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三明地名纵横
48615000000007

第7章 市县(市区)地名(5)

清流旅游资源丰富,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曾途经清流并留下“山高不碍乾坤眼,地小能容宰相身”的赞誉,尤其是“一湖一洞”(省级风景名胜区沙芜九龙湖、狐狸洞群)和“二泉”(省级温泉地质公园、李家万亩生态冷泉避暑休闲度假区,已成功入选“海西最具潜力十大乡村休闲游”,并列入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十大重点建设项目),而“三山”(大丰山省级森林公园、灵台山、北斗山)造就了生态旅游胜景。清流是闽赣21个中央苏区基点县之一。其中九龙湖位于清流县沙芜乡,距清流县城50千米,是省内唯一的喀斯特地貌与浩瀚湖水交相辉映的风景名胜区,以溶洞群瀑布、峡谷、岛屿与原始森林为特色,景区规划总面积为75平方千米,水域面积33平方千米,水质清冽。湖心神龟岛面积近20公顷,对面的白马山中遍布溶洞称之为九龙洞群,洞内钟乳石星罗棋布,千姿百态,惟妙惟肖。狐狸洞遗址位于安砂水库洞口库区东北岸的半山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福建省考古队的专家两次到此考古发掘,出土东方剑齿象、中国犀牛、野牛、鹿、巨貘、大熊猫、熊等20种远古动物化石,经鉴定确认为10万年前古动物群化石,亦为至1988年福建省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远古动物群化石点。狐狸洞古人类牙齿化石的发现,填补福建省旧石器文物考古的空白,对于探索台湾旧石器时代的“左镇人”与大陆古人类的关系,提供新的重要证据,1991年3月被定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清流泉地质公园(含元山温泉度假区、北斗山休闲健身区、高赖源头温泉度假村),位于清流县嵩溪镇、嵩口镇。经过省地质矿产部门检测,温泉为硅、氟热水,而且含氡、锂、偏硅酸、重碳酸盐以及硫酸盐等多种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的矿物质,对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增进新陈代谢,治疗皮肤病、风湿病、神经官能症、关节炎等具有特殊的疗效。2006年9月,清流温泉地质公园通过了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专家评审,成为省级地质公园。客家祖山灵台山位于福建清流之南的长校镇境内,海拔1060米。这里不仅绿海林涛、碧水丹山相映成趣,还是闽西北最大的寺庙群和著名的佛教旅游胜地,与武夷山冠豸山合称“南豸、北夷、灵台心”。尤其是灵台山上的定光寺,是客家祖山的第一大旅游亮点,也是闽西最大的定光佛道场。定光寺有定光圣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等建筑。定光佛的前身叫“锭光佛”、“燃灯佛”。据《大智度论》经书载:燃灯佛降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所以名叫燃灯太子,成佛后叫燃灯佛。锭光佛是他的旧称。相传北宋乾德二年(964),定光佛云游至清流金莲寺。金莲寺原无水,定光佛到的当夜风雷大作,雨水滂沱,谷口有飞瀑数丈,如珠帘。于是,定光圣僧将此地命名灞涌岩,寺命名为金莲寺。定光圆寂后,金莲寺内专设古佛殿供奉定光圣僧。1930年1月,毛泽东率领红四军途经清流,在林畲乡塘堀宿营,在行军途中写下《如梦令.元旦》诗篇;同月,朱德率领红军一三四纵队投入里田乡锅蒙山战斗,歼敌600多人。清流红色旅游建设已融入省红色旅游总体规划。

旅游商品中,清流豆腐皮非常著名。清流至今流传着一句民谚说:“一年到头吃不怕的是白米饭,一年四季食不厌的是嵩溪豆腐皮。”相传南宋景炎元年(1276),右丞相文天祥护送杨太后到清流嵩溪的黄柏洋(嵩溪人称国母洋)。黄柏洋盛产黄豆,所以家家都会做豆腐。当地村姑把豆腐竹煮汤或红烧,给太后做菜。杨太后吃后感到味道极佳,食欲大增。从此,清流嵩溪镇国母洋村的村民家家户户都做腐竹,以此纪念国母。嵩溪豆腐皮清香嫩滑,口感极佳,清嘉庆六年(1801)被列为贡品。2001年,嵩溪“七星岩”牌豆腐皮获“福建省名优特新农副产品展销会金奖”,产品远销全国各地。2007年12月24日,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对“清流豆腐皮”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第七、宁化县

