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中国民俗旅游
48586900000021

第21章 生活民俗旅游(3)

满族旗女的典型服饰是旗袍,系围巾,梳二把头,着木底鞋。旗袍,本指旗人所穿的袍子,男女均穿,后专指八旗妇女所着的。清前期的旗袍因适应东北地区寒冷气候条件,圆领、窄袖、裹身,下摆宽大。到清中叶后,明显受汉服影响,样式变得袍身宽敞,外形平直,高领,宽袖,下摆垂至脚面。清代妇女下装常用五式裙子,种类有:凤尾裙。流行在康乾之世,这种裙子用镶金边、花卉纹的绸条制成,穿上走路犹如凤尾。嘉庆以后流行非常素雅的弹墨裙。“月华裙”。即裙裥细褶数十,每褶一种色调,犹如月华。到了咸丰、同治年间又流行“百褶裙”。光绪间裙式又变,有的装上飘带,有的绣满水纹,有的缀小铃。女子头饰也分满汉两式:满族梳二把头,汉女留牡丹头、荷花头。清中期汉女慕满宫女,高髻流行,为叉子头、燕尾头等。清末则圆髻梳至脑后,并讲究涂油光洁。未婚女子则梳长辫或双丫髻、二螺髻。光绪后,原来为未嫁女专用的刘海,已为所有妇女所采用。北方喜插银簪于髻上,南方喜横插木梳一把。旗女着木屐底鞋,底厚一二寸甚至四五寸,跟装于中部位。汉女缠足,穿尖头弓鞋。

(七)民国时期

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服饰也跟着社会潮流变动而迅速剪辫易服,废弃了旧时繁琐衣冠服饰制度,废除了封建时代官民服饰的严格等级与服装禁例,废除了强加给妇女的缠足恶习,废除了历史上不便生产的宽衣大袖,从而改变为轻便适体、方便劳作、讲究美学的现代服饰。

男子服装有多种穿着方式:长袍、马褂、瓜皮帽、中式裤子、布鞋、棉靴。中国人向有敬祖、信奉先人、以古为训的传统,大革命粉碎了繁缛的服饰制度后,对官绅士民最为简洁、最为实用,也最见恪守祖宗典法的服装就是长袍马褂了。此时的长袍、马褂去掉清时的补子、披领等繁琐装饰附件。

西装、礼帽、皮鞋。西装冬毛夏葛,礼帽圆顶、边沿宽而略翻起,也多黑毛(冬天)白葛(夏天)。洋务者、留洋者、趋新青年爱穿。学生装、西裤。学生装是清末从日本引进的日本制服,是西服的派生品。直立领,胸前一口袋,进步人士、青年学生爱穿。中山装、西裤。

中山装是按孙中山意愿创制的新国服。从儒教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设四个口袋,按照五权(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分立而确定前襟五个扣钮,又据三民主义而在袖口排三粒扣子,把西服融入中国传统意识中,减少西装的飘逸,减去传统服装的臃肿。长袍、西裤、礼帽、皮鞋。中西合璧的着装既有西装潇洒英俊又具传统风韵,在20世纪30~40年代流行。

衫、马甲、瓜皮帽,扎裤管,着布鞋。这都是城镇居民乃至力农者的常用服式。女子服装常见高领、窄身短袄和黑色长裙相配,不施纹饰,不戴簪钗,也不戴手镯、耳环、戒指。多流行于20世纪30年代,简便而清新,时称“文明新装”,玲珑娴雅。旗袍也是常服。

20世纪20年代后受西方影响,首先在上海出现改良旗袍:衣领紧扣,斜拉右襟,腰身收紧,曲线玲珑,从而表现、衬托出东方女性文静、端庄、优雅的风姿。并因经济情况,可绸可缎,可粗可细,贫者适体,富者华贵,异彩纷呈,很快成为社交场合或重大典礼中女性的首选国服。

