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华兵书宝典
48602500000011

第11章 孔明兵法(2)

诸葛亮兵法的核心思想是“谋略致且”。许多现代军事家认为,核武器发展到今天,一旦爆发核战争,战场上将不会有赢家,只能共同毁灭。核武器已使战争不再成为解决大国之间冲突的手段,核战争将导致整个人类文明的毁灭,因此核战争必须避免。70、80年代,美国和原苏联处在激烈的对抗中,而美国的战略核力量对原苏联仍具有一定的优势。美国的战略家们提出了“核威慑”理论,企图通过“核威慑”战略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所谓“核威慑”,其实质就是把核武器的毁灭性,通过各种谋略手段,向对方显示,让对方感觉到核威胁的可信性,从而使对方因慑于这种威胁可能给自己带来难以承受的后果而不敢贸然行动,最后迫使对手屈服。“核威慑”理论的出发点在于“不战而胜”,这种“威慑”必须通过谋略手段。诸葛亮兵法的谋略致胜原则正是现代军事的基点。

诸葛亮的军事理论非常看重人在战争中的作用,认为人决定着战争胜负,尤其是率兵之人,也就是将帅,更是战争的主体,军事智谋的主体。诸葛亮兵法,特别是《将苑》和《便宜十六策》,很少论述具体战术的运用,而是专论治国用兵之大略,是将才学的经典。许多人认为,现代战争由于武器杀伤力的空前,使人在战争中的作用无足轻重。有人以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不费吹灰之力击败伊拉克为例来证明这一点。但这只是表面现象,不可否认武器的优劣对战争的胜负起着巨大作用,但它并不是决定性的。毕竟武器的主体还是人,尤其是将帅,可以这样说,现代战争中,人的作用更加集中于将帅。拿海湾战争作例,双方的武器装备都很先进,多国部队更胜一筹,从谋略运用来看,双方也都有上佳表演。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全球范围内,从政治、经济、外交、舆论各个方面对伊拉克实行谋略攻势,宣传他们是世界秩序的维护者。萨达姆也把自己装扮成反霸权的勇士,以唤起世人对他的同情和支持。战争开始后,伊拉克设置假阵地,假坦克,并用导弹袭吉阿拉伯国家的敌人以色列,不能不说用心良苦。而多国部队在地面战中采用了大迂回战略。但是伊拉克的谋略先后都被挫败,而施瓦茨科普夫将军的大迂回战略却出奇制胜,萨达姆很快成了失败者,施瓦茨科普夫将军却成为全球风云人物。由此可见,现代军事中人的作用,越来越取决于将帅的才智和运筹。如果萨拉姆后下有一班精明强干能料敌如神的杰出将军,而多国部队的交领们却平庸无能的话,那么伊拉克决不会败得如此迅速,多国部队的胜利也不可能如此辉煌。

事实上,诸葛亮军事理论的价值何至于此,限于篇幅,这里不逐一而论。总之,他的很多军事思想是千古不破的,诸如“先谋后战”、《居安思危》等。

2.诸葛亮兵法与公关谋略

“公关”这个十分现代化的词语,表面上看起来与诸葛亮兵法似乎没有多大关系。但究其实质,不难发现,现代公关谋略的许多原则和策略都是诸葛亮早在千年之前就已言明了的。尽管诸葛亮兵法的出发点是军事目的,而它的谋略原则是普遍性的。

军事谋略以谋求利益为根本击败敌人为目的。公关谋略也以树立形象,争取公众,占有市场,战胜对手为目标,两者是一致的。

诸葛亮说:“智者先胜而后求战,暗者先战而后求胜”,“知其士乃知其敌,不知其士则不知其敌,不知其敌,每战必殆。”(顺宜十六策·治军第九》)意思是说,战前要谋己谋人,知己知彼,善谋者胜。知己知彼,善谋者胜是公关的重要原则。在公关竞争中,一方面要树立自己良好的公众形象,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估计己方的实力,选择最佳的光点亮相。另一方面,还要掌握对手的虚实长短,以使避实击虚,攻其不备。“先发制人”是公关谋略的又一重要原则。无论是竞选、演说还是谈判,第一形象至关重要。如果以给人留下较完善的第一形象,使自己在竞争中一开始就压过对手,处于有利地位。这样,在以后的竞争中,其在公众中的形象可能会越来越美好,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光环效应”。相反,如果第一形象不佳,在以后的竞争中就很难改变人们的成见,很难重新树立形象。

