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华兵书宝典
48602500000022

第22章 孔明兵法(13)

【译文】

教令,是指上级对下级进行的教育。不符合法规的就不谈论,不合乎道理的就不去做,上级的所做所为,是人们普遍关注的。如果放纵自己却还要去教导别人,这叫做逆政;自己做得正派再去教育别人,这叫做顺政。

所以做仁君,首先自己的德行要做到正派,然后才能向下发布命令。自己的德行不正派,那么他的命令就会有人不遵从,命令如果得不到遵从,那么变乱必然就产生。因此做仁君的原则,应该先进行教育,把惩罚放在后面,不经过严格的训练就驱使他们上战场作战,就等于是把他们抛弃。

对士兵先进行训练,这是出兵打仗的原则,其中有五项法则:

第一,要让士兵的眼睛熟悉各色旌旗的变化和指示南北东西不同方向的方法;第二,是要让士兵的耳朵熟悉各种锣声和鼓声,知道听到什么声音应该采取行动,听到什么声音应该停止;第三,要让士兵心里明白刑罚的严厉,封爵赏赐的利益;第四,是要让士兵熟悉使用各种武器,作好战斗准备;第五,是要让士兵熟悉周旋或者跑步追赶时的队列,掌握前进或后退的队列方式,所以称作五教。教令和行军列阵,各有方法。左军教他们布设青龙阵,右军教他们布设白虎阵,前军教他们布设朱雀阵,后军教他们布设玄武阵,中央教他们布设轩辕阵。军中主帅所在的地方,左边布置持矛的部队,右边布置持戟的部队,前面布置盾牌兵,后面布置弓弩兵,中央竖列旗帜摆设战鼓。看到旌旗挥舞意思就是全军就开始行动;听到战鼓声起,就意味着全军向前进攻;听到锣声鸣响,全军就停止进攻,听从将帅的指挥,五阵就能井井有条。布好军阵的办法,旗鼓是它的灵魂。

听到第一遍鼓声,举起青旗,就摆出直阵;听到第二遍鼓声,举起红旗,就摆出锐阵;听到第三遍鼓声,举起黄旗,就摆出方阵;听到第四遍鼓声,举起白旗,就摆出国阵;第五遍鼓声响起,举起黑旗,就摆出曲阵。直阵就是木阵,锐阵就是火阵,方阵就是土阵,圆阵就是金阵,曲阵就是水阵,这就是五行阵法。它们相互转化,互为存在,相互对应,互为胜负。互为存在就叫做“救”,互为胜负叫做“战”;互为存在称为“助”,互为胜负称为“敌”。

大凡布置五阵的方法,以五为单位,互相保护。五个人组成一个长,五长就叫一师,五师就叫一枝,五枝称做一火,五火称一撞,五撞为一军,这样军队就完备了。行军打仗要想取得便利,必须掌握好用人的节度。

矮个士兵使用矛戟一类长的武器,高个士兵使用弓箭一类短的兵器,让强壮的人把握旌旗,勇敢的人击锣鼓,瘦弱的人从事粮草的供应,有智慧的人做谋士,乡和里互相支援,以五为单位,五五之间互相保护。一鼓响起,整顿好队伍,鼓过后让士兵熟悉各种军阵,三鼓响起全军开饭,四鼓过后作好紧急准备,五鼓响过,全军出发。先听锣鼓声,然后举各色旗帜。用兵出战,按顺序行动是最重要的。鼓声响过三遍之后,旌旗挥扬,高举武器先进攻的将士有赏,后退逃跑的杀头,这就是教令。

斩断第十四

斩断之政,谓不从教令之法也。其法有七,一曰轻,二曰慢,三曰盗,四曰欺,五曰背,六曰乱,七曰误,此治军之禁也。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故设斧铖之威,以待不从令者诛之。军法异等,过轻罚重,令不可犯,犯令者斩。期会不到,闻鼓不行,乘宽自留,避回自止,初近后远,唤名不应,车甲不具,兵器不备,此为轻军,轻军者斩。受令不传令,传令不审,迷或吏士,金鼓不闻,旌旗不睹,此谓慢军,慢军者斩。食不禀粮,军不省兵,赋赐不均,阿私所亲,取非其物,借贷不还,夺人头首,以获其功,此谓盗军,盗军者斩。变改姓名,衣服不鲜,旗旗裂坏,金鼓不具,兵刃不磨,器仗不坚,矢不着羽,弓弩无弦,法令不行,此为欺军,欺军者斩。

