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物流发展战略研究
48580200000010

第10章 东盟背景下西南物流区域和西南物流通道基础构建(1)

2009年1月,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世界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我国政府决定实施扩大内需和技术升级相结合的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现代物流产业位居其中。2009年3月10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8号),规划提出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振兴物流业九大重点工程战略部署和重点发展九大物流区域、建设十大物流通道和一批物流节点城市的基础性战略区域布局。西南物流区域和西南物流通道是中国物流新版图中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方阵。西南物流区域虽然地处西部,但具有东盟自由贸易发展合作先机,已经成为我国中西部最有活力最有发展前景的物流区域。作为物流基础设施的关键纽带,西南物流通道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战略规划之一。西南物流通道以西南经济区为基础,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背景,以北部湾经济区为枢纽,连接西南地区、珠三角地区和大东盟经济圈,在开放式的大物流环境中,为我国中西部内陆的贸易开辟了新的出海大通道。

第一节《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背景

一、从金融危机到经济危机

2007年4月2日,作为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的新世纪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拉开了美国房贷市场的“次贷危机”,不久许多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步新世纪公司的后尘纷纷宣告破产。2008年9月7日,占据美国12万亿房屋按揭抵押贷款市场近一半的房地美、房利美被政府接管,注资实行国有化;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和第三大投行美林相继被摩根大通和美洲银行收购,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联储批准最大的两家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高盛转为银行控股公司的请求,华尔街投行退出历史舞台;2008年9月14日,美国银行宣布将以440亿美元收购美国第四大银行美林;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倒闭,华尔街金融体系几近崩溃。

华尔街的“金融海啸”让美国市场信心濒临崩溃,危机进一步蔓延到整个欧洲和亚洲部分地区。富通集团比利时和卢森堡业务被巴黎银行收购,冰岛遭遇“国家破产”。危机中美国政府出台一系列大规模金融救市方案,旨在防止金融危机向其他领域扩散,避免金融危机演化成经济危机。2008年2月7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了约168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法案,旨在通过退税、刺激消费促进美国经济增长。7月30日,美国国会批准3000亿美元住房援助议案,授权财政部无限度提高“两房”贷款信用额度,必要时可不定量收购其股票。10月3日,美国国会批准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大规模7000亿美元金融救助计划。

但美国和全球救市方案的出台并没有消减市场对美国经济的担忧,股指下跌、失业增加、消费缩减、银行亏损,金融危机开始迅速向经济危机转变。随后,华尔街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各国金融市场相继出现动荡,英国、德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纷纷出台各自救市方案,力图通过刺激国内需求、增加政府投入等措施来改善本国金融和经济形势。2008年10月7日,俄罗斯宣布向银行注入总额9500亿卢布的资金。10月12日,欧元区15国通过协调救市措施行动计划,预计耗资3000亿欧元。10月13日,德国推出总额高达5000亿欧元的救市方案。10月19日,韩国政府公布约1300亿美元的大规模金融救援计划。10月30日,日本政府公布约2730亿美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11月26日,欧盟出台总额达2000亿欧元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内含扩大公共开支、减税和降息等提振实体经济的三大举措。11月,欧洲和日本经济正式步入衰退;当月第三周,花旗集团股价累计跌去60%,美财政部、美联储和联邦储蓄保险机构联合宣布,将为花旗3060亿美元问题资产提供担保。12月,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宣布制订“经济复兴”计划,美国非农就业人数创24年来新低。

2009年危机开始向新兴经济体的巴西、印度、中国和东盟等国家和地区渗透。一场全球性的抗击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阻击战把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都席卷进去。

二、我国阻击金融危机的产业振兴计划

2007年9月美国发生由次货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不久危机由金融领域扩展到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迅速蔓延到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对以出口为导向的我国经济带来严重冲击,国外需求下滑,订单减少,中小企业大量破产。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2008年8月初发布的统计结果显示,仅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2008年国内生产和需求下滑严重,长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回落,一到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0.6%、10.1%、9.0%、6.8%。2008年年末的一系列经济数据表明,中国经济的增速下滑超出许多人的意料,11月我国进出口增速突然“跳水”:出口增速从上月的19.2%下降到-2.2%,进口增速从上月的15.7%下降到-17.9%。出口回落直接拉低工业增速。2008年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比上年同期回落11.9个百分点,比上月增速回落2.8个百分点。11月份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下降16.2%、12.4%和11%;汽车71.4万辆,下降15.9%。工业增速下滑引发发电量下滑,2008年11月发电量下降9.6%,创出历史最大月度降幅。

