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中国伊斯兰教苏非学派史论之二:库布忍耶
48599200000012

第12章 库布忍耶道统及其特点(6)

(三)“常”与“变”的结合。“常”是常规、准则。“变”是变化、改变。“常”与“变”的辩证关系是,变是事物的运动状态,是绝对的,常是事物的稳定状态,是相对的,常和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库布忍耶的道统传承体现了这一关系。

1.以“常”守恒。《荀子·天论》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教权的承接也是如此,是有规律可循的。“张门教权的变换,实行世袭制。先任老人家年高时,选择一定的时间和地点,由几个甚至数百人作证,宣布接传者,新任接替人在道堂大厅尔曼里之际,向教众降义那拜(近主之道),开始行使传教事务。”“筛海”必须有自身的条件。“奴茸吉尼认为达到‘筛海’的条件,必须是‘舍勒而提’与‘妥若干提’并重,有高度的虔诚和韧性,勤修苦练,才能进入‘哈格干提’的境地。他在赵家湾静窑功修四十昼夜,记主赞圣,一日只吃半杯稀饭或三颗枣,后十日断饮绝食。则克勒达到了意念全消、浑化归一。

平时按‘悟俩’之道坚持功课以外,还具有较突出的干办和主张。”教权相传的承继者一般为长子,特别是有一定“尔林”的长子,如果长子达不到这个条件,可在其他儿子中遴选。接班人一旦选中,就进入了交接仪式。交替先宣布老人家的“口唤”。“有次哈目则家里干尔曼里以后,哎布·义斯玛尔来·奴茸吉尼请胡门的秃杨阿訇、嘎德忍耶的尕丁阿訇、弟素来玛来、儿子尕鹿作证人,给哈目则发了口唤:‘我给口唤,你爷爷的教门由你复活。’相互拿手赞圣名,从此五十五岁的哈目则开始授传教业。”另一个传“口唤”讲得更细致。“一九八二年九月十日(五辈玛金太爷祭日)的脯礼之后,实师强打精神坐在病床,对弟张孝德、四子张守荣、三子乎色尼(张守海)说:‘我站不起来了,想给大家说明新老人家时不能够了。尕阿爷(张孝德)你向大家宣布我之后授传教门的是乎色尼。’张孝德答应,向众人讲:‘阿!众多士达尼好好听,我按阿爷的哎目勒宣布,传教的新老人家是乎色尼!现在新老人家降义拿拜(道主之道)!’接着乎色尼降了义拿拜,当晚以授传人资格给男女教民授了‘鞭子’(董若)的讨白。在场的还有本支系及胡门的阿訇等,共计二百多人。”这是按照常规举行的传承方式。

2.以“变”求“常”。《周易·系辞》:“《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以不断变化的形式和内容,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库布忍耶的道统传承也体现了这一点。

①“那义辅”辅传。“张门第三代的兄弟五人,信众普遍称呼大太爷、二太爷、三太爷、四太爷、五太爷。继承传教人都是这五位的后代(个别教主是他们授权给的,只传一辈,叫那义辅)。”这样的辅传方式在库布忍耶学派里十分常见,这里再举几例。“张麒福(十七太爷)没儿子,想把坐静时守卫他的唐汪、达板等地三人培养那义辅(代理人),均没成功。”于是经过反复考验,选中了一位阿文、波斯文知识超众的玛经阿訇,名丁六三。“有夜张梦见一只像毛狮子紧随着进入穆罕印地尼拱北,他做完晨礼,果然玛金丁六三跟着在娇君厅内点香祈念。张麒福一反常态的向丁六三说了色俩目,申言:‘久里的喜到了,你要担千斤的重担,你从今起就是我的那义辅。’在主玛日召集党家与教下的出头人,宣布丁六三为‘那义辅’。”果然不负重望,“丁玛德大功告成,完成了三辈人的那义辅重任。”还有“打柴爷在舅父的故里培养了一名‘那义辅’叫黄太爷,圣名:亥足若提·冒俩拿·穆罕默德·海里凡统拉黑·凡给勒·万是尔夫,亡于正月十三日。”

②旁系或隔代续传。没有儿子,可以直接传孙。“他的儿子吾买勒没传教,无道号,殁于九月二十二日。而布董拉黑的接班人是孙子张海华,道号是哎布里·嘎细目,是叶尔古白的第七辈传人。”没有儿子,可以传给侄儿。“穆罕默德·义俩黑早年无子,十分器重聪颖好学、敏捷稳重的侄儿素来玛乃(奴海长子),教诲严格,寄重很殷,供学十五年精通阿文和波斯文。……他病危时召集杨家庄、大庄、拉麻教众中的老者及党家吩咐:‘侄儿素来玛乃是教门的吉清者,进当铺也能当卧里。’转向跪伏身边的子侄们说:‘团赫若好好学经,教义由素来玛乃调养,成人后接我的位。将后你们各自开门’。”如果无子无孙,可以由堂孙接位。“哎布·海里凡·统拉黑无子继传,把堂孙穆罕曼吉·哎布义斯玛尔来择为接班人,这是他的三弟老实汉的第四孙子,二月初七日亡,葬于杨家房头。”