闻鼓不进,闻金不止,按旗不伏,举旗不起,指挥不随,避前向后,纵发乱行,折其弓弩之势,却退不斗,宜左或右,扶伤举死,自托而归,此谓背军,背军者斩。出军行将,士卒争先,纷纷扰扰,车骑相连,咽塞路道,后不得先,呼唤喧哗,无所听闻,失乱行次,兵刃中伤,长短不理,上下纵横,此谓乱军,乱军者斩。屯营所止,问其乡里,亲近相随,共食相保,不得越次,强入他伍;干误次第,不可呵止,度营出入,不由门户,不自启白,奸邪所起,知者不告,罪同一等,合人饮酒,阿私取受,大言警语,疑惑吏士,此谓误军,误军者斩。斩断之后,此万事乃理也。

【译文】

斩断的政策,是说对不服从教令的士兵(进行处罚)的原则。主要有七种情况:第一叫轻,第二叫慢,第三叫盗,第四叫欺,第五叫背,第六叫乱,第七叫误,这些都是治理军队时必须杜绝的。应当决断的事不马上决断下来,必然会遭受迟疑所带来的祸患。当断不断,必留后患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设置斧铖一类刑器以示威严,用来对付那些不服从命令的士兵,用法刑去惩治他们。军中的法令分成不同的等次,根据所犯错误的轻重给予不同的对待对那些违令行为较轻的给以责备,对那些严重触犯军法的必须处以刑罚。军令不可违犯,违犯军令的杀头。

限定的时间里面不能够到达,听到战鼓声响不行动,趁着松缓的机会自作停留,为躲避战斗自作停止,起初慢慢地脱离队伍,后来越离越远,叫到他的名字却得不到应答,战车铠甲及各种武器不备齐,这叫轻视军令,轻视军令的杀头。

接受了命令却不往下传达;虽然传达了命令,但传令做不到清楚准确,使将士产生迷乱和疑惑;不听锣鼓的声音,不看旌旗的指向,这叫做怠慢军令,怠慢军令的杀头。吃饭不交纳粮食,军队驻扎时不检查士兵,授予赏赐不公正,偏袒自己亲近的人,随便取用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借别人的东西不归还,抢走别人在战场上取得的敌人首级,夺占他人的功劳,这叫破坏军心,是作战中的大乱,破坏军心的必须杀头。改换自己的姓名,穿衣服不整齐,旗旗破裂,金鼓不齐备,武器的锋刃不加磨励,使用的武器不能保证坚硬,箭尾不安上羽毛,弓弩没有弦,接到军法军令不执行,这叫做蒙骗上司,蒙骗上司的杀头。

听到鼓声响起时却不进攻,听到锣声又不停止,令旗伏下不卧倒,令旗高举又不起身,不遵从指挥,躲在队伍后面不敢向前,行动放任不正,损坏弓弩使它失去功用,后退脱逃不愿战斗,应该向左前进却向右,假托救死扶伤而回逃,这叫做违反军令,违反军令的杀头。将领率军出征打仗,士兵没有顺序,争先恐后,纷纷扰扰,战车战马拥作一团,堵塞道路,后面的无法前行,呼唤声吵杂喧闹,什么也不能听清楚,队伍次序非常混乱,武器的锋刃中间有裂口,而且长短参差上下不齐,纵歪横斜,这叫做扰乱军阵,扰乱军阵的杀头。

部队停止前进驻屯扎营时,探访乡里乡民,大家互相帮助互相依靠,供给饭食,相互提保,但是不能超出范围。强行进入别人的驻地,扰乱秩序,呵斥之下仍不停止。出入军营,不经寨门,又不自动坦白。祸乱产生之后,知情不报的人与惹祸的人同罪。聚众酗酒,偏袒贿赂的人,谎说紧急情况,使将士心中迷惑,这叫做贻误军心,贻误军心的处死。斩断的政策得以实行,那各种事情就能整顿好。

