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吗: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人性论
48612200000026

第26章 机体需要是人的主宰(2)

吃好更是永无止境的。吃好主要是口味好。平日,不管是一日三餐,还是宴请,讲究的、花钱多的总是在口味上。如,川菜、杭州菜、广帮菜、潮州菜,生猛海鲜、山珍海味、美味佳肴等,要的就是口味。吃饱,一桌人几十块钱就够了,而要吃好,要成千上万。喝,也没止境。解渴,有水、有茶就行,可要喝得舒服,就得有果汁、雪碧、可口可乐等饮料。美味佳肴会给人带来快感,人们因美味而高兴,因痛饮而叫“爽”。

性的地位。人人都要结婚,而主观目的大多不是生孩子,而是性享乐。性快感特别强烈,所以性满足就成了人的一大追求。性是婚姻的基础,一旦一方性功能出了问题,则常常导致夫妻分离。

睡眠的地位。人睡眠每天要花七八个小时,如长时间地缺睡,会不由自主地瞌睡,此时眼睛不听使唤,常常不知不觉地睡着了。瞌睡有时会使人倒地就睡,而顾不得环境的脏、硬、喧。这里,人的认识、意志、思想全然不起作用,机体的需要支配着一切。

健康需要的地位。人的机体是一个有序结构,损伤这个结构就会产生疼痛感。人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的每一个地方都会产生疼痛感,这种疼痛感如饥、渴、冷、热、酸、痛、劳累、痒、晕、苦、麻、头昏等随时随地都可能产生。人的疼痛感极其敏感,一旦受到侵袭,就会感到疼痛或不舒服。因此,人们不得不一辈子为避免机体疼痛、追求机体舒适而奋斗,而这是没有止境的。比如,为了减少或避免走路劳累,人类行走的方式随着物质条件的提高而不断变化。先是徒步,后来是坐船、骑牛、骑毛驴、坐马车、骑自行车,再后来是摩托车、打的、开轿车;为了使坐、卧舒服,人们从用木板凳、木板床到沙发和席梦思;为了使机体享受适宜的温度,人们从用扇子、火炉、电风扇、取暖器到用空调;洗衣,原来是手洗,后来人们为避免劳累买了半自动的洗衣机,再后来是全自动。谁也做不到一生没有痛苦和不适,而只能是有人多些、有人少些。因此,一个人或一个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不得不为此而消耗。所以,为了健康,人们不得不每日为之费心、终生为之奋斗。本质上,健康就是少痛苦、无疾病、寿命长。

生活是艰难的。在农田里、工地上或集市上,我们常常会看到,农民们顶着烈日在劳动,工人冒着生命危险在高空作业,小商小贩们起五更睡半夜地在忙碌。有年冬天,我在老家的小镇上亲眼看见,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太太拄着拐杖、拎着篮子在卖鸡蛋,一个十八九岁的大姑娘坐在街头的寒风里当起修鞋匠,手粗糙而皴裂。

生理需要的强大还表现为,其满足的状况直接决定机体的健康和寿命。饿会把人饿死,渴会把人渴死,冷、热也会致人死亡。经常营养不良会使人面黄肌瘦、浮肿、贫血,儿童营养不良直接影响发育。外伤和疾病,对人健康和生命的影响就更直截了当了。对此,无需多说。总之,人的生理需要的满足状况决定现实的感受,决定机体的健康和生存,决定人的全部生活。机体需要是强大的、不可抗拒的,谁慢待、违抗机体需要就要受到报复和惩罚,以致付出痛苦的或生命的代价。

情感需要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详见下一节。

三、情感需要是人内在的两大动力之一

1.情感需要也具有动力性

[人性百题]

情感需要也具有动力性吗?

快乐、痛苦的感觉不仅是生理需要满足情况的反应,而且也是情感需要满足情况的反应,或者说,快乐、痛苦的感觉,不仅反应在肉体上,而且也反应在心理上。人人都有体验,情感需要被激起时,满足了就感到快乐,没满足就感到痛苦。比如,看神话故事感到开心;领略大自然的美景感到心旷神怡;见到漂亮的姑娘就喜欢;遭遇危险时感到恐惧;受了批评时感到羞愧;胜利时感到喜悦;看英雄和伟人事迹感到振奋;恋爱时感到甜蜜;失恋时感到痛苦;儿行千里母亲感到担忧;受到他人的伤害感到愤怒;看到欺人太甚的事感到义愤填膺;看到贫苦的孩子上不起学感到同情;远在他乡、孤身一人感到心里悬悬的、空空的,如此等等。可见,生理需要和情感需要的满足情况都反应为快乐、痛苦的感觉,所不同的是,生理需要的满足情况产生生理(肉体)的感觉,情感需要的满足情况产生心理的感觉(本质上也是生理的)。