三、民族服饰巡礼

中国服饰民俗极其丰富,它不仅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而且还有纵横一万里的广阔内涵。即使在汉族,中原与江南、北国与岭南都有不同的服饰民俗。何况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她们都处在山区与边区,与外界联系相对闭塞。在大自然的慷慨与恩惠中,她们就地取材,创造出风姿绰约、姹紫嫣红的民族服饰。

(一)东北三省的民族服饰

1.朝鲜族

聚居在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黑龙江、辽宁等地。女子着长裙与长袖短袄。

袄,鸡心斜领,斜襟,无扣,以布带打结,袖口、衣襟多镶彩边。袄短仅30厘米,年长者也不及腰,身内常见小背心。长裙过膝,婚后更长至足踝。一般袄浅色,裙深蓝、浅蓝等较浅色调。也有袄裙一色的。另外朝鲜族“阿妈妮”更喜欢盛装打扮,以表示对生活的乐观追求,而年轻姑娘更着重素雅美。男子上衣也是袄衫,外罩重色对襟坎肩,下身穿裤,长且肥大,裤脚结扎,俗称“跑裤”。男女足蹬船形鞋。

2.满族

散居全国各地,以辽宁为多。男子着长袍,外罩长及腰际、袖仅掩肘的马褂,头戴暖帽或凉帽,脚下穿靴。女子亦着袍,穿坎肩,衣袖、下摆、开衩处都镶边滚花,头梳二把头,脚穿马蹄形或花盆形底绣花木底鞋。

3.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

鄂伦春族聚居在黑龙江沿岸的黑河、爱珲、呼玛等地。鄂温克族,生活在内蒙古与黑龙江交界的大森林里。达斡尔族聚居在黑龙江和内蒙古。生活在大兴安岭森林里的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族因天寒地冻,无论男女都着大襟长袍,并在袍子前襟下摆开衩,以方便骑射,所有边沿都镶边并加云纹,腰束宽大腰带,脚登绣花皮靴;都戴动物头形帽,佩短刀剑;善用狍皮、熊皮、兽筋缝制袍裤、靴帽、被子。鄂伦春人能用金、银线及各色丝线在皮上绣出动物、花草图案。用四张狐皮、两米色布、250克棉花制作的狐皮大帽,重达两公斤,可御-40℃寒冷。狍头皮帽能巧妙地保持狍头原形,使狩猎者更具英姿。

(二)蒙新地区的民族服饰

在内蒙古草原、新疆戈壁滩,包括青海、甘肃高原走廊地带,是我国地势的第二个阶梯地区,生活着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15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的服饰也很有特色。

1.蒙古族

散居在内蒙古、辽宁、青海、黑龙江、新疆、吉林、甘肃等省区。蒙古族服饰多样,有袖过手指,有满头珠翠,有衣衫遍绣的,但基本是着长袍。蒙古袍下摆不开衩,镶有滚边,有领,右衽,系彩色粗长腰带,带上挂有小刀、鼻烟壶等,右枉上喜挂香囊。另蒙古摔跤服也是极为夺目的服装,上身为革制坎肩、嵌银制铆钉,坎肩背后为一银镜或吉祥文字,腰围是特制嵌银钉的粗皮带和绸腰带,坎肩领口还有五彩飘带;下身是多褶的白长裤,外套吊膝,仍有沿边绣花。

2.回族

集中在宁夏。回族男子穿长裤、长褂或外罩深色背心,白衫外缠腰带,头戴白帽是他们标识性的服饰。女子着衫,穿长裤,里戴绣花兜兜,或长衫外套对襟坎肩,一般把头裹得严严实实的,鞋子与汉族无异。

3.维吾尔族

集中居住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男子着竖长条纹长衫,对襟而不扣,腰间扎方巾。内衣侧开领,外衫前襟直接敞开,流畅潇洒。女子着丝绸长衫或连衣裙,大开领、圆领,尤其以大翻领为多,领口不扣。轻盈的艾得里斯裙为维吾尔女子最喜爱的服装,外套为红、深蓝或黑绒坎肩,贴身而合体,前胸多绣葡萄花纹。

