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三明地名纵横
48615000000035

第35章 部分村(社区)地名(3)

百叶车村位于永安市大湖镇,因村中原有水车而得名。据当地传说,有个外地人到此村,看见村中一水车在转。此人从未见过水车,好奇地算起水车叶片的数量,算到一百叶时,有村民路过,他就问村民那东西到底有几叶。村民说你自己算算。他说已经算到一百叶了。村民乐了。接着此人又问此村何名,村民戏道,就叫百叶车好了。百叶车之村名就此而来。在百叶车有过农历二月十五的习俗,往往比过年还热闹。这一天在百叶车村原本不是节日,传说在很久以前的一年农历二月十四,一个生意人挑了七八担银子和铜钱到本村赖姓家中过夜。第二天出门时他交代主人说,银子和铜钱寄在你家,如果我回不来,明年的今天你在村口给我烧些纸钱就行了,后来那人就真的再也没回来过。于是,第二年农历二月十五那天,赖姓家人为了感恩就做米粿、烧纸钱给那个生意人,此后年年如此,并沿续成为了传统习俗。每年的这一天,村口公路上排满了汽车,家家户户宾朋满座,百余户人的村庄一天时间要接待一万多来客。

洋头村位于永安市槐南乡,鼓寨山西侧山间盆地,盆地地势西北略高于东南,洋头村以位于盆地西北部地势高处命名(方言中“洋”为大块平地之意)。历史上洋头与附近的洋尾、大垄、岬坪被合称为西华洋,曾成立西华公社,现称为西华片。西华片地区历史上商贸繁荣,出过不少经营笋干、竹子、木材以及土纸的富商豪贾,传统民居众多,独具特色,尤以洋头村内的清代民居安贞堡为壮观。安贞堡又名“池贯城”,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历时14年完工。该堡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是福建省罕见的大型民居建筑,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内古建筑专家学者誉为“闽中建筑奇葩”。

忠义社区位于永安市燕东街道,为永安市区中心,是全市最繁华的商业贸易区。东至东门河,西至燕江中路,南至大同路、东门路,北至燕江东路,面积0.91平方千米。社区得名于明万历年间此处所设的忠义坊。忠义坊是当时永安县城区7坊之一。社区内名胜古迹有“文庙”。其文庙又被称为“永安市博物馆”,为历代文人治学之地。庙内供奉有孔圣先师塑像及历代文人名家生平、重要著述、部分留存遗物。馆内设“永安抗战文化历史陈列馆”,以大量文字、实物展示当年作为与四川重庆、广西桂林并称的“东南抗战文化名城”的辉煌历史,是三明市青少年爱国主义重点教育基地。社区先后获得全国家庭教育工作示范社区、省级文明社区、省级科普示范社区、省级充分再就业星级社区等荣誉称号。

新安社区位于永安市燕西街道,东至巴溪河,南至五洲大酒店,西至永安技校,北至205国道,面积1.5平方千米。社区以永安火电厂新安生活小区为主,居民多为永安火电厂职工,故命名为新安社区。辖区内有永安供电有限公司、永安国税局、永安司法局等15家中央、省、地和市属机关企事业单位,住户3856户,常住人口10030人,分设7个居民小区。社区先后获得全国首批文化先进社区、全国和谐邻里建设示范社区、全国学习型家庭示范社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省级文明社区、省级科普示范社区、省五星级信息化社区、省五四红旗团总(支部)等荣誉称号。

第四、明溪县

枫溪村位于明溪县西北部的枫溪乡。从宋代开始有张姓在此居住,因沿溪两岸枫树成林而得名。关于村名的由来还有个民间传说,相传福州鼓山涌泉寺有一个和尚来到此地买杉木建庙,当地乡董考虑从此处到福州有450多千米路程,木头全靠人抬水运十分艰难,就向买主提出两个难题:一、完好的杉木不能截短只准砍去尾部枝丫;二、树砍了运下山,堆放在沿溪由卖方负责运到福州,而且限三天内全部运完。和尚答应并签了书面字据为凭。当夜刮起一阵大风,山上杉木很多被吹断了树梢,几个月后树砍好剥去树皮运下山,堆积在沿溪两岸。当天夜里溪水便大涨,第二天早晨,沿溪两岸看不到一根木头。乡董派人沿溪去找,回来的人说:“冇,一根木头冇见着,空溪。”于是空溪就变成了村名沿用下来。至清代,有一次知县派一名土地稽查员到该村丈量土地,稽查员是外地人,听不懂当地话,便向一位当地老人询问村名怎么写。这位老人不识字,就用手往上指指往下指指,用当地话说:“天空的空,溪水的溪。”稽查员抬头一看,溪两岸长着高大的枫树(当地话“空”和普通话“枫”音相似),就记下“枫溪”两字,这样“枫溪”就成了官方的地名而流传至今,但当地人依然称“空溪”。

