨愤,以免周朴园认出)
鲁:我前几天还见着她!(中速)
周: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快速。表现周朴园的吃惊与紧张)
鲁: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慢速。鲁故意试探)
周:不,不,不用。(快速。表现周朴园的慌乱与心虚)
周: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中速)
鲁: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快速,表现鲁侍萍极度的悲愤以至几乎喊叫)
5.一些特殊的朗诵技巧
除了以上这些基本表达手段外,要使朗诵有声有色,还得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例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气音、拖腔、拟声等,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
(三)朗诵实训法
在此介绍几种简单、易行、见效快的口才训练方法。
1.速读法这里的“读”指的是朗读,是用嘴去读,而不是用眼去看,顾名思义,“速读”也就是快速的朗读。这种训练方法的目的是训练口齿伶俐,语音准确,吐字清晰。
(1)方法。找来一篇演讲辞或一篇文辞优美的散文。先用字典、词典把文章中不认识或弄不懂的字、词查出来,搞清楚,弄明白,然后开始朗读。一般开始朗读的时候速度较慢,逐次加快,一次比一次读得快,最后达到个人所能达到的最快速度。
(2)要求。读的过程中不要有停顿,发音要准确,吐字要清晰,要尽量达到发声完整。因为如果不把每个字音都完整的发出来,那么,如果速度加快以后,就会让人听不清楚在说些什么,快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快必须建立在吐字清楚、发音干净利落的基础上。大部分人都听过体育节目的解说专家宋世雄的解说,他的解说就很有“快”的功夫。宋世雄解说的“快”,是快而不乱,每个字,每个音都发得十分清楚、准确,没有含混不清的地方。这里希望达到的快也就是他的那种快,吐字清晰,发音准确,而不是为了快而快。速读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手头有一篇文章就可以练习。而且还不受人员的限制,不需要别人的配合,一个人就可以独立完成。
2.背诵法
(1)是要“背”,培养记忆能力。记忆是练口才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没有好的记忆力,要想培养出口才是不可能的。只有大脑中充分地积累了知识,才可能张口即出,滔滔不绝。如果大脑中是一片空白,那么再伶牙俐齿,也无济无事。记忆与口才一样,它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后天的锻炼对它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背”正是对这种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可以记忆一些名诗、名句,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
(2)“诵”是对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这里的“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朗诵”。它要求在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声情并茂的表达。
背诵法不同于前面讲的速读法。速读法的着眼点在“快”上,而背诵法的着眼点在“准”上。也就是背的演讲辞或文章一定要准确,不能有遗漏或错误的地方,而且在吐字、发音上也要求准确无误。
速读和朗诵练习都可以用MP3录音,然后自己听一听,从中找出不足,进行改进。如果能请教老师或同学,特别是在朗诵技巧上给些指导,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练习。
3.复述法
简单地说,就是把别人的话重复地叙述一遍。这种方法在课堂上使用的较多。如老师让同学们看一段影片,然后请同学复述其中的情节或人物的对话。这种训练方法的目的在于锻炼人的记忆力、反应力和语言的连贯性。
其方法是:选一段长短合适、有一定情节的文章。最好是小说或演讲辞中叙述性强的一段,然后请朗诵较好的同学进行朗读,最好能用录音机或MP3把它录下来,然后听一遍复述一遍,反复多次地进行。直到能完全把这个作品复述出来。复述的时候,可把第一次复述的内容录下来,然后对比原文,看能复述下来多少,重复进行,看多少遍自己才能把全部的内容复述下来。这种练习绝不单单在于背诵,而在于锻炼语言的连贯性。如果能面对众人复述就更好了,它还可以锻炼自己的胆量,克服紧张心理。开始时,只要能把基本情节复述出来就可以了。第二次复述时就要求不仅仅是复述情节,而且要求能复述一定的人物语言或描写语言。第三次复述时,就应基本准确地复述出人物的语言和基本的描写语言。这样逐次提高要求。在进行这种练习之前,最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所选文章的情况,制定一个具体的要求。比如选了一段共有10句话的文章,那么第一次复述时就要把基本情节复述出来,并能把几个关键的句子复述出来;第二次就应该能复述出5~7个句子;第三次就应能复述8~10个句子。当然,速度进展得越快,也就说明自己的语言连贯性和记忆力越强。
开始练习时,最好选择句子较短、内容活泼的材料进行,这样便于把握、记忆、复述。随着训练的深入,可以逐渐选一些句子较长,情节少的材料,进行练习。这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效果会更好。
这种练习一定要有耐心与毅力。有的同学一开始就选用那些长句子、情节少的文章作为训练材料,结果常常是欲速则不达。这就像学走路一样,没学会走,就要学跑是一定要摔跤的。而且这个训练有时显得很繁琐、麻烦,甚至是枯燥乏味,这就需要有耐心与毅力,要知难而进,勇于吃苦,不怕麻烦。没有耐心与毅力,那么将一事无成。
4.模仿法
每个人从小就会模仿,模仿大人做事,模仿大人说话。其实模仿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小时候学说话是向爸爸、妈妈及周围的人学习,向周围的人模仿。那么练口才也可以利用模仿法,向这方面有专长的人模仿。这样天长日久,口语表达能力就能得到提高。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模仿专人。在生活中找一位口语表达能力强的人,请他讲几段最精彩的话,录下来,供自己进行模仿。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又适合模仿的播音员、演员的声音录下来,然后进行模仿。