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所以男女老少一律戴绣花帽,其中最小的圆帽直径仅10厘米,重不足100克。其他像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塔尔、哈萨克、塔吉克族,男子都是头顶戴小花帽,足蹬皮靴,身着绣花白衫,外套坎肩;女子着长裙、连衫裙,外再套贴身深色坎肩,头包巾,极富西域风情。俄罗斯族人分别在清末从西伯利亚、远东、中亚迁入。男子着西装、戴领带,衬衫放入长裤之中,穿皮靴。女子穿多褶长到小腿的长裙、连衣裙,颜色、图案丰富大方。

(三)青藏高原的藏族服饰

藏族,集中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西藏、青海、甘肃及四川、云南等地。藏族喜爱长袍,其式样基本相同。面料为兽皮里、呢布面,边缘均翻出很宽的毛边以为装饰。

男子皮袍较肥大,袖子很长,腰间系带。女子平时爱穿斜领衫,外罩无袖长袍,腰间围彩条长裙。男子头上戴头巾或侧卷檐皮帽(帽檐向侧前方延伸上翘);妇女则裹头巾或是将辫子中夹彩带盘在头上,成一彩辫头箍。腰间有许多银佩饰与挂奶钩,并喜耳环、手镯等饰件。以颈、胸及腰部的佩饰最为精美,如佛珠、银牌、银链、银环等。

藏族服饰最明显的特征:藏袍穿着时,常常喜脱掉一袖,袒露右肩,甚至干脆脱掉两袖,将两袖掖在腰带处。袍内可着布衣,也可袒胸而不着布衣。这与高原上天气多变、冷热无定有关,也与藏民游牧的生产方式有关。彩条氆氇可作为女子的前围腰,也常做男袍的边缘装饰。有大红、朱红、橘黄、柠檬黄、绿、深蓝、天蓝、白、紫等色条,杂陈中显现出闪闪发光的效果。男子腰间常佩短刃、火石等在山林原野生活的必需品。

(四)川、黔地区的民族服饰

1.彝族

分布在川、黔、滇、桂等省区,集中在凉山、楚雄等地。男子上着大襟式、彩色、宽缘饰的长袖衣,下穿肥大裤子或宽幅多褶长裙。最有特点的是头扎前面突出的“英雄结”,身披“查尔瓦”。

“英雄结”是锥形缠头布结,结高高翘起,长约30厘米。

“查尔瓦”是彝族人的一种披风,以羊毛织成,染成黑、蓝、黄、白等色。

男孩、青年人用的颜色鲜艳,中老年人多浅色、黑色。缘边绣彩饰,下摆垂穗。由于披风较大,可以遮雨、防寒,休息时也可做围帐,睡觉时可当被子。脚下着布履或赤脚。

女子多穿彩条、窄袖长衫,外套宽缘镶边深绿色紧身小坎肩。下裳为几道横条布接成的百褶裙,裙子上半部适体,下半部多褶,是一种表现形体婀娜多姿的服装。头上搭一条小方巾,小辫子盘在巾上,再系珠饰,部分饰物悬垂至胸前,配合手镯、耳环。脚穿绣花翘头鞋。

总体来看,彝族服饰形体美丽又文雅大方,同时又富地方色彩。除凉山地区外,其他彝族姑娘还有穿大花衣,戴绣花帽,着围腰以及无袖罩衫的习惯。

2.苗族

分布于黔、川、滇、桂、粤等省区。原居洞庭湖,秦汉时称“五溪蛮”,唐以后称苗。

苗族服饰颜色斑斓,以黑为主,款式多,配件多,全身银器饰物。女子上衣短,中间掩襟、大襟,露出同色的绣花内衣。下裳为短裙、长裙。全身遍施图案,以黑为底色,有刺绣、挑花蜡染、编织等多种手法,做出色彩斑斓、眼花缭乱的各种颜色与款式。

