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物流发展战略研究
48580200000028

第28章 产业与物流联动发展问题和策略(5)

融合互动的纽带是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共生界面。先进制造企业大量非核心业务从生产环节的剥离,物流企业在提供专业化增值服务的同时,创下了一个个产业融合、互动双赢的经济“奇迹”。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这种融合互动关系的本质即为共生的关系,其共生界面是两者联系的纽带,构成了产业间联系的实质性内容,主要表现为制造产品的采购供应、分销流通、价格联系及投资联系等,但无论何种具体联系,先进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的共生界面也主要是相互融合的市场体系、社会服务体系、政府支持体系和法制体系。

协同优化的过程是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共生模式。从共生的角度,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实质是产业共生模式不断演进为互惠共生模式的过程,是共生界面不断优化的过程,是共生效益不断增加的过程。因此,现代物流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协同发展是在正向的共生环境下,通过完善的共生界面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流,并在自身健康发展的前提下相互促进,使双方共生效益最大化的过程。

从产业价值上,建立价值链的互动机制,鼓励先进制造企业将一些非核心的物流活动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围绕先进制造业,有针对性地吸引现代物流企业,将单纯的制造业集聚改造成为集成先进制造与现代物流功能的价值链的集聚。通过先进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的互动,加强产业关联,形成先进制造业的聚集,建立相应服务的物流园区,并规范物流服务业竞争秩序,降低先进制造业服务外包的合作风险,促进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的“无缝”对接。

(三)我国十大振兴产业视域下的制造业与物流联动

需要

国家制定实施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个制造业大国,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要想从制造大国走向强国,必须重视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同发展。

物流活动是制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本来包含在制造过程中,随着制造规模的不断扩大,制造过程不断专业化,产品销售逐步分离出来造就了流通业,部分物流活动(比如原材料的运输、储存等活动)也从制造活动中分离出来,外包给第三方企业,形成专业化的物流活动和物流企业,进而形成专门的物流行业,但还有大量的物流活动(比如生产线旁的物料库存、制造厂内部的物料运输等活动)仍然保留在制造过程中。物流过程都应该作为制造过程的一部分加以规划和管理,尤其是对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并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物流活动,更应该与制造过程中保留的物流活动一起做整体优化,这个整体物流与制造过程保持协同才能保证制造规模扩大后物流与制造的联动发展。

目前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已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是一个十分具有价值的命题,制造业与物流业必须联动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同时,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应切实采取措施,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的高度,从促进企业专业化分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加快推进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

可以借鉴国际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经验。制造业的发展是现代物流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现代制造业物流必须要与现代制造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制造业发展水平具有多层次、多元化发展特征,既有国际上最先进的外商独资合资企业,也有国内先进的制造企业,更有仅仅相当于国际上20世纪50~60年代水平的制造企业,因此制造业物流的发展水平与特点也应是多层次的。中国制造业物流的发展应该借鉴国际经验,具有系统思维和和谐发展思路,追求先进适用的现代物流技术与理念。要按照循序渐进、逐步接轨的原则,引进国外先进的物流运作模式,结合行业与工业城市具体现实,选择一部分行业与工业城市进行供应链改造试点,为我国制造业物流与国际接轨提供示范。从国际模式上看,制造业和现代物流发展是互动的,密不可分的。而且制造业发展水平越高,越离不开现代物流的支撑。制造业的发展是物流发展的基础,物流的发展又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从我国制造企业的采购环节来看,原材料配送这种新的供应方式发展缓慢。在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原材料配送较为成熟,制造企业几乎全部采用配送。而在国内,采用配送的工业企业不足工业企业总数的10%。这与我国缺乏工业超市这种先进的制造业物流组织模式有关。为了提高我国制造企业的物流运作水平,应该加快在产业集群地带的工业超市试点工作。

二、中国与东盟制造业与物流联动现状

(一)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以制造业产品为主,物流主要以制造业为服务客体

东盟属于新兴经济体,工业化进程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能起立体交叉拉动作用的制造业在经济中居于核心地位。各国2008年制造业在GDP的份额所占比例非常高,其中最高为泰国的47.9%,最低为新加坡的31.7%,说明东盟第二产业发展快,服务业包括物流比较滞后。2008年制造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分别为12.3%、19.8%、9.3%、16.7%、14.7%、14.3%,高出发达国家许多,也高于非洲等欠发达农业国家,说明东盟国家制造业正在飞速发展。2008年东盟制造业出口占所有出口额的67.4%,最高柬埔寨为99.0%,最低文莱为1.1%,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等工业相对发达国家分别为70.5%、57.9%、76.2%、79.4%、46.5%;每出口百万美元中制造业占59.27万美元,说明东盟国家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相对欠缺。同样,2008年东盟制造业进口占所有进口额的70.8%,每进口百万美元中制造业占58.82万美元,说明东盟在大量制造产业的同时,国内对制造业的需要呈旺盛的态势。

东盟对中国的贸易中,前10种主要出口商品全部为制造业内产品,总计占全部出口商品额的81.8%;前10种主要进口商品也是制造内产业,总计占全部进口商品额的74.3%。

