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吗: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人性论
48612200000029

第29章 机体需要是人的主宰(5)

这里的“机体需要”,不仅是指人的生理需要,而且包括人的情感需要;这里的“行为”,不是指走路、乘车、坐飞机、上网、参加会议、接电话、上课、考试等为最终目的服务的派生行为或一个大行为中的过程行为,而是指直接满足机体需要或为满足机体需要作准备的大行为,如吃饭、睡觉、旅游、美容、玩电子游戏;又如,上班、种田、经商、当官、恋爱、结婚、挣钱、家务、购物。这里的“一切行为”,是说人的任何一个行为不是根源于这个(或几个)机体需要,就是根源于那个(或几个)机体需要,不源于任何机体需要的行为是没有的,或者说,任何行为都不能摆脱自身机体需要的束缚。

研究人的行为,关键在于寻找发动行为的动因,任何一种行为在人的机体上必然存在着这种动因。前已证明,机体需要是人的主宰,是人内在的动力。对此,不妨再作分析,机体需要主宰人的什么呢?主宰体内一系列化学变化、生理变化和神经活动吗?不是;主宰心脏跳动、肺部呼吸、胃肠的消化活动吗?也不是,这些乃是自然界设计的维持生存和繁衍的基本的、固有的生理活动。动物的生存和繁衍要靠自身的行动去维护,一个动物物种能否维持生存和繁衍全在于它的个体的行动,而个体的行动关键靠动力的驱使。可见,机体需要主宰的一定是为个体生存、物种繁衍和群体稳定的行为。自我生存、物种繁衍和群体稳定是个体的全部目的,那么机体需要主宰的必然是人的全部行为。由此我们明白了,自然界既然造就了某一动物,就必然给这一动物造就能够驱动行为的动力,这个动力就是机体需要。

1.机体需要决定行为

驱动行为的直接动力是欲望,而欲望来源于机体需要,其过程是:机体需要被激起产生快乐、痛苦的感觉,在这种感觉的驱使下产生追求快乐、解除痛苦的欲望,产生行为。快乐、痛苦的感觉是机体需要作用的关键环节,有了这种感觉,就必然有追求快乐、解除痛苦的欲望和行动。比如,饿了,难忍的痛苦驱使你立刻吃饭;渴了,口干舌苦驱使你赶快喝水;遭遇危险,心惊胆战的恐惧驱使你拼命逃跑;与人下棋,好胜心和自尊心被激发,在胜利的喜悦、失败的痛苦的驱使下,你欲罢不能。

总的来说,欲望的产生有以下三种情况:

首先,自我生存方面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欲望,如体内物质缺损、平衡遭到破坏时产生欲望。人的各种需要都是自然界作为保护机体、维持生命的动力机制而设置的。一般情况下机体需要呈无欲状态,当体内物质缺损、平衡遭到破坏时会产生痛苦的感觉,从而产生解除痛苦的欲望。对生理需要来说,人的食物需要和健康需要,实质上是机体对各种物质的构成、位置、压力和运动等方面的一定的要求。如,一定的水,一定的盐,一定的蛋白质,一定的脂肪,一定的钙,一定的温度,一定的结构等等的需要。当一定量的东西缺少或增多时或“一定”的要求遭到破坏时,体内就发生一系列的化学或物理的变化。人有着遍布全身的十分神奇的神经系统,有100多亿个神经细胞(神经元)。所以,体内一有变化,就会立即触及周围神经系统传入(刺激)脑,从而产生解除痛苦或不适的欲望。

研究证实,人脑中有一个专管感觉、情绪的区城,这个区城就是下丘脑。下丘脑由脑底部的一群细胞核组成,它有比脑的其他区域更密集的血管,特别容易受到液化状态的影响。比如,食物的缺乏在血液中产生一定的化学变化,从而激活外侧下丘脑,产生摄食的动机。研究证明,血液中糖或葡萄糖的低水平使人们产生饥饿和虚弱的感觉。还有,胃空产生胃壁肌肉周期性的收缩,这种胃壁增强运动激活下丘脑,从而产生饥饿的感觉,产生进食的欲望。又如,水的缺乏在血液和身体细胞周围的体液中会引起两种变化:一是减少体液的量即细胞脱水;二是增加了某些化学物质的浓度即血容量减少。这两种生理状态刺激下丘脑,便产生喝水的欲望。

其次,性需要受到刺激时产生性欲。人的性需要产生的动机并不都是由于机体缺乏什么而引起的。性需要的目标不是用于自己的生存,而是用于繁殖。繁殖需要与异性发生性关系,排出体液,以孕育新的生命。一个发育正常的成年人性欲的产生,是外界异性的信息经人的感官的视、听、嗅、触摸,刺激人内在的性需要而发动的。

