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阿经贸论坛
48577100000012

第12章 精彩的论坛建言

参加中阿经贸论坛的代表,既有各国政府要员、专家学者,也有中阿企业领袖、行业翘楚,他们积极建言,为中阿经贸论坛出谋划策。

友谊论

许多代表在发言中强调,只有建立一个和平的世界,才能更好地推进中阿友好合作的向前发展。只有树立牢固的友谊和适合双方需求,才能使中阿合作发展进入更快的步伐。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林聪有一段论述很精彩:“在国际交往中,各个经济体之间的交往有赖于内外环境等诸多条件。在通常情况下国家间经济关系是政治关系的先导,为政治关系的发展铺平道路;国家间政治关系互为条件,相互促进。但是,政治关系并不能代替经济关系,经济关系是以相互间利益为基础,在国家间交往中,确实也存在着“政冷经热”或“政热经冷”等现象。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有着长达千余年的友好交往经历,其中,‘丝绸之路’‘香料之路’等形象展现了两大古老经济体之间的相互需求和依赖,奠定了双方长期友好交往的历史基础。现代中国与现代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是建立在这一历史基点上,继续推进,并伴随着相互间政治关系的发展,从而为中阿关系的全面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中阿经贸论坛成立,又为中阿关系继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开辟了渠道。显然,中阿经贸关系的全面发展有赖于相互需求以及外在环境的推动。”这一段论述,客观而又深沉地揭示了中阿友谊之根和友谊之道。

战略论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会长万季飞,商务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姜增伟等认为,进入新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和重要经济体,都把发展与阿盟国家的经贸关系作为国际经贸合作的战略重点和突破金融危机困局的重要选择。举办中阿经贸论坛,对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时任商务部副部长傅自应表示,中阿经贸论坛的目标是,将宁夏建设成中国与阿盟22个国家经贸合作的战略平台以及西部内陆开放的桥头堡。宁夏要紧紧抓住历史的机遇,通过中阿经贸论坛努力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宁夏社会科学院孙俊萍撰文道:加强战略合作,双方保持良好互动。几年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四次访问中东、阿拉伯国家,而大多数国家元首或政府总理、议长等也相继访华。其中,2006年年初沙特阿拉伯国王阿卜杜拉访华,是沙特国王首次访华,具有里程碑意义。双方政治磋商不断加强,双边与多边伙伴关系进一步加深。中国与沙特战略合作起步晚,但进步快。2006年,两国元首成功互访,就两国建立战略友好合作关系达成共识。2009年2月,胡锦涛主席再次访问沙特,两国元首表示将全面深化两国战略友好关系,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沟通与协调,不断将双方关系提高到新水平。

东西论

阿拉伯国家“向东看”和宁夏向西开放的格局,成了中阿经贸论坛的主要话题之一,宁夏社科院陈冬红撰文道:从中阿关系的发展历程看,中阿交往日益加深。全球22个阿拉伯国家,主要分布在西亚、北非地区,总面积约1426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总面积的9.5%。人口约3.4亿,占世界总人口的约4%。阿拉伯世界由于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油气资源,历来是大国相争和角逐的对象。阿拉伯世界在中国外交中同样有着重要和独特的地位。自1956年埃及、叙利亚和也门率先与新中国建交,启动了当代中阿关系的新篇章以来,中阿关系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阿拉伯国家成为中国争取外交突破的重要地区。1955年万隆会议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增进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相互了解,打开了同这些国家的外交局面。20世纪50年代亚非民族独立解放运动蓬勃发展,阿尔及利亚为争取独立,民族解放阵线武装起义,苏丹、摩洛哥、突尼斯相继独立等,中国坚定地支持阿拉伯国家反帝反殖、争取民族解放的运动,赢得阿拉伯人民的普遍称誉。埃及、叙利亚、也门与中国建交后,伊拉克、摩洛哥、阿尔及利亚、苏丹又相继与中国建交,成为中阿建交的第一次高潮。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中阿关系出现一些曲折和反复。第三个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调整对外政策,着手修复、改善和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先后与科威特、黎巴嫩、约旦、阿曼等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迎来了中阿建交的第二次高潮。第四个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阿关系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随着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战略的确立,外交工作中摒弃了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划线的做法,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方位地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关系,相继与阿联酋、卡塔尔、巴勒斯坦、巴林、沙特阿拉伯等国建交。至此,中国与所有阿拉伯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中举足轻重的大国,中沙建交是我国中东外交的重大成果。第五个时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特别是中东形势的急剧变化,以及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地位日益增强,我国在阿拉伯地区的利益也不断增长,并对阿拉伯事务的关注和投入逐渐增大,中阿交往日趋密切和活跃。正是这五个时期的变化过程和未来发展趋势的需求,阿拉伯国家提出了“向东看”,中国提出了向西开放,这都符合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