御帘村位于明溪县东北部的夏阳乡。据御帘村《张氏重修族谱》载:此村原名鱼林村。南宋景炎元年(1276),元兵侵犯中原,宋室江山已失大半,端宗赵昰在右丞相文天祥的护驾下由福州往南剑(今南平)开府以经略江西。路过此处时杨淑妃轿帘被风卷走,村人张幼厚拾起归还,端宗因此赐村名“御帘”。文丞相即事题诗:“山村何取御帘名,大宋南征重此行,珠箔忽因风卷去,芳名留与世荣恩。”《明溪县志》载:“宋杨淑妃携二王避元兵过此,轿帘坠地,因名御帘。”自此,御帘村沿用端宗钦赐之名,村民拾帘一事也载入《张氏族谱》。御帘村自宋代以来即教育昌盛,人才辈出,历史上曾建有7座书院,在村内现存的两大景点“香泉祠”与“金凤祠”里,还有多处亭台楼阁遗址残迹。御帘村还是革命老区、历史文化古村。1933年东方军入闽作战时,司令部就曾设在御帘村张氏祖屋内,老一辈革命家彭德怀、杨尚昆等都曾经在御帘村战斗、生活过。御帘大祖祠与雍睦堂曾是东方军司令部与东方军医院所在地。村边山头上至今留有红军战壕遗迹。御帘古村是历史遗落的一块璞玉,其资源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开发红色旅游项目很有发展前景。

温庄村在明溪县雪峰镇西北16千米,属盖洋乡。该村原名里曲岗,清代本村进士李卜京取《论语》“温良恭俭让”意,改称温庄。村所处为温庄溪的淤积盆地,溪流由东南向西北流入泰宁县境金溪,村舍在溪两岸,傍山而建,盛产稻谷,素有“明溪粮仓”之称。

龙湖村在明溪县雪峰镇东北10千米,属瀚仙镇。该村古称龙池团,以村有塘渠,蓄水成湖,风景优美,据称可以藏龙而得名。该村是宋理学家杨时的故里,杨时号龟山先生,现村中尚有龟山洞、龟山祠、白石寨和明代建筑棂星门等。“龟山挺秀”为明溪县八景之一,现为旅游区。明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到此考察。

官坊村位于明溪县枫溪乡东南部,与宁化泉上镇相邻。自汉代以来,村内历代均有人在朝廷任官职,故清乾隆十四年(1749)御赐村名官坊。因村内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30.3%,2005年3月被明溪县政府认定为少数民族村,是明溪县唯一的少数民族村。该村少数民族为回族,姓丁,大多从北方迁徙至此地,至今回族传统语言和风俗还有所保留。官坊村还是省定革命老区基点村,1931至1935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曾在这里战斗过,之后率红十二军、红三团、独立第九师北上抗日。期间,闽赣军区游击队也在这里开展过革命活动。

邓家村位于明溪县枫溪乡,原名邓家坪村。相传明成化年间,汀州邓秀才赴延平府应考,路过此地病倒,为民女张氏所救,考得功名后与张氏结婚,定居此处,村名来源于此。20世纪80年代后简称为邓家村。邓家村为枫溪发源的集水盆地,周围是高山林区,村舍沿溪两岸,依山构筑。村中有一株树高32米多,胸围5.23米的杉树,植于明成化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1981年被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列为“福建杉木王”。

