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选择。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共8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魁梧(wú)卑鄙(bǐ)憎恶(zèng)得陇望蜀(lǒng)
B.倔强(jué)膝盖(xī)匿名(nì)津津有味(jīng)
C.颈椎(jǐng)呜咽(yè)惬意(qiè)谆谆教诲(zhūn)
D.氛围(fēn)惩罚(chéng)联袂(jué)茅塞顿开(sè)
2.下列汉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赈灾遵守闲暇再接再厉
B.争辨隔阂踊跃前车之鉴
C.涣散云宵推卸漠不关心
D.蜡烛急躁博学三顾茅芦
3.下列俗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要想赢得这场比赛,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
B.我们要记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道理,学习以往的先进经验,不断进步。
C.只有重视平时的训练,做到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才能牢固地掌握好一门技能。
D.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4.依次填写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开私家车出行很方便,堵车、停车难等问题让人很烦恼,地铁成了许多人出行的选择。
A.因为虽然但是
B.由于如果那么
C.尽管但是所以
D.虽然但是尽管
二、填空。(共8分)
5.默写。(5分)
(1)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1分)
(2)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分)
(3)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论语》)(1分)
(4)《岳阳楼记》中叙述滕子京政绩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6.名着阅读。(3分)
读《朝花夕拾》,我认识了严谨治学的老师①;读《朝花夕拾》,我走进了鲁迅先生童年生活过的百草园和②;读《朝花夕拾》,我从阿长身上感受到了③的好品质。
三、综合性学习。(共9分)
某学校初三年级要开展“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征文活动。你作为一名初三学生准备参与这项活动。
7.下面是征文通知的部分内容。阅读后从中提取两条主要信息。(4分)
【材料】
地球上可被人类利用的淡水总量只占地球总水量的十万分之三。目前,世界上已有超过一半的陆地面积,遍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缺水,二十亿人饮水困难。而人类正以每15年增加1倍的淡水需求消耗着水资源。到目前为止,人类淡水消费量已经占全世界可用淡水的54%。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人均水量不足24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居世界第110位,全国668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供水不足,其中108个严重缺水。
主要信息一:①
主要信息二:②
8.为了写好作文,你查阅了大量资料,世界各国节水各有奇招,使你深受启发。请你从下面材料中提取有关节水的三个关键词。(3分)
【材料】
澳大利亚是一个节水意识很强的国家,政府要求国民尽量减少用水时无故流失,充分利用湿地和泻湖等自然环境蓄集降水和过滤污水,尽可能节省每一滴水。
三个关键词:①②③
9.下面是同学们在作文中提出的节水措施。请你指出其中不属于“节水”的两项。(2分)
(1)随手关水龙头
(2)用温水煮饭
(3)手洗衣服
(4)一水多用
(5)用脸盆洗脸
(6)多喝开水少喝饮料
不属于节水的两项是:______和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共9分)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10~12题。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走送之走:
(2)腰白玉之环腰: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1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写出三点即可)(3分)
五、现代文阅读。(共26分)
(一)阅读《我爱北京》,完成13~15题。(共13分)
我爱北京
季羡林
①我爱北京!
②我不是北京生人,但是前后在北京居住了将近五十年,算得上一个老北京了。六十年前,当我第一次从山东老家来北京的时候,我是一个不满十九岁的乡下人,没有见过大世面。一下火车,听到那些手里拿着布掸子给旅客掸土藉以讨得几枚铜元的老妇人那一口抑扬顿挫嘹亮圆润的京片子,仿佛听到仙乐一般,震撼了我内心深处。我觉得北京真是一个奇妙的好地方,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城市。我从此学会了一件事:我爱北京。
③我在清华园里住了四年,然后回到故乡的一个高级中学里教了一年国文,就到欧洲去了。在那里一住就是将近十一年。一九四六年深秋,我终于倦鸟归林,又回到了北京。从那时到现在一住又是四十多年,没有迁移到任何别的城市去。今后我大概也不会移家他处,我要终老于斯了。
④我爱北京!
