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次出门去上班,不知这一天怎么过时,先别担忧。下定决心,采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处事待人,就试这么一天。积极乐观一点你也许会使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所改观。
就试这么一天,对同事尽量友善。把他们当作恩人来看待,好像你能留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全该归功于他们,因此幸得有他们做同事。就试这么一天,不再吹毛求疵,挑剔别人。设法找出每一件事物的优点,并且找出每一个跟你一起工作的人值得称赞的优点。
就试这么一天,如果要纠正别人,就尽量以幽默示之,不要出言伤人;设身处地,就像被纠正的人是自己。
就试这么一天,不要求自己所做的事都尽善尽美,也不再尝试打破纪录。称职地做好眼前的工作,不强自己所难。
就试这么一天,如果自己对工作胜任有余,那就不再不停地反躬自问:我的表现跟职位和酬薪是否相称?
就试这么一天,心存感激,庆幸自己活在这个社会和时代,无须在恶劣环境下做劳累讨厌的工作。为能在自由国度里工作而感恩不尽:“在这个国家里没有人强迫我工作。”
就试这么一天,为自己有工作做、活得好而满心欣喜,庆幸自己不是在战壕里躲避枪弹,或是在医院里等待动手术。
就试这么一天,不去预期别人会如何对待你,不拿自己的酬薪、地位跟别人比较——就因为你是你,所以你很高兴。
就试这么一天,不计较事情“对我有什么好处”,只想到在每件事情上你帮得了什么忙。
就试这么一天,下班后不再想今天做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做。反之,盼望傍晚到来,不管完成了什么都感到欣慰。
这些想法都不复杂,更非天方夜谭。它们的好处是可以令你活得更有意义、更快乐。最重要的是,它们能使你心境平静,而这是你最珍贵的东西。
其次,我们要懂得在紧张的工作状态中调节自己,放松自己。
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居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
早上的交通时间,放松一下自己,不要去考虑工作。而且在这时候,你就需要给自己的一天定一个愉快的基调:看看报纸(千万不要只局限于商业版),听听音乐或广播。找一件让自己高兴的事,打发掉路上的无聊时间。选择安静优美的路线,利用一切机会,接近大自然。
午餐时间,是好好接触一下大自然休假的时候,我们愿意惬意地呆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工作的时候,忙得昏天暗地的,也只有午餐的时候,才会有机会走出写字楼。
美化你的周围环境,你的办公环境是一个影响你心情的要素。将桌上的那堆废纸清理掉,面对杂乱的办公桌,好心情也会变坏;你还需要给办公桌一点装饰,如放上爱人的相片,或一张美丽的风景照片——最重要的是,让办公桌变成是你愿意呆的地方。
学会合理安排工作,给任务分级:确定你做完了最重要的工作后,再接着干别的。这样,你会发现,给了自己轻松的同时,效率也提高了。
学习一个时间只做一件事情的艺术,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例如,不要打断手上的工作去看E-mail,确定你一天只看三次E-mail:早上,午餐后和下班前。
此外,试一试“慢”的哲学。在休假的时候,你之所以非常放松,是因为你放慢了生活的节奏。
匆忙让身体分泌了更多的肾上腺素,导致身体感觉到压力。所以,为什么要跑着去复印呢?为什么要一手接电话,另一手还在打电脑呢?这只能给你带来更多的压力。
快乐小窍门
1.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强有氧运动,如跑步、骑自行车、游泳等,可使人体发生生理上的一系列变化,从而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
2.不要强忍眼泪,而要学会倾诉。研究表明,流泪有助于排除人体在激动和紧张时产生的有害物质。将心中的委屈、压抑、担心和焦虑统统说出来,去说给那些愿意倾听我们,并且真心实意帮助我们的人。如果难于启齿就把它写下来。总之,只有吐露出那些困扰我们的东西,我们才能感到踏实。
3.周末的时候,不要从事一些类似工作的活动,这样只会使你更紧张和疲劳。相反,应该努力为自己营造一个“非工作”的情境,如郊游、野餐,或者去参加社区、家庭的文化或创作活动。
参与社区服务活动所带来的快乐与价值感,将能够平衡我们在日常工作时所产生的苦闷,让我们活得更快乐。
8.4树立使自己心理健康的正确理念
健康的心理不可能天生具有也不可能总靠别人诱导,其根本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正确的理念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基础。本节介绍的以下理念虽不能涵盖所有与心理健康有关的正确理念,但只要认真学习领会并能真正树立好这些理念,幸福快乐就会常在你身边。
8.4.1心理和谐之源:自我和谐、心理平衡
1.自我和谐的含义与影响因素
在和谐与发展这一主题中,人的自我和谐则是核心中的核心,重点中的重点。它是企业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也是自然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产物。这是因为,小到一个企业,大到社会,每一个个体的人是最基本的核心单元,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的对象也是人,如果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自我不和谐,内心里都充满了冲突与不满,那要实现组织、企业和社会的和谐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实现管理和谐的关键是人自身的和谐,即每一个个体的人达到自我和谐,不断调适自我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实现动态的心理平衡,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管理的和谐、组织的和谐、社会的和谐。
什么是自我和谐呢?温家宝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将自我和谐精辟地概括为:“人能够做到正确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对待荣誉、挫折和困难,这就是自我和谐。”人的“自我和谐”,就是个人从生活到工作、学习,从身体到心理,从个人到家庭与社会,都是和谐的。他或她自身是一个从内到外的和谐体。现代社会没有绝对孤立的个人。每个人的自身和谐,是全社会和谐的个体人格化保证。例如,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在工作和学习中尽心尽力,注意身体和心理健康等。这其中还包括各个成员在自我的各个方面以及跟他人相比尽管存在某些差异,但是跟自我能够和谐相处、跟他人也能够和谐相处,心态健康,心理平衡。同时,自我和谐又是动态的,因为自己、社会发生变化,周围的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物理环境都会发生变化,因此这是一个时空的动态的和谐状态。
