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吗: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人性论
48612200000045

第45章 机体需要的满足就是幸福(4)

其二,在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下,直接给人的生活提供条件,积极创办、支持和扶植让人们享受生活的事业和场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直接用于人生活的服务行业,如文化娱乐、旅游、住房、服装、美容、休闲等有了很大的发展。卡拉OK娱乐场、桑拿浴、咖啡屋、舞厅、网吧、婚姻介绍所等如雨后春笋。同时,政府还为人民着想,大兴公共福利事业,不断美化环境,增设休闲场所,开辟步行街,扩大敬老院,国家越来越关心人的生活,人民群众越来懂得生活。这是很好的事,应继续保持,并进一步发展。

其三,随着社会的发展,要不断修改和调整有关人民生活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道德规范。法律和道德总是要限制人的欲望的满足的,法律和道德是把尺子,尺子过长就是禁欲。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的依据是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因而,当社会发展了,一定的条件变化了,我们就应该及时地调整这些规定,以释放人欲。我们应确立这样的思想原则:只要没有给社会造成大的不良影响,就让人尽情享乐。2002年8月,陕西某地一户居民夫妻俩在家看黄碟,当地派出所所长接到群众电话举报,立即派员上门“执法”抓人。在农村,农闲时民间的“小来来”(即赌资很少的打牌、打麻将等娱乐行为)是农民常有的娱乐、交往活动,可在有些地方常被列入赌博之列,予以打击。2006年8月15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北京市有关部门为保持城市“一尘不染”,不准流动摊贩进入城市。对此,有专家主张宽容对待流动摊贩。有专家认为,在公民的所有权利中,生存的权利是最重要的。在经济条件没有那么发达的情况下,重视人的基本权利比城市的整洁更加紧迫。另一专家谈了德国汉堡等一些城市的情况,圣诞节前的一个月,市政厅前的广场上搭建了许多临时木板房,供商贩经营,老百姓在小摊上喝啤酒、吃面包。

我认为,只要公民的活动没有给社会造成什么影响,不管你如何看不惯,听起来多么“下流”、“不道德”、“怪异”,我们都无权去阻止,而应尽可能地给人以自由,让人享受生活。即使有些事对社会有些影响,也不能一律“格杀勿论”。事情常常有两面,即既有让人享受生活的一面,又有给社会带来一定负面影响的一面。只有积极的一面,没有消极一面的事是很难找到的。我想,一些事如果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很小,而能让人得到很大的快乐、幸福,就应该支持或放行。如一有点负面影响就阻止,很多幸福就会被扼杀。这样,我们奋斗又是为了什么呢,扼杀又为了什么呢?生活的目的又体现在哪里呢?

近几年,中国大讲“以人为本”。2007年,“以人为本”还被写进了《中国共产党党章》,这是伟大的进步。照理,把人作为根本、把人的生存和幸福作为一切工作的目的,是不成问题的。然而,这一思想是来之不易的。中国在人的问题上长时间地存在着“左”的错误,比如,对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尽管我们一直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但在实践上,这个宗旨常常落实不到个人。在有的领导者那里,相对于国家或集体的利益个人的权利又算得了什么呢?在这种氛围里,人们不懂得生活是目的,更不敢谈个人享受。据了解,这曾是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通病。

[人性百题]

“以人为本”中的“人”应该是个人还是集体、阶级、国家?

我以为,“以人为本”中的“人”应该是一个个具体的个人,而不是抽象的集体、阶级、社会。社会利益不落实到个人是空的。2008年5月,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王锐生教授在一次座谈会上说:“在理论界,有一种糊涂的观念——认为以人为本的‘人’不可以理解为个人,否则就会导致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把个人(自然包括个人的生命)排除在以人为本之外,余下的是什么呢?人类?阶级?人民群众?没有了一个个具体的、现实的个体,它们不都是一些抽象的概念了吧。持这种观点的同志如果到救灾的现场,救援者会告诉他们,护卫生命第一,我们寻找的、拯救的正是一个个个体的生命。救援者的以人为本正是集中体现在保卫个人,保卫个体的生命。”他还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人权’这一概念一直未被接纳。究其原因,是传统理论的误导。苏联模式的传统理论,漠视人的个性,排斥人道主义,搞阶级斗争扩大化,把人与人的斗争推到极端。”对此,我非常赞同。