可见,情感需要的满足情况与生理需要的满足情况一样,都反应为快乐、痛苦的感觉,无疑,情感需要也具有动力性。

心理的快乐和痛苦有着实际的生理基础。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里存在着心理的快乐与痛苦的机制。美国有位科学家做了个有趣的实验:在白鼠下丘脑的相应部位埋藏电极,白鼠会不断地压杆(接通电源)让电流进入,以获得愉快的刺激。为了得到这种刺激,白鼠不是趋向食物,而是以每小时5000次的速度连续15—20小时拼命地压杆,直至衰竭。后来这个实验被应用于病人,病人也喜欢这种刺激。因此,下丘脑被称为“快乐中枢”。今天,这个实验被许多中外书籍引用。几乎同一时间,另一名科学家发现,在“快乐中枢”附近存在着“痛苦中枢”,电刺激这个部位,动物发出嘶叫声,出现逃跑或攻击性行为,并很快学会按压停止刺激的杠杆。美国一位科学家说,我们“曾经提到,用适当的电流刺激下丘脑的一定区域能产生愉快的感觉,而刺激邻近部位则产生不愉快或厌恶的感觉。通过影响位于下丘脑下部的垂体,下丘脑能控制恐惧和紧张的反应”。

正常情况下,这些“中枢”由谁来刺激的呢?我以为,就是由情感因素来刺激,满足了,有关信息刺激快乐中枢产生愉快的感觉;没有满足,有关信息刺激痛苦中枢产生痛苦的感觉。

情感需要是动力性的生存能力。它们有的驱动觅食,有的驱动求偶,有的驱动护身,有的驱动哺育幼子,有的驱动维护群体的稳定。比如,好奇心、爱美心使人们在遇到新奇的、美的事物的时候感到兴奋,从而驱动人们觅食和求偶;恐惧感使人们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感到害怕,从而驱动人们躲避危险;自尊心使人们在受到他人批评的时候感到羞愧,从而驱动人们自我完善;好胜心使人们在自我工作或与他人竞争中产生一股劲,从而驱动人们求胜求强;情爱的甜蜜、分离的痛苦,驱动人们与情侣长相守、多生子;仇恨心使人们在受到他人欺压的时候感到愤怒,从而驱动人们惩罚侵犯者而保护自己;母爱使人们在有了子女的时候感到快乐,从而驱动人们精心养育儿女。情感需要的动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某个情感得到满足、感到快乐时,就有了增强(不断追求)和维持(满足)这种快乐的欲望;某个情感遭受挫折、感到痛苦时,就有了解除这种痛苦的欲望。欲望就是动力。

情感需要是动力性生存能力的发展,是生理性动力的发展和补充。原以为,动物机体上动力性的生存能力是不变的,发展变化的是工具性的生存能力,如牛的角、鸟的翅、长颈鹿的长颈、老虎的凶猛、袋鼠的育儿袋、哺乳动物的胎生、人头上的眼睛、鼻子、耳朵等。现在看来,进化无所不能,在动物脑特别是大脑出现之后,动力性的生存能力在脑中逐步有了发展进化,从而出现了心理方面的动力,即情感动力。

我们还看到,情感所反应的情绪也明显地起着动力的作用。生气、愤怒、义愤填膺,驱使你或反抗、报仇,或挺身而出、打抱不平。着急催你快快行动,去实现你的目的,如快走,快做,快等到你要等的人,快完成你所做的事情;你在途中,暴风雨即将来临,你着急,驱使你赶快回家。忧愁、焦虑,驱使你把要做的事放在心里,要你思考,不断地思考,以实现你的目的;如家无存粮,你忧愁,要尽快想办法以维持一家的生活。悲哀,让人记住失败,总结经验教训以避免失败。

与快乐相比,心理痛苦有更强的驱动力。恐惧的痛苦,驱使人们不顾一切地逃离险境;失恋的痛苦,驱使人们执著地追求自己心仪的恋人;子女遭遇苦难时,强烈的痛苦会驱使母亲不顾一切地帮助和解救子女。

1995年,贵州遵义一个5岁男孩潘帅帅在幼儿园被人贩子骗走。没有接到儿子的母亲王志香,心如刀绞,失魂落魄,哭干了眼泪。随即,她毅然地踏上了14年的寻子之路。起初,她发疯似地找遍了整个贵州。一路上,她顾不得自己的脸面,走到哪,问到哪,见到谁就把儿子的照片给谁看。她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卖掉了家里值钱的物品。一年后,她回到了家,此时她虽然心力交瘁,但仍决心要找下去。可原本爱她的丈夫因不堪重负和不能理解她,与她离了婚。离婚后,她带着3岁的女儿,又走上了十多年漫长的寻子路。她走遍了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饿了吃个馍,渴了喝口水,历尽艰辛。寻访中,她经人帮助将儿子的照片和信息载入了“寻亲扑克”,并在“寻人网站”录制了她如泣如诉的“寻亲视频”。14年,她失去了很多很多,积蓄、工作、尊严和丈夫,可她寻找儿子的决心始终没有变。

