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五千年宰相之谜全集
48597300000082

第82章 清(6)

和珅并非后人传说的那样不学无术,相反,他还是很有才干的。据《和珅列传》记载,和珅的记忆力惊人、聪明决断、办事利索、多才多艺。乾隆在《平定廓尔喀十五功臣图赞》中特别提到和珅精通满、汉、蒙古、西藏四种文字。

和珅另一手腕就是投其所好。乾隆一生喜爱做诗、书法,和珅为了迎合乾隆,在这些方面下了不少工夫,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乾隆的书法很见功力,和珅的字酷似乾隆,可能是他刻意摹仿的,乾隆后期的有些诗匾干脆交由和珅代笔。挂在北京故宫崇敬殿的御制诗匾,据考证就是由和珅代笔。

乾隆在晚年时仗着国家繁荣昌盛,生活奢华,大兴土木。他六次南巡,沿途建造了三十个行宫;他在圆明园和避暑山庄,仿造江南风景;建造娱乐场所;80岁时举行万寿大典。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银子,当时国库已枯竭,银子从哪里来?

在这种情况下,乾隆非常需要像和珅这样的人,因为和珅是一个弄钱好手。他在不大动用国库的情况下,就想方设法满足乾隆的需要。

皇帝80大寿,和珅命外省三品以上大员都要进献,在京各部长官要捐出工资,淮南淮北的盐商要捐银400万两。

和珅还创立了议罪银制度,就是让有过失的官员交罚款代替处分,少则数千两银子,多则数万两、数十万两。这种议罪银直接交到内务府,入了皇帝的私人腰包。许多督抚大员都受到过这种敲诈,而他们对付的办法就是把损失层层摊派下去,最后加倍落到了老百姓头上。

努尔哈赤后人昭梿在《啸亭杂录》中说,和珅多方搜刮勒索,使得原来入不敷出的内务府,没用几年的时间就扭亏为盈。乾隆的腰包被塞得鼓鼓的,能够随意享乐,当然高兴,对和珅也就更加依赖了。

和珅不仅在崇文门税关勒索商人和官员士子,而且通过各种方法搜刮大量银两与珍宝。和珅在填满皇帝腰包的同时,也在毫不含糊地往自己怀里装银子。凡是外省进贡皇上的礼物,都要经过和珅这一关,有时交一二件给皇上,其余都落在和珅的手里。这些珠宝分别藏在许多地方,在当年和珅的住宅,有一部分珠宝就藏在特制的夹墙里。

这种事情,打着效忠皇上的旗号,自然不容易被人发现,就是发现了,谁又敢说三道四呢?

看来,和珅是认准了这样一条:只要讨得皇帝欢心,其他什么都好办,哪怕是犯了什么过失或是顺便也给自己搂钱,皇帝也不会在意。那么,和珅既然已经把乾隆皇帝伺候得到了离不开他的程度,又怎么会丢了性命呢?

和珅之所以能够成为乾隆的宠臣,权倾朝野,不仅因为他给乾隆搞到了不少银子,更因为他在官场玩弄权术也十分高明。不过,聪明反被聪明误,所有这些,最终都未能挽救他的性命。嘉庆为什么要铲除和珅?

有人说和珅被杀是因为他太富了,所谓“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说他的家产值白银11亿两,是清王朝十年财政收入的总和,所以招来杀身之祸。

从查抄家产的清单中可以看出,和珅长期把持崇文门税关,索贿受贿;大量兼并土地;开设当铺银号,放高利贷;开设煤窑、跑运输……大量银子进入他的私囊。

巨大的财富使和珅过着帝王般奢华的生活,他在北京、承德等地都建有住所。和珅在北京什刹海畔建起豪宅(今恭王府),府内甚至仿乾隆宁寿宫建起楠木房,并仿皇帝建制修建垂花门等。和珅还在北京海淀建有淑春园,即今北大未名湖。

和珅不仅享受着姬妾成群、锦衣玉食的生活,还梦想着死后像皇帝一样风光,他在河北蓟州(今蓟县)修建巨大坟墓,规格甚至超过亲王,民间称之为“和陵”。和珅被抄家时,坟墓被平毁。

和珅被抄家时,除各处房产花园外,还抄出银子300多万两、金子32000多两;土地10多万亩,收租房屋1000多间;各处当铺银号以及各种珠宝、衣物等。其总家产折合白银约有11亿两。当时,清政府一年的收入也不过七八千万两。

通过和珅仿皇帝建制修建房屋、陵墓等,不难看出他已不光是贪恋钱财,权欲之大已到了惊人地步。这才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主因。

