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五千年帝王之谜全集
48597000000073

第73章 明清篇(14)

玄烨早年的生活一直笼罩在痘魔的阴影下。他刚出生时,正值天花大流行。不得不由乳母抱出紫禁城,栖身于西华门外的一座宅邸(雍正时改为福佑寺)中“避痘”,长期得不到父母之爱。两岁那年,他患上了天花。在乳母、正白旗汉军包衣曹玺之妻孙氏悉心照料下,硬是从天花的魔掌中挣脱出来,脸上却留下了与痘魔殊死搏斗的点点痕迹。这个经历,在康熙幼小心灵中留下了不灭的烙印。《圣祖廷训格言》记载康熙晚年曾说:“朕幼年时未经出痘,令保姆护视于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此朕六十年来抱歉之处。”躲过天花之劫,幼小的玄烨进了紫禁城,但天花的阴影一刻也没离去。灰色的宫中“避痘”岁月,像是一场噩梦。由于天花连年爆发,深宫中也常常一夕三惊。如果宫中有人得了天花,父皇等就会出宫“避痘”。如果城中有天花病人,四周就得用绳子围起来,谁也不准随便进出。这些惊恐与动荡的灰暗记忆填满了玄烨幼年的梦。

玄烨很小就已出过天花,并且有幸存活下来,而且以后再也不会得天花了。于是,天花让玄烨登上了金銮宝座。

玄烨登基主政后,意识到了天花对大清王朝的威胁。在总结了前人防痘经验的基础上,他开始主动出击防治天花。在玄烨的倡导推动下,清朝天花防治更加系统化。他在太医院下专门设痘诊科,广征名医。北京城内设有专门的“查痘章京”,负责八旗防痘事宜。

玄烨皇帝十分重视对传统隔离防痘方法的继承,在实施中有所创新。最着名的一例,就是避暑山庄的选择与蒙古各部落首领围班制度的建立。由于天花的流行,清初很长一段时间内蒙古各部入觐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由于蒙古首领多为“生身”,为避免麻烦,福临曾多年不接见来京的外藩首领,后来又规定没有出痘的蒙古王公不许入京觐见皇上。康熙初年,这个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当时玄烨对于一些元旦来朝外藩蒙古首领们自称已出过痘一事表示担忧。康熙十年(1671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降谕理藩院:“凡元旦来朝外藩王等,虽云已经出痘,朕犹虑之。伊等所云出痘,信耶?疑耶?”

康熙十六年(1677年)巡幸塞北,途次热河,发现了一个理想的避暑地方,决定在此建立一个避暑避痘的行宫。之后,玄烨皇帝规定,以后凡是没有出过痘的蒙、藏、回、维等上层贵族,想要觐见皇帝,可于每年七月到热河,九月随皇帝入围场秋狩,同时觐见皇上。天高气爽的秋天入觐,既避开了痘疫发作期,同时也达到了亲合各少数民族的政治目的。

玄烨继位以后,北方连续性的天花爆发已开始减弱,同时南方传统种痘疫苗法也传到了北方。这种民间种痘法,最早起源于明朝隆庆年间(16世纪下半叶),又称吹鼻种痘法。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方法叫旱苗法,即取天花者的痘痂研成细末,加上樟脑冰片等吹入种痘者鼻中;另一种方法叫水苗法,就是将患者的痘痂加入人乳或水,用棉签蘸上,塞入种痘者的鼻中,两种方法都是为了让种痘者轻度感染上天花,发烧出疹,再经过精心护理,病症消失后,相当于已得过天花,从而具有了免疫力。

康熙年间防痘种痘的推行是从宫中开始的。康熙十七年(1678年),皇太子出痘,其时正值平西王吴三桂等三藩叛乱的关键时候,为了能更多地亲自护理出痘的太子,玄烨皇帝竟然连续十二天内没有批阅奏章。太子痊愈后,清廷还举行了一系列的庆典活动,祭天颁诏,搞得十分隆重。

在皇太子出痘期间,有个候选知县,名叫傅为格,侍奉皇太子调理治痘方面很有些成绩,因此被升为武昌通判。两年后,因为他善于种痘,又被玄烨皇帝召入宫中,专门负责为皇子们种痘防疫。从此,清宫中皇子种痘防天花的制度正式确立。清宫中皇子种痘,一般都在年幼时期。2-4岁是种痘的最佳年龄。种痘时间一般选在春秋两季,天气清爽,便于护理。水苗法采用的最多。地点一般在紫禁城内,或者圆明园。

