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见《史记·周本纪》,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率军讨伐商纣王(商代最后一个君主,贪酒色,厚征敛,严刑峻法,诸侯多叛),进至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周武王先以百名勇士向商军挑战,然后指挥全军奋勇冲杀,纣王兵败,自焚而死。
桓公:齐桓公,春秋初期齐国君主,名小白。他在公元前685年取得政权后,实行改革,国力富强,并以“尊王攘夷”相号召,多次会盟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管仲:春秋初期政治家,齐国颖上(今安徽颖上)人,名夷吾。他被齐桓公认为国相,辅佐齐桓公,改革政治,发展生产,扩充军备,成就霸业。
乐:乐毅,战国时燕国名将,中山国灵寿(今河北平山东北)人。公元前284年,他率六国联军,击破齐国,因此被封昌国君。燕惠王即位后,中了齐国田单反间计,乐毅惧祸,逃亡赵国。
穰苴:春秋时齐国大夫,姓田,名穰苴。齐景公时,晋、燕犯齐,穰苴率齐军击退敌军,被封为大司马,故又称司马穰苴。
齐景公:春秋时齐国君主,公元前547-前490年在位。
司马:官名,周时为六卿之一,掌管军政和军赋。
齐威王:战国时齐国君主,公元前356-前320年在位。
兵家者流:《汉书·艺文志》分兵家为四派:一是讲求权变谋略的“兵权谋家”,二是善于实施作战机动的“兵形势家”,三是主张辨证用兵又杂读鬼神述信和善因天时气象用兵的“兵阴阳家”,四是侧重军事技术和战术运用的“兵技巧家”。
张良(公元前?-前186年):汉初政治家,字子房,传为城父(今安徽毫县东南)人,其先世为韩国贵族。秦灭韩后,为替韩国报仇,他曾以重金买通刺客谋杀秦始皇。事败后,更名匿居下邳(今江苏邳县),因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秦末农民战争中,投效刘邦,运筹谋划,多有建树,刘邦称霸后,封为晋侯。
韩信(公元前?-前196年):汉初军事家,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秦末农民战争中,他先投效项梁、项羽军,后投效刘邦,得任大将,多有战功,先后被封为齐王、楚王,可以说刘邦的天下,三分之二都是韩信打下来的,但因他功高震主,后降为淮阴侯,公元前196年为吕后所杀。
《太公·谋》:据《汉书·艺文志·诸子略·道家》载,《太公》一书共237篇,其中《谋》81篇,《言》71篇,《兵》85篇,其中今已亡佚。
任宏:汉成帝时人,任步兵校尉,曾受命校理兵书。
蒐(sōu搜)狩:田猎。春猎为蒐,夏猎为苗,秋猎为猕,冬猎为狩。古代蒐狩往往是一种军事演习。
要:通“邀”。
《周礼》:相传为周公(周文王之子,名旦)所着,近人考证实为战国时作品,为儒家经典之一。书中搜集周朝的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的各国制度,添附儒家的政治理想。全书共有《天官家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焉》、《秋官司寇》、《冬官司空》等6篇。《冬官司空》早已散失,汉时辅以《考工记》。
歧易之蒐:歧,歧山(今陕西岐山)。指周成王在岐山南进行春猎。
宫之朝:宫在今陕西长安西南沣河以西,周文王曾在此建都,周武主迁都镐京以后,宫不改,仍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之一。周康工时,常在此田猎以朝会诸侯。
涂山之会:涂山在今安徽怀远东南淮河东岸,周穆王曾在此田猎以朝会诸侯。
召陵之师:召陵在今河南郾师东北。鲁僖公4年(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会合鲁、宋、陈、卫、郑、许、曹各国诸侯的军队伐楚,楚派大夫屈完议和,结盟于召陵,齐师与诸侯之师乃退。
践土之盟:践土在今河南原阳西南。鲁僖公28年(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会合齐、秦、鲁、宋、蔡、郑、莒、卫各国诸侯的军队,大败楚军于城濮。周囊王亲自犒劳晋军,晋文公为周襄王作行宫于践土,以迎襄王、会诸侯。
九伐之法:据《周礼·夏官司马》载,周朝规定诸侯在违犯王命的九种情况下予以征伐。其九种情况是:凭弱犯寡、贼贤害民、暴内陵外、野荒民散、负固不服、贼杀其亲、放弑其君、犯今陵政、外内乱鸟兽行。
春秋: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从周平王元年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770-前476年),取名于鲁国编年史《春秋》。
楚子:楚庄王,春秋时五霸之一,姓芋(mǐ米),名旅,熊绎后代,曾被封为子爵。
二广:广为春秋时越军车制的名称,兵车十五辆为一广。按《左传》载:“其君之戎,分为二广。”即楚庄王的亲兵广车队分为左右二队。
左氏:指《左传》,春秋时,鲁国太史左丘明着。
广有一卒,卒偏之两:按周制,战车的基本单位是“乘”,而基本编队是“偏”。根据《司马法》,偏的数量有大有小,九乘为小偏,十五乘为大偏。春秋时,中原各国每乘战车配备步本三甲,每甲二十五人,共七十五人;而楚国每乘战车配备步卒三两(即甲),每两五十人,共一百五十人。
