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忍耶的道祖穆罕印地尼从伊拉克来中国传教,“三出中原”,历尽艰辛,最终与西北这片土地融合,成为直接在甘宁青生根的外籍传教士,库布忍耶作为四大苏非学派之一,得以在东乡立足、扎根、繁衍。
一、库布忍耶信仰民族的宗教性
库布忍耶教派有几个民族信仰。敏俊卿认为:“库布林耶门宦教众散居在甘、陕、宁、青等省区,其中以甘肃康乐、和政、东乡、广河、积石山和临夏等县市最为集中,……有回、东乡、撒拉、维吾尔和哈萨克等民族的教众,约十万人。”据作者了解,撒拉、维吾尔和哈萨克等民族中库布忍耶教众较少,以东乡、回族较多,我们就以后两个民族进行分析。
1.穆罕印地尼选择东乡传教,是一个周全的考虑。我们从东乡族的族源说起。关于东乡族的族源问题,国内外专家学者着述不少,基本形成了定论,这就是,东乡族是以撒尔塔人为主,融合了其他一些民族的成分,约在元末明初形成于今甘肃东乡一带。我们引用马虎成《据我考证东乡族的主要来源》一文中的观点作以介绍。
撒尔塔(Sart)一词是中世纪以来中亚广泛使用的术语,原意为“商贾”、“商人”,后演化为一个民族名称,也就是说,在一个时期被称为撒尔塔的那部分人,曾经是一个单独的民族。它是由中亚细亚境内的土着和迁徙而来的其他民族,特别是突厥诸部、波斯、阿拉伯人为主形成的。以后这个民族逐步消亡了,但他的一支却来到我国甘肃境内的东乡地区,融合其他民族,最后形成了东乡族。撒尔塔族信仰伊斯兰教。撒尔塔人是伊兰与突厥的混合种。伊兰是人种学概念,是过去人们用来表示中亚土着人的种族名称。伊兰人属欧罗巴人种的一个类型,包括中亚定居的土着安息人、大夏人、花刺子模人、粟特人和游牧的塞种人,以及波斯人。公元初时,中亚地区的大多数居民是欧罗巴人种,由于突厥和蒙古人的西进,使这里的人种逐渐变成了欧罗巴与蒙古人种的混合型——中亚型。因此,撒尔塔人的人种特征上,既有欧罗巴人种特征,也有蒙古人种的特征。
马虎成推断,撒尔塔人来东乡,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1219年成吉思汗征服撒尔塔后,在部队中吸收了撒尔塔士兵和工匠,1226年后回师攻打西夏时,这些士兵和工匠随军来到东乡地区并逐步定居于此。二是与驻守在原西夏国(唐兀)的蒙古宗王阿难答有关。元成宗铁穆耳时代(1295——1307),阿难答的15万蒙古军队的大部分皈依了伊斯兰教,在这支军队中,也有一些撒尔塔人。成宗病死,阿难答与左丞相阿忽台等人预谋,准备推成宗皇后伯约真氏称制,由阿难答辅佐,但夺权活动失败,阿难答等人或赐死、或被杀。马虎成认为,阿难答的15万军队可能就此遣散,逃到了山高沟深、偏僻闭塞的东乡地区。由于“阿难答事件”,伊斯兰教在元朝受到冷遇,原来屯戍在河州、临洮一带平川地区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经济的部分撒尔塔人,也有可能被迫迁徙到东乡山区。这些人到东乡的原因,除了东乡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他们的生存外,就是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时期已迁入的撒尔塔人和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他们信仰相同,风习相近,经过一段时期的民族融合,最终形成了东乡族。三是传说在明初,有一个西域人名叫哈木则巴巴,他率领40个传教者来甘肃临夏一带传播伊斯兰教,哈木则和15位传教者殁后葬于东乡,哈木则本人就是撒尔塔人。
(照片:哈木则拱北)
2010年4月,我们在考察哈木则拱北时,看到拱北八字墙内侧写于1988年八月《简介》,全文录入。
大贤筛黑古杜布·弗格勒·哈木则巴巴乃是西来上人。约在元末明初(公元一三四〇年左右),大贤哈木则巴巴为首,率领四十个“筛海古土布”,从西域沿丝绸古道到临夏地区,先在和政南门河壕举行了荒郊祈祷仪式求吉“华哲”。又过一段的串联传教活动,他们在东乡“满散”集中祈祷、礼拜。尔后分散到全国各地,传播伊斯兰活动,东乡境内先后就有十四位。大贤自己也选择了偏僻幽静的赵家山为居。大明洪武五年(公元一二四二年间),大贤主持建造了一座以中国民间建筑和阿拉伯建筑式样相结合的、规模较大的壮观雄伟新颖的清真寺礼拜殿,内放有大明洪武皇帝敕赐“回辟”、“肃静”的两个衔牌。后来由于战乱兵燹,寺址也迁到了保庄寺头(现今的大礼拜寺)。
