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工作室带给了媒体交通志愿者们不一样的工作环境、不一样的工作体验。在流动工作室中的工作其实是媒体运行志愿者工作中最实质的一部分,从师傅们那里,媒体交通志愿者们学到了很多不一样的生活经验:
如何跟和自己处于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层面的人交流,如何应急处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从他们对于养育子女的讨论中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同样是在这里,他们和世界各地最敏锐的记者接触,他们学会了不同语言间最有效的交流方式——微笑与真诚,从国外记者的肯定中他们体味到了祖国强大带来的内心感动!这些体验是日常生活中最宝贵的交往和工作原则:微笑与真诚、多掌握一些技能、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为祖国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节星空下的守望——我们的夜班战队
星空下的守望,繁星点点,静静守候,或许你会觉得很浪漫。可是,媒体交通志愿者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在繁星点点之下,每天晚上呆在同样的地方,等候着不一样的陌生人,而且很多时候更是苦等无人来;但有时也会有很多的工作任务在等候他们,他们就是交通志愿者的夜班战队,从晚上22:00工作到凌晨6:00,守望是他们的工作常态。
第一次服务
徐洋、06212113、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媒体交通志愿者
2008年7月26日,我的第一次志愿服务终于开始了……
我上的是晚班,下午17点半,我、郎志东、张峰,还有几名志愿者一起坐7路奥运公交专线,抵达奥林匹克公园北公交场站,但却意外地发现场站的门锁了,所有人都被赶出来了,包括厨师……唉,厨师都赶出来了,那我们还吃啥?
原来是公安部门正在里面防爆安检,等到了17:50,里面的安检终于结束了。只见约20名警务人员牵着各个品种的警犬出来了,其中还有藏獒。哇噻,这架势不小啊……
门一开,赶紧冲了进去,排队进餐厅吃饭。可排了10分钟,没看见队伍动过。肯定是刚开始做饭,先去签到吧……签完到回到餐厅一看,我的天,已经进去一半了,再一看表,18:08。排吧,能吃点什么就行了,也不享受什么自助大餐了。果然,进入餐厅时已经18:12了。算了,打一份面条吃了赶紧拍屁股走人。吃完面一看时间——18:20,还有10分钟。哈哈,再吃个包子去,吃完了就出来了,虽然没吃饱!
在调度室见到了和自己搭班的司机,他叫崔洋,我叫徐洋,缘分啊。可接下来的事情让人啼笑皆非,分配给我们的车居然没开回来,据说是早上坏了,去维修了。很晕,那我们开啥?得到的命令是——领一张升级卡,去绿色家园媒体村随便开一辆就行。司机师傅诙谐地跟我说:“做好等一晚上的准备吧……”(我当时以为是开玩笑)
搭乘另一辆TM班车,拿着三瓶水,我们来到了绿色家园媒体村,门口的一个保安在和一个老外交流着。那个保安走来问我:“你好,请问‘当趟’是什么意思啊?”我当时糊涂了,我想这应该问司机才对啊,就说不知道,崔师傅问我刚才保安问了什么,我告诉了他,他也不懂,突然他说:
“是不是英语啊?”我一想,是不是“doWntoWn”啊?赶紧跑过去告诉那保安。哎,丢死人了!