荀吴伐狄,毁车为行:荀吴,春秋时晋人,军事家,晋中行元帅荀林父之孙,荀偃之子,三世为中行元帅。公元前514年,荀吴伐狄(古北方少数民族)于大卤(今山西太原)。当时狄军用步卒,荀吴用车乘,因地形险厄,不便车战,荀吴的部将魏舒建议:如我军以二伍步卒与甲士混编成步兵战阵,必能取胜;如果再设法把敌军围困在厄道里,则理有胜利的把握。荀吴采纳了这个建议,大败狄军。
跳汤:《新唐书·百官志一》:“石矢未交,陷坚突众,敌因而败者曰跳汤。”即指战阵中用以出奇致胜的锐突击队。
灵州:唐时辖境相当于今宁夏中卫、中宁以北地区,为朔方节度使治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巡幸灵州。
道宗:姓李,字承范,唐朝宗室,年十七即从太宗征战,曾随李靖攻突厥,封任城王,官至太常卿。
阿史那社尔:突厥族,处罗可汗次子,自号都布可汗。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降唐,封左骁骑大将军,历任交河道行军总管、昆山道行军总管等职,率唐军击败高昌、龟兹等国。
薛延陀:古族名和国名,铁勒诸部之一,由薛部和延陀部合并,初属突厥,后归属唐朝。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背唐,太宗命道宗、阿史那社尔等击破薛延陀,延陀西逃,又命李率兵讨平之。
铁勒:古族名,亦称高车,游牧于今图拉河(蒙古乌兰巴托附近)以北、里海以东地区。公元五世纪时,北魏太武帝迁徙东部铁勒数十万于漠南、渐习农耕。突厥兴起,分属东西突厥,其散处者有十五部之多,其中以薛延陀、回纥为最大。
李:本姓徐,名世,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西北)人涸功赐姓李,为避李世民讳,改名李。屡建战功,封曹国公。
敕(chì斥):原有告戒意,后专指皇帝的诏书和命令。
回纥:古族名和国名,其族早年为东部铁勒一支,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所属仆固、同罗、拔野古诸部成立联盟,总称回纥。唐贞元四年(公元788年),回纥可汗请唐改称回鹘。元、明时称畏兀儿。
[100]斥候:侦察敌情的士兵。
[101]语出《左传·昭公三十五年》伍员语。意谓采取各种办法惑敌,致敌失误。
[102]语出《孙子·虚实篇》。意谓诱敌背离作战方向。
[103]语出诸葛亮《兵要》。
[104]语出《孙子·地形篇》。
[105]区区:犹“拳拳”,意为忠爱专一。
[106]犄角:《左传·襄公十四》:“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犄之。”角,抓住前角;犄,拉住后腿。这里指前后夹击敌人。[107]语出《孙子·势篇》。
[108]语出《孙子·虚实篇》。
[109]语出《孙子·虚实篇》。
[110]契丹:古族名和国名。源出东胡,游牧于今东北辽河上游地区。唐初内附后,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并任契丹首领为都督,节制十州军事。
[111]奚:古族名,原称“库莫奚”。南北朝以来,分布于饶乐河(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流域,从事游牧生活。唐贞观三年(公元624年)以后,四次来朝,从唐太宗伐高丽,有功并内附,唐太宗置饶乐都督府,任其首领为都督,节六州军事。
[112]松漠:唐朝都督府名。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为统御契丹族部落而设,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南,辖境相当今内蒙古自治区西拉木伦河流域及其支流老哈河中下游一带。
[113]饶乐:唐朝都督府名。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为统御奚族部落而设。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西,辖境相当今内蒙古自治区老哈河上游及河北滦河中上游一带。
[114]安北都护:唐朝都护府名。治所在今蒙古共和国杭爱山东端,统管碛北铁勒诸部落,辖境相当今蒙古共和国及苏联西伯利亚南部一带。
[115]薛万彻:唐陇右敦煌(今甘肃敦煌)人,隋涿郡太守薛世雄之子。唐高祖年间,与其兄薛万钧一同归唐。唐太宗即位后,从李靖讨突厥,以军功授统军,进爵武安郡公。历任右卫将军,蒲州刺史。后江代州都督,右武卫大将军。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8年)正月,以青丘行军总管率军由游道进攻高丽。
[116]二执失思力:突厥酋长。唐贞观年间,护送隋萧太后入朝,授为左领军将军。后因战功封安国公。
[117]契苾何力:唐朝铁勒部落人。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随其母率部众千余人投唐,曾参加对吐谷浑、高昌、龟兹、西突厥等战争,因战功历任葱山道副大总管、辽东道大总管、右骁卫大将军、左骁卫大将军、镇军大将军等职。
【译文】
唐太宗问:“高丽屡次侵犯新罗,我派遣使臣前去谕令息兵,但是高丽不服从,我打算兴兵讨伐,你认为如何?”