思虑第十五

思虑之政,谓思近虑远也。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故君子思不出其位。思者,正谋也;虑者,思事之计也。非其位不谋其政,非其事不虑其计。大事起于难,小事起于易。故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是以九重之台,虽高必坏。故仰高者不可忽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后。是以秦穆公伐郑,二子知其害①;吴王受越女,子胥知其败②;虞受晋壁马,宫之奇知其害③;宋襄公练车兵,目夷知其负④。凡此之智,思虑之至,可谓明矣。夫随覆阵之轨,追陷溺之后,以赴其前,何及之有?故秦承霸业,不及尧、舜之道。夫危生于安,亡生于存,乱生于治。君子视微知者,见始知终,祸无从起,此思虑之政也。

【注释】

①秦穆公伐郑,二子知其害:秦穆公(?-前621年),春秋时秦国国君,公元前659年一公元前62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二子:指秦穆公的两个谋臣百里奚和蹇(jiǎn简)叔。公元前627年,郑国有人卖国,私自约秦国去袭击郑国。秦穆公问百里奚和蹇叔进攻与否,他们两人都摇头认为不可,但穆公一意孤行不听劝阻,派兵前往,结果在崤(今山西渑池)被晋军击败。

②吴王受越女,子胥知其败:见《察疑第五》注释③。子胥即伍子胥(?-前484年),名员,字子胥。

③虞受晋璧马,宫之奇知其害:公元前658年,晋献公向虞国国君献上良马和璧,以求假道虞国进攻虢(guó国)国,虞君答应了,大夫宫之奇极力劝谏,虞君不听。三年后,晋又向虞假道攻虢宫之奇以“唇亡齿寒”直谏虞君,虞君仍然不听。宫之奇感到虞亡国之祸就要降临了,他就率全族逃到了曹国。三个月后,晋国灭了虢国,并在回师途中也灭了虞国。

④宋襄公练车兵,目夷知其负:宋襄公(?-前637年),名兹父,春秋时宋国国君,公元前650-前637年在位,被列为“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死后,他与楚争霸。公元前638年,宋攻郑,楚军救郑,两军战于泓水(今河南拓城西北)。楚军正在渡河时,将军目夷请求乘机进攻,宋襄公摇摇头说:“君子不乘人之危”。

等到楚军渡过河但还没有摆成阵势时,目夷又请求出击,宋襄公仍高尚地说:“君子不攻击不成阵势的敌军”。等到仗打起来了,他又命令士兵不能捉头上已生白发的敌人。谁有时间去看别人头上有没有白发呀?结果丧失了有利战机,因而大败,自己也受了重伤,第二年死去。

【译文】

思虑,是说不仅要想到眼前还要考虑到将来。一个人没有长远的打算,一定会有眼前发愁的事,所以君子思考问题从不越出他的职位。所谓思就是确定谋略,所谓虑就是思考做一件事的具体计策。不是自己职位内的就不去谋划它的政策,不是自己份内的事就不去考虑它的计策。做大事开始的时候会比较困难,而小事情开始的时候都相对比较容易,所以要想获得某件事的利益,一定要考虑到它的害处,要想一件事的成功,一定要考虑到它潜在的失败,因此,重重叠叠的高台,虽然它很高,但是一定有毁塌的时候。所以抬头看高处的人不能不注意他的脚下,眼光看前面的人不能不注意他的背后。

因此,秦穆公决定讨伐郑国,百里奚和蹇叔非常清楚它的害处;吴王夫差接受越国的美女,伍子胥知道吴王一定会因此失败;虞公接受晋侯送的王马,宫之奇懂得它的害处;宋襄公训练军队,目夷知道他一定要打败仗了。

大凡像这样的睿智思想,都是周密思考的结果,足以称得上是高明了。跟着败军的足迹,追踪陷入覆没危险的军队的后尘来探究它的前因,哪里还来得及呢?所以,秦朝承继称霸大业,比不上尧舜长久。危险往往产生于安定之中,死亡萌生于生存之际,祸乱产生于太平之世。大凡君子能够从细小的事情中看到大的方面,看到事情的开始就能推知它的结局,能做到这样,祸乱就失去了产生的根据,这就是思虑的原则。

