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阿经贸论坛
48577100000004

第4章 阿拉伯“向东看”的美好心愿

在《一千零一夜》这部名着中,艾奈斯和瓦丽黛的故事能启示我们从中理解和领悟阿拉伯人的美好心愿和“向东看”的一些心迹。

传说,很早以前有个国王,他最信任的宰相有个女儿叫瓦丽黛·斐勒·艾格玛勒。她聪慧过人,学识渊博,彬彬有礼,而且貌若天仙,美丽无比,在一次球艺比赛中与英俊的青年军官艾奈斯·伍珠德一见钟情,互写情诗。但宰相与夫人百般阻挠,设局分隔,把女儿禁闭在一个山庄里。受爱情鼓舞的艾奈斯历尽艰辛寻找情人,最终在国王等人的帮助下与瓦丽黛终成夫妻。瓦丽黛吟诗道:“经历了无法言说的艰辛,尝遍了撕心裂肺的痛苦,我们忍耐着,期盼着与心爱的人相见时,所有的艰辛与苦痛,立刻杳无踪影,唯有欢喜在我周围。”艾奈斯和诗道:“生活给了我们幸福的大旗,举起浓香的酒痛饮吧,为我们的重逢聚首干杯,互诉别后的衷情,尽吐分离的哀愁。今后再也不会有离别,尽情享受幸福的生活。”诚然,这虽然不是阿拉伯人的全部愿望,但却袒露了他们心灵深处的一个美好渴望。

渴望和平世界,渴望合作发展,渴望幸福生活,是阿拉伯人“向东看”的深层愿望。

与中国一样,阿拉伯国家也经历了长期的历史风雨,阿拉伯人民也渴望天下人都过上幸福生活。透过现代阿拉伯诗歌运动回顾,就能看清这一个精神层面。阿拉伯文学的传统形式,一批又一批的诗人,都在为自由与幸福而抒情吟唱。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巴鲁迪和邵基为代表的复兴派诗人,曾一时风靡阿拉伯世界。其要求个性解放、个人自由、追求理想社会的浪漫诗人娜齐克·梅拉伊卡发表的自由新诗《霍乱》和另一位伊拉克诗人巴德尔·沙克尔·塞亚卜发表的《那是爱情吗?》标志着阿拉伯新诗运动的开始。尽管诗的形式变化多端,但诗人的精神抒发与追求则是最主要的亮点。从娜齐克·梅拉伊卡出版的《夜的恶人》《碎片与灰烬》《波之谷》《月亮树》《人生悲剧与歌曲》《大海改变了他的颜色》《供祈祷和革命》等这些诗集中,就能看到她有感伤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创作经历,看到她强烈的情怀与深层追求。有一首诗生动表达了少女的悠悠魂怨:“我对情人说想见他,他看着我说:但愿吧……几字说完就走了,他的诺言,我的热情和满足,明天的明天,他会来的,但愿啊……”这些忧天下、巧抒怀、盼福音的诗句有很多。事隔几十年后,又有一位年轻歌手来到了中国,在第一个月来到了宁夏,他被宁夏的一切都吸引了。在他的眼睛里,大漠黄河,高山绿洲,凤城秀湖,百姓小摊,都是一支支难忘的歌。但令他最高兴、最难忘、最有激情的是宁夏的民族和唱,宁夏的百姓淳朴,宁夏的生活多福。听一听那充满情味的“花儿”,看一看那些在清真寺肃穆虔诚的穆斯林,品一品那八宝茶,他就心花怒放,热情荡漾,禁不住想唱歌。回到自己的祖国后,他给人讲了宁夏的经历,并参与制作电视节目。从他的眼神中看,是“向东看,来宁夏”的经历仿佛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提升了他的人生价值与生活质量。从娜齐克的伤感诗到这位年轻人的宁夏旅程,就能见微知着地看到阿拉伯人的精神需求。当我们再把这种目光聚焦于中阿经贸论坛上,从那些阿拉伯贵宾的神态中,就能更多地读到他们“向东看”的心声。

渴望世界和平,是阿拉伯“向东看”的政治愿望。

从1945年起成立阿盟到现在已有六十多个年头了,至2009年年底,阿盟举行21次首脑会议和11次特别首脑会议。第21届阿盟首脑会议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阿盟22个成员国的首脑或代表出席会议,通过了《多哈宣言》,承诺阿拉伯国家会继续保持团结,尊重各国主权,维护国家独立,互不干涉内政,要求以色列立即停止单边政策,停止扩建犹太定居点,拆除隔离墙,信守和平承诺,尽快启动搁置的和平进程,履行已达成的有关国际决议和和平建设。此外,《多哈宣言》还就索马里问题、打击恐怖主义、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和平利用核能、推进政治经济、社会合作等问题阐述了阿拉伯国家的立场。通过这个宣言,我们就能看到阿拉伯国家渴世界和平的心迹。而“向东看”,则是他们的需求和选择。

阿拉伯与中国同属于发展中国家,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在国际事务中相互理解,相互同情,相互支持,尤其在“涉台”“涉疆”“涉藏”人权等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诸多方面,阿拉伯国家支持中国。而中国也在“反恐”“防大规模杀伤”等涉及阿拉伯国家和平利益的重大原则上站在阿拉伯一方。阿拉伯国家和中国同属于宏观上的东方社会,在国际秩序、民主与人权等重大问题上有着许多相似的观点。在反对西方某些国家动用武力侵占他国利益、建立多极化格局、恢复大国权力平衡方面都有共同的战略目标,尤其是2006年4月,胡锦涛主席出访沙特,发表了题为《促进中东和平,建设和谐世界》的演讲,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政治多级化和文明多样化,加强经贸和能源合作等诸多方面,中阿有着坚定的战略合作基础。

渴望合作发展,创造幸福生活,是阿拉伯国家“向东看”的最终愿望。

长期以来,阿拉伯国家已经感受到了“向东看”与中国友好合作的双重喜悦。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杨宏玺提供了翔实的实例,仅举三例就能以一斑见全豹。第一例,双边贸易突飞猛进。

2004年,中阿贸易额为367.1亿美元。2006年是654.7亿美元,2008年达1328亿美元,短短四年时间增长了近4倍。即便遭遇金融危机,2009年中阿贸易额仍然达到1074亿美元,贸易进出口总体平衡。进入21世纪,中国从阿拉伯国家进口石油数量大幅度增加。2006年中国从阿拉伯国家进口石油为5821.63万吨,占全年进口石油总价值的40.1%。2006年中国进口石油超过100万吨以上的阿拉伯国家就有八个。第二例,双向投资持续增长,2003年中国在阿拉伯国家的直接投资只有1726万美元,截至2008年,阿拉伯国家在华累计实际投资达到15亿美元,中国在阿拉伯国家累计投资26.5亿美元。英国路透社报道,2010年6月,投资50亿美元的炼油厂在中国福建南部开始加工原油,沙特阿拉伯的阿美石油公司拥有该厂25%的股份。中阿在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方面也取得很大进展。中国在苏丹、阿尔及利亚、叙利亚、阿曼、阿联酋、也门、沙特等国的资源开发领域投资额累计达数十亿美元,投资领域还包括家电、轻工和服装领域。第三例,各类双边贸易投资协定如雨后春笋般诞生。

迄今为止,中国已与除索马里以外的21个阿拉伯国家签署了双边政府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协定,并成立了经贸混委会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混委会;已与除索马里、巴勒斯坦、毛里塔尼亚、科摩罗、吉布堤、突尼斯、伊拉克、利比亚以外的其他16个阿拉伯国家签署了投资保护协定,与11个阿拉伯国家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