大贤哈木则巴巴是伊斯兰教的虔诚忠实的传播者,精通阿尔璧和法勒西文,学识渊博,品德高尚,能懂好几国的语言文字,善于社交活动的着名学者。大贤在东乡立足传教其因一,地处偏僻,人民生活贫困,人的思想敦厚、淳朴,宗教信仰心切;其因二,当地有居住着不少的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色目人,有乡土观;其因三,大贤从西域带来的四件珍宝,波斯文的“色土勒”,能听万里的“顺风耳”竹筒,阿拉伯手抄《古兰经》、《卡尔伯》图。更重要的,信者有事求教时,用比方演示,让来者去猜,事后灵验,或以托梦指点,于是得到了广大信众的尊敬和信仰,不少的汉族和蒙古兵很快皈依了伊斯兰教。为创建壮大东乡民族和发展伊斯兰宗教事业建立了卓越不朽的功勋。大贤哈木则巴巴和自己的五个儿子东徏来到东乡,婚娶立家,人口繁衍,子孙增多,分为五个房头,遍及东乡、临洮、广河、临夏、康乐等地。大贤哈木则巴巴在明朝中期(约公元一四〇〇年间)九十高龄古历八月十六日羽化归真,葬于龙家山。为了纪念大贤恩惠,五坊后裔和信教群众把龙家山改名为哈木则岭,随后建造了一座壮观雄伟的拱北,名曰哈木则岭拱北(约公元一四二五年)。拱北修成后,各地信仰的教徒来点香瞻渴仰暮,祈求护佑,寄托哀思。大清康熙二十八年,大拱北始祖祁静一手书为拱北命名“万寿亭”。拱北历经四朝近六百余年,经受三度兵燹,遂使多年的胜迹无数,匾额、石碑、各种手书经典毁于一旦,荡然无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恢复宗教活动。公元一九八三年,大贤后裔大房头的高山派洒勒瓦爷——马一斯么尔里主持,各房头后裔和周围信众同备资,历经六年,修葺一新,恢复了原貌,更加富丽堂皇,巍峨庄严。当地穆斯林履行宗教功课,给予了极大方便。
公元一九八八年农历八月十六日撰书
又传说很早以前,从撒尔塔地方来了8个“赛义德”(意为“主人”、“首领”,是伊斯兰教教徒对穆罕默德之女法蒂玛与阿里所传后裔的专称),其中有个叫阿里阿答的,来到东乡的卜隆固定居住下来。
因此,马虎成的结论是:“东乡族基本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伊斯兰教在东乡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在东乡族的形成过程中,伊斯兰教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东乡族的先民撒尔塔人原来就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他们被蒙古族人签发来到东乡地区,身在异乡,为他族服务,但继续保持着这个信仰,不但没有被别的民族同化,反而用自己的信仰影响了当地的一些民族成分,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伊斯兰教成了这个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因此,在东乡族的形成过程中,伊斯兰教起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在这个纽带的联系下,原来不同信仰,不同民族的人经过融合,形成了东乡族。东乡族形成后,伊斯兰教就成为他们共同的信仰,一直保持到现在。”
这就是穆罕印地尼到东乡传教的人文环境。穆罕印地尼不仅适应了这个环境,而且参与了东乡族的形成。
穆罕印地尼“三出中原”的传说,其是否有这样的事实,但却隐含着一种寻找,就是说寻找适宜自己传教的地方。第二次来到东乡的洒勒山,“此山林木茂盛,山势陡峭,悬崖绝壁中有一小山洞。洞深二十二步,周围鸽子成群,名曰‘鸽子洞’(此山与大湾头的脉相承),穆罕印地尼入了‘鸽子洞’,修真养性,坐静参悟,在索库勒(近主之境地)中达到了浑化归一。此后他第二次回了故乡。”在这里,穆罕印地尼与其说看好这里的自然条件,还不如说看准了人文环境。如前介绍,这里有已形成一定气候的伊斯兰教,有信仰、来源、人种上和自己相近的撒尔塔人,有经过撒尔塔民族改造了的但仍具有明显阿拉伯、波斯血统的哈木则、阿里阿塔等传教士的后裔,于是,“穆罕印地尼第三次出中原是经新疆牙若光、喀什到青海等地传教。最后落居河州东乡大湾头。”正如马虎成所说:“明朝时中亚一些苏非传教者来到东乡地区传播苏非主义,并且在此安家落业的事实说明,明朝的东乡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以伊斯兰文化为纽带的新的民族共同体,无论是当地的汉族、藏族,还是蒙古族士兵,都已经成为这个伊斯兰文化群体的有机组成者。正因为如此,才吸引了那些苏非派传教者不远万里,长途跋涉而来,与他们共同生活。如果没有这个条件,他们是不可能到东乡地区来的。”明朝是如此,清朝更是如此。
