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中国政策性森林保险发展研究
48601100000035

第35章 我国政策性森林保险经营模式的构建及具体操作(6)

(3)发展现代林业,是促进“乡风文明”、实现“村容整洁”的重要措施。发展高效林业产业,可以为“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提供物质保障。绿化宜林荒山、构筑农田林网、增加村庄的林草覆盖,发展庭院林业,可以实现农民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优美;倡导森林文化、弘扬生态文明,可以帮助农民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4)发展现代林业,是推动农村“管理民主”的重要实践。我国集体林地占全国林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在占国土面积约90%的广大山区、沙区和林区,乡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集体林地管理。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由农民自己管理和经营好这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村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

2.大力发展林业、促进林农增收的几种途径。

(1)引进新的生产要素。要引进国外先进生产要素和先进技术,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研发水平的提高。依照“诱发性技术创新”,一个经济中的科研投资方向会因地区资源条件不同而异,在人少地多的地区,科研投资会被导向创造劳动力替代的新技术,而在人多地少的地方则会被导向土地替代的要素。因此应加大对林业科研投资的力度,尤其集中在种植技术、新品种研发等方面。

(2)进一步增加对林农的投资。①物质投资。对林农的物质投资应主要集中在林业特色资源开发产业上。在投资的内容上,首先主要是解决那些靠林农个人物力、财力无法办到的;其次,各级政府及部门应采取多种奖励、补助措施帮助林农进行产业技术全面配套,充分调动林农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再次,投资的同时要强化技术指导和服务,不断加大经济的科技含量,还要注意引导、规划,把各种林下经济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式方向发展,使林农从中获得实惠。②人力资本投资。从现实情况考虑应加大对农民技术的培训力度,普及科技。根据“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以林业实用技术培训、业务技能培训、政策法规培训、绿色证书培训为重点,加强对林农、果农及基层技术人员的素质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广大林农、果农的科技文化素质,加速先进、适用技术的交流和普及,培养一批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③强化领导,进一步加大对林业产业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根据林业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增加林业产业投资力度,落实国家和省市重点林业工程项目的配套资金和管理费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以合资、入股等多种形式投资林业建设,以林业产业的大发展、快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3)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应突出抓好商品林培育、果品、花卉、种苗、木材加工及森林旅游六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加速发展林产品的深加工。目前,我国森林经营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单纯取材阶段。森林资源利用率、采伐加工剩余物的利用率及木材加工和综合利用率都低。林产品品种少,结构不合理,无论是木材产品还是非木资源产品,大多数为原料产品,档次低,竞争力不强。据辽宁省林业系统中劳动密集度的分析可知,加工深度越高的行业,经济效益越好。因此,应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单位劳动力的产值,同时应优化林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4)明晰森林产权。林权制度不完善也制约着森林保险的发展。林权不清,林业产权人的权、责、利界定模糊,这种制度上的弊端更加阻碍了森林保险业务的开展。一方面林区的产权主体不明,往往签保险合同找不到对象;另一方面,产权不明使得一些林业部门根本就没有森林投保的意识,责任相互推诿。因此,林业产权不明,从保险的投保和承保两个方面阻碍着森林保险的发展。而为了确保森林保险在我国的顺利试点开展,就必须要坚持贯彻实行林权制度改革,明晰森林产权。

(5)价格保护政策。价格保护是政府减少农业生产者价格波动导致收入减少风险的一种重要的市场风险管理手段,最普遍的形式是林产品的最低保护价格制度。价格保护的基本原则是保护生产者免受市场风险的损失,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保证林农得到合理的收入,稳定市场供求,防止林产品市场价格超常波动。基于这一政策实施的目的和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实践,我国应对林产品在一定范围内实行价格保护。

