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中国旅游资源
48586200000055

第55章 西北大漠风光丝路文化旅游区(3)

兴隆山于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33301公顷。区内山体高大,气候温凉湿润,森林植被和生物资源丰富。高等植物有500多种,植被垂直分布明显。针叶林为该区最重要的植物景观,主要由大面积的老云山杉林组成,且多为原始林,对涵养水源和维护生态平衡有重要意义。区内还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金钱豹、林麝、猞猁等。

(2)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

位于甘肃永登县连城林区腹地,属祁连山脉的东麓,总面积5848余公顷,海拔1998~3165米。“吐鲁”是蒙语,意为“大、好”,或“美好的果园”。这里受山地气候影响,降雨丰沛,沟内因峰奇石怪,林木青翠,终年常绿而又名“吐绿沟”,被誉为“神话般的绿色山谷”。全园可划分为前吐鲁沟森林风景区、小吐鲁沟森林风景区、三岔旅游村和吐鲁沟草原游乐区等景区,有大小景点47个,主景有驼峰岭、天窗眼、藏龙洞、弥勒石、通天门、金刚峰、七夕桥、灯杆石、练功台、青蟾观、石壁泻珠等20多个,形态各异,造型奇特,有“青城之幽,峨嵋之秀,华山之险、九寨之奇”的誉称。吐鲁沟1992年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现已成为集观光、旅游、教学、科研、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型游览胜地。

(3)黄河铁桥

俗称“中山铁桥”、“中山桥”,位于兰州市滨河路中段北侧的白塔山下。前身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宋国公冯胜在兰州城西七里处建的浮桥;至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卫国公邓愈移浮桥至西10里处,称“镇远桥”;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兰州卫指挥杨廉将浮桥移至今日位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政府动用国库白银36万余两,建起了长达233.33米、宽7.5米的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年改为“中山桥”,1954年,人民政府整修加固了铁桥,又增加了五座弧型钢架拱梁,使铁桥更加坚固耐用。黄河铁桥不仅是兰州历史悠久的古桥,也是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因而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

2)敦煌

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地处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地带,是甘、青、新三省区的交界处。最初设郡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为汉河西四郡之一,自古为丝绸之路东、中段各线交会的枢纽。敦煌历经了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有莫高窟、呜沙山月牙泉,阳关、玉门关、仿宋沙洲古城等旅游名胜。

(1)敦煌莫高窟

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市南约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素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莫高窟始建于前秦苻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历经北魏、隋、唐、五代、宋、西夏、元代,形成宏伟的规模。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2415身,飞天塑像4000余身。莫高窟是集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宝库,内容涉及古代社会的艺术、历史、经济、文化、宗教、教学等领域,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世界上规模最庞大、内容最丰富、历史最悠久的佛教艺术宝库。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位于新疆、甘肃交界处,是全世界规模最大、地质形态发育最成熟、最具观赏价值的雅丹地貌群落。“雅丹”,为维吾尔语,意思是“陡壁的土丘”,是干旱地区形成的一种风蚀地貌。景区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18公里,其整体像一座中世纪的古城堡。城堡内的城墙、街道、大楼,广场、雕塑,都各具形态,千奇百怪,造型生动,惟妙惟肖。置身其间,仿佛进入一个宏大的世界建筑艺术博物馆,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敦煌雅丹地貌的形成时间之久远,地貌之奇特多样,规模之大,艺术品位之高,堪称世界仅有的大漠地质博物馆。2001年5月被批准为国家雅丹地貌地质公园。电影《英雄》在这里拍摄后,“魔鬼城”的壮美风光吸引了无数游客,成为敦煌又一处迷人的旅游胜地。

(3)鸣沙山、月牙泉

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与莫高窟艺术景观融为一体,是敦煌城一脉相连的“三绝”,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所向往的旅游胜地。