中心论

宁夏作为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这一观点,大家有了共识,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明确表示,宁夏作为丝绸古道的要塞和中阿文明的交汇地之一,自古就使中国中原地区与阿拉伯国家的合作越来越紧密。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宁夏与阿拉伯国家的合作越来越紧密,交往越来越频繁。宁夏享有“中国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基地”“中国清真美食之乡”的美誉。从2006年开始,宁夏每年都要举办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节,向外推介宁夏的清真产品,并定期举办“国际清真产业发展论坛”“中国回商大会”等大型活动。目前,宁夏清真产品已销往数十个伊斯兰国家和地区。同时,也要看到,中阿经贸论坛虽在宁夏举办,但要以更宽的视野,跨越地域看待与阿拉伯世界的合作,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高端定位中阿经贸论坛;同时,也要跨越经贸谈合作,利用宁夏独特的地缘和人文优势,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交往,开展公共外交,反弹琵琶,促进长久合作共赢。这就需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精心设计,分步实施,以渐进的方式实现论坛的战略目标。同时,他又提出了三条建议:一是要把论坛置于西部大开发和建立中阿合作伙伴关系的总方针与大框架下,使论坛成为西部地区和中国对阿拉伯国家开放合作的窗口,并通过持之以恒的工作,得到中央有关部门和各省市的认可和支持。同时也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互认知,从而带动双方互利合作。二是充分利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民族特色,使中阿经贸论坛成为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的大平台,让外界真实了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使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根基更牢,这项工作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三是着眼长远,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队伍,包括培养一批爱国、懂宗教政策、有宗教人文知识的人才,为论坛的持续发展和地区的发展与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要用宽阔的胸襟和宽松政策,把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结合起来,使论坛有坚实可靠的人才支撑。

开放论

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王正伟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讲道,目前,中央已经把宁夏沿黄经济区列为国家十八个重点开发区,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沿黄经济区的发展关系到西北地区的“三生”问题。国家这么重视沿黄经济区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充分考虑了民族地区的实际。中央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宁夏、新疆、甘肃等省区同中亚、中东的合作,宁夏已成功举办两届中阿经贸论坛,为中阿合作交流搭建了新的平台。但是,仅有平台是不够的,必须寻找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特区。特区的定位有三个,一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门户,二是我国内陆开放的示范区,三是现代产业的聚集区。在宁夏建设特区,必须立足宁夏的实际,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按照宁夏的初步规划,内陆开放经济特区将按照“一区两园”规划布局,一区为银川内陆开放型经济特区,两园为空港经济园区和总部经济园区。在实施内陆开放战略中,宁夏将立足实际,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合作论

阿拉伯国家的一些官员对中阿合作发表了自己的论点,巴勒斯坦驻华大使,哈迈德·拉马丹在听取宁夏领导的介绍后说:“我们在宁夏参加了一些非常重要和富有成效的会见和会议。我认为,在这次论坛,展览和众多会议之后,宁夏和我们所在国之间不论官方的还是私人的沟通与合作都将会进一步加强。在宁夏的这几天里,我们感受到宁夏独特的自然环境,品尝到了许多美味的食品,遇到了很多友善的人们,许多宁夏人民和我们有着共同的传统、共同的习俗,因为我们都是穆斯林。希望未来还能有更多的机会了解银川这座美丽的城市,也希望中阿经贸论坛能够长久地举办下去,畅通中阿两国的经贸合作。”上海外国大学陈杰提出了宁阿合作的主要思路:一是文化先行,产业跟进;二是走出去先行,引进来跟进;三是宁夏成为主(唱戏),或为辅(搭台);四是官方交流与民间交流并举;五是合作不囿于经贸;六是效益不囿于眼前;七是练好内功,增强自信;八是设计先行,落实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