心理学中对自我的研究有很长的历史,其中最有影响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罗杰斯提出了以自我与经验的一致性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所谓自我与经验的一致性是指每个人对自我的看法与他的实际表现是一致的或者说是和谐的。每个人对自我的看法还包括对理想自我和实际自我的认识,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潜力,这是人性的最基本特征。同罗杰斯同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阵营的还有马斯洛,他提出了需要的层次及其满足的程度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来看,自我以及对自我的认识与看法跟实际表现的一致性,或者基本需要满足层次越高自我也就越和谐。
心理健康是自我和谐的重要标志之一。影响自我和谐的个人因素很多,包括精神追求、需要层次、思维方式、个性特点和行为方式等。首先一个人要达到自我和谐,要身体健康,其次还要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现在有些地方的社会治安不好,想在这些地方建立和谐社会何其难,因为人们基本的安全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还有些地方人的基本的温饱问题、住宿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最基本的前提就是人们能够满足自己生理与安全的需要。
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作为影响自我和谐的个人因素还包括能够感知到下一个目标正在实现中,或者是能够实现的。如果说已经到了发展的尽头了,那么这个时候要达到自我和谐是比较难的。还有感知到终极目标正在逐步实现,也就是能把目前的努力与更长远的目标联系起来,而且能够感知到与期望的差异时仍能保持和谐。一个人的现实自我与他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之间一定会有差距的,那么自我和谐的人就是能够在这种情况下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这也就是自我和谐的本来含义。能够看到和别人的差距,也能保持和谐。这既是自我和谐的标志,也是影响自我和谐的因素。
从社会方面来讲,要想达到自我和谐,有很多最基本的因素。社会要为个人提供基本的保障,尊重个人价值选择,各个阶层间相互开放、平等进入。也就是说,比较高的社会地位应该对所有的人都是开放的,每个人应该有平等的进入的机会。社会公正及资源配置的原则应该有法制约束。这些都是从外部对自我和谐有影响的因素。另外还包括尊重个人价值选择。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人们之所以会出现心理障碍,之所以会出现个人不和谐,是因为他感觉到内心的需求没有办法得到实现,或这些需求即使得到了实现,也得不到社会的赞许。因此对每个人的选择的尊重程度越低,要达到自我和谐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因此,外部能够提供的促进自我和谐的因素是什么呢?对每个人所做的个人选择,只要不违法、不害人,都应该尊重、接受。
2.如何实现自我和谐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取决于人自身的和谐关系。自我和谐是可以通过自我的努力来实现的。
1)讲究修养
主要是自我修养,从道德的角度提高自己的素质,使自己能够有力量、有目的地不断进行的自我克制与心理调适。中国古代哲学家强调人的“内美”。西方哲学家如康德,赞美每个人心中的道德律,讲的都是自我修养。修养看似很抽象,实际上很具体,就是自我克制能力,坚决不做伤天害理的事,这是修养的底线、起点、最基本要求。人自身的和谐其最高境界就是克己爱人,将对物的欲望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精神享受。自我修养有着鲜明的针对性,针对的是贪欲和邪念。历来的贪财、恋色、弄权而作恶多端者,现实社会中不断揭露出来的腐败分子,其根源皆由贪欲、邪念所致,皆由内心不和谐所致,可见修养的重要。如果说修养的起点是不做坏事,不贪不占,不因恶小而为之,那么修养的高层次则是为他人为社会多做有益的事。自我和谐的人,有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心理平衡,不抱怨,不攀高,积极对待人生,对名利地位旷达以待、泰然处之。
2)讲究学养
学养和修养有联系,但又是不同的概念。学养强调的是不仅从道德而且从能力的角度,提高自己的素质,而且是强调在学术上的创新精神,包括学问、阅历和在某一领域的专业造诣,同时包括学德、学术良心。学养要通过教育,更需要个人的奋斗和努力。学养,强调“学”,要有较多的学识,还要强调“养”。“养”按朱熹的解释是:“谓涵育熏陶,俟其自化也”,要学以致用。学识大致分为人文学识和科技学识。人文学识主要是讲社会和谐的道理,这些道理不光是讲给别人听的,自己要身体力行。
孔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精神生活,特别是在于人须有道德,所以孔子以“仁爱”为中心,推演出“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把培养有道德的人作为学问的根本,认为这是社会稳定和谐的根基。道家也主张以谦下不争、清静无为的方式来达到人的身心和谐。“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有了和谐的人格,就能消除自我的痼弊,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执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佛家讲修来世,力图以事事无碍的超然态度进入一种彻悟的心灵境界,实现自我身心的和谐。通过对这些中华传统的学习,即所谓“自化”和“养”的过程,真正融入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成为自觉的行动。
人自我身心的和谐,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的基础,自我身心和谐了,就会通过正心、诚意、修身来规范自我的行为,就会给他人一个创造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人际环境。孔子提出过以“仁爱”为原则,实施途径两条: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世界各大文化与宗教中都有相同表述,被公认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黄金律”。孔子还特别强调“和”是“君子”人格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