第三,情感需要受到外界情境的刺激产生欲望。自然界造就情感的目的,是让人根据外界的情境,积极地维护自己的生存、物种的繁衍和群体的稳定。其运行原理是,外界情境刺激人的种种情感,产生快乐或痛苦的感觉,从而产生欲望。比如,外界情境刺激人的好奇心,产生愉快的感觉,继而产生探寻新食物的欲望;受了批评,刺激人的自尊心,产生羞愧的感觉,进而产生知己不足、提高自己素质的欲望;遭遇了危险,恐惧感受到刺激,产生恐惧的感觉,进而产生躲避危险的欲望;受到他人的欺负,仇恨心被激起,产生惩治侵犯者的欲望;见到心仪的异性,情爱心被激起,产生求偶的欲望。又如,新奇的事物刺激人的好奇心,使人有了兴趣,从而产生想了解、探索事情原委的欲望;风景如画的杭州西湖刺激人的美的需要,人们顿感快乐,从而产生饱览西湖美景的欲望;子女的出生及子女的饥寒冷暖刺激母爱的需要,她担忧、挂念、焦虑,从而产生精心呵护子女的欲望;恋人的缠绵刺激人的情爱的需要,他陶醉在甜蜜之中,从而产生长厮守、不分离的欲望;黑夜坟地的沙沙声刺激人的安全的需要,他毛骨悚然,十分恐惧,从而产生立刻逃跑的欲望;失败刺激人的好胜的需要,他憋着一股犟劲,从而产生向着成功的目标奋斗的欲望;邻人的不幸遭遇刺激人的同情心,他深感不安,从而产生帮助邻人的欲望。

机体需要与欲望的区别是,机体需要是客观的生理机制,本身是无欲的;欲望是机体需要被激起时产生的属于心理的东西。欲望和动机的区别是,欲望有肉体和心理的感受性,无意识,不直接指向行为;动机源于欲望,有意识参与,有目的,指向行为。总之,一切行为都有动机,一切动机都归于欲望;一切欲望都根源于机体需要。

2.机体需要与储备行为

人的行为(个人行为)可分为三类:

一是直接满足生理需要和情感需要的行为,如吃饭、喝水、睡觉、穿衣、休息、洗澡、烤火、冲凉、就医、做爱、排便等等;又如恋爱、梳妆打扮、唱歌跳舞、看电视、逛街、打球、上网、游戏、看报、旅游、交友、聊天、吵架、养宠物、体育锻炼等等,又如一部分从事科学研究、艺术创作和社会活动的能直接满足情感需要的行为。

二是直接为自己的物质生活和情感生活服务的行为,如买菜、做饭、洗衣、打扫卫生、造房、购物、订报纸等等。

三是为获得满足机体需要所需的东西而劳动的行为。这种行为属于储备行为,它不是直接满足机体需要的行为,而是为以后满足需要作储备的行为。我们知道,动物对物质的需要是经常的、持续的,可这些东西并不是随要随有,这就要预先储备。人类以外的动物由于不会种地、畜牧、养殖和在工厂里做工,所以大部分时间是在荒野里直接觅食,当然也有少量的储备行为,如储备食物、筑巢。人类由于有理性和制造工具等方面的聪明才智,人类能劳动,而劳动能为生存和繁衍准备几乎全部的生活资料,如粮食、衣服、住房、家具、冰箱、空调、洗衣机、汽车、电视机等。这样,人的绝大多数行为属于储备行为。人的储备行为主要有农民种地、工人做工、教师上课、公务员上班、商人经商、科学家搞科研、艺术家从事艺术、军人习武等等。每一种劳动行为,又有很多很细的过程行为,其中包括规划、调查、思考、行走、购物、运输、与人交往、管理等等。

人的利他行为是不是第四类行为?不是。人世间大量地存在着利他行为,如母爱,让座,捐款,救人,劝架,打抱不平,爱国,爱集体,收养残疾儿童,热心公共事业,公务员认真负责地工作,教师满腔热情地传授知识,科学家利国利民地搞科研。这些行为有的是直接满足自己情感需要的行为,属于第一类行为;有的是道德行为,属于第三类行为。利他行为根源于机体需要吗?回答是肯定的。对此,我将在后面有关章节证明:人的一部分利他行为是道德行为,而道德是建立在机体需要的基础之上的;另一部分利他行为是不图回报的利他行为,它是满足情感需要的表现。

3.一切行为都建立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

行为心理学坚持外因说,无疑这与我的观点相悖。然而,我们可以从外因说中的条件反射学说推出我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