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三明地名纵横
48615000000014

第14章 乡镇(街道)地名(2)

中村乡地处三明市水资源保护区,境内山青水秀,是观光和避暑的理想之地,有莲花峰、文笔峰、大众山、五瓶酒等自然景观,以及松阳八鹭塔、回瑶古窑址、筠竹石柱塔等名胜古迹。历史悠久的回瑶古瓷窑遗址被列为三明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城东乡地处城乡结合部,三元区东部,与城关、白沙、富兴堡、荆西等四个街道交叉,因位于城关东部故名城东。

1983年6月,三元区人民政府城东办事处设立,下辖城东、城南、白沙、台江、荆东、荆西6个乡和村头农场。1987年8月,三元区人民政府城东办事处撤销,以原所辖区域设立城东乡,同时原所辖乡、农场分别改设为村。2011年末,城东乡辖城东、城南、白沙、台江、荆东、荆西、村头等7个行政村,其中城东、城南、白沙3村位于市区,台江、村头、荆东、荆西4村位于城郊,辖区总面积92.8平方千米,总人口5407人。

城东乡辖区内拥有荆东、台江、荆西等多个工业开发区,企业1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家、外资企业2家,初步形成了蔬菜产销、生猪养殖、机械制造三大支柱产业。辖区内东霞蔬菜批发市场是闽西北最大农副产品集散中心,交易幅射20多个省、市、区,年交易额达2亿多元,经济收入达523万元。

城关街道为三元区区政府驻地,三元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起麒麟山脚,南与富兴堡街道接壤,西临沙溪河,东至沿山一线。因此处为三元县城旧址所在地,故名城关。新中国成立初期,旧城关北依沙溪河,南绕矿坑、文笔山、石竹堡寨,东西长1400米,面积约0.4平方千米,居民1000多户,人口不到5000千人。旧城关四周原有城墙,东北门叫“泰安”,西北门叫“聚庆”,西南门叫“荣禄”,东南门叫“养孚”。城市格局:南面有崇宁堡,东面有凤岗堡、传柑堡;东西走向有前街后路;南北走向有:传柑(俗称龙船巷)、新巷(后改称青年路)、周舍巷(俗称祠堂巷,后改称红旗路)、罗舍巷(俗称下巷)、阳巷、方牌巷(后改称复康路)、连舍巷(后改称步云巷)和牛巷八条巷。各巷堡中心有饮用水池及清泉井19处。前街后路与各条巷衔接,共有16座庙宇和风雨亭。每条巷口又有水岭码头,通向沙溪河。每一巷前后都建有闸门,自成体系。民房建筑有超美公大厝、居中五公大厝、上大林大厝、下大林大厝等,多为七至九植,前有坪,后有院,中间有四天井,四周有封火墙。尤其是于明嘉靖年间著名的“千杆柱大厝”,号称立柱有千杆,120个房间,还有书房、大小厅等。公共建筑中有李氏宗祠、邓氏世昌宗祠、林氏宗祠和土地庙、赵公元帅庙、关帝庙、文昌庙等。

1975年8月,三明市区划出列东大桥以南至白沙、富兴堡范围居民区设立城关街道,街道革命委员会驻新市南路84号。1994年5月,城关街道办事处迁驻一元路。2002年6月,按城市社区建设要求,对社区规模进行调整,城关街道辖区划分为红印山、复康、崇宁、凤岗、建新、芙蓉、新亭、新龙、下洋9个社区,至2011年不变。2011年末,辖区总面积5.6平方千米,总人口6.4万人。

白沙街道地处三明市南部,北与列西街道接壤,东邻江滨西路,西接化机厂后山,南邻荆西街道。因此处位于沙溪河西岸,河畔多白色河沙,故取名白沙。

1980年4月,三明市城关街道析出所辖白沙范围居民区设置白沙街道。2002年6月,按城市社区建设要求,对社区规模进行调整合并,白沙街道辖区划分为台江、长安、白沙、桃源、群一、群二、桥西7个社区,至2011年不变。2011年末,辖区总面积21平方千米,总人口38335人。

此地交通便利,三明火车站、汽车西站即位于境内,是三明的重要交通枢纽中心和对外开放门户。工业基础扎实,是三元区重要的工业集中区,已初步形成了化工、建材、冶金、机械等重点行业,是全市工业原材料和产品的重要集散地。境内的海西钢材市场是闽西北最大的钢材交易市场,水果批发市场是闽西北最大的水果集散中心。全国文明单位、公安系统青年文明号——白沙派出所也在境内。