第五、清流县

赖坊村属清流县赖坊乡,位于距清流县城东南约58千米处,现主要为赖安、赖武两村之地。宋朝时永安县安砂赖氏迁来建居,将此地取名为“赖坊”村。据《赖氏祖谱》记载,该村始建于北宋咸淳二年(1022),作为一个以客家人为主体的村落,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该村拥有40多座建于明、清时期的古民居,散落在大山深处,被誉为村落建筑的“活化石”。赖坊现存古街区面积150000平方米,古建筑面积约100000平方米,是福建境内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村落。保留下来的整个村落原始布局完整,延续以真武街、楼房下街、镇安门街为骨干,以众多里巷小弄为支脉的街坊布局,沿着这些里巷小弄分布有“宗祠”、“彩映庚”、“翰林第”、“来青”、“迎薰”、“慕荆”、“棠棣镜秀”在内的40多座明、清时期的古民居,面积近2.5万平方米,其中以赖氏祖庙、彩映庚、翰林第、大夫第等为代表。这些古建筑多根据所在方位而建,讲究风水地灵,一般以上堂为中心,配以门楼,下堂、厢房及护厝等,堂前有天井,天井多用卵石铺衬花卉纹、钱纹及太极图案,大门前有前坪及池塘,体现着闽西客家建筑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体量小巧,朴素实用的特点。2008年10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清流县赖坊乡赖坊村被认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国母洋位于清流县东北部的嵩溪镇,是一个自然村。该村原名太平村,又名黄柏洋。据《嘉靖道光.清流县志》记载,“国母岽(即国母洋)在县北四里许,宋,文天祥侍国母杨太后过此,因此得名。”南宋景炎元年(1276)端宗赵昰、太后杨淑妃由右丞相文天祥护驾到南剑州(即今南平市),在沿途的沙县、清流、宁化等地招募义军,以图恢复宋室。途经黄柏洋时遇雨,一行人在此处留宿一夜。后人为纪念杨淑妃过境事,将地名改为国母洋。据县志记载,文天祥还曾在此处题下“山高不碍乾坤眼,屋小能容宰相身”的对联。

廖武村在清流县龙津镇南14千米,属田源乡。该村村舍建在山间平地,村民百分之九十为廖姓,原名廖屋坪。因清朝时此地出过两个武进士,改名廖武坪,后简称廖武。据称吴三桂祖墓在此地。廖武村古有尚武之风,清道光、咸丰年间,出了2名武进士、4名武举人、10名武庠生。道光丙午科武进士廖朝彬率青壮在清流抗击太平军汪海洋部战死;咸丰丙辰武进士廖桂林授御前侍卫,出任广东永安营都司,为部院长官所倚重。廖武村四面环山,土地肥沃,景色秀丽,历史上有架上金盆、三峰耸峙、二水萦回、虹桥跃鲤、马道教场等十二景。村北部与宁化安乐乡交界处,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吴三桂祖墓。廖武是清流县有名的客家祖地,革命老区基点村之一。村内还保留有敷封匣和进士练武大刀、武石,被称为“东有文化之村东坑,西有武术之村廖武”。

东坑村位于清流县龙津镇东21千米处,属余朋乡,以村中祖祠坐西向东而命名。因村中有溪流淙淙,又名东溪。据传南宋末年,天下大乱,百姓纷纷向山区搬迁。当时明溪县柏享村人陈文陆,先是迁居沙芜乡,后为寻找走失的耕牛,翻山越岭来到东坑村,被村里美丽如画的风光吸引,决计定居于此,遂带领家人在此处开荒垦殖,成为东坑村的肇基祖。东坑村是一个以耕读传家的典型农村,有着深厚的重视教育传统。明清两朝,这里出过5名进士、15名举人、24名贡生,任知县以上18人。他们作为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富的楷模,激励着历代东坑村人求学上进。这个曾经只有一两百户人家的小山村,相继设过6个书院,分别是桂园书馆、琢玉书院、黄岗书院、坑源书房、卧云山书房、龙呤静室。在清流县,东坑村素有文化村之美誉,还有“文有东坑,武有廖武”的说法。东坑村古民居建筑群已被清流县政府列为古文化保护遗址。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已将东坑村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候选村庄向上申报。

鲜水村位于清流县龙津镇南40千米,属李家乡。村内有鲜水塘8口,塘底出水,清澈透明,游鱼可见,故村得名鲜水。鲜水冷泉一年四季都恒温在18℃左右,冬暖夏凉,村人皆呼之冷泉。冷泉出水量奇大,从未枯竭过,无论酷暑严寒,汩汩清流,汇聚成塘,晶莹清澈,新鲜甘润。其间生活的鱼被称为鲜水鱼,味道特别鲜美,供不应求,据说明清时还一度成了皇帝享用的贡品。乡人以之招待贵客,是当地一道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