阴察第十六

阴察之政,譬喻物类,以觉悟其意也。外伤则内孤,上惑则下疑;疑则亲者不用,惑则视者失度;失度则乱谋,乱谋则国危,国危则不安。是以思者虑远,远虑者安,无虑者危。

富者得志,贫者失时。甚爱太费,多藏厚亡,竭财相买,无功自专,忧事众者烦,烦生于怠。船漏则水入,囊穿则内空,山小无兽,水浅无鱼,树弱无巢,墙坏尾倾,堤决水漾,疾走者仆,安行者迟,乘危①者浅,履水者惧,涉泉者弱,遇水者渡,无楫者不济,失侣者远顾,赏罚者省功,不诚者失信。

唇亡齿寒②,毛落皮单,阿私乱言,偏听者患。善谋者胜,恶谋者分,善之劝恶,如春雨泽。麒麟③易乘,弩骀④难习。

不视者盲,不听者聋。根伤则叶枯,叶枯则花落,花落则实亡。柱细则屋倾,木细则末挠,下小则上崩。不辨黑白,弃土取石,虎羊同群。衣破者补,带短者续,弄刀者伤手,打跳者伤足。

洗不必江河,要之却垢;马不必骐骥⑤,要之疾足;贤不必圣人,要之智通。总之,有五德:一曰禁暴止兵,二曰赏贤罚罪,三日安仁和众,四曰保大定功,五曰丰挠拒谗,此之谓五德。

【注释】

①危:即高。

②唇亡齿寒:参见《思虑第十五》注释②。

③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其状如鹿,独角,全身生鳞甲,尾似牛。

④弩骀(tái台):劣马。

⑤骐骥:良马。

【译文】

所谓阴察,是说用同类事物作譬喻来觉察理解某一事物的意向。外表伤悲那么内心一定孤独,上级迷惑那么下级必然疑虑,心中有疑虑那么亲近的人得不到任用,心中迷惑即使目光明亮也看不出分寸,看不出分寸就会扰乱谋略,进而国家就出现危机,国家出现危机社会就不安定。所以思考问题一定要考虑深远,从长远考虑就心安,没有深谋远虑就危险。

富有的人能实现志向,贫乏的人往往失去机会。过分的吝惜使得耗损也越大,聚积得越多丢失也会越多,倾其所有买其所需,那么无功的人就会独自占有功劳。发愁的事情多了,心里就会产生烦躁,心中的烦躁产生于松懈。

船漏了水就会冲进来,袋子穿透了里面什么也装不住,山林小了野兽不会来奔走,水流浅了鱼类无法生存,树木少了鸟雀不会来栖息,尾墙塌了整座房子就会倾覆,大堤决口洪水就泛滥,走得太快就会摔倒,安稳地走路就缓慢,登得越高摔得就越重,踩在冰面上心中害怕,渡深泉的人有淹没的危险,碰到河流就要设法渡过,但没有船就不能成功。

失去伴侣就会久久地思念,赏或罚必须查清功过,不诚实的人就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嘴唇没有了牙齿将受寒,毛发脱落皮就单薄,心中有偏私说话就不利落,偏听一方必然产生祸害。从良好的愿望出发谋划一件事必然成功,从不良动机出发谋划一件事则一定失败,用善良的行为去规劝恶行,就像春雨润泽大地一样。麒麟容易驾骑,劣马却很难训练。

看不见东西就是瞎子,听不见声音就是聋子,树木的根受到损伤树叶就会枯萎,树叶枯萎花就脱落,花朵脱落就结不出果实。支撑房子的柱子太细房子就会倒塌,树干细了树梢就会晃动,下部小了顶部就会崩塌。

不分黑白,就会丢掉泥土却留下石头,老虎混入羊群也不能发现。衣服破了就得补好,带子短了就得接上。舞刀的人容易伤着双手,摔打蹦跳容易伤坏双脚。洗涮东西并非一定要到大江大河里去洗,只要能把污垢洗掉就行了;选马并非一定要骐骥,关键是双腿跑得快;选人不一定是圣人,关键是看他有没有睿智,知识是不是渊博。

概括起来共有五种德行;第一是禁绝暴力,避免战争;第二是奖赏贤能,惩罚罪孽;第三是安定仁义,调和众心;第四是保护百姓的利益和事业;第五是杜绝惑乱,拒听谗言,这些就是五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