富兴堡街道地处三明市南部,东接中村乡,西至沙溪河,南连荆西街道,北与城关街道为邻,以境内土堡为名。

1980年4月,三明市城关街道析出所辖富兴堡范围居民区设置富兴堡街道。2002年6月,按城市社区建设要求,对居民委员会规模进行调整合并,富兴堡街道辖区划分为富兴、永兴、东霞、富文、新南5个社区,至2011年不变。2011年末,辖区总面积8平方千米,总人口19719人。

富兴堡是三元区的老工业基地,也是三明市重点工业乡镇、街道之一,有省属单位5个、市属单位31个、区属单位28个,是市区企事业单位较集中的区域。

荆西街道地处三明市区南部,东临中村乡,南部和西部与莘口镇交界,北部与城东乡接壤;原以多紫荆树得名荆村,跨沙溪东西两岸,分为荆东、荆西两个聚落沿河延伸,荆西因驻地位于沙溪河西岸而得名。

1972年12月始,该地属荆西镇区域。1980年4月,荆西镇撤销,划出原荆西镇居民区设立荆西街道,下辖荆西、荆东、后庄3个居民委员会。2002年6月,按城市社区建设要求,对社区规模作调整,荆西街道辖区划分为荆西、荆东2个社区,至2011年不变。2011年末,辖区总面积3平方千米,总人口17910人。

荆西街道交通便捷,205国道、鹰厦铁路穿境而过,是三明物资中转站,辖区内有中央储备粮库三明直属库、三明学院、三明林业机械厂、三明荆东收容遣送站、荆西火车站等中央、省、市属企事业单位10多家,属库区、学区、城乡结合部的街道。境内还有占地222.7公顷的荆东工业园和占地面积133.3公顷的荆西工业园。

第三、永安市

曹远镇地处永安市西北近郊,镇界东南邻燕西街道,南接洪田镇,西北壤安砂镇,东北毗大湖镇,镇政府所在地距永安市区7千米,因位于九龙溪下游的曹溪岸旁而得名。

明清时期该地属永安县;民国属永安县大湖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曹远片9个村、汶州片6个村属安砂区管辖,坑边片7个村属大湖区管辖;1958年后属大湖公社管辖;1961年分设汶州、曹远2个公社和坑边畜牧场。1962年坑边畜牧场改为坑边公社。1966年汶州、曹远、坑边3个公社合并为坑边公社。1969年坑边公社驻地迁曹远村,更名曹远公社。1984年9月改为曹远乡。1992年6月撤乡改设为曹远镇。2011年末,曹远镇辖埔头、下墩、上墩、富溪源、前坪、鸬鹚、丰海、下早、蔡地、汶一、汶四、霞鹤、清水池、张坊、陈坑、上曹、东风、大源、吴家坊、樟林、水尾、坑边22个行政村和岩城社区,辖区总面积193.4平方千米,总人口21961人。

曹远镇地处永安市“工业走廊”的黄金地段,集镇纳入永安市城区规划,是福建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自然资源丰富,矿藏以石灰石、原煤、陶粒页岩为主,还有大量的莹石、高岭土、铁矿等。基础设施发达,三泉高速、307省道贯穿集镇,泉三高速公路永安北互通口距集镇4千米,还拥有3条铁路专用线。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镇先后被国家统计局、国家民政部分别授予“中国亿元乡镇”、“中国乡镇之星”称号,被建设部等六部委评为“全国重点镇”,获得“福建省明星乡镇”、“省十好文明集镇”、“省家园杯新型村镇建设优胜乡镇”等多项荣誉。

贡川镇地处永安市北部,东南依上坪乡,西靠大湖镇,南邻燕北街道,北毗三明市三元区,镇政府所在地距永安市区18千米。镇驻地于宋代以前建村,称固发口,取安居稳固发达之意。后因“固发”连读为“桂”,改称桂口。明正统年间,沙县邓茂七农民起义军曾据于此。明嘉靖年间,当地居民筑城堡以自卫,因历代名人学者避乱南下多在此地定居讲学,名人荟萃,仕宦鼎盛,贡举蝉联,又居沙溪之滨,故将该堡命名为贡川堡,村名也由此而来。