⑤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二十年中,北京基本上没有变,城垣高耸,宫阙连云,红墙黄瓦,相映生辉,驼铃与电车齐鸣,蓝天共碧水一色,一种古老的情味,弥漫一切。这是北京美的一方面。“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这是北京并不怎样美的一方面。不管美与不美,北京在我心中总是美的。在我离开北京远赴异域的那十多年中,我不但经常想到北京,而且经常梦到北京,我是多么想赶快回到北京的怀抱里来呀!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北京,同全国人民一样,走上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真正达到了一天等于二十年的速度。我记得曾读过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也许是亲自听他说的),他说,他这老北京,只要几天不出门,出门就吃一惊:什么地方又起了一座摩天大楼,什么地方街道变了样子,他因此甚至迷了路,走不回家来。
⑦变化不是坏事,而是好事。可是人们的思想往往跟不上。五十年代的前一半,有几年我是北京市人大代表。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是拆除天安门前东西两座牌楼引起了风波。在人大全体会议上,代表们争议激烈,各不相让。最后请出了北京主管交通的一个处长,到大会上来汇报,历数这两座牌楼造成的恶性交通事故,也举出了伤亡人数。在事实面前,大家终于统一了思想,举手通过拆除方案。市府立即下令执行。我是一个保守思想颇浓的人,原来也属于反对拆除派。到了今天,天安门广场已经完全变了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如果当年不拆除那两座牌楼,今天摆在那里,最多像两个火柴盒,在车水马龙中,不但影响交通,而且不也显得十分滑稽吗?
⑧我们常说,看问题要有预见性。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往往囿于眼前的情况,不能自拔。及至时过境迁,才豁然开朗,恍然大悟,狠狠地吃上一服后悔药。我自己不知吃了多少后悔药,头脑才比较清醒一点儿。我深深知道,今之视昔,亦犹后之视今。但前者易而后者难。我们不应该害怕变化,否则将来还要吃后悔药。
⑨我上面谈到,我初到北京时,觉得北京真是一个有文化的城市,北京人待人接物都彬彬有礼。到了今天,这种风气似乎有点变样了。有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似乎没有为这种风气所感染,有点儿“异化”了。我只希望,这只是局部的现象。我希望,所有的新老北京人都想到自己所处的地位,努力把那种优良的风气发扬光大,使我们这个泱泱大国的首都真正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城市,不但能为全国各族人民作出表率,而且能给国际友人以良好的印象。只有这样,我们才对得起这个千年故都。
⑩我始终认为,北京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北京,而且是世界的北京。我曾多次站在天安门广场上,浮想联翩,上天下地,觉得脚下踏的这一块土地,内联五湖,外达四海,上凌斗牛,下镇大地,呼吸与日月相通,颦笑与十亿共享,真是一块了不起的地方。我国各族人民对北京的爱,就是对祖国的爱。世界各国人民来访中国,必须先访北京。北京,在全国人民心中,在全世界人民心中,就占有这样特殊的位置。
今天,北京似乎返老还童了。北京已经变化了,正在变化着,而且还将继续变化下去。我以垂暮之年,能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真是莫大的幸福。
我爱北京!
(原文有删改)
13.阅读①~⑥段,说说“我爱北京”的原因。(4分)
14.第②段“我从此学会了一件事:我爱北京。”一句中,“一件事”换成“一句话”好不好?请结合文章内容说出你的理由。(4分)
15.文章中说:“北京已经变化了,正在变化着,而且还将继续变化下去。”说说北京变化带给你的最深刻的一点感受。(100字左右)(5分)
(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6,17题。(共6分)
小小贺卡让中华文化插上翅膀
戚家政
①在很多人的心中,寄送新年贺卡是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可是,一查才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贺卡的国度,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有了,北宋时期出现了冬至寄门状的习俗,至清初发展成为元旦寄送用红纸制作表示吉庆的贺帖——红单。可见,用贺卡传递祝福在东西方文化传统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②西方最早的贺卡出现在1843年的英国,当时贺卡上只有一句话,但直至今天仍是西方贺卡上最常见的,这就是“祝你圣诞快乐,新年快乐”。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开始流行圣诞贺卡,后来在西方国家得到普及。早期的贺卡图案多以家庭聚会、跳舞和冬天的画面为主,宗教题材在当时的贺卡中并不多见。所以说贺卡的画面主要反映了当时的生活和文化。
③中国是贺卡大国,中国邮政每年发行的贺卡超过5亿张。中国的贺卡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尤其是那喜庆的中国红让人一看就心生喜气。还有那喜鹊、红梅、福寿、鞭炮、对联,每一样都不得不说“很中国”。可见,当这一张张承载着中国文化的贺卡被寄往世界各地,就如同一个个小小使者,传递着中国情中国意。
④现在的中国贺卡,不仅充分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也融合了更多现代中国符号,就像深受大家喜爱的卡通明星“喜羊羊”,也已经成为中国贺卡上的明星。
⑤近十年来,在华外资企业定制的新年贺卡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他们把这些具有明显中国符号的贺卡不仅寄给身在中国的客户和朋友,也寄往世界各地,一方面向中国朋友表达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和尊重,另一方面向世界各地的朋友传递中国文化,突出他们身在中国的特殊性。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文化在世界受欢迎的程度,也反映出这些外企在逐步融入中国的本土文化。
⑥寄送新年贺卡现在仍是很多人一到初冬即着手准备的一件重要事情。大家都喜欢把最具中国味的贺卡寄给身在远方的朋友和亲人,让世界各国的朋友收到“最中国”的祝福,让远在异国他乡的亲人能手握亲人的祝福,感受到祖国的力量。当我们寄出这些贺卡时,是不是已经派出了一个个使者,去传递中国文化呢?