③间隔几辈续传。“哎布·哈如思的第二个儿子虎万孜·奴茸吉尼,……仅有两子与堂兄相继染瘟而夭折,葬黄蒿湾。此后失传,到虎万孜奴茸吉尼的第六辈时,由虎万孜奴茸吉尼的长兄嫡系的一人在众人的请求下迁居鹿麻替虎万孜奴茸吉尼开门传教,……授传人是以来黑,……民国十六年去鹿麻祖坟祷念时,夜宿磨房,被当地汉民诬盗押送洮州,三月初八日被杀害,迁葬巨那。他的长子瓦亥独,次子瓜阿巴,疏忽教道,又无儿男,故失传。”

④先替位后办教道。“坚持传教的是老六张麒福,……他青年时期与远方堂兄张麒凤同赴宁夏宝丰寺念经深造,返乡后在家乡清真寺进修,后又改行做小本生意,多在三甲集、锁南坝等地贩卖茶叶及小百货,赶集赴会,摆摊设点,买卖公平,博得上市群众的好评。”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冷嘲热讽,认为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于是张决定传递先祖的教门。为了弥补其教道修养上的不足,“他在大湾头吓院的白土崖挖了丈余深的转弯曲洞,出进只能跪伏,亲自七次入洞坐静,每次四十昼夜至一百二十昼夜。”

“常”与“变”的结合,把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以变促常,以常助变,使变更生动多样,使常更牢靠坚固,保持了传承的久远性。

(四)“派”与“宗”的延续。在中国明末清初出现的苏非主义思潮和宗教,在国内建立的宗教派别大体有二类:一是国外传教士到华传入,其传教人据称是穆罕默德的后裔;二是当地穆斯林到国外朝觐或深造时接受了苏非主义学理,回国后另起炉灶,传播苏非主义。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从中国穆斯林本身的原因看,在清代其社会地位的不断下降和民族压迫、宗教歧视的日益严重,是促使回族等族的广大穆斯林在宗教上从松散的教坊制向组织严密的门宦化的基本原因。”《甘宁清史略》最早从制度上考查了这种现象。“案封建制度久已废除,而西藏之呼图克图、甘肃之回教门宦隐然一封建制度也。回鹘入居甘肃自唐时,撒拉蔓延循化自明始,回族掌教之称门宦则自河州狄道始。其在河州八方者曰花寺,其在河州大东乡者曰白庄,其在河州属之太子寺者曰红门,其在狄道、三甲集等处者曰摸佛提。此四派者,皆有门宦,其实皆老教也。所谓门宦者,犹汉人之称宦门也,其初创教之人传之子孙,继继绳绳以至今日。”勉绀霖在《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一书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门宦的基本制度。他认为:“教徒甚众,分布较广的一些着名的苏非门宦,为早期哲赫忍耶及其与分化后的几个支系苏非门宦,还有北庄苏非门宦等,却盛行一种‘三级制’的教权组织,即门宦谢赫——热依斯——阿訇的三级组织形式。”在我们对苏非主义研究中,除非不得已,一般不使用“门宦”二字,但其对制度本身的论述,是有借鉴意义的。从苏非主义宗教体制的总体看,库布忍耶有异于其他学派的特点是:

1.没有“热依斯”或“海里凡”,因而宗教管理的层级减少。这是就纵向而言。库布忍耶采用的是“老人家”——清真寺(拱北)的管理模式,没有“热依斯”或“海里凡”这个中间环节,“老人家”直接料理教内的宗教事务。除非涉及诸如大湾头道祖拱北建设等重大问题需要沟通协商时,其余宗教事务由各分派的老人家负责,从属的清真寺或拱北直接听从老人家的口唤,宗教活动具有独立性。

2.各派自行其是,整个学派的教权分散。到目前为止,库布忍耶学派已演化为大大小小十多个分支。由于分化严重,自己学派的穆勒德也跟随了新分出来的穆勒师德,使得学派所拥有的教众减少,“老人家”也就演化为世袭的大伊玛目,拥有教派内穆勒师德和大阿訇双重职责。这些分支之间有联系,但更多的是进行自己的宗教活动,各行其是,互不干涉,共同维系着库布忍耶学派这个大“宗”的繁衍。

3.世俗特征弱化,宗教特征增强。在苏非主义学派中国化的过程中,其职能明显表现为两种特征:世俗特征和宗教特征,也就是职能的二重性。高占福认为:“一个宗教派别最主要的是它的宗教特征,世俗特征只是在发展中的‘副产品’,没有世俗特征,宗教派别依然可以存在,但失去宗教特征,派别也就不能称其为宗教派别了。何况门宦在早期出现时主要以有别于格的目的宗教特征为标志,世俗的特征是在后来演变中派生的。”库布忍耶学派“伞”状分布、组织体系的简化(没有“热依斯”或“海里凡”)、不断分出的体系,使其宗教特征日渐明显,世俗特征逐渐消弱,世俗权力不十分统一而集中,历史上很少与主流社会政权冲突的状况,因而具备很强的适应性。

上述分析表明,库布忍耶派不断,宗长流,万派不离其宗,保持了宗教学派的延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