节日里苗家姑娘盛装可达四五十种。盛装组件有头帕、上衣、围腰、腰带、背肩搭、裙子、裹腿、鞋、银饰等。苗女全身银饰,头上梳髻,常用银凤冠,以“喜鹊登梅”“丹凤朝阳”精工镂刻。胸前有大项圈并银锁,银锁下还垂有整整齐齐的银质珠穗。手镯和大耳环、簪也都是银质的。男子主要穿对襟上衣、长裤,有时外罩背心(绣彩胸衣),长布包头,围腰,裹腿、赤足,裹腿上多绣花。

3.水族、侗族、布依族

水族和侗族分布在黔、桂、湘三省毗连地区。布依族主要集中在黔西地区及贵阳市等地。他们的服饰与苗族差不多,男女都长巾大包头,黑衣对襟,黑裙垂膝。女性胸前有重叠的项圈、胸圈,男的绑腿、围腰、草履。他们都爱穿绣花衣,多用黑底色,都银圈、大耳环、手镯等银饰物。其中,侗族女子为长衫短裙,对襟不系扣,露出胸前花兜兜。而且,侗族女子出嫁要绣好六七十双鞋带到婆家。这些都是大同中的小异罢了。

(五)云南的民族服饰

云南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境内至少有17个民族,今日的云南成了民族民俗的采风旅游宝地。

1.傣族

集中在西双版纳地区。女子服饰秀美多姿,上衣多为长袖或短袖的薄衣,花纹细腻秀丽,无领圆口,衣长及腰,对襟、侧襟均有,以白、浅红、青为多,淡雅文静。下身为筒裙,平时不系腰带,用手拎一角捻成结,向另一方相掩,掖入腰间,前面便成一个自上而下的大褶,裙掩左右均可。裙色深,与浅色衣形成对比。头上有尖顶斗笠,若赶会、游玩就打小绸伞。头上多盘髻,喜插鲜花,腰挂包。整体装束显现体形修长、轻盈、优雅。男子则短衣长裤,缠头巾,冷天披毛毯,热天挂披风。

2.白族

以大理附近为聚居地。好穿浅色窄袖上衣,外罩宽缘边斜竖领或大襟坎肩。下着深色长裤,裤管略肥短。腰系一彩绣围腰,腰带绣上各种花卉。头饰为横宽条状头饰罩住发髻,垂下长穗,有的穗长可至后背中部。

白族服饰的最大特征是色彩对比明快,映衬协调,挑绣精美,都有镶边花饰;其次,往往上身头饰比较华丽,而下身又较朴素;再者,姑娘服饰比较艳丽,中老年妇女服饰比较朴实。可以说,大襟衣外罩“比甲”,紧束腰带系围裙,上衣前短后摆长,白绵羊皮当披肩,是各地白族妇女的装束共性。男子则着白衫、长裤、裹腿、草鞋,外罩鹿皮坎肩。坎肩前有密密的纽扣、宽缘边,裹腿和腰带亦习惯以绒球为饰。如遇喜庆节日跳龙舞,男子亦着大红裤、白衣、黑坎肩,戴六角帽。

3.哈尼族

分布在云南红河、澜沧江流域。哈尼族女子服饰上下一色,基调沉稳,以得体合身着称。深蓝色长袖上衣,对襟,开领很低,有的不系扣,衣长仅过腰,前襟开领处显露出红色的胸衣。下身为深蓝色短裙,裙短在膝盖之上。用蓝色布裹腿,头帕、布鞋也是蓝色。装饰遍及全身,质料有银质、玻璃质、木质、彩绒花布;形状有圆形片状、珠状、泡状、三角形、长方形、菱形等;颜色有大红、朱红、深绿、天蓝、孔雀蓝、赭石、橘黄、淡黄,玫瑰、黑、白等色。男子头戴白巾,身穿深蓝色或黑色短衣,长裤,身挂大挂包以及各种饰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