鸣沙山:位于敦煌城南约5公里处,东起莫高窟崖顶,西接党河水库,整个山体由细米粒状黄沙积聚而成,狂风起时,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为鸣沙山。鸣沙山有两个奇特之处:人若从山顶下滑,脚下的沙子会呜呜作响;白天人们爬沙山留下的脚印,第二天竟会痕迹全无。

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长约150米,宽约50米,因水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

又因其位于沙漠之中,故又称其为“沙井”。月牙泉平均水深4.2米,水质甘洌,清澈如镜,泉内游鱼成群。但虽遇烈风而泉不被流沙所掩没,地处戈壁而泉水不浊不涸。这种沙泉共生、泉沙共存的独特地貌,确为“天下奇观”。

(4)阳关沙漠森林公园

位于敦煌市区西南70公里的古阳关下,库姆塔格沙漠的东南边缘,是国家级沙漠森林公园。公园内有约133.3公顷沙漠,各种形态的沙垄、沙丘、沙梁和新月形沙丘链,构成典型的沙漠景观。公园内有800公顷人工林,其间流水潺潺,绿荫满地,与沙漠景观形成鲜明对照。现又陆续建成了葡萄长廊、葡萄观赏区、沙生植物园、动物园、游泳池、儿童娱乐场和南湖度假别墅,已成为敦煌——阳关旅游线上的重要一景。

3)天水

位于甘肃东南部,境内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称。

天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享有“羲皇故里”的殊荣。境内文化古迹甚多。主要景点有伏羲庙、麦积山石窟、仙人崖、南郭寺、玉泉观、武山水帘洞、甘谷大象山等。

(1)麦积山石窟

位于甘肃省东部的天水市,因该山形似麦堆而得名。据文献记载,后秦时开窟造像,创建佛寺。后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十多个朝代1500多年的开凿重修,遂成为我国着名的大型石窟之一,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现存窟龛194个,泥塑3519尊,石雕造像19尊,各种碑刻千佛3600余尊,壁画1000余平方米。麦积山石窟中最有名的就是泥塑,塑像大小与真人相似,有的交头接耳,有的低眉含嫣,形态栩栩如生,被誉为“东方塑像馆”。

(2)天水伏羲庙

位于天水市秦州区西关伏羲路,是目前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伏羲氏祭祀宗庙,也是海内外华夏子孙朝觐寻根的圣地。相传天水为伏羲诞生地,因此,天水自古以来被称为“羲皇故里”。伏羲庙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间(公元1483-1484年),前后历经9次重修,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公元1885-1887年)第9次重修后,占地面积达13000平方米。现存面积6600多平方米。伏羲庙临街而建,四进四院,宏阔幽深。庙内古建筑包括戏楼、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钟楼、鼓楼、来鹤厅共10座;新建筑有朝房、碑廊、展览厅等共6座。新旧建筑共计76间。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沿纵轴线依次排列,层层推进,庄严雄伟。而朝房、碑廊沿横轴线对称分布,规整划一,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

4)嘉峪关

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部。嘉峪关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又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这里是中国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的交汇点,素有“河西重镇”、“边陲锁钥”之称。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有嘉峪关关城、嘉峪关国际滑翔基地、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黑山浅石刻岩画、长城博物馆、魏晋墓地下画廊、七一冰川等八大景点。

(1)嘉峪关关城

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河西走廊的中部,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的重关,自古有“天下雄关”之称。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内城是关城的主体和中心,其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内城东西二门外,都有瓮城回护,面积各有500余平方米。瓮城门均向南开,西瓮城西面,筑有罗城,罗城城墙正中面西设关门,门楣上题“嘉峪关”三字。关城内现有的建筑主要有游击将军府、官井、关帝庙、戏台和文昌阁。嘉峪关关城总设计独特,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多道防线,形成重叠并守之势,加上两边高山对峙,关居其中,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因此有“边陲锁钥”之美称。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万里长城第一墩