由于我和崔师傅没有车,只能自己从人员入口进来,所以得安检,哇噻,相当的严格啊——“请将所有的金属物品取出,放在这里”,“手机和包也请放在这里”,“请您走过安检门”,“您的包里有相机,对吗?请拿出来对地拍一张照片”,“好了,谢谢您的合作!”经过如此复杂的安检,我们进入了媒体村,接下来的时间就是拿上矿泉水,在司机休息室里待命,这一待命就是6个小时……待命也是工作,也很重要,我们备班就是要防备万一有任务又没有人没有车的情况发生。
到了24点,该是吃夜宵的时间了,哈哈,肚子早就饿了(虽然已经吃了些带来的食物),郎志东却在这个时候安排出车了,好可怜啊。其实还好啦,至少接到活干了,不像我,哎,什么都没干……
没有任务,回到场站我们交了升级卡,来到场站的餐厅,我开始了狼吞虎咽,哈哈,饿死了,正好提供的是我喜欢吃的西红柿打卤面,我一口气吃了三碗。摸摸肚子,哈哈,终于饱了,跟师傅说了声再见,走出场站,清爽的夜风拂去了一天的辛苦,我相信,以后的服务经历中一定会更精彩。
差不多凌晨1:30的时候,终于到了学校,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宿舍,舍友们已经睡了。我洗洗澡,爬上了床,再一看时间——2:03,睡吧……
我的第一天的志愿服务就这样结束了,平凡无奇,但是我很满足,我是夜班战队,嘿嘿……
我的夜班
祝炜凯、06251061、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媒体交通志愿者
在这个炎热的夏天,我成为了一名交通场站媒体随车服务助理。虽然与场馆内的志愿者同属赛事志愿者,但是与他们不同的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是报道奥运赛场消息的2.6万注册记者。而随车助理的服务性质,又决定了我们不是呆在某个场馆或者是某个办公室,而是跟随媒体班车往返于注册记者所在地。
而我们的上岗时间要比各个场馆志愿者早得多,因为媒体记者会在奥运会开幕式之前早早来到北京,进行奥运报道的前期准备工作。为了充分满足记者的交通需求,我们的服务时间是7月24日至8月27日。
担负着这种使命,在七月底的一个星期五,我正式到北五环公交场站报到,我的任务是跟随媒体班车往返行驶于绿色家园媒体村与首都国际机场之间。然而最初几天的工作让我体验最多的却是等待。为了让从首都国际机场下机的记者能在最短时间内到达其居住地绿色家园媒体村,车队采取的政策是一天三班倒,24小时不断车。我的班次是夜班,晚19:00至次日凌晨3:00。我常常是在场站苦苦等待三个小时之后,接到发车命令又到机场继续苦等。由于我所服务的车辆是末班,并且存在司机交接班方面的问题,在七月的工作日里我的下班时间实际是次日早6点。而且末班车辆需要在机场的停车站等待,我只能在车里短暂休息。小憩时似乎又回到了军训,公交车上的座位就像是军训时睡的床板,而机场停车场的蚊子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饥饿程度都可以与大兴的相媲美。在那段时间里,作息时间是相当的有规律。每天上午8点回到学校,顾不上吃早饭一头栽倒在床上,醒来时已经是下午三点,洗澡连带洗漱完毕,整理一下,又要搭乘奥运七号线奔赴场站,进行新的一天的工作。
志愿工作之初遇到的问题是我始料未及的。然而令我失望的却不是工作的辛苦,而是在七月的五个工作日里,我竟然没有接到一个从机场到绿色家园媒体村的记者。实际上,我所服务车辆的工作时间内理应没有记者到达首都机场,但是为了防止由于飞机晚点等原因导致记者没有在预定时间到达机场又无法搭乘规定时间的班车,我们的班车还是需要在机场备班。虽然表面上看我的工作似乎没有价值,甚至是媒体班车工作效率低,但是这却保障了媒体记者工作的顺利进行。