穆罕印地尼到东乡后,参与了东乡族的形成。《河州史话》记载:“在东乡族中,关于他们的祖先来自阿拉伯、波斯、西域的传说很多。……库布忍耶门宦的始传人穆罕印地尼是波斯巴格达人,留居东乡大湾头,后裔繁衍不衰。”汪文明在《东乡族地域及人口变迁》一文中指出:“在明末清初,阿拉伯地区库布拉维教团后裔穆罕隐吉尼经新疆来青海、甘肃、宁夏等地传教,最后来到东乡大湾头落户。……他在大湾头边耕种边传教,后裔遍及东乡、积石山、康乐及兰州、宁夏等地,已累计14辈600多户3000多人,均属阿拉伯系东乡族。”汪文明的文章中显然传教的辈数、户数和人数有一定出入,但“均属阿拉伯系东乡族”,还是有道理的。
2.回族改遵库布忍耶。史学界认为,以唐高宗永徽二年(年)大食国第三任哈里发欧斯曼正式派遣使节都中国长安,作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标志。伊斯兰教进入中国,据高占福等人考证,在甘肃源流有四:一是甘肃的河西位于丝绸之路上,大食国商人沿丝绸之路到长安途径河西,偶尔也有落居者。“回教在河西的历史颇久。唐代以后由新疆一带进而达河西,河西遂成为回教向东发展的根据地。”二是蒙古军中的回回人。“从南宋宁嘉定十二年(年)至理宗开庆元年(年),这四十一年中间,蒙古军队曾先后在成吉思汗、窝阔台、旭烈兀的指挥下,三次大规模的西征,其势力一直伸展到今天的波兰、匈牙利,以及伊朗、巴格达、阿拉伯等地。蒙古军队在占领这些国家和地区之后,把大食国和花刺子模等中亚地区的穆斯林军匠、炮手、平民、平民工匠、商人等,强行迁徒到中国。……他们都被编入‘探马赤军’和‘西域亲军’,参加了蒙古贵族灭西夏、金和南宋王朝的战争。在忽必烈统一全中国的战争结束后,他们就留居各地,从事戌边、屯垦、看守仓库等活动。这部分回回人在甘肃落户者,就成为甘肃回族的主要成分。”三是改信伊斯兰教的蒙古军人。前文所述的阿难答及所属的15万军队大部分皈依伊斯兰教。四是西域回回人的涌入。“元代,随着蒙古军队的西征,中西交通又一次呈现繁荣景象,这时进入甘肃经商或路经甘肃求仕者,也是甘肃回族形成中的成分之一。……元代大量的回回来到中国,因战争环境的原因,绝大部分都是只身前来,不可能携带家眷,他们在全国各地垦殖居留下来以后,为从事劳动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就成家立业。由于他们所居的地方多在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居住的地区之中,因而妻子也主要是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子女。在甘肃留居的回回的婚姻也是这样,他们的子女自然也成为回回的成员。”
康乐县的情况就是一个真实的反映。据《康乐县志》记载:“康乐现居回族主要来源于明朝时期的移民和其他民族改信伊斯兰而成为回民。……由于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回民对汉民贫困户的扶难、解危,汉民或个人或一家,改信伊斯兰教而成为回民。丰台杨、王姓,东沟年家,八丹线家,流川范家、高家、王家,磨羌马家等都是随教成为回民的。年家现有200多户,分在东沟、关扎、麻家,据传是年羹尧后代。年羹尧避难落户临洮西坪红窑,其后代被称为红窑年家。范家也是北京罗儿巷人,始居临洮,后有弟兄3人,老三改信伊斯兰教。他们回汉同住一村,排行未乱,和睦相处。过去汉民唱社火,回民还参加打旗、奏乐等活动。磨羌人与马家嘴马家汉民民国初期还走家务,汉民还去磨羌上坟。据传,回民线家和景古汉民线家原是蒙古族,后来部分汉化,部分改信伊斯兰教。”2010年4月,我们看到在吓包家拱北中有一“官太太拱北”,反应了一位官员皈依库布忍耶的情况。“太太”,是康乐对“太爷”的称谓。
官太太拱北简介
官太太者,杨家庄人先祖。宋代时全国为官,祖居北京洛巷。大定年被贬官充军至临洮府康乐寨吐蕃族地。某年正月廿九归真,落葬于此,距今八百余年。
官太太清贫处世,淡泊明志,勤于五功,认主拜主。受库布忍耶二辈道祖指点,得其教门,成为竭诚传教的那义布。因怀念后代,向二辈道祖讨了“前七辈给个脱离,后八辈给个感知,免受刀光之灾”的能够。恩典所至,颇显奇迹。护善后代逢凶化吉,尤其疼顾女眷客人胜于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