那么,个人最根本的东西是什么呢?是生存和幸福,是物质需要和情感需要的满足。所以,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和情感需要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目的,就是解决民生问题,让人民享受生活,而且最终一定要落实到个人。要做到这一点,在大的方面,就是要发展经济;在具体方面,就是要让个人得到实惠,重视解决涉及广大老百姓生活的若干问题。如柴米油盐、工资、住房、看病、养老、婚姻、菜篮子、饮用水、物价、休闲、娱乐、环境、公共交通、孩子入学、残疾人等问题。

五、谋求幸福是一门科学

一个人要获得幸福,首先是要奋斗。奋斗是获得幸福的基本途径,这是谁都知道的。问题是,对个人来说,经过奋斗有了富足的经济条件就一定幸福吗?不是。谋求幸福是一门科学。除了奋斗,还有生活,奋斗有很多学问,生活也有很多学问。在我看来,目前中国人对待生活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缺乏享受意识,二是不懂得如何享受。

1.奋斗与享受

奋斗是手段,幸福是目的。人之所以创业、奋斗、挣钱,最终不是为别的,而是为了生存和幸福。一个人一生的幸福应该是一生中每天每月每年幸福的总和,而每月或每年又是由每天组成的。所以,人应该快乐每一天,这才有价值,才有意义。当然,在没有条件时,应当创业、奋斗、挣钱;在条件许可时,就应尽可能地去享受。条件一般,就多奋斗,少享受;条件较好,就少奋斗,多享受。现在一些年轻人超前享受,一边工作,一边贷款买房、买车,这可能是明智的。在条件已经较好或很好时,还辛苦挣钱,不知享受,是傻子。人生就是几十年,长的也不过八九十年。一个人真正的价值在于现世的快乐和幸福,快乐和幸福越多就越有价值。许多人平日很少考虑自己的人生、幸福,可每当听说某人死了或参加了谁的追悼会,都有一番感叹:“人就那么回事,总归要死,在世有钱就应该好好地享受,一辈子辛辛苦苦不值。”

[人性百题]

中国人缺乏享受意识吗?

在中国,由于受封建道德和“左”的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很少讲享受,更不懂得应当充分地去享受。封建社会推行禁欲主义。解放后,思想理论界受此影响,推行“左”的思想,只讲奋斗、奉献,反对享乐,一度还把享乐当作享乐主义来评判,弄得人们不敢讲享受。如此这般,中国同西方国家相比,人民缺乏享受的意识。

有一些人经济条件很好,足够余生生活,可还省吃俭用、一心挣钱。究其原因:一是缺乏享受意识,二是省吃俭用成了习惯。我有一个亲戚,在苏北农村小镇上。本世纪初,他50多岁,此时就有七八十万,三个女儿在大城市,都已经成家,条件都很好。可他们夫妻俩不仅舍不得花钱享福,还辛苦劳动。看到钱不挣舍不得,看到同行挣钱,还较劲。经我多次劝说,想通了许多,家里置换了新房,花了四万多元进行了装潢,买了两台彩电、两台空调,还有洗衣机、冰柜之类。生意上,好做的就做,不做就玩。现在他们大部分时间休闲在家,想外孙了就去女儿家住住。

还有一些人,一辈子辛辛苦苦,年老时自己不享受,有意无意地在为子女留钱。应该说,子女成家后,做父母的并没有再扶养的义务,有钱自己应该尽量享受。子女有困难,可予以资助。不过,这是关心,不是义务。自己一辈子创业辛苦,晚年应该好好享受。对于这一点,作为父母应理直气壮,作为子女应积极支持。

[人性百题]

人生为什么应该有激情?