(6)信息服务。林业市场风险往往是由信息匮乏所致,而信息的收集是有成本的,即使林农懂得对生产过程的记录及对市场信息的搜寻都可以控制风险发生的概率,但是如果成本过高,而收入又不成比例上升,林农对信息的收集就没有兴趣。信息优势能带来收益,因此,处于信息优势地位的主体会阻碍处于信息劣势地位的主体自由取得信息,而林农恰恰是信息劣势主体之一。所以,政府林业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向林农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如可成立信息服务中心和协会,及时向农民提供准确的价格信息和供求信息,国内林产品和林用投入品价格及市场供求情况;世界市场林产品产量、消费量、储备量及价格等发展趋势;世界各种林产品的生产成本的国际比较等。强化市场分析、种苗供应、品牌注册、检测检疫、产品销售等多方面服务。

(二)提高保险公司的林保收益,增强其森林保险供给的积极性

从森林保险供给的角度来看,由于森林受灾损失率相对较低,损失发生的时间和空间波动较大,“大数法则”可以较好地发挥效用,因此相对其他农业保险产品而言,森林保险供给相对充足。但是,影响保险公司承保积极性的因素同样存在:一方面,目前林农参保积极性并不高,承保面小,但保险金额相对较大,累积的风险相对集中,保险公司经营有较大顾虑。另一方面,大部分林业种植户生产规模小,保险标的分散,保险公司经营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风险管理的难度大,导致经营森林保险的成本高于一般的保险、经营收益低于其他商业保险,使得以营利为目的的保险公司不太愿意从事森林保险。因此为提高保险公司森林保险业务的营利,最主要的就是要合理厘定森林保险的费率。在不同的风险区域厘定有差别的森林保险费率,使保费负担与保险责任相一致,使区域费率与区域林业生产状况、森林灾害风险状况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就能较好地防止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1.在风险区划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区域实行差别费率。森林灾害的损失程度与森林特征、地形、气象因子、社会经济条件等密切相关,因此要因地制宜地估算森林灾害损失率,划定不同等级的风险区域。高风险地区林农的森林保险需求弹性较低,因此尽管费率较高,林农的购买意愿也较强烈;而在低风险地区,林农对森林保险的需求弹性较高,给予适当的费率折扣会鼓励更多的林农投保,从而使保费总收入增加,承保面扩大。如,相对于北方的干旱林区,南方省份气候湿润,较少发生自然起火的情况,林农对森林的自保力度也较强,发生严重火灾的概率降低,这使得森林火灾保险的需求下降。因此可适当降低森林火灾险的费率;但由于南方省份的林区易受暴雨、洪水、霜冻、台风、虫灾等自然灾害以及盗抢等人为因素的破坏,则可选择开办列入本地森林保险的险种供应范围,并适当提高保险费率。

2.针对树种与林龄的不同划分风险单位,实行差异费率。按照树种、林龄、地区、风险程度的不同对森林保险实行差别费率。如针叶林的费率要比阔叶林高,人工林的费率要比天然林的费率高,稀有树种的费率要比一般树木要高,实验性培育阶段的林木要比已推广成熟的树种费率高。对于相同树种来说,确定保险纯费率时,要根据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等林龄阶段适当划分档次,采用不同的费率级别。保险公司应尽可能地进行实地调研,了解更多有关投保人的信息和投保森林的真实情况,精确划分风险单位,进行费率分区,细分费率档次。

3.针对林农收入水平的不同设置保障范围,实行等级费率。将森林保险的费率按照保障水平的不同,分成若干个档次。与高保障水平相对应是包含高风险的高费率。对收入水平低且经营规模小的林户,可提供低保障水平、低费率的险种,以提高他们的参保率;对收入水平中等且经营规模小的林户,可尝试采用打折的方式吸引投保;对经营高成本、林业附加值高的林户,由于他们的需求程度高,也更需要提供较高保障水平的保险。

(三)加强保险业自身的建设,提高其承保森林保险的技术能力

要结合森林灾害风险的大小、特点,建立与森林保险需求和供给能力相适应的差异化的保险产品结构体系。从险种种类及创新、保险标的、保险责任、除外责任、保险金额、保险期限、赔付处理等多方面构建一整套森林保险业务经营方案,制定完备的保险条款。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保险标的(保险对象)。凡是生长着的各种森林,砍伐后尚未集中存放的原木以及竹材均可参加保险。目前的森林保险可考虑主要承保生态公益林、用材林、主要经济林树种和毛竹。