宋以前此处已形成村落,明清时属永安县二十六都,民国时期分属永安县贡川乡和龙岭乡,1950年属第三区,1955年属贡川区。1958年10月贡川人民公社成立,1984年2月改设为贡川镇。2011年末,贡川镇辖观成、岩下、攀龙、集凤、延爽、南坂、红安、龙大、龙岭、井岗、大坂、张荆、洋峰、双峰、新发冲15个行政村和龙凤1个社区,辖区总面积137.8平方千米,总人口9808人。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中丞陈雍携次子陈野迁居南剑州沙邑固发冲(今永安市贡川)。陈门很快就启创家声,人文鹊起:秘书少监陈世卿、知州陈偁、礼部侍郎陈俨、左司谏陈瓘、宗正少卿陈渊、状元陈文龙……于是,有了“一门双理学”、“九子十登科”的佳话;有了“半壁宫花春宴罢,满床牙笏早朝归”的美赞。贡川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历史上曾出过2名探花、16名进士、13名举人、24名贡生、3名理学家,明代琴谱大师杨表正、近代中国第一架飞机的制造者李宝焌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镇内文物古迹众多,有保存较为完好的明城墙、会清桥、笋帮公栈3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陈氏大宗祠、正顺庙、古井、张若谷墓、福兴桥等5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桃源洞AAAA级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博物馆和被宋朝李纲盛赞为“小武夷”的拼榈山景区。

贡川境内盛产贡鸡、草席、果蔬、笋竹等名优特产,是中国贡鸡第一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省级园林式乡镇、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和三明市重点工业乡镇。2007年12月,贡川镇被省人民政府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贡席制作工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永安贡鸡”品牌获三明市级知名商标称号,“金德铁观音”获省级绿色食品证书。

小陶镇位于永安市西南部,文川溪上游,东界龙岩市新桥镇,西邻罗坊乡,南毗龙岩连城县姑田镇,北接洪田镇,镇中心距永安市区50千米,传为古时有人在此烧陶而得名。

小陶镇域于永安建县前属沙县;明景泰三年(1452)属永安县;明隆庆五年(1571),大部属宁洋县。民国23年(1934),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独立第九团进驻小陶吴地张家山自然村,成立宁西乡苏维埃政府,建立了永安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民国27年,小陶属宁洋县第二区;1950年2月,大部分仍属宁洋县第二区。1956年7月宁洋县撤销,归属永安县大陶区。1958年10月小陶人民公社设立,1984年2月改为小陶镇。2011年末,小陶镇辖坚村、上吉、桐林、大陶口、小陶、下湖口、上湖口、长坂、石丰、牛益、欧头、上坂、中坂、美坂、八一、五爱、寨中、新寨、五一、三星、红星、五星、奇河、苏地、松山、西学、团结、新民、新西、新中、和平、员岭、双竹34个行政村和小陶1个社区,辖区总面积413.8平方千米,总人口29389人。

小陶镇是永安市最大的建制镇、三明首批县域次中心试点及福建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心镇,是永安市的西大门,区位优势显著,205国道和永安至武平高速公路(连接广东梅州市的互通口设在镇区)贯穿全镇,是通往闽西、赣南、粤东北、漳州的交通要道。小陶镇地处丘陵地带,平均海拔340米,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8℃,年均降水量1600毫米,为烟叶、莴苣、水稻、桉树等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主要矿藏有锰、石英石、石灰石、泥碳、高岭土等。位于国道205线的湖口温泉,日出水量达1500立方米,常年温度保持在60~70℃;大陶洋盆地西侧的甘乳岩,洞中有水,水中有洞,钟乳倒悬,七级飞瀑,堪称自然奇观;八一村古民居保存完好,文化底蕴深厚,为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开发提供了良好条件。2006年小陶镇首次列入三明重点工业乡镇。

安砂镇位于永安市西北部,九龙溪中下游,东连曹远镇,西接清流县余朋乡,南邻罗坊乡,北毗明溪县胡坊镇,镇政府驻地距永安市区44千米。因上游流下的砂石淤积于此,积砂成陆,春水冲击其岸不崩,故名安砂。

安砂在唐朝以前就形成居民点,明清两朝时在此设巡检司;民国时期属安砂乡;1950年属永安县四区;1955年称安砂区。1958年10月,安砂人民公社成立,1984年2月改设为安砂镇。2011年末,安砂镇辖安砂、凉坑、曹田、新建、坑口、玲珑、石碧、青村、江后、江坊、小江坊、水碓、茶子林、水南、热水、小伙、培竹、罗峰、苔茹19个行政村和安砂1个社区,辖区总面积300.6平方千米,总人口17118人。

安砂镇属历史古镇,永安市唯一革命老区镇。境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大量的煤、石灰石、大理石、石英石、钨、锰、铁、硅等矿产。同时该镇是永安市重要的林业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生产的“毛峰”、“螺毫”、“眉尖”、“肉桂”、“梅剑龙井”等精制茶叶,分获全国食品博览会铜奖、省名茶奖、省优质茶奖、三明市茶叶评比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