嘉庆四年,嘉庆在张诚基奏折上批示:“朕若不除和珅,天下人只知有和珅,不知有朕。”

其实嘉庆对查抄和珅的家产是适可而止的。嘉庆四年正月,他在直隶布政使吴熊光奏折上明确批示,“不必过于株连搜求”。甚至后来大臣萨彬图奏称目前抄出的不足和珅家产十分之一,请求再深挖严追时,遭到了嘉庆的严厉批评。

由此可见,嘉庆杀和珅是因他权力太大,已经严重威胁到皇权,嘉庆甚至怀疑他可能会谋反。

不过,嘉庆对和珅的功绩和才能还是肯定的。嘉庆十九年,清国史馆将编好的《和珅列传》送嘉庆过目。嘉庆见记载极简单,只记录了和珅的官阶履历,很不满意。他批示:和珅并非一无是处,他“精明敏捷”,任职30年还是做了很多事的。只是和珅“贪鄙性成,怙势营私,狂妄专擅”,才不得不加以重罚,为此嘉庆下令重新编写。

刘墉——颇具传奇性的浓墨宰相

刘墉(1719-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诸城县逄戈庄(今属高密市)人。清乾隆、嘉庆两朝重臣,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峭直敢谏闻名于世。

浓墨宰相

刘墉的书法味厚神藏,有廊庙气度,是清代最有名的帖学大家,作书喜用浓墨,故世人又称其“浓墨宰相”。

他诞于书香门第,长于显宦之家。他的祖父刘棨是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是雍正二年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刘墉于乾隆十六年(32岁)中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死后谥文清,人亦称刘文清。

评论家对他的书法评价很高。清人张位屏于《松轩随笔》称:“刘文清书,初从赵松雪入,中年后乃自成一家,貌丰骨劲,味厚深藏,不受古人宠拢,超然独出。”他博通经史百家,擅长水墨芦花,工诗善对,精于书法。刘墉的书法,初看圆软滑,若团团棉花。细审则骨骼分明,内含刚劲。刘墉书法之境界可以“静”、“淡”、“清”三字概括,这是他超过常人之处。

乾隆皇帝酷爱书法,对书法家要求严谨规范,独宠“馆阁体”,扼杀了书法艺术的个性,使其趋于退步。刘墉的书法,不随俗,初从赵孟頫入,法魏晋,学钟繇,兼颜真卿、苏轼及各家法帖,后能不受古人牢笼,貌丰骨劲,味厚神藏,超然独出,自成一家,有名于时,“名满天下”,政治文章皆为所掩。

在刘墉诸多传世书法中,有很多代笔和赝品,特别是刘墉有三姬,皆能代笔可乱真。鉴别真伪代笔,除要辨别整体风格外,可注意图章,如署名“石庵”二字并钤长方“石庵”压脚印或盖有“飞腾绮丽”印者,皆为其姬妾代笔。

刘墉的书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个是少年的时候他学董其昌和赵孟頫,这个是当时受时代和皇帝的影响,所以说他当时的字是珠圆玉润,像美女簪花一样;中年以后刘墉受苏东坡的影响,那时候就造成了他的笔力雄健,举势堂皇;到了晚年,刘墉的书法渐趋平淡而入炉火纯青之境,论者比喻它为黄钟大吕之音。

古人评价刘墉的书法,50岁时“书精湛圆,美中有璞”,70岁以后造诣达到了高峰。相传刘墉的家乡山东诸城名儒臧启谟“书体瘦金,苍劲有力”,他对刘墉的书法历来不以为然,臧启谟认为刘墉的书法“肥而无神,柔而无力”,刘墉对这种看法嗤之以鼻,两人争执不下,于是便各选自己的得意之书,呈送乾隆皇帝品评。乾隆皇帝历来就很赞赏刘墉的字,当他看到臧启谟的书作之后,不禁哑然失笑,用带有嘲讽的口吻说臧启谟的书法是“竖如枯枝,横似干蛇,浑然一体,枯枝挂干蛇”,气得臧启谟从此便再也不写字了。

明末清初,一种方正、光洁、乌黑、大小一律的官场书体大行其道,这种书体被称为“馆阁体”。由于帝王的喜欢,而且由于帝王朝廷当时出于对思想禁锢的要求,馆阁体的风浪愈刮愈烈,以至于到了后来,学子们如果写不出一手漂亮的馆阁体,在科举考试中成绩都会受到影响。而刘墉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和胆魄,首先突破了“馆阁体”的束缚,创作出了新的书法面貌。