这种先进的种痘疫苗法,康熙不仅在宫中推广,而且在八旗中普遍实施,甚至推广到漠南、漠北蒙古。当时在京的西洋传教士殷弘绪在写给一位欧洲教友的信中曾见证了1724年,玄烨皇帝派人给蒙古推行种痘法的事情,并说效果很好,御医们回来时带了病家为表示感激送的鞑靼(蒙古)盛产的许多马匹、皮毛。玄烨皇帝与王公大臣谈及此事时曾说:“国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种痘方子,诸子女及尔等子女,皆以种痘得无恙。”

因此,在康熙年间种痘得到了大力的推行,天花也得到了有力的抑制。因为天花之毒也助康熙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也因为天花之毒,使一位难得的明君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创了大清国一个崭新之局——“康乾盛世”。

康熙死因之谜

民间就一直有人说康熙皇帝不是寿终正寝的,他是被雍正皇帝害死的。真的是这样的吗?翻开尘封的历史,回头去看看康熙大帝死因之谜。

从康熙晚年言行来看,他的建嗣计划中培养的对象是皇十四子胤禵,而不是皇四子胤禛。

康熙早年曾三征噶尔丹,以平定西北疆土。但几十年来,其部族的分裂野心不死。五十四年春,清朝作出西征准噶尔的重大决策,开始向西北地区增派援军。如果能在老皇帝非常重视的西北战场建功立业,无疑会使自己在立储的问题上增加很重的砝码。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秋天,清圣祖正式任命胤禛为抚远大将军,表现得对胤禛十分赞赏。

作为清朝统治者的满洲贵族历来崇尚武功。开国的皇帝都是从战场上杀出来的。基于这一思想,康熙皇帝实际上是在给胤禛创造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为他顺利登上宝座铺平道路。

圣祖晚年很注意打击皇子结党营私的行为,活动猖獗的皇八子胤禩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遭到打压的。但康熙忽视了另一个觊觎皇位的人——皇四子胤禛。他表面上不动声色,实际上他已经网罗了年羹尧等地方大员,同时皇帝身边的近臣隆科多也是他的死党。而这一切,圣祖并不知道。他生命的最后几天就是在隆科多的“保护”下度过的,我们可以想象这几天的情况。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二日晚,在严密控制畅春园并得到玄烨某些内侍协助下,隆科多在进给玄烨的药品或食物中投放了毒药。药性发作后,圣祖虽未立即死亡,但已处于严重昏迷状态。隆科多于是一方面严密封锁这一消息,另一方面又矫诏将皇子们急召到畅春园,然后才告知玄烨“病危”,随之他们也就参加对玄烨的照料和抢救,实际上是处于被变相软禁的状态。所以玄烨“病危”一事,皇亲国戚及满汉文武大臣当天并不知情。这样做是为麻痹胤禩、胤禵集团其他成员以及被废太子胤礽的亲信,防止他们因此而有所警觉,进行反击准备。

关于传位遗诏问题,是在玄烨死后才由隆科多向在场皇子们下达。这使大家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对胤禩、胤禵更不啻晴天霹雳,从而使皇子们愤恨异常却又无可奈何。既然隆科多是胤禛的人,那么他口中的所谓的“遗旨”也就是最有利于胤禛的了。其时,不但是诸位皇子、大臣对康熙的“遗诏”有怀疑,连西洋人对玄烨之死也抱着怀疑态度,意大利人马国贤对玄烨去世的记载就是:“驾崩之夕,号呼之声,不安之状,既无鸩毒之事,亦必突然大变。”除此之外,胤禛即位后的一些举动也让人怀疑他的帝位得之有愧。在位期间,胤禛没有居住玄烨生前所居畅春园,而是另拨巨款营建了圆明园;他没有去过一次玄烨年年必往的避暑山庄,连自己的陵墓也离开了京东马兰峪,在数百里以外的京西易县另建西陵。

胤禛阴谋夺位,虽不光彩,但作为皇帝,他是当之无愧的。在他十三年的统治中,澄清吏治,削除朋党,惩治贪风,使康熙年间后期一度废弛的朝政得以整顿,从而建立起一个独具革新特色、雷厉风行的帝王政府。由于胤禛的励精图治,中国在他的继承人乾隆统治下,出现了一直持续到18世纪的繁荣景象。

他在政治上的才能,其实不能不说是其父玄烨教导有方的结果,但是其父之死真是胤禛所为吗?至今仍无确切的史料,只是对当时人和事的分析揣测而已,真相仍是一个谜,也许会成为永久沉睡的谜。