3.诸葛亮兵法与企业经营

松下幸之助,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这位全球着名的企业巨于,据说深通诸葛亮兵法,在经营中善于运用诸葛亮谋略,从而使松下电器行销全世界。

诸葛亮认为,治国治军要在选能选将。企业的领导,也象军队的将帅,强则军胜,将弱则军危,因此企业的领导者也必须具备将帅一样的才能。大凡优秀的企业家或商人,他们经营的成功,都依赖于各种各样的谋略和手段,概括起来,不外于智、仁、信、勇几个方面。

所谓“智”就是谋略、足智多谋、运筹为幄。松下幸之助曾说:“生意是一场真枪实弹的决战。”在“真枪实弹”的决战中,尔虞我诈,你死我活,没有周密的妙算难以取胜。既要估算利益,也要考虑亏损。妙算就是“思虑”。诸葛亮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顺宜十六策·思虑第十五》)“思考是虑远,远虑者安,元虑者危。”(《便宜十六策·阴察第十六》)善于‘“思虑”,则有“先见之明”。无论是三军之帅,还是企业之领导,没有先见之明,就难胜任其职,不配做领导。因为环境是瞬息万变的,昨天似乎先进的事,到今日恐怕就已落伍。所以,领导者必须认清事物变化的情况,把握变化的方向,随时作出正确的决策,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安泰,企业才能昌盛。

所谓“仁”就是以仁待人,知人善任。诸葛亮说:“治国之道,务在举贤。”(《便宜十六策·举措第七》)松下幸之助也说:“王以德立国,下有贤相,万事便于以德推行。企业经营亦然。”一个企业的兴旺,

靠决经理一人无法实现,要依靠助手和职员的齐心协力,有赖于众下的才智,广纳部属的进言。个人的才智是有限的,不论总经理或董事长如何卓越,也不可能一人独行天下。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独断专行,那么职员谁也不会一关心企业,企业就会失去凝聚力这是企业灾祸的根源。“故有道之国,危言危行;无道之国,危行言孙:上无所闻,下无所说”,“其国必危”,(《便宜十六策·纳言第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另外,作为一个领导人,要给部下以充分的关心,以礼相待。诸葛亮说;“古之善将者,养人如养己子。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伤者泣而抚之,死者哀而葬之;饥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礼而禄之,勇者赏而劝之。将能如此,所向必捷矣。”(《将苑·哀死》)企业的领导者也需要这种“先人后己,先忧后乐”的精神。

所谓“信”就是信守承诺,严明赏罚。常言道:“言必信,行必果”,为人处世以“信”为先,方可顶天立地。“信”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于企业来说,“信”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领导者对下属和职员的诚心和公正,其中的关键是“赏罚严明”。“赏以兴功,罚以禁奸”,(《便宜十六策·赏罚第十》)只要有功,就要行赏;如果有罪,必须惩罚。赏罚一定要公正,如果处理不当,善行难以光大,恶行使会猖撅,那样人心必然涣散,企业就不能正常运转。另外,企业的领导者,还不能因私情而喜怒无常。诸葛亮说:“喜不应喜无喜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喜怒之际,不可不详。喜不可纵有罪,怒不可戮无辜。”“将不可发私怒而兴战,必用众心,苟合以私仇而合战,则用众必败。”(《便宜十六策·喜怒第十一》)当然,对那些不可原谅之事,必须晓之以’怒”。松下幸之助也曾说:“身为一国首相,要有首相之怒;身为公司的董事长,要有董事长之怒,否则无法进行强有力的经营。”“所有的领导者都不该为私情所动,而要有文王一怒安天下的气概。”这就是所谓管理中的“公愤”。

所谓“勇”就是当仁不让,当机立断,敢于冒险和创新。商业活动,企业经营,都是以利为本的激烈竞争,一个成功的商人和企业家必然具有良好的判断力和杰出的决策才能,在纷乱的局面下,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准确判断形势,作出应付的对策。诸葛亮说:“当断不断,必受其乱。”(《便宜十六策·转断第十四》)这在商业竞争和企业经营中非常重要。商业活动,抓住机会是关键,因为机会稍纵即逝。如果当为不断,良机很可能被坐失,一旦错失良机,损失很难挽回。而最好的机会,往往是最具冒险性的,所以决断就需要判断力和勇气,这只有那些英明果敢的人才能做到。

