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梗死前综合征心肌梗死前综合征是指在有明显心肌梗死之前的一系列临床表现。一般在心肌梗死发生前1周左右,甚至在近4周之内出现。虽然没有明显心肌梗死,但心肌细胞正经历着严重的缺血考验,如果没有侧支循环建立起来就很容易梗死,这是一种严重的心脏不稳定状态。其病理改变可能是冠状动脉壁上粥样斑块的出血、水肿、破裂,或逐渐扩大形成不完全的阻塞,或冠状动脉痉挛;也有人认为此时已出现小的梗死灶,继续发展为大面积时,才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从临床角度看,这些病人必须进行积极的治疗。如就诊及时,治疗得当,相当一部分患者可以免于发生心肌梗死,即使发生,症状也较轻,预后较好。如出现以下梗死前症状,患者应当及时就诊,尽早住院治疗。
(1)原来的心绞痛发作有明显诱因,而最近在无诱因情况下,安静时或夜间也有严重的心绞痛发作,且发作频繁,程度加重,范围扩大,持续时间超过15分钟,口含硝酸甘油无效。
(2)心律失常:自觉心慌气短,大汗淋漓等。
(3)原来体力好,活动也正常,但突然出现明显乏力,稍一活动即出现心慌,甚至难以忍受的胸闷、胸痛、气短及出汗等症状。
无症状冠心病、不典型发作和无痛性心肌梗死
无症状冠心病平素无自觉症状,但可突然转变为心绞痛或心肌梗死,也可发生猝死。还有一部分冠心病患者发作时并无明显心绞痛,而是伴有腹痛、牙痛、颈部及背部痛等易被人误诊的症状。疼痛位于上腹部,容易被误诊为胃炎等。
还有一部分病人由于冠状动脉的侧支循环建立较好,或者病人的痛阈较高,已经发生心肌梗死了但自己却感觉不到明显的躯体不适,慢慢发展为心力衰竭,也有的病人突然发生猝死。
这类被称为无痛性心肌梗死。临床经验表明,凡遇到下列情况时,应高度怀疑无痛性心肌梗死的存在。
(1)近期出现胸背部闷胀、气短、腿足沉重和水肿。
(2)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气短,不能平卧,咳嗽,咳白色黏痰或粉红色泡沫痰。
(3)突然出现心慌、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
(4)老年人突发的神志不清或意识丧失。
(5)莫名的疲惫感。
由于心肌梗死的预后与疼痛的程度无关,并且无痛性心肌梗死好发于老年人,且就诊晚,并发症多,易误诊漏诊等原因,病死率反而高于有疼痛症状者。因此,临床上当遇到上述情况时,应及时做心电图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2.心肌梗死的防与治中年人应该采取积极态度防治心肌梗死。这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在没有发生心肌梗死之前采取正规的药物和饮食预防冠心病发生或其发展。二是在发生了心肌梗死以后,为促进恢复和避免再次发生而采取积极的方法。没有发生过心绞痛的中老年人应该特别珍惜,一定要时时注意生活的细节,防病于未然。要时时提防中老年人所面临的四大杀手:高压杀手——高血压;黏稠杀手——高脂血症;微笑杀手——抽烟喝酒;甜蜜杀手——糖尿病。而对付这四大杀手的方法,请参见本书相关章节。而那些不幸罹患了心肌梗死的患者在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的基础上,日常保养需注意以下方面。
(1)合理饮食:控制进食量,禁忌刺激性食物及烟、酒,膳食应该是低盐、低脂肪的清淡食品,要少吃多餐,少吃动物脂肪及胆固醇较高的食物。
(2)活动量:进入康复期后可适当进行康复锻炼。活动量主要取决于病人自身的心功能状况。如果心功能不算很差,日常活动还是不大受限的。如果心功能很差,就要尽量避免剧烈运动。
锻炼过程中应注意是否有胸痛、心慌、呼吸困难等情况,一旦出现应停止活动,并及时就诊。随身常备硝酸甘油等扩张冠状动脉的药物,并定期门诊、随访。
(3)心态平衡: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紧张、劳累、情绪激动、便秘、感染等。
(4)按医嘱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
3.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又称心功能不全。是指心脏不能排出足够的血量,导致周围组织灌注不足和肺循环及(或)体循环静脉淤血,从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心力衰竭按其发病过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按其临床表现可分为左侧心力衰竭、右侧心力衰竭和全心力衰竭;按其发病机制可分为收缩功能障碍型心力衰竭和舒张功能障碍型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心脏的肌肉不能有效地将血液从心脏排出,而引起全身各个器官的缺血、淤血以及器官功能失调,这就是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指心脏当时不能搏出同静脉回流及身体组织代谢所需相称的血液供应。往往由各种疾病引起心肌收缩力减弱,从而使心脏的排血量减少,不足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心瓣膜疾病、冠状动脉硬化、高血压、内分泌疾患、细菌毒素、急性肺梗死、肺气肿或其他慢性肺脏疾患等均可引起心脏病而产生心力衰竭的表现。妊娠、劳累、静脉内大量补液等均可加重有病心脏的负担,而诱发心力衰竭。其早期信号如下。
(1)水肿:心力衰竭患者的循环血容量增加,体内、血管外、细胞外水分的增加显着,有时可增加100%以上。组织间隙里水分可增加到15~20千克。
(2)胸、腹腔积液:与水肿的发生原理相同。
(3)肝大:肝大指慢性右侧心力衰竭时,代偿性循环血容量增加出现的肝淤血,多可见大量腹腔积液、脾增大等。长期肝淤血可导致心源性肝硬化。
(4)疲乏:心力衰竭时,心肌收缩力下降,不能适应活动时肢体对心排血量的需要所致。
(5)气短:产生心源性呼吸困难的主要原因,是肺淤血使肺的顺柔性减退,变得僵硬,机械地阻碍了肺的扩张与回缩,使呼吸发生紊乱;肺循环压升高对呼吸中枢的反射性刺激,阻碍了肺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故引起了呼吸加速与表浅。
(6)心慌:心力衰竭时代偿性心率增快,以增加心排血量,适应全身对血量的需要。反过来心率增快又因增加了心肌耗氧量,加重了心力衰竭。
(7)心脏扩大:心力衰竭时,心脏代偿性扩大以增加收缩力,期望适应全身对心排血量的需要。
心肌梗死三大合并症
心律失常:①室性期前收缩,即期前收缩出现在前一心搏的T波上;②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每分钟超过5次;③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期前收缩呈二联律。以上情况有可能发展为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必须及时给予处理。
四、心源性猝死与急救
源性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期前收缩呈二联律。以上情况有可能发展为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必须及时给予处理。
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早期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心率加快、舒张早期奔马律,严重时可出现急性肺水肿,易发展为心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患者早期可以出现烦躁不安,呼吸加快,脉搏细数,皮肤湿冷,继之血压下降、脉压变小。
近年来,媒体报道了众多着名影视明星因突发心脏病而猝死。
引起了社会大众对猝死的关注。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突然死亡。其发病急、进展快,通常在症状出现后半小时左右即死亡。容易发生猝死的人之前多有心脏疾病,猝死事件一旦发生,存活机会甚低。各种心脏病均可导致猝死,但冠心病为最主要的原因,发生心源性猝死患者中有75%是心肌梗死。
导致猝死的直接原因是突然发生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此时心室无序收缩失去排血功能,医学上称之为心搏骤停。这类心律失常自行恢复的可能性甚小,需要立刻进行心肺复苏术,即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如能及时救治,部分患者可成功复