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完工进度是指累计完工进度。企业确定合同完工进度可以选用的方法同提供劳务收入确认时采用的完工百分比法一样,有3种方法选择: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已经完成的合同工作量占合同预计总工作量的比例;实际测定的完工进度。
(2)在资产负债表日,建造合同的结果不能可靠地估计
在资产负债表日,建造合同的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
①合同成本能够收回的,合同收入根据能够收回的实际合同成本予以确认,合同成本在其发生的当期确认为合同费用;
②合同成本不可能收回的,在发生时立即确认为合同费用,不确认合同收入;
③需要指出的是,使建造合同的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不确定因素不复存在的,应当改按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
④如果合同预计总成本超过合同预计总收入,应将预计损失确认为当期费用。
例13-15 甲公司签订了一项总金额为3000000元的固定造价合同,工程已于20×7年1月开工,预计20×9年8月完工。最初预计的工程总成本为2500000元,到20×8年底,由于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调整了预计总成本,预计工程总成本为3200000元。甲企业于20×9年5月提前3个月完成了建造合同,工程质量优良,客户同意支付奖励款500000元。合同完工进度按照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确定。
甲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20×7年
①实际发生合同成本
借:工程施工——合同成本800000
贷: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机械作业等800000
②结算合同价款
借:应收账款1000000
贷:工程结算1000000
③实际收到合同价款
借:银行存款800000
贷:应收账款800000
④确认计量20×7年的合同收入和费用
20×7年的完工进度=800000/(800000+1700000)×100%=32%
20×7年确认的合同收入=3000000×32%=960000(元)
20×7年确认的合同费用=(800000+1700000)×32%=800000(元)
20×7年确认的合同毛利=960000-800000=160000(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800000
工程施工——合同毛利16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960000
20×8年
①实际发生合同成本
借:工程施工——合同成本1600000
贷: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机械作业等1600000
②结算合同价款
借:应收账款1000000
贷:工程结算1000000
③实际收到合同价款
借:银行存款1200000
贷:应收账款1200000
④确认计量20×8年的合同收入和费用
20×8年的完工进度=2400000/(2400000+800000)×100%=75%
20×8年确认的合同收入=3000000×75%-960000=1290000(元)
20×8年确认的合同费用=(2400000+800000)×75%-800000=1600000(元)
20×8年确认的合同毛利=1290000-1600000=-310000(元)
20×8年确认的合同预计损失=(2400000+800000-300000000)×(1-75%)
=50000(元)
注:在20×8年底,由于该合同预计总成本(3200000元)大于合同总收入(3000000元),预计发生损失总额为200000元,由于已在“工程施工——合同毛利”科目中反映了-150000(160000-310000)元的亏损,因此应将剩余的、为完成工程将发生的预计损失50000元确认为当期费用。
借:主营业务成本160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290000
工程施工——合同毛利310000
借:资产减值损失50000
贷:存货跌价准备50000
想一想:发生的预计损失为什么不计入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科目?
20×9年
①实际发生合同成本
借:工程施工——合同成本700000
贷: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机械作业等700000
②结算合同价款
借:应收账款1500000
贷:工程结算1500000
③实际收到合同价款
借:银行存款1500000
贷:应收账款1500000
④确认计量20×9年的合同收入和费用
20×9年确认的合同收入=(3000000+500000)-(960000+1290000)=1250000(元)
20×9年确认的合同费用=31000000-800000-1600000=700000(元)
20×9年确认的合同毛利=1250000-700000=550000(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700000
工程施工——合同毛利55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250000
⑤20×9年工程全部完工,应将“存货跌价准备”科目相关余额冲减“主营业务成本”,将“工程施工”科目的余额与“工程结算”科目的余额相对冲。
借:存货跌价准备50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50000
借:工程结算3500000
贷:工程施工——合同成本3100000
——合同毛利400000
13.2 费用
13.2.1 费用的概念及确认
费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费用的产生会减少企业的资源,最终会使企业所有者权益减少。关于费用概念的界定,国际上存在不同的看法。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费用定义为“费用是指会计期间经济利益的减少,其形式表现为资产的流出、折耗或负债的承担而引起业主权益的减少,但不包括与所有者分配有关的类似事项。”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第6号概念公告中,将费用描述为“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由于销售或生产货物,或从事构成该主体不断进行的主要经营活动或其他业务而发生的现金流出或其他资产的耗用或债务的承担。”我国基本会计准则将费用定义为“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从定义上看,我国会计准则规定的费用不包括非经常性活动中所发生的支出或损失,即我国的费用是指狭义的费用。对于与正常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营业外支出等非经常性活动中发生的支出,不包括在费用的范围内。
企业发生的费用应按照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确认,凡应属于本期发生的费用,不论其款项是否支付,均确认为本期费用;反之,不属于本期发生的费用,即使款项已在本期支付,也不能确认为本期费用。
在确认费用时,还应注意划清以下几个关系。
(1)生产费用与非生产费用的界限
生产费用是指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费用,通常包括生产产品所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非生产费用是指不应由生产费用负担的费用,如购置固定资产所发生的支出。
(2)划清生产费用与产品成本的界限
产品成本是与一定数量和品种的产品相联系的生产费用,而不论发生在哪一期,是“对象化”的生产费用。生产费用则与一定的期间相联系,而与生产的产品无关。
(3)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的界限