到刘墉70岁以后,又开始潜心于碑派书法的学习。碑派书法,是指重视汉魏、南北朝的碑版石刻的审美主张以及主要以碑刻为取法对象的创作风气。

晚年的刘墉崇尚佛老,对儒教、道教都有很深的研究。他晚年的字融合佛道,生平洒脱之心性浸透字里行间,因此朝野内外渴求刘墉墨迹之人多如牛毛,可是刘墉却极少以字酬人,甚至当朝同僚也很难得到刘墉的真迹。

罗锅儿之谜

历史上的刘墉是否有驼背的残疾,史书上并无记载,因为他为官“忠君、爱民、清廉”,深得百姓喜爱。有关他的事迹广为流传。当代的影视剧作家也很了解民众这种渴盼清官的心理,于是,刘墉成了清代大臣中“上镜率”最高的大臣之一(其他两位是和珅和纪晓岚)。在剧作家的安排下,他和大贪官和珅成了死对头和欢喜冤家,和珅在他面前总是显得笨手笨脚,经常弄巧成拙,想算计人反遭算计。乾隆皇帝对他又爱又恨、又有点无可奈何。这个人物寄托了中国老百姓太多的理想和愿望,他是智慧的化身,也是正义的化身,甚至连他的罗锅儿也让人不但不觉其丑陋,反成为他的标志性特征。其实,荧屏上的刘墉和历史上的刘墉并不完全重合,从形象到事迹有许多地方源自剧作家的想像。

刘墉真的是罗锅儿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一下清代的取士、选官标准。

在封建社会,选官向来是以“身、言、书、判”作为首要条件的。所谓身,即形体,需要五官端正,仪表堂堂,否则难立官威。所谓言,即口齿清楚,语言明晰,否则有碍治事。所谓书,即字要写得工整漂亮,利于上级看他的书面报告。所谓判,即思维敏捷,审判明断,不然便会误事害人。

在这四条标准之中,“身”居首位,是最重要的。因为观瞻所系,不能不特别强调。

刘墉系科甲出身,必在“身言书判”四方面合格,方可顺利过关。因此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刘墉不会是“罗锅儿”。姜纬堂先生早在1996年时,就曾在《北京晚报》上专门撰文《刘墉绰号“罗锅”考》,指出过这一点。

还有一个旁证,可以从侧面说明一定的问题。按照当时制度,举人应会试三科不中者,还可以应“大挑”一科。这一科不考文章,只论相貌,标准是“同田贯日身甲气由”八个字,以字形喻体形、相貌。“同”指长方脸,“田”指四方脸,“贯”指人的头大而身体直长,“日”指身体端直而高矮肥瘦适中。以上这四个字是好字,符合者有中选的可能;“身”指身体不正,“甲”指头大身子小,“气”指一肩高耸,“由”指头小身子大。这四个字是不好的字,沾上一个就会落选。可见,清代选官很重视被选者的相貌,所以,刘墉即使算不上仪表堂堂,总也不至于体有残疾。

当然,“刘罗锅”的称号,也事出有因。史书上记载,嘉庆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可见他确实有些驼背。不过,刘墉当时已经年届80岁,难免会驼背弯腰,这就很可以理解了。如果以此认定刘墉年轻时即为“罗锅”,那就不准确了。

曾国藩——文胆武略,官场楷模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起到了令人注目的作用。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曾国藩生活于晚清时期,他以科举入仕,曾致力于理学,后创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兴办洋务。在当时,曾国藩被推崇为“中兴第一名臣”、“洋务之父”、“理学大师”,而在后世,却被视作“汉奸、刽子手、卖国贼”。尽管如此,他的影响仍至今不衰,尤其是《曾国藩家书》对后世启迪极大。

天资聪慧

曾国藩,原名子城,宇伯涵,后改名国藩,号涤生。1811年11月26日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白杨坪的一个地主家庭。其父曾磷书,母江氏,共生有四女五男,曾国藩是长子。

据说,曾国藩出世前的晚上,其曾祖父曾竟希梦见一条飞蟒自空而降,起初在其庭院左右盘旋,然后又进入内庭蹲踞很久。于是曾竟希从梦中惊醒。正当他琢磨梦的吉凶时,有人来报孙媳江氏生了个男婴。该男婴便是曾国藩。

十分巧合的是,曾国藩出生当日,曾家屋后长苍藤缠绕于树,树死而藤日益苍翠繁茂,垂荫一亩,为世罕见。其形状与曾竟希所梦之巨蟒十分相似,曾国藩得志时,此藤便繁茂勃发,而当他失意时,此藤也萎衰不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