(2)专题模仿。几个好朋友在一起,请一个人先讲一段小故事、小幽默,然后大家轮流模仿,看谁模仿的最像。为了刺激积极性,也可以采用打分的形式,大家一起来评分,表扬模仿最成功的一位。这个方法简单易行,且有娱乐性。课上、课间、课后都可进行。只要有三四个人就能进行。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讲的小故事、小幽默,一定要新鲜有趣,大家爱听爱学。而且在讲以前一定要进行一些准备,一定要讲准确、生动、形象,千万不要把一些错误的东西带去,否则模仿的人了跟着错了,害人害己。
(3)随时模仿。大家差不多每天都听广播,看电视、电影,那么就可以随时跟着播音员、演播员、演员进行模仿,注意他的声音、语调,他的神态、动作,边听边模仿,边看边模仿,天长日久,口语能力自然就得到了提高。而且会增加自己的词汇量和文学知识。这里要求要尽量模仿得像,要从模仿对象的语气、语速、表情、动作等多方面进行模仿,并在模仿中有创造,力争在模仿中超过对方。在进行这种练习时,一要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对象进行模仿。要选择那些对自己身心有好处的语言动作进行模仿,有些同学模仿力很强,可是在模仿时都不够严肃认真,专拣一些脏话进行模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低级的趣味,因此要反对这种模仿方法。模仿法是一种简单易学、娱乐性强、见效快的方法,尤其适合青少年这个年龄段的同学们练习,希望大家能勤学苦练,早日见效。
5.描述法
小的时候都学过看图说话,描述法就类似于这种看图说话,只是现在要看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图,还有生活中的一些景、事、物、人,而且要求也比看图说话高一些。简单地说,描述法也就是把看到的景、事、物、人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出来。
描述法可以说是比以上的几种训练法更进了一步。这里没有现成的演讲辞、散文、诗歌等做练习的材料,而是要求自己去组织语言进行描述。所以描述法训练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训练同学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的条理性。
无论是演讲、说话、论辩都需要有较强的语言组织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也就不可能有一张悬河之口,组织语言的能力是口语表达能力的一项基本功。
其方法是把一幅画或一个景物作为描述的对象。第一步,对要描述的对象进行观察。比如,所要描述的对象是“秋天的小湖边”,那么就要观察一下这个湖的周围都有些什么,有树?有假山?有凉亭?还有游人?并且树是什么样子,山是什么样子?凉亭在这湖光山色、树影的衬托下又是个什么样子?这秋天里的游人此时又该是一种什么心情?这一切都需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体验。只有有了这种观察,自己的描述才有基础。第二步,描述。描述时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要有顺序地进行描述。
具体要求是,抓住特点进行描述。语言要清楚、明白,要有一定的文采。千万不要描述成流水账,平平淡淡,一定要用描述性的语言,尽量生动些、活泼些。要讲究顺序,不要东一句,西一句的,描述出的东西,让人听了以后能知道所描述的到底是个什么景物。描述的时候允许有联想与想像。比如,当观察到秋天的湖边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孤独地坐在斑驳陆离的树荫下,就可能有一种联想,可能想到了自己的爷爷,也可能想到这个老人的生活晚景,还可能想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类的诗句……那么在描述的时候,就可以把这一切都加进去,使自己的描述更充实、生动。
6.角色扮演法
角色一词,也是从戏剧、电影中借用来的。它是指演员扮演的戏剧或电影中的人物。这里的角色,与戏剧、电影中讲的角色,有着相同的意义。角色扮演法,就是要学演员那样去演戏,去扮演作品中出现的不同的人物,当然这个扮演主要是在语言上的扮演。其方法有以下几种。
(1)选一篇有情节,有人物的小说或戏剧为材料。
(2)对选定的材料进行分析,特别要分析人物的语言特点。
(3)根据作品中人物的多少,找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比比看,谁最能准确地扮演自己的角色。
(4)也可一个人扮演多种角色,以此培养自己的语言适应力。
这种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语言的适应性、个性,以及适当的表情动作。这种训练法要求“演”的成分很重,它有别于对朗诵的要求。它不仅要求声音洪亮、充满感情、停顿得当,还要求能绘声绘色、唯妙唯肖地把人物的性格表现出来,而且要配有一定的动作和表情。从这个角度讲,这个训练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只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那么自己就会成功。
7.故事法
每个人几乎都讲过故事。看起来似乎很容易,要真讲好就不那么容易了。常言说:“看花容易,绣花难。”听别人讲故事绘声绘色,很吸引人,有些朋友听起故事来甚至都可以忘了吃饭、睡觉,可是自己一讲起来,仿佛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干干巴巴,毫无吸引力。因此,讲故事也是一种才能,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把故事讲好的。学习讲故事是练口才的一种好方法。讲故事可以训练人的多种能力。因为故事里面既有独白,又有人物对话,还有描述性的语言、叙述性的语言,所以讲故事可以训练人的多种口语能力。
这里的练习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故事的情节性是十分强的,而且故事的主题大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出来的,所以在讲故事以前就要先研究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比如,要讲《皇帝的新衣》这个童话故事,那么就要分析其中的几个人物,以及他们的性格,然后把国王的愚蠢无知,骗子的狡诈阴险,大臣的阿谀奉承、不分是非,乃至小孩的天真无邪都用语言表现出来,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