隋末,朝纲败坏,各地土寇蜂举,扰民伤民,民不聊生。当时,毗邻建州绥城县境即沙县西部地带的黄连峒,因地处边远山区,山高水远,官府鞭长莫及,土寇抢劫扰民活动更是猖獗。这时,一位叫巫罗俊的青年挺身而出,率领黄连峒的老百姓垦荒造田,发展生产;建筑城堡,抵御土寇。很快黄连峒就日益昌盛起来,成了当时比较安定和富裕的一方乐土,周边的贫苦民众纷至沓来。但因唐刚统一全国不久,百废待兴,黄连峒因版籍疏脱仍属治理不及的边远之地。唐贞观三年(629),巫罗俊亲自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行宫上奏,指出:黄连峒地广人多,可以授田定税。唐太宗十分嘉许巫罗俊行为,授予巫罗俊官职,负责管理黄连峒。黄连镇的疆界迅速扩大,东至桐头岭,西至站岭,北至乌泥坑,南至杉木堆,大致为现在宁化及清流、明溪两县的一部分。乾封二年(667),朝廷正式批准黄连峒设镇,

唐开元十三年(725),由乡民罗令纪请求,朝廷批准黄连镇升为县,仍属建州。罗令纪,又名毓政,号维纲,唐垂拱四年(688)生于黄连镇,系汉相国大司农罗珠的第二十五世裔孙。其曾祖父罗万发于隋开皇年间(580~600)由沙县徙居黄连峒。他协同巫罗俊率众辟地垦荒,开山伐木,开发建设黄连,是开县功臣。(关于黄连镇建县的时间,史料上存在多种说法。王象之《舆地纪胜》引《元和郡县志》,认为是开元二十二年置县;《旧唐书.地理志》称开元二十四年置县。这里,我们依据《宁化县志》、《三明市志》之说,定为开元十三年置县。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汀州置于新罗城,黄连改属汀州,隶江南东道福州观察使。天宝元年(742),黄连县更名为宁化县,取“宁靖归化”之意。后唐同光二年(924),县令王云迁县治于现在的宁化城关。因县治北二里有山名“翠华顶”,被当作镇县之山,故宁化又有“翠华”的别称。又因县治处于翠华山之南,西溪水之北,因而又有“宁阳”之称。

宁化县地处武夷山东麓、闽西边陲,位于北纬25°58′~26°21′,东经116°20′~117°21′,东邻明溪、清流县,南接长汀县,西毗江西省石城、广昌县,北界建宁县。北宋初,宁化属江南道汀州,后改属福建路汀州,直至清代均隶属汀州府。

民国元年(1912),撤府改道,宁化属福建省汀漳道(治所龙岩)。民国14年废道,实行省、县二级地方政制,宁化属福建省政府。

民国19年6月27日宁化县革命委员会成立,7月1日中共宁化特区委成立。民国20年11月,宁化县苏维埃政府和中共宁化县委成立,隶属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后属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民国19至23年,宁化苏区境内相继建立宁化、泉上、彭湃三个县,28个区,200多个乡苏维埃政府。宁(化)、清(流)、归(化)中心县委成为中央苏区的一个重点县,宁化城关曾先后是闽赣省苏维埃政府驻地。

民国23年冬,工农红军战略转移北上后,宁化属福建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长汀)。民国24年10月,宁化属福建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长汀)。民国36年4月,宁化属福建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永安)。

1949年10月21日宁化县和平解放,属永安专员公署管辖;1956年6月,改属龙岩专员公署管辖;1959年2月,与清流县合并为清宁县。1961年6月宁化县建置恢复;1961年11月,划归福建省辖三明市管辖;1963年5月后属三明专员公署管辖。1978年3月,宁化县属三明地区行政公署管辖;1983年4月隶属三明市。2011年末,宁化县辖翠江、湖村、泉上、石壁4个镇,城郊、城南、安乐、曹坊、济村、方田、淮土、中沙、水茜、河龙、安远11个乡,治平畲族1个民族乡,共16个乡级政区,16个社区,210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2407.19平方千米,总人口35.78万人。

宁化自古以来盛产粮食、茶叶、辣椒、薏米、魔芋等,宁化牛角椒名扬海内外,河龙米、延祥茶曾是进献给朝廷的贡品。宁化是国家和省商品粮基地县,拥有耕地2.933万公顷,年产稻谷20多万吨,是全国30个烟叶生产基地县之一,种植面积和产量居福建省首位,是全国南方56个重点林区县之一,主产杉木、松木、杂木、毛竹、松香、山苍子、玉扣纸、竹笋等林产品。宁化自然资源丰富,被誉为“有色金属的聚宝盆”,已探明储量的有28种,有钨、锡、稀土、石灰石等,其中行洛坑钨矿钨金属储量达30万吨,是全国四大钨矿之一,稀土储量3万多吨,石灰石储量14亿吨以上。

