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港口城市的互动与发展
48580700000023

第23章 后记

这是一本早就应该完成的书。“为什么你们都想着要出书呢?”包括我的子女在内的这一代都已经不太理解我们用这种原始媒介的意义了。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想把自己想清楚了的东西系统地告诉别人,告诉那些有兴趣知道这本书的内容,但是没有可能会面详谈的人。作为一个学者,这事就更是理所当然的责任。

那么,为什么要写这本关于中国港口城市互动发展的书呢?因为这是我自己最熟悉的研究范畴。过去十几年,从研究香港开始,逐步走遍了中国沿海的主要港口,有赖于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众多同仁的支持,各个港口城市政府的信任,有机会参与了二十多个城市的发展战略或者城市规划的研究。本书就是对于这些研究的一个总结。

中国沿海港口城市近30年的变迁,应该看作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这个缩影集中体现的是城市化、沿海化、工业化和全球化的重叠影响。每当我比较中国港口城市与国际的经验和理论时,都会感慨两个力量的巨大作用:市场与资本的力量使得中国港口城市在空间上重复着发达国家走过的那万变不离其宗的过程;而政府的力量又促成了种种印有“中国制造”标签的变异。然而,更加让人感慨的,是我们这些做研究的人对中国经济地理空间的认识,无论如何也追不上中国城市化的演进速度。

于是,这就成了我写这本书最“正宗”的理由——希望有更多的人继续我的研究,纠正我的看法,以更深刻的解读追上中国港口城市的发展速度,用更全面甚至超前的认知,减少或者避免有长期不良影响的空间烙印,让住在那里的人生活得更好。

我要在此向所有帮助我完成本书和完成书内认知的人表达我真诚的谢意。我第一个要感谢的就是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的李晓江院长和他的众多同仁。他们人数之多,以至我无法在此一一列举。没有他们的支持和提供的研究机会,根本不可能有这本书的问世。其次,我也要感谢诸多在我进行中国港口城市研究中协助或鼓励过我的朋友和同仁,包括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所的罗萍教授和上海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所的陆锡明教授。第三,感谢本丛书主编顾朝林教授和策划编辑徐步政先生,以及帮助我校订书稿的李瑾瑜小姐,没有他们,我这个懒手笨脚的人不知道还要多长时间才能把细节上的错漏减少到可以出版的水平。最后,我要感谢的是我的家人,他们让我每天活得充实,知道付出就是得到,理解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让身边的人活得更开心。“身边”这两个字,更应由近及远,从我的小家和亲人,到我的同事和朋友,到我写这本书所涉及的那些生活在中国沿海城市的人们。

1982年我大学将毕业的那个春节,家父曾赠诗:“瑚琏大器玉雕成,白首深怀舐犊情。晚景赖儿匡老父,前途望汝比诸兄。民胞物与思张载,兰佩荷衣念屈平。但愿遐龄添十岁,拭眸看尔立功名。”其中“民胞物与思张载,兰佩荷衣念屈平”这两句,是要我像张载和屈原那样,为民为国。

如果这本书有一定学术价值,可以对社会有所回馈,便是我对父母在天之灵的告慰,也是对邓小平先生把我这个“文革”时期在砖瓦厂贡献了8年青春的壮工“改革开放”成运输地理学者的回应。

王缉宪

完稿于2010年春,香港海怡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