2009年是中国经济最艰难的时期,这一年出口持续减少,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其作用开始大大削弱;投资者的信心有所动摇,投资积极性不高;银行“惜贷”,国内流动性不足。2009年外贸进出口连续大幅下挫,上半年平均降幅在20%以上,全年降幅创造了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最低点。当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2072.7亿美元,同比下降13.9%。其中,出口12016.7亿美元,下降16%;进口10056亿美元,下降11.2%。全年贸易顺差1960.7亿美元,减少34.2%。自2009年11月份由降转升,11月增长9.8%,12月份增长32.7%。

中国加入WTO之后,逐步向遵循世界贸易规划的完全市场经济国家过渡,已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全世界在抗击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战役中,中国的担当不可避免。2008年11月9日,中国政府宣布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出台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两年投资约4万亿元人民币。十项措施包括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等。

2009年1月,我国政府决定实施把扩大内需、振兴产业和科技结合的一揽子计划,相继通过了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工业、电子信息、轻工、石化、有色金属产业和物流业等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其涉及面、政策力度是从来没有过的。十大振兴产业除物流全是制造业,选择这九大产业因其拥有撬动经济的力量,九大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选择实际上蕴含着两层意思:第一,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远未结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二,应对金融危机要从实体经济发力,在这点上中国的政策取向非常清晰。从经济总量看,出台产业计划以2007年数据对比,九大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80%,占GDP的比重三分之一。九大产业在确保国家产业、金融、社会就业和保障民生等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07年我国税收4.56万亿,其中以九个行业为主的企业税收贡献1.7万亿,约占37.4%;从促进就业看,九个产业的直接城镇从业人员达到了3615.6万人,占30%,这个数据不包括大量的农民工;轻工的食品、造纸、家具、家电等行业,涉及两亿农民市场,仅轻工行业就可吸收农民进城务工2000万。另外,大量的中小企业作为产业集群的重要角色依附着九大产业的生产和经营,九大产业的提振对搞活中小企业发展举足轻重。

从实际情况看,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对经济的拉动效果十分明显。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在第一批产业振兴规划发布后的4月,国内工业增加值增速为7.3%,其后逐月回升,10月国内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6.1%。在扩内需的方针指导下,受益最明显的莫过于汽车产业,在购置税减免和汽车下乡等优惠政策的拉动下,2009年10月国内汽车销量达到1089.14万辆,同比增长37.71%,首次突破千万辆大关。由于近年来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40%以上,因此工业的强劲复苏将为“保增长”目标的完成提供重要支撑。据估算,振兴规划将为中国GDP“保8”目标的实现增添强劲动力,如果加上政府已经推出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提高养老金计划等措施的话,中国GDP增长将因此拉高2.4个百分点。在2008年GDP增速每季度阶梯下降的严峻情势下,2009年一季度GDP增速降到6.2%,二至四季度全面回升,分别为7.9%、9.1%、10.7%,其中第四季度比上年同期高0.1个百分点。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全面完成了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目标。十大产业中,其中汽车产量1379.5万辆,比上年增长48.2%;钢材69626.3万吨,增长15.2%;十种有色金属2650.1万吨,增长5.2%;轻工业增长9.7%,纺织业增长8.5%;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1.0%,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3.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8.4%;船舶制造增长20.7%;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5.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12.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4.6%;全国物流业增加值为2.31万亿元,同比增长7.3%。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使我国经济渡过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带来的重重暗礁,暂时保持了平衡正常的增长态势和格局。

三、物流产业挤身十大振兴产业的前因后果

(一)物流作为新兴产业在我国得到逐步确认

西方物流产业和物流教育经历了近100的历史。1915年,美国营销学者阿奇·萧(A.W.Shaw)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Some Problemsin Distribution》)一书中第一次提到物流一词。1924年另一位营销专家斐莱德·E.克拉克(F.E.Clerk)在《市场营销的原则》(《Principle of Distribution》)一书中真正把物流活动提升到理论高度进行讨论与研究,“Physical Distribution”一词也与物流联系起来。1927年拉尔夫·布索迪(Ralph Borsodi)在《流通时代》初次用“Logistics”定义物流,为物流的概念化奠定了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后勤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的运作方法及理念在企业中广泛采用,这时的后勤包含了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的物流,因而是一个包含范围更广的物流概念。198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正式将名称由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更名为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标志着现代物流理念的确立。20世纪90年代,人们在一体化的现代物流管理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供应链管理的概念,物流管理逐渐扩大到整个供应链范围。日本在20世纪50、60年代引入“物流”这一名称,全面推动了日本生产经营管理的发展。物流革新思想不仅渗透到了产业界,同时还渗透到了整个日本社会。到了20世纪70年代,日本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世界领先行列。可以这样说,物流产业在西方伴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而发展,成为西方经济助推器和“第三利润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