(原文有删改)
16.第③段的说明层次是:先说明①,再说明中国的贺卡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最后说明②。(2分)
17.指出下面两则材料分别从哪一个方面体现了“中华文化”?(4分)
【材料一】
中国贺卡,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颜色,而红色占据了大多数。鲜艳的“中国红”是中国的吉庆颜色;年画、书法、水墨是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梅兰竹菊、富贵吉祥、福寿安康是贺卡的主要内容。
【材料二】
不同的人对贺卡的喜爱也不同:孩子们喜欢印有卡通明星“喜羊羊”的贺卡;年轻的学生们钟情于印有自己理想学校的贺卡;北京人对印有首博、鸟巢、大剧院这些新北京元素的贺卡情有独钟。
材料一:①
材料二:②
(三)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8~20题。(共7分)
灾难是一所学校
崔铁民
①发生在四川汶川的特大地震灾难,无情地损毁了我们的家园、夺走了数万同胞鲜活的生命,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痛。
②然而灾难也以暴虐的形式,加深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促使我们反思以往对自然的态度,回顾走过的道路,从中获得启发和教益。从这个意义上讲,地震不仅是大灾难,也是一所大学校。
③灾难教会我们如何有效地应对灾难。虽然改革开放30年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但就总体而言,在现时条件下,我们与自然灾害抗争的经验并不丰富,甚至可以说,在每一次突发灾害面前,还没有多少现成的办法可以遵循,只能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处置,在大灾面前学习抗灾。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大的一次地震。灾难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立即启动应急机制,调集全国的资源和力量,在抢险救灾、医疗救治、灾民安置、设施抢修、物资保障、信息发布等方面全力以赴,科学调配,迅速控制局势,并展开防止次生灾害和灾区恢复重建工作,抗震救灾工作得以有力有序有效地进行。在紧张复杂的救灾过程中,所有决策措施的拍板实施和各种方法的及时采用,都从灾难现场的具体情况出发,依据救灾的实际需要做出。可以说,是灾难逼迫我们动脑筋,想办法,使我们能够临危不乱,有效应对,保证抗震救灾斗争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并向纵深发展。
④灾难教给我们与大自然打交道的本领。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享受大自然恩惠的同时,也在承受它所带来的伤害。人类在与自然和睦相处、提高规避风险能力方面,探索的道路还很漫长。当自然灾害突然袭来时,能否有效防范和应对,取决于我们平时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掌握。防灾减灾本领的增强,源于我们一次次与灾害的不期而遇。汶川大地震留给我们的,除了巨大的伤痛,还有丰富的经验教训和抗震救灾知识。尽管这些知识的获得,以我们最不愿意承受的苦难为代价,但其意义却非同寻常。它让我们懂得,人类必须以科学的态度面对自然规律、认识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把握自身定位,建设美好家园,真正做到。
⑤灾难告诉我们“多难兴邦”的道理。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锤炼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凭借这种精神,我们饱经苦难而没有被打垮,一次又一次战胜了各种艰难困苦。历史发展到今天,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被不断赋予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愈发显现出璀璨夺目的光彩。一旦灾难来临,就会立刻激发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责任感,产生无比强大的力量,激励我们闯过难关,开创新局面。这次汶川特大地震,使伟大的民族精神再一次得到锤炼和升华,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事实雄辩地证明,灾难面前形成的精神力量一旦转化为全民族的自觉行动,就不仅可以克服一时的艰难困苦,更会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
(原文有删改)
18.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了“灾难是一所学校”?(3分)
19.从下面的词语中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写在第④段的横线处。(2分)()
A.相得益彰
B.吃一堑,长一智
C.因地制宜
D.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20.阅读第⑤段,说说“这种精神”指的是什么?(2分)
六、作文。(60分)
21.题目:好想,好想……
要求:(1)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2)字数在600~1000之间。
(3)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