2.保险责任。考虑历史因素,可以将火灾责任设为基本责任,如投保人只需要保火灾责任的,则可只选择基本责任投保。综合险责任包括由于火灾以及由此采取的合理必要的施救行为造成保险林木死亡和由于台风、暴雨、龙卷风、洪水、泥石流、冰雹、霜冻、暴雪、雨凇造成保险林木的流失、掩埋、主干折断、倒伏或者死亡。附加责任保险可包括盗抢、林农人身意外险和森林专职消防人员意外险等。

投保人可选择投保基本险或综合险,但选择责任越大,风险越大,收费越高。根据国内外经验和惯例,一般在业务初期都选择开办单项责任或多种责任业务,待业务经营稳定了,积累了雄厚的风险基金后,再开办综合险或一切险业务。另一方面,责任选择还要便于查勘定损。此外,如果一种风险在某一地区已形成多发、必然性的灾害,则有效的措施应该是防灾或躲避,而不是保险所能解决的。基于以上这些依据,各省的森林保险应选择侧重于不同的保险责任。对于林农意外责任和林道受灾损失责任,部分地区和农户有较强烈的需求,由于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可鼓励地方政府予以一定的财政补贴,列入涉农险的范围由当地保险公司开办,暂不列入全国性的森林保险方案。对于经济林果实收益减产损失,在目前阶段暂不宜开办。今后要重点突破操作上的困难,开展如团体受益保险的尝试,由各地自行试点探索。

3.除外责任。任何一份保险合同通常会规定除外责任,除外责任的规定使得保险双方明确了保险公司不承担保障的范围。森林保险除外责任的规定,是指在森林保险合同中,由于特定条件或特定的原因造成林木损失时,保险人明确规定不负赔偿责任。赔偿责任的规定有利于保险合同双方进一步明确保险责任、概念和范围,既清楚界定了保险公司赔偿责任的范围,又使投保人仍然保持提高林业生产安全和经济效益的积极性。除外责任中通常规定如下内容:①森林保险合同中未列明的灾害责任;②投保人、被保险人及其家庭成员的故意或重大过失行为;③被保险人的管理不善或故意行为造成的标的物的损失责任;④因政府行政行为或执法行为导致林木的损失责任;⑤空气污染及酸雨造成的损失责任;⑥战争或军事行动造成的损失责任;⑦灾后可挽回的或被保险人可以承受的小额损失。

由于干旱和病虫害损失可以通过人为防治等手段较好地控制解决,列入保险责任不利于投保人积极施救,且会大幅度提高保险费率,因此在目前阶段不宜列入责任范围。

4.保险金额。保险金额是森林经营者在投保森林保险之后,若在保险有效期内发生保险事故,造成保险损失时保险公司可以给付的最高赔偿额。保险金额可以根据实践经验和林区林木经营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一是按林木蓄积量确定保险金额。林木蓄积是中、成林实际存在的价值,按蓄积量计算保额较为科学,这可以使林业生产者具有的真实价值的利益得到保障。按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确定保险金额,计算公式为:

林木蓄积量=单位面积立木蓄积量×总面积

保险金额=总蓄积量×木材价格

森林保险期限可以规定为一年或多年。若保险期限设定为多年,按立木蓄积量承保时就要考虑到增加保额,比较科学的计算方法是按立木生长量来计算保额增加量。实践中可以参照林业部门的树种年平均生长量指数,或保险人根据林种、林地条件、营林状况、积累材料,形成本地区立木生长量指标,为长期开展森林保险创造条件。此外,成林或成熟林存在林木间伐和枯损,保险人应加以测算,在间伐和枯损低于平均年生长量的情况下,保险双方协商的保险金额可以不做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