再说她的儿子,他是在幼儿园被人贩子骗走的。乘了几天的火车到了广东汕头,不久被卖到了深圳。9年后,14岁的帅帅向养父母道出了埋藏9年的寻亲愿望,并凭他的记忆,说出了爸爸妈妈的大概名字和家乡地名。心地善良的养父母决心为养子寻找亲生父母。开始他们自己找,后来不惜出高薪聘用“寻亲助理”帮助寻找。经过4年努力,终于在2009年3月在网上看到了“寻人扑克”和王志香声泪俱下、深情呼唤儿子的视频。2009年3月21日王志香终于见到了她日思夜想的儿子。找回失散14年的儿子是大海捞针般的难,可正是母爱被摧残导致的长年累月、心如刀绞的痛,使王志香实现了找回儿子的心愿。

人们总以为在人脑中思维的作用是最大的,而事实上情感的作用比思维的作用更原始、更强大。思维是神通广大的,然而自然界明白,人类的思维和理性是工具性的生存能力,而起决定作用的乃是情感需要这个动力性的生存能力。事实证明,情感需要是人内在的另一大动力。这个发现极其重要,有了这个认识,我们就能彻底解释人的行为,就能找到一部分利他行为的根本动因。

2.情感需要也是强大的

情感需要被激发时是很强烈的。失恋时,痛哭流涕,伤心欲绝;仇恨时,咬牙切齿,暴跳如雷;失去面子时,会感到无地自容;两个人吵得不可开交时,劝不住,拉不开;沉迷于网络的孩子,什么样的教育都无能为力;抑郁时,度日如年,生不如死;恐惧时,会使人丢魂失魄、心惊胆战、痛苦异常。有个近90岁的老人,当得知自己得了癌症时,他感到极端的绝望和恐惧。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一见到亲戚、邻居就边说边哭,还常常独自哭泣,直至把眼泪哭干。许多人看到他那种极度痛苦、悲伤的样子,也心酸落泪。还有,科学家埋头工作,会废寝忘食;胜利的喜悦如暴风骤雨;歌唱家在鲜花和雷鸣般的掌声面前飘然欲仙。

心理痛苦最突出的表现是难以忍受而自杀,其中有因失恋而自杀,有因丑事败露而自杀,有因恐惧或绝望而自杀,有因抑郁而自杀,有因悲伤而自杀。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的淑芬,几年里含辛茹苦地维持婆母、小儿的生活,她日夜盼望丈夫早日回到上海挑起生活的重担。然而,残酷的现实把她击垮了。原来,她日夜思念的丈夫早已回到上海,已把妻子、母亲和儿子抛至脑后而另觅了新欢。一天,她的女主人举行婚礼,新郎竟是自己的丈夫,新娘还当众羞辱了她。她绝望、崩溃、伤心痛苦之极,跳进了黄浦江。

强烈的情感对人的行为有很强的控制力。情感需要受刺激越大,满足这个情感的欲望就越强烈,满足时的快乐或不满足的痛苦也就越强烈。此时,理性常常不起作用。中科院院士钟南山曾遇到这样一件事,他的一个朋友生了肺癌。他原以为,他们是好朋友,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告诉他病情他是会正确对待的。可是在告诉他之后,“他唉声叹气,闷闷不乐,很长时间心里有压力”。又比如,男女热恋时,常常听不进别人的劝告,哪怕她所恋的人是残疾人、罪犯,甚至这一恋情会带给自己灾难,即使是“羊爱上狼”,也难以让他们分离。有人说,年轻人恋爱时智商是零。我有个体会,即要给年轻人在恋爱问题上提供指导,一定要在这个年轻人没谈恋爱之前,而一旦谈了恋爱,有了感情,就不行了,他(她)已被情感所控制,不会听进任何劝告。我们常有这样的感受,人在从事某种活动,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开心时,是不愿停下来的,停下来就会痛苦。可想,要相恋的人停止相爱,要艺术家不从事艺术、科学家不从事科研、革命家不从事革命,那是很难的;如果他们的感情已如热火燃烧、波涛汹涌,要停下来那简直是不可能的,因为此时强烈的快乐已把人全盘控制了,停下来就十分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