纵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诸葛亮兵法在企业经营和商业竞争中的指导价值是无限的。事实上,在我国,运用军事谋略于商业之中,古已有之。春秋末年,越王勾践有个大臣叫范蠡,他足智多谋,是勾践的最主要谋臣。吴越战争,勾践兵败之后,范蠡督促越王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图谋东山再起。在范蠡的经营下,越国逐渐恢复元气,最后终于灭亡吴国,报仇雪恨,勾践也成为五霸之一。功成之后,范蠡却游于齐国,后来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经商做起了生意。他以谋起家,不久竟成闻名于世的富商,号称“陶先公”。绝对范蠡的成功给我们深刻的启示:无论是战争还是经营,其谋略原则都是一致的。诸葛亮兵法是一门精深的谋略学,相信,那些聪明的,有头脑的经营者一定不会放弃对它的研究。

将苑

兵权

夫兵权①者,是三军②之司命③,主将之威势。将能执④兵之权,操兵之⑤势,而临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随所遇而施之。若将失权,不操其势,亦如鱼龙脱⑥于江湖,欲求游洋之势,奔浪戏浪,何可得也。

【注释】

①兵权:这里指带兵、用兵作战的权谋和策略。

②三军:这里指周制天子六军,诸侯大国分为三军。一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春秋时大国多设三军,有的称上、中、下三军,有的为中、左、右三军等。

③司命:原指神名。《礼记·祭法》称宫中所祀小神有司命。这里引申为和生命密切相关的事物。

④执:这里指掌握的意思。

⑤势:这里指形势、趋势。

⑥脱:指脱离,离开。

【译文】

用兵的权谋,决定着军队的胜败存亡,可以显示主将的威力权势。主将如果能很好地掌握权谋,把握形势,他所统率的军队会如虎添翼,能翱翔于天下,随着遇到的形势来灵活行事,妥善处理。如果将领不懂得权谋,不能把握主动权,就会像鱼、龙离开水一般。要想在海洋里自由地邀游,在波涛中奔腾嘻戏,是无法做得到的?

逐恶

夫军国①之弊有五害焉:一曰,结党相连,毁谮②贤良;二曰侈其衣服,异其冠带③;三曰,虚夸妖术,诡言神道④;四曰,专察是非,私以动众;五曰,伺候⑤得失,阴结⑥敌人。此新谓奸伪悖德⑦之人,可远而不可亲也。

【注释】

①军国:这里指军队和国家。

②毁谮(zèn):意思是说坏话诬陷、诬蔑别人。

③冠带:指帽子和腰带。古代的服制规定,身份不同的人使用的车马也不同,穿戴不同的服饰帽子。

④神道:这里指荒诞不经的方术,是指迷信活动。

⑤伺候:这里是指窥探、窥伺窥看。

⑥悖德;这里指违背道德。

【译文】

国家和军队的弊病的表现,主要有五种祸害:一是拉帮结派,诽谤、诬陷忠良;二是崇尚奢侈,讲究穿戴享乐而不守规定;三是鼓吹、夸大方士荒诞不经的迷信活动;四是专门找是惹非,因自己的私心而惊扰众人;五是窥伺自己内部的得失,暗地里与敌人串通一气。这些都是人们所说的奸诈虚伪、不道德的人,对他们必须疏远绝不可亲近。

知人性

夫知人之性①,莫难察焉。美恶既殊②,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③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间④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⑤;三曰,咨⑥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⑦;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⑧

【注释】

①人之性:指军人的忠奸贤愚等品性。

②美恶既殊:美。在这里指善的意思;既,固然;殊:不同,差别。这句话的意思是善恶固然相差悬殊。

③为:指行为。

④间(jiàn见):原意指离间,这里的意思是试探。

⑤变:变通,这里是指一个人应变能力。

⑥咨:指商量,咨询,询问。

⑦性:指人的品性,性情。

⑧信:诚实,信用,诚信。

【译文】

要想识别人的品性,是最不容易的。善与恶固然相差悬殊,感情与相貌也互不一致。有外貌温厚而行为奸恶的,有外表恭敬而内心怀着欺诈的,有外表勇敢而内心怯懦的,有看起来办事十分尽力而并无诚心的。看透一个人要有七种办法:一是故意用是非来考察他的志向;二是用言辞论辩来难他,看他的应变能力如何;三是拿策略向他咨询,看他的判断力如何;四是把祸患灾难告诉他,看他是否勇敢;五是用酒把他灌醉,看他的真实品性如何;六是把财物放在他的面前,看他是否廉洁;七是让他按期完成事情,看他是否讲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