2008年东盟对中国10种主要制造业产品进口额794.921亿美元,出口额699.506亿美元,两项合计共1494.427亿美元,占当年中国与东盟全部贸易额的64.65%。

在产业供应链系统中,制造业涉及产品设计、原料采购、核心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配送等多个环节,所产生的物流需求最大。因此中国与东盟现阶段物流的主体是制造业物流,双边贸易所带来的物流量中制造业生产的物流量为64.65%。根据2008年广西每进出口一万美元拉动0.8万美元GDP和中国当年物流需求系数3.0估算,2008年中国与东盟制造业物流总额为3586.6248亿美元。在中国与东盟产业与物流联动格局中,制造业与物流产业形成协整共生局面,制造业的生产与贸易带来强劲的物流需求,强大的物流功能进而推动双方制造业正常的生产和流通。

中国和东盟都很重视制造业产品的贸易发展。在国家“十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配套政策中,对生产经营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能源和电子信息这十大产业的中小企业,国家将给予信贷、补贴、减税等金融财税政策扶持,鼓励相关企业技改做大做强和“走出去”投资。对东盟出口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珠三角和长三角国家制造基地正利用国家政策支持加强针对东盟的生产和出口;广西作为衔接东盟的前沿和西部后发地区,正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尤其对优势产业型企业向东盟“走出去”投资加大专项资金支持。

(二)物流总成本中制造业成本占据大部分

2008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89.9万亿元,同比增长19.5%。工业品物流总额79.86万亿元,同比增长20.8%,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为88.8%,仍然是带动社会物流总额增长的主要因素。2007年我国国内制造业占全世界制造业的13%,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但和美国、日本、德国等制造业强国还差得很远,因为我国的制造业缺乏精细产业和高技术产品,制造成本和物流成本太高,增值空间太小。在国外制造企业中,纯生产时间只占生产流程总时间的10%,而物流时间占90%;一个产品的成本只占10%,而采购与物流成本占90%;生产产品利润只占总利润的10%,而物流与销售利润占90%。采购、销售、物流是严格意义上的第三产业,西方第三产业的平均比例为69%,发达国家为72%。2008年我国第一、二、三次产业比重为11.3∶48.6∶40.1,第二产业比重几乎占一半。其原因在于我国许多制造企业囊括了采购、销售、物流等流程,没有实行业务外包使第二产业实现第三产业化,导致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上升,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当前,无论微观的制造企业还是宏观的制造行业,其物流成本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只有大力培养和发展第三物流,推进现代物流产业繁荣兴旺,我国的物流成本才会有一个根本性的改观。

东盟经济和产业格局和中国一样,制造业占据了经济的大部分内容,物流总成本中制造业成本占大部分,也面临着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整体物流供应链效率和建设第三方物流联盟的问题。东盟不少国家,如柬埔寨、缅甸甚至经济正欣欣向荣的越南等国在发展制造业的同时,没有让物流跟进产生后发优势,本国物流企业小而弱,没有能力向外扩张,甚至整个国家没有一个物流企业在国外建有办事处。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落后于制造业的发展,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反过来了制约了制造业的进一步精细化和产业化过程。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于1998年重新修订了物流定义:物流是供应链过程的一部分,是为满足顾客需要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地高效、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而进行的规划、实施和控制过程。制造业物流过程包括原料供应到消费地的一体化过程,所涉及多个产业部分和物流环节,如果每个物流与生产核心配合不高,就会要么阻滞整体生产链的正常运转,要么整体物流供应链效率低下进而使生活链条不经济。中国和东盟各国物流成本高的原因,就是制造业在动作过程中偏离了物流供应链的配合,物流供应链出现断链时,就会使生产供应链的不经济情况更加突出。

中国——东盟物流业的一体化发展能够促进创新、社会分工及产业结构优化,从而满足制造业供应链的需要。物流产业的前向效应是指物流产业对物流新工艺、新技术、新原料、新能源、新装备工具出现的诱导作用;是指物流产业的发展将促进物流装备制造业、物流系统业、物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发展,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不但能促进物流产业优化,而且能潜在地增进经济和社会机会。物流产业的后向效应是指物流产业的发展将带动公路、铁路、航空、管道、仓储和通信等物流业的发展,进而拉动对钢铁、煤炭、水泥和制造业的需求。物流产业的旁侧效应是指物流产业的发展将对所有的商业、供销、粮食和外贸等行业乃至所有行业的供应、生产和销售中的物流活动产生积极影响,提高各类经济活动的效率。由此可见,物流产业的发展对促进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一个发达的经济必然存在着完善的物流产业结构。现代物流的发展,将有效整合地区内物流资源,将制造业企业物流活动延伸至商务环节,组成并优化链路,通过生产、销售环节,把生产资料以最快的速度变成价值增值的产品,并送到顾客手中,以增加整个供应链价值,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样,要使制造物流成本迅速下降,物流一体化进程和制造生产供应链优化密不可分,东盟国家在这方面尤其要做到二者的兼顾和战略与战术的联动。

(三)中国与东盟在物流硬件和软件上存在差异,导致制造业与物流联动过程不太协调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物流的硬件和软件发展水平——即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水平等的高低,而物流基础设施进一步决定了制造业与物流联动的协整性能。中国和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双方的物流发展水平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