企业发生的生产费用应当计入所生产的产品、所提供劳务的成本中,并随着产品的销售和劳务的提供而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发生的期间费用是指本期发生的、不能直接或间接归入某种产品成本的费用,这部分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发生生产费用,需根据费用发生的实际情况,分别不同的费用性质,计入不同的产品成本中,对于几种产品共同发生的费用,还须按照受益原则,采用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将其分配计入相关产品的生产成本。由于生产成本的核算属于成本会计学的范畴,所以本节所指的费用主要指期间费用。企业的期间费用主要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3种。
13.2.2 销售费用
销售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企业在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保险费、包装费、展览费和广告费、商品修理费、预计产品质量保证损失、运输费、装卸费等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含销售网点、售后服务网点等)的职工薪酬、业务费、折旧费、固定资产修理费等费用。
企业应设置“销售费用”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发生的各种销售费用,并按照费用项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期末,将“销售费用”科目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销售费用”科目无余额。
13.2.3 管理费用
管理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企业在筹建期间内发生的开办费、董事会和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生的或者应当由企业统一负担的公司经费(包括行政管理部门的职工工资及福利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办公费和差旅费等)、工会经费、董事会费(包括董事会成员津贴、会议费和差旅费等)、聘请中介机构费、待业保险费、咨询费(含顾问费)、诉讼费、业务招待费、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技术转让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研究费用、排污费及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
想一想:企业生产车间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为什么计入管理费用,而不计入制造费用?
企业应设置“管理费用”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发生的各种管理费用,并按管理部门或费用项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期末,将“管理费用”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管理费用”科目无余额。
13.2.4 财务费用
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费用。财务费用包括应当作为期间费用的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损失(减汇兑收益)及相关的手续费、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或收到的现金折扣等。
为购建固定资产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在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按规定应予资本化的部分,不包括在财务费用内。
企业应设置“财务费用”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发生的各种财务费用,并按费用项目设置明细,进行明细核算。期末,将“财务费用”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财务费用”科目无余额。
想一想:企业发生一笔支出,是计入生产成本,还是计入制造费用,还是计入三大期间费用,对会计信息有何不同的影响?
13.3 利润
13.3.1 利润的构成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既有通过生产经营活动而获得的,也有通过投资活动获得的,还包括与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事项所引起的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我国有关利润的概念主要有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营业利润是指企业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及资产减值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或加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再加上投资收益后的金额。
利润总额是指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金额。
净利润是指企业的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后的金额。
有关利润的计算公式如下:
净利润(净亏损)=利润总额(亏损总额)-所得税费用
利润总额(或亏损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或-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收益(或-投资损失)
其中,营业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营业成本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
企业一般应按月计算利润,按月计算利润有困难的企业,可以按季或者按年计算利润。
13.3.2 营业外收支
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会发生一些与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事项,这些事项具有偶然性,不经常发生,产生的收入不需要相应的成本费用相配比,发生的支出也没有相应的收入相补偿。这部分事项所带来的利得和损失,即为企业的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可以说,营业外收支与企业的营业利润无关,但对企业的利润总额有影响,所以在核算利润时,将营业外收支分别单独核算,并在利润表上分列项目反映。
营业外收支的核算包括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两部分内容。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盘盈利得、捐赠利得、确实无法支付而按规定程序经批准后转作营业外收入的应付款项等。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损失,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盘亏损失、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等。
企业应设置“营业外收入”账户,用来核算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并按利得项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期末,将“营业外收入”科目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营业外收入”科目无余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