应该看到,人生始终需要奋斗的激情,即使不需要为物质条件而奋斗,也需要激情。这个激情可以是绘画、歌唱、舞蹈、摄影、收藏方面的激情;也可以是科学研究、革命斗争、文艺创作、体育活动、慈善事业方面的激情;还可以是经商办企业既为挣钱又为满足融入情感事业的激情。这些激情哪里来?它来自大量读书和吸收外界信息,来自实践和与人的广泛交往。在此,会有大量的情境刺激你的情感,而其中一个或几个情感则可能被激发而产生某方面的激情。

我们知道,人在理想的激情下工作和生活是很愉快的,如马斯洛所说,他们是“自我实现”的人,工作就是快乐,快乐就是工作。在激情的鼓舞下,他们浑身充满活力、快乐、兴奋、甜蜜、充实、不知苦累。可见,人生需要为理想而奋斗的激情,一生没有激情是很大的缺憾。

2.饮食与幸福

[人性百题]

人的许多病是吃出来的吗?

人要生存和幸福,每天要吃饭,可吃饭有很多的学问。经验告诉我们,人的许多病是吃出来的。美国参议院营养与健康特别委员会曾在提交国会的报告中说:千百万美国人塞进肚子的东西,很可能使他们患肥胖病、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癌症。一句话,会慢慢地致命。中国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说:“饮食者,人之命脉也。”世界卫生组织原总干事钟恒说过:“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吃什么,怎么吃?对人的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吃什么、怎么吃才科学呢?中国有句老话:杂食者,美食也;广食者,营养也。现代人的经验是:5+2+1,即5份谷物和豆类,2份蔬菜和水果,1份肉类。从根本上看,人类是在生物进化中产生的,人及其祖先的机体在几百万年进化过程中是吃一定的食物而形成的,也就是说,正是这些食物制造了人的机体。这些食物有确定的种类和一定的量。应该说,这是自然界给定的食谱,正是这一食谱养育了人。因此,我们不能凭想象和好恶改变这一食谱,改变了就会危及机体的健康,就会生病。

应该知道,人吃饭是经常的、大量的。每人每年平均饮食消耗量达一吨。可见,如果饮食安排不合理,健康受损是必然的。世界卫生组织根据统计得出结论,决定人类健康的第一个因素是遗传,第二个因素是膳食营养。因此,我们不要改变传统的饮食,而要坚持基本的饮食原则,即平衡膳食。20世纪营养学一个最大的贡献,就是建立了平衡膳食的理论。在此原则指导下,特别要重视吃天然的食物、吃五谷杂粮。在生物进化中,生物母体为了后代,把多种营养精华集中到子粒里,这是大自然中物种繁衍的颠扑不破的法则,所以,吃种子(谷)是智慧的选择。另一方面,每一种食物各有其特殊的物质成分,吃五谷杂粮能满足机体对多种物质的需要。

3.既要节制物欲又要节制情欲

节制物欲是十分必要的。物质需要的满足有个度的问题。古人云:物无美恶,过则为灾。比如,吃得太饱,撑胃;睡多了,腰酸;性过度,肾亏;不仅如此,不合理的、过多的追求物质享受,既可能使人贪图享受,丧失斗志,还会引起种种疾病,如肥胖、高血脂等富贵病。随着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节制物欲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

那么,情感方面的欲望该不该节制呢?古往今来,人们似乎都讲节制人的物质欲望,而很少有人主张要节制人们满足情感方面的欲望。在我看来,物欲要节制,情感方面的欲望也要节制。我们知道,为满足情感需要,人类制造出许许多多的机会、活动、器械供人享受,如唱歌、跳舞、舞会、戏剧、电影、绘画、网络游戏、旅游、魔术等等,可这不是自然的意图,其本身已失去情感刺激物原本用于生存和繁衍的作用,所以千万不能过度。所以,许多精神刺激虽能让人快乐,但并不利于生存,如大量娱乐性活动如果用情过度,不仅有害健康,而且影响人际关系和自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