李靖答:“据探报得知,盖苏文自以为懂得用兵,认为中国没有能力去讨伐他,所以违抗诏令。请派给我三万兵众,前去擒获他。”
唐太宗问:“兵力单薄,路途遥远,你用什么战法呢?”
李靖答:“正兵即可。”
唐太宗问:“平定突厥时,你是运用‘奇兵’制胜,现在征讨高丽却说用‘正兵’,为什么?”
李靖答:“诸葛亮七擒孟获,用的不是别的战法,只是运用‘正兵’罢了。”
唐大宗说:“晋将马隆计平凉州时,也是按照诸葛亮的八阵图布阵,制作偏箱战车。在开阔的地形上,就用偏箱战车结成鹿角车营;在狭窄的道路上,就在偏箱战车上架设木屋,一面战斗,一面前进。看来,正兵的运用当是为古人十分重视的”。
李靖说:“我平定突厥时,西行数千里,假如不用正兵,怎么可能进行这样的远征呢?使用偏箱战车和鹿角车营行军作战,是用兵的要则,这样一方面可以保持战力,一方面可以阻止敌军接近,一方面还可以约束自己的部队。这三种长处相互补充,这便是马隆研究古人兵法到了精深的地步了。”
唐太宗问:“我在霍邑击败宋老生的战斗中,两军刚刚交锋,我军右翼稍向后退。这时,我亲自率领精锐骑兵从南原急驰而下,从侧后突击隋军,宋老生的后路被切断,使其大败,因而俘获了宋老生。这是正兵呢?还是奇兵呢?”
李靖答:“陛下的英明神武是天赋的,这决不是凭学习可以获得的才能。根据兵法所说,自从黄帝以来,用兵作战都是先用正兵,后用奇兵;先行仁义,后施权谋。霍邑之战,我军以维护正义而出师,这是正兵;建成在初交锋时突然落马,右翼部队稍向后退,这是奇兵。”
唐太宗问:“当时右翼部队稍向后退,几乎坏了大事,怎么能说是奇兵呢?”
李靖答:“凡是用兵打仗,都是以前进攻击为正兵,以有预谋的后退为奇兵。如果右翼部队不后退,怎么能诱使宋老生贸然出击呢?兵法上说:‘故军贪利就引诱他,敌军混乱就攻取他。’宋老生不懂用兵之道,仅仅依仗匹夫之勇而贸然出击,被陛下所俘获,这就是所谓以奇为正。”
唐太宗说:“霍去病用兵作战,能与孙吴兵法不谋而合,这确有其事吗?霍邑之战,当右翼部队稍向后退时,高祖大惊失色,等到我从侧后突击宋老生,从而转败为胜,这也是与孙吴兵法不谋而合的,你的分析实在是精辟之见。”
唐太宗问:“凡是军队退却,都能说是奇兵吗?”
李靖答:“不是的。部队退却时,如果旗帜参差不齐,鼓声大小杂乱而又互相不能呼应,号令喧嚣而不统一,这就是真正的败退而不是奇兵;如果旗帜整齐,鼓声呼应,号令统一,表面上人马纷纭,虽然也是在退却,但不是败退,其中必然有奇。兵法说:‘不可追击佯败的敌军,’又说:‘能打却假装作不能打’,这些都讲的是运用奇兵的战法。”
唐太宗问:“霍邑之战,右翼部队稍稍退却,这是上天的安排吗?宋老生被我俘获,这是人力所为吗?”
李靖答:“如果不是陛下将正兵变为奇兵,奇兵变为正兵,那怎么能取得胜利呢?所以,对善于用兵的将领来说,用奇还是用正,全在于人的指挥调度而已。由于对奇正变化和熟练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以人们就往往把它归之于天意。”
唐太宗点头表示赞同。
唐太宗问:“奇兵与正兵是平时就先行区分的,还是作战时根据情况而临时决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