宁化县是福建省西部边界文明县和纯客家县,有7个边界乡镇,其中石壁是举世公认的客家人的祖籍地。历代,中原汉人南徙,先期到达宁化石壁,又开始向闽西、粤东、台湾、东南亚各地拓迁。于是,石壁又成为客家人迁往海内外的中转站。“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这句话表明了黄河以北的大槐树和长江以南的石壁村在我国移民史上的重要地位。石壁被称为“客家摇篮”、“客家祖地”,全球200多个姓氏的1.2亿客家人中80%以上与石壁有渊源关系。从这里衍播的客家后裔遍布80多个国家和地区达1亿多人。大批海外客家乡贤怀着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回到石壁这块神秘的土地上寻根祭祖。经省、市、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批准,从1995年起,将每年的10月定为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月,并于10月16日在石壁客家公祠举行盛大的公祭仪式。

宁化文化积淀深厚,曾孕育了扬州八怪之一黄慎、方志家李世熊、书法大家郑文宝、伊秉绶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是著名学者郭沫若的祖籍地。同时,宁化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县和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宁化进行过革命实践活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宁化全县13万人口,参加红军的就有13700多人,为革命牺牲的有6600多人,其中民政部在册烈士达3300人。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宁化籍将军有张新华、张雍耿、孔俊彪3人。

县内自然和人文景观丰富,有国家地质公园“天鹅溶洞群”、福建省最深的天然湖“蛟湖”、客家文化象征的擂茶、闻名于世的宁化石壁客家祭祖习俗、亩蓄积量居世界之冠的古杉木王群、省级自然保护区“牙梳山”、延祥明代“古建筑群”。

天鹅洞位于宁化县城东28千米处的湖村镇境内,因其山形似天鹅且洞内钟乳石如同天鹅洁白羽毛而得名,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天鹅洞群风景区由近百个风貌各异的溶洞组成,其溶洞数量之多、分布之密、规模之大为八闽洞群之冠,为中国东南地区罕见。千米地下长河以及独特的水中石林为稀有地质奇观,在国内独树一帜,被福建省旅游资源科学考察组专家称为“福建省首屈一指地下岩溶艺术博物馆”。2004年1月天鹅洞经国土资源部批准为第三批国家地质公园。

蛟湖又名龙王潭,在宁化城东32千米的湖村张家湾,传说古时有僧人见白龙横卧湖面而得名。蛟湖位处石灰岩溶洞地带,原是受石灰岩溶蚀作用而成的漏斗,后由于地下岩溶水源的不断补给形成湖泊。湖侧原有蛟湖草堂,为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号瘿瓢子)所建。他在这里读书作画,其诗集亦名《蛟湖诗钞》。

宁化擂茶根据饮用的对象不同而分为荤茶、素茶、自用茶和待客茶,具有清热泄火、解暑生津、调节脾胃的功能,2007年8月宁化客家擂茶制作工艺被列为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客家人素有爱国爱乡、敬祖穆宗之传统美德。千百年来,石壁客家人按照传统的祭祀习俗,祭拜祖先。早期由个体家庭在每年清明节和农历八月初一祭拜,逐步发展到同宗族建祠堂、设神位祭拜,如今延伸到海内外客家子民到客家祖地祭祖,并定每年的十月为祭祖月,举行公祭仪式。石壁祭祖仪式沿袭中原古礼:出主、燃烛、设案、上香、跪叩、荐食、储食、初献、读祝、再献、三献、焚祭文、纳主、撤、馁等十五项程式,结合当地习俗,形成可供观赏之仪礼。2008年6月,宁化石壁客家祭祖习俗入选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0年12月底,经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评审,宁化县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认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成为目前全国53个、福建省2个获此殊荣的县份之一。

第八、大田县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大田县知县叶振甲在《状元堂(县衙大堂)赋》写道:“万壑千岩雄蟠地,轴维是田阳。”田阳,就是大田县的别名。

大田境域夏时属扬州地,周时属七闽地,秦时属闽中郡。汉代,大田境域为南平地,唐代属江南东道福州,南唐归剑州,宋隶南剑州,元归福建道延平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