又名“讨赖河墩”,位于嘉峪关南讨赖河岸,距关城7.5公里。始建于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是原肃州西长城的南端墩台,也是明代万里长城西段第一墩台,故得名“万里长城第一墩”。它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长城沿线气势最为壮观的墩台。墩台筑于长城墙体内侧,矗立于57米高的垂直河岸上,地形奇险,猿臂难攀,现残高8.3米,底边东西底阔14.3米,南北长15.7米,为黄土夯筑。“万里长城第一墩”除屯兵、烽火、传递军情、保护屯耕和保障通商、通信外,由于其形威严高耸,其势雄壮险峻,还具有重要的军事威慑作用。

(3)悬壁长城

位于嘉峪关关城西北6.5公里处,是嘉峪关关城的北向延伸部分,是嘉峪关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为了加强嘉峪关的防御,“明墙”向南达讨赖河岸,“暗壁”往北直导黑山。在“暗壁”以外,从黑山峡南侧的峭壁向下,加筑一道长城,与峡口南的“暗壁”长城配合,封锁了黑山峡口,使以关城为主体的军事防御体系更加严密。悬壁长城主体取材山体附近的砾石、黄土夯筑,共有墩台三座。悬壁长城屹立山脊,沿山峰陡跌直下,形成长城倒挂、铁臂悬空之势,故得其名。悬壁长城有漫道、垛墙、墩台,其形状、气势很像北京的八达岭长城,看上去非常雄伟壮观,所以又被誉为“西部的八达岭”。1987年经过修缮,现全长750米。

(4)嘉峪关滑翔基地

位于嘉峪关市东北12公里处的民航机场内,是目前世界上并同于澳大利亚和南非的三大开展滑翔运动的理想场所之一。嘉峪关滑翔基地占地6万多平方米,可以开展多种滑翔旅游活动,是集旅游、竞技、交流为一体的、世界一流的国际滑翔基地。

5)其他景区

(1)拉卜楞寺

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与西藏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青海的塔尔寺合称为我国喇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其规模仅次于布达拉宫。拉卜楞为藏语“拉章”的转音,意为佛宫所在之地。该寺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历经280多年的修建、扩充,发展成为拥有经堂6座,佛殿84座,藏式楼31座,佛宫30院,经轮房500余间,僧舍1000余间,在安多地区有“卫藏第二”之称。寺院汇集了藏、汉、蒙各族人民的智慧,以精湛的建筑艺术和辉煌的宗教文化而着称。拉卜楞寺内藏有各类经卷6万余册,分全集、哲学、密宗、医药、声明、缀韵、历史、宗教、传记、工巧、数学、诗词12类,成为藏书最多的寺院。

(2)崆峒山

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城西,是六盘山支脉,为典型的丹霞地貌。海拔2123米,面积30平方公里,拥有大小山峰数十座。北倚关山,南望太统,背靠笄头,面临泾水,有“崆峒山色天下秀”之说,是我国道教第一名山。相传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在此山上向广成子请教道的问题,秦皇汉武都曾登临此山,后来的唐宋明清各代,均在山上建有道观禅院。现在山上共有8台、9宫、12院、42座建筑群,40多处名胜古迹,其中以崆峒宝塔最为着名。这里山势雄伟,林海浩瀚,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3)张掖大佛寺

位于甘肃省张掖城西南隅,因寺内有中国最大的室内涅盘卧佛像而得名,为西北内陆久负盛名的佛教寺院,素称“塞上名刹,佛国胜境”。寺院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现存建筑有大佛殿、藏经阁、土塔三处。大佛殿殿高33米,面阔9间,规模宏大。殿内有木胎泥塑卧佛像,长34.5米,肩宽7.5米,脚长4米,耳长2米,金装彩绘,形态逼真。卧佛身后塑十大弟子,两侧廊房塑十八罗汉,殿内四壁为《西游记》和《山海经》壁画。藏经阁内珍藏有明英宗颁赐的六千多卷佛经,经文保存完好,以金银粉书写的经文最为珍贵。寺后有高33.37米的土塔,为张掖五行塔之一,其一、二层台座四隅各建一小塔,风格独特,为国内罕见。大佛寺是历史文化名城张掖的标志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