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中国民俗旅游
48586900000023

第23章 生活民俗旅游(5)

建立专门的博物馆,或在综合博物馆中设置专厅,展示我国各民族及历朝历代的服饰民俗物品,供游人参观。民俗服饰装扮。在旅游风景点、景区及其他旅游接待场所,让旅游接待人员、从业人员以及所有民俗文化景观的组成人员穿着民俗服饰,烘托民俗氛围。这种方式,目前采用较为普遍,在民俗文化景点、民族文化村尤为多见,如深圳中华民俗文化村、昆明云南民族村、贵州凯里郎德苗族村等无不如此。

2.民俗服饰体验

服饰的观赏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假如再穿戴上民族服饰或古代的民俗服饰,做一回某某族人或某某朝代的人,则更加上了一份体验,找到了一种感觉。当你踏上蒙古草原,住进蒙古包,穿上蒙古袍,系上长长的腰带,骑着骏马,当一回“蒙古骑士”,这样的旅游怎不让人留恋不已,铭记在心呢?

3.服饰商品

民俗服饰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穿戴物品,这些物品不仅满足我国各族人民的生活需要,而且由于它们都具有实用性、纪念性、艺术性、审美性的特点,还能全部开发为旅游商品,供旅游者选购。在我国的民俗旅游资源中,唯有民俗服饰的商品化开发潜力最大,种类最为丰富。目前,苏绣、湘绣、贵州蜡染、旗袍、壮锦、苗族银饰、藏刀等服饰商品已受到旅游者的喜爱,只要我们进一步开发,旅游民俗服饰商品的市场前景一定会更加广阔,社会效益也会愈益显着。

4.服饰仿制

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在翔实资料和认真研究基础上的仿制古代民俗服饰;二是吸取民俗服饰的精华,继承其风格,创制新的民俗性服饰。仿古民俗服饰可以在民俗文化村、古城镇等众多民俗旅游中使用,而新的民俗性服饰则仅限宾馆、餐厅、舞厅的服务人员穿戴,以体现接待服务的民族特色,否则,就有假民俗服饰泛滥之嫌。

服饰民俗是以人为载体的民俗,而人又有民族、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开发服饰民俗旅游资源还需特别注意以下五点:

(1)与其他旅游资源组合开发。服饰民俗可以开发成为辅助型的旅游文化景观,但不能成为主体性的旅游吸引物,它一般须与其他民俗旅游资源或其他旅游资源一起构成一个独立的景观体系。

(2)与环境相协调。服饰民俗景观应当与周围的民俗环境相适应,也就是说服饰民俗景观与自然环境景观、民居景观在文化内涵上要有一致性。不能穿蒙古袍,居傣族的竹楼,如此就不伦不类了。

(3)把握民族服饰的本质特点,注意多样性与独特性的统一。

(4)开发的方式既可采用单一方式,也可以多种方式组合开发。

(5)要充分利用节庆,集中展示民俗服饰。节庆既是一次民族或地区的盛会,也一定是民俗服饰的盛会。节日里,人们自觉不自觉地盛装打扮,服饰民俗更加绚丽多彩。节庆是开展服饰民俗旅游的最佳时期。

【思考题】

简述民俗服饰的演变及其构成。

第二节饮食民俗

饮食是人类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和改造身体素质的首要物质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在我国,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由于各自特殊的历史、地理条件和经济文化因素,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食民俗。饮食民俗已成为中国悠久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着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特点;也成了重要的旅游资源,为国内外旅游者所叹服。

一、饮食民俗概述

(一)饮食民俗及其特征

饮食民俗,是指有关食物和饮料,在加工、制作和食用过程中形成的俗尚,它是民俗中最活跃、最持久、最有特色的事象之饮食民俗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进步的。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由中国的环境、历史、经济、政治、文化诸多方面因素所决定。

(1)就地理环境看,饮食民俗对自然环境有很强的选择性和适应性。

地域和气候不同,农副产品的种类、品性不同,食性和食趣自然也不同。如,东淡、西浓、南甜、北咸口味嗜好的分野,春酸、夏苦、秋辣、冬咸季节调味的变化。又如,西北迎宾多羊馔,东南待客重海鲜,朝鲜族爱吃苹果梨泡菜,壮族会做竹筒糯米饭。这些均与“就地取食”、“因时制菜”的生存习性相一致。这种饮食上的时空差异,正是各种菜系或乡土菜种风味特征形成的主要外因。

(2)就历史传统看,中国稳定、漫长的农业生活和中国人重历史、重家族和传统技艺(包括特殊的烹饪、酿造等方面的技术)的传统,使“祖传”的烹饪手艺得以流传,并不断赋予新的内容与形式,精益求精。

在中国,最享盛誉的“老字号”“百年老店”都是经过众多“无名氏”世世代代的经验积累而成的。而不分食的围炉共醮“合家欢”的传统吃法,既有感情的交流,又有维系氏族、家族和家庭的重要作用。

(3)从经济上看,食俗的孕育和变异无疑受到社会生产发展状况的制约。换而言之,有什么样的物质生产基础,便会产生相应的膳食结构和肴馔习俗。如,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自然以稻米为主食,以蔬菜、鱼、肉、禽、蛋为副食。而西北是我国主要的畜牧区,牧民的饮食也就以牛、羊肉为主食,喝马奶、马奶子酒等饮料。

(4)从政治上看,饮食民俗还时常受到政治形势的影响,尤其是当权者的好恶和施政方针的影响。

像唐王朝崇奉道教,视鲤鱼为神仙的坐骑,加上“李”为国姓,讲究民间避讳,故而唐人多不食鲤鱼,唐代也极少见鲤鱼菜谱。

(5)从文化交流看,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也大大丰富和影响着我国的饮食民俗。

如汉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核桃、蚕豆、黄瓜、香菜、胡萝卜、葡萄酒传入内地,为中原人所采用。北方少数民族食用的茶叶、豆腐、麻花、米饭等也是长期文化交流的结果。

(6)从宗教信仰看,不少食俗是从原始的信仰崇拜或现代人的某些仪式演变而来的。

像蒙古族尚白,以马奶为贵;高山族造船后举行“抛船”盛典,宴请工匠和村民;水族供奉司雨的“霞神”完毕后,大伙才能分享祭品;回族只吃牛羊肉不吃猪肉;佛教徒只吃素食,均如此。

上述诸因素与饮食民俗有着相伴共生的关系,从各个不同方面表现出中国饮食民俗的特征。

(二)饮食结构与类型

饮食结构是指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的食物搭配。饮食结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常常和生活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物产资源及经济条件有关,一般由主食、菜肴、饮料组成。

1.主食

我国民间主食有米饭、面食和牛羊肉三种类型。

粮食作物是主食的重要原料,但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粮食作物品种不同,主食的原料和制作方式也就不同。南方和部分北方种植稻米的地区,以米饭为主食;而秦岭淮河以北广大地区及部分南方山地是种植小麦的地区,则以面食为主食;有些高寒和高山地区,种植玉米、青稞、高粱、谷物等作物,日常生活自然以杂粮为主食。此外,像土豆、薯类作物也是我国人多地少的部分丘陵地区的主食。

不同的粮食作物,用不同的制作方法制成食品,供人们食用,于是形成有关主食的不同习俗。比如青藏高原,由于气候寒冷,作物生长期短,适合青稞的种植。生活在这里的藏族人民创造了独特的食品一糌粑。它是将青稞炒熟、磨成面,和茶水食之。吃糌粑,喝酥油茶,是藏族特有的食俗。

2.菜肴

菜是蔬菜的总称;肴是做熟了的鱼肉。菜肴通常有素和荤之分。我国常食用的菜肴原料有鱼肉、蛋乳、油脂、蔬菜、瓜果、调味六种类型:

(1)鱼肉类

这是古食俗中以动物为菜食原料的传承,包括家禽中的牛、羊、猪及家禽中的鸡、鸭、鹅的肉及大部分脏器;也包括野兽及野禽的肉;还包括水产中的鱼、虾、蟹等肉食对象。

(2)蛋乳类

这是由家禽、野禽派生出来的蛋类和由家畜派生出来的乳类组成的。

(3)油脂类

包括家畜、家禽和鱼类提供的脂肪和植物种子榨取的可食用油。

(4)蔬菜类

包括食用野菜和人工栽培蔬菜,有茎叶的白菜、韭菜、芹菜、菠菜等,块根、块茎的萝卜、莲藕、甘薯等,还有蕈菌类的蘑菇、木耳以及笋类、番茄类等。另外,蒜、葱等也十分广泛。

(5)瓜果类

通常称作干鲜果品的有:枣、栗、莲子、瓜子、核桃、松子、榛子、椰子、槟榔等,以及桃、李、梅、杏、梨、苹果、葡萄、石榴、柿、荔枝、枇杷、柑桔、菠萝、香蕉等多种果、核、壳类食料,还有冬瓜、南瓜、黄瓜、丝瓜、西瓜、甜瓜等瓜类食品。

(6)调味类

包括盐、糖、醋、酱、姜、辣椒、芥末、胡椒、花椒、桂皮、茴香以及现代的味精之类,还有米酒等特殊调料制品。

把这六种食料进行合理的搭配和烹制而产生出成千上百种菜肴,各有不同的风味,形成了各种菜食的类型。

由于各地方的习惯口味不同,烹调方法各异,逐渐从民间风味发展成为特定类型。这种从地方风味发展而来的菜肴很多,举世驰名,其中较有代表性的类型如闽菜、粤菜、京菜、鲁菜、苏菜、湘菜、徽菜、鄂菜等,都各具特色。

3.饮料

饮料,是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饮料有酒、茶、奶等,其中又以酒和茶为主。总之,饮食结构和类型的形成,受到客观生活水平的制约。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饮食结构和类型也在变化。在南方城市,面食、杂粮的食用日渐增加,北方城市中食米饭也成为时尚。汽水、桔子水、可乐等新型饮料更是发展迅速。

(三)饮食的惯制

饮食的惯制大致有三种。

1.日常生活的食制

是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而形成的习惯。它包括餐数、时间和配餐方式。先秦时期采用早、晚二餐制,第一顿叫朝食,上午八九点钟吃;第二顿叫食,在下午四点左右吃。汉代,因农业有了进步才渐渐采用一日早、中、晚三餐制。三餐制古称“三食”,既利于生活,也利于生产。我国有些地方还按生产季节的不同,采用定期的两餐制,与三餐制相间使用,如苏北地区过去农闲时就实行一日两餐制。配餐方式指每餐的食物搭配。如南方普遍早餐为粥,中、晚餐吃米饭、蔬菜。

2.节日仪礼需要的惯制

这是饮食民俗中最具民族特色、区域特色的部分。它是人们为满足各种社会需要,如庆丰收、亲朋好友团聚联谊等而约定俗成的习俗,有节日食俗与人生礼仪食俗两大类。节日食俗以春节最宏富精彩,不同的节日有各自不同的食俗特色。如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吃冷饭,端午食粽子、饮雄黄酒,中秋吃月饼。人生礼仪食俗多为宴食,宴席上的座次、饭菜品质、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酒令的内容、方法、参加男女人数等都有不同的惯例。

3.祭祀的饮食惯制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古、敬祖、敬神的传统,人们企盼通过食物来沟通现世界与彼岸的联系,所以在举行各种祭祀仪式时,都要“牺牲”供奉各种神灵和祖先,遵循一定的饮食惯制。如,云南兰坪白族信奉“天鬼”,祭天时设立祭天台,杀牛献祭,祭毕,牛肉、牛皮分给各家各户享用。青海河湟地区治丧期间,要每晚烧一锅粥洒于屋四周及空旷地。

(四)地方菜系

中国的饮食文化经长期发展,到明清尤其是近代以来,随着农业的发展,饮食的原料极大丰富;交通的发达,城市经济的繁荣,地方口味和烹调技术的交流融合,美食家的品评提倡,逐渐形成了辐射一定地域的地方菜系。由于对菜系的理解不同,至今还未形成统一的看法。常见的有三种划分方法:

一是四大菜系,即淮阳菜、川湘菜、粤菜、京菜;

二是八大菜系,为京菜、鲁菜、苏菜、徽菜、川菜、湘菜、粤菜、闽菜;

三是十大菜系,即上述八大菜加沪菜、鄂菜

这里择鲁、川、苏、粤菜予以介绍。

1.鲁菜

被称为北方菜的代表,由济南和胶东地方菜系构成。在烹调技艺上重视爆、炒、扒、锅煽,烹制出的菜肴脆、嫩、鲜、滑,调味上以咸味为主,酸味为辅。由于华北地区寒冷的时间长,蔬菜品种较少,厨师善于做高热量、高蛋白的菜肴。如脱骨烧鸡、脆皮烤鸭、锅烧肘子、九转肥肠、炸蛎黄、红烧干贝肚等,都是这类菜的佼佼者。鲁菜讲究以汤(清汤、奶汤)调味,无论炒、熘、烧、扒都以味汤溅锅,代替味精。

2.川菜

特点是味美、味多、味浓、味厚,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美誉。除了味重清鲜、工艺考究的高档筵席外,大众菜肴以辛、辣、麻、怪、咸、鲜为特色。在烹调技艺上,擅长小煎、小炒、干煸、干烧,菜肴嫩而不生,滚热鲜香,浓厚酥软。调味品多种多样,口味醇美,富于特色,如中坝的酱油、保宁的食醋、三汇的特醋、潼川的豆豉、涪陵的榨菜、重庆的辣酱、郫县的豆瓣、宜宾的芽菜、自贡的井盐、成都的泡菜,享誉全国。川菜小吃也有其独特地位,如棒棒鸡、怪味鸡、灯影牛肉、夫妻肺片、小笼蒸牛肉、担担面、赖汤圆等,已走向全国乃至海外。

3.苏菜

特点是兼合南北口味,既有清炒、清熘的南方爽口菜,又具有像火腿炖肘子、狮子头、炒鳝糊等高热量、高蛋白的美馔。因此其菜目中,南北人都能接受的中性菜特别多。由于盛产湖蟹河鲜,苏菜的又一个特点就是河鲜菜特别突出。如清蒸鲥鱼、蟹黄燕窝、虾羹鱼翅、鲜藕肉夹、莲子鸭羹等,都是苏菜系的着名河鲜菜。苏式点心和小吃也很精美,如松子水晶肉甜糕、灌汤包子、蟹黄烧卖等等,都驰名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