奥运时间表进入8月份,各国记者陆续抵京,我的工作也由机场班车转为绿色家园媒体村-IBC/MPC班车及DDS包车等。可以说,这才是我大量服务各国记者的开始。特别是8号之后,记者们的工作逐渐忙碌起来,每天都会有大量记者往返于住所绿色家园媒体村与办公场所IBC/MPC。主动向记者提供班车信息,是一个很简单但却非常有效的服务手段,特别是在IBC/MPC的班车公交场站,由于站台众多,很可能出现记者做错车的情况。在记者上车之前主动报一下目的地名称,是我一贯的做法。有时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忙碌一天的记者在离车时忘记了随身携带的手机、数码相机等物品。为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除了在记者下车前提醒大家以外,我还养成了在记者下车后迅速检查一下车上有无遗留物的习惯。在一次去鸟巢的DDS包车上我就遇见了这样一位“糊涂”的记者,当我发现遗留在车上的数码相机后将其交给该团队的人员并委托其转交给施主。在随车志愿服务中,还有很多可以做的小事,例如,对即将下车、奔赴工作岗位的记者说一声“Good luck”,就可以充分体现志愿者的热情与素质。
奉献的路
张瑶、06242054、经济管理学院、媒体交通志愿者
北京奥运会终于召开了,在人们的期盼下召开了,而我也踏上了自己的志愿者道路。
我是作为媒体交通志愿者参加服务的。我每天的主要工作是与司机师傅配合,作为司机的语言助理去接待许许多多的BOB媒体信号记者,用我们的服务为媒体转播商们提供方便。
我们的工作很辛苦,并不是因为工作强度大,而是因为时间。我们没有自己的时间,我们完全是根据媒体转播商们的时间去决定自己的时间。每一天,在比赛开始之前,我们需要将媒体转播商们带入会场,让他们有时间去安装自己的仪器。在每一次的比赛结束以后,我们还要将他们安全送回宾馆。他们出来的时间是最晚的,在比赛结束后一个多小时才能出来。而我们虽然有自己的时间限制,但更主要的是配合媒体转播商们的时间,所以我们等待的时间特别长。按照正常的规定时间,我们无法下班。没有一个人抱怨,没有一个人被辛苦和超长的服务时间压垮。相反,场馆上空的星星、夜空像是关注我们的眼睛,我们承载的是亿万人民的期望。
我曾经有过这样的工作经历,晚上发车凌晨两点钟回到公交场站,而早晨六点钟又需要发车,真的是非常辛苦。第二天,我的眼睛都肿得睁不开。在当志愿者的这段日子里,我曾见过无数次太阳的升起,看着太阳升起的那一瞬间,让人非常的感动。也许,从没有像这样早起去看看周围的事物,似乎对每一天又有了一层深的理解。
虽然辛苦,但是这是我的选择,选择走上这条奉献的路。无数次乘公交车来往于场站之间,虽然自己很累,但因为是志愿者,所以还是得一直站着,因为这是志愿者应当做的。无数次回答不上路人的提问,受到些冷言冷语,虽然我不是城市志愿者不承担咨询问路,但还是得忍耐,因为我是志愿者。也许,奉献之路在开始永远都会有些难以忍受,但是没有人开始,又怎能懂得奉献的意味。这就是志愿者的真谛!
第一次夜班
徐洋、06212113、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媒体交通志愿者
今天起,每天晚上22:25,我进入工作时间。由于我的车是框架车,不管是否有人坐车都会按时发车,所以看电视和休息都成了幻想。和前些日子的清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一趟车23:00发往IBC/MPC后,发现场站的人多得不得了,车是每隔510分钟就发一辆,司机很忙,志愿者也不够用了,我一直在忙,帮好几个调度翻译,以便她们和记者交流。不用到整点,我们的车就发了,31个座位的车装了46个人,呵呵,第一次拉这么多人,发现终于要开始忙了。
第二趟车是1:30发的,车上没几个人,但在IBC/MPC场站发生的事情让我很有感想。有位巴西的女记者在等MA14,当时场站没有志愿者,于是我就去救火,本来0:00到的车到0:10还没到,她向我抱怨现在根本找不到Taxi,只能坐车,要是这一辆不来就得等到1:00,调度让我跟她解释,再耐心等待一会儿吧,可能路上有点什么事情。还有一位记者在等MA24班车,是0:00的车,可是0:10还没到,我向他解释,说明了原因,并告诉他0:15左右会到的,记者这才放心了,看得出这位记者脾气很温和,我请他坐下来歇会儿,他委婉地拒绝了,不一会儿车来了,他满意地坐上了车。
发最后一趟车时,已经是早上5:30,我已经困得不行了。把几个记者送到IBC/MPC后我们就空车回来了,下班时6:10了,困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