清世宗胤禛

帝王档案

胤禛:1723年-1735年在位,名爱新觉罗·胤禛,康熙第四子,性格严酷。在位13年,整顿吏治,建立密折制度,设立军机处,进一步巩固了皇权;实施改土归流和摊丁入亩制度,废除了贱籍,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加强了对蒙古准噶尔部、青海、西藏的控制;大兴文字狱,文化统治残酷。死因众说不一,终年58岁,死后葬于泰陵(今河北易县西50里泰宁镇永宁山)。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庙号世宗,史称雍正皇帝。

雍正即位之谜

皇太子党,皇八子党斗争的结果,两败俱伤,这就引出皇四子党。皇四子党的核心就是胤禛,雍亲王,就是后来的雍正。雍正没有参加太子党,也没有参加八阿哥党,他的弟弟十四阿哥参加了皇八字党,他对他弟弟既不支持,也不干预,他对皇八子党既不依附也不反对。雍亲王韬晦自己,不露声色,把自己想谋取储位的内心的想法掩盖起来。雍亲王有一个幕友叫戴铎,给雍正出了个主意,他这样说:做英明的父亲的儿子难,“过露其长,恐其见疑”,怀疑;“不露其长,恐其见弃”,放弃。就是露长也不是,不露长也不是。那怎么办呢?雍亲王根据他自己的理念,根据兄弟之间争夺皇位斗争的教训,根据他幕僚们对他参谋的意见,他总结了四条。

第一,叫诚孝皇父。将来雍正是不是继承皇位,他可以不可以做皇太子,关键是他父亲,得讨好他父亲,怎么讨好父亲?两个字,诚、孝。对父亲要忠诚,要孝顺。果然,这一招很灵,因为雍亲王一直实行诚孝皇父这个策略,深得他父亲的喜欢。

第二,友爱兄弟。雍亲王的兄弟很多,得罪了哪一个,兄弟到他父皇那儿给他奏一本,他也吃不消。他的原则就是友爱兄弟,讨好各个兄弟。

第三,勤慎敬业。父亲教给他很多事情要办,其一,要勤,认真来做;其二,要慎,谨慎来做。别做坏了,珍惜每一件事情,都做成功,做好,让他父亲满意。

第四,戒急用忍。雍正这个人,喜怒无常,脾气暴躁,康熙多次批评他,雍正就想法来陶冶自己的性格,约束自己的这个脾气。所以他把他父亲教导他的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约束自己。所以雍正对他父皇讲诚孝,对兄弟讲友爱,对工作讲勤慎,对自己要戒急用忍。他的真实意图是不声不响一步一步地夺取皇位。

到了康熙晚年,储位未定,康熙预感到,身后他的儿子之间要有一场厮杀。康熙自己说:将来我百年之后,把我放在乾清宫那儿,“尔等束甲相争耳”。这里面说了一个历史典故,就是当年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齐桓公死了之后,他五个儿子争位置。齐桓公停了尸,还没有入殓,五个儿子就争了,有的儿子在尸体旁边哭泣,有的儿子就拿着箭射他的兄弟,他兄弟一看有箭射来就躲在尸体的下面,结果乱箭射到齐桓公的尸体上。齐桓公死了之后67天没有发丧也没有入殓,尸体腐烂了,蛆从窗户里面爬出来。康熙所引的就是齐桓公的典故,这个时候康熙的内心是很悲苦的,作为一名英明的君主,他没有处理好他的接班人问题,晚年发生了一个历史悲剧。康熙六十一年,11月13日,玄烨就故去了,胤禛继位的前奏也就结束了,开始了雍正继位的疑案。

胤禛继位的疑案,从继位那天开始,至今都没有停,综合各种说法,大概不外乎以下三种说法。

第一,遗诏继位说。就是遵照玄烨遗诏胤禛继位,这就是合法继位。主张这一说法的有三个理由。第一个理由就是胤禛表现比较好,深得其父的信赖。康熙六十一年病重的时候,派胤禛代他到天坛祭天。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就是祭祀。玄烨把这么大的事情派胤禛亲自代他去祭天,意思将来可能让他继位。第二个理由,就是康熙临死这一天,康熙六十一年,11月13日,早上寅时,大约四点钟左右,玄烨把他七个儿子和尚书隆科多,召到畅春园御榻前面,玄烨向他们宣布了谕旨说:“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极,即皇帝位。”康熙口谕,很明确。第三个理由就是康熙遗诏,玄烨死了留了一个遗诏,遗诏很长,最后关键的话和刚才说的一样。根据这三点理由,所以一些学者认为,胤禛是根据玄烨的遗诏继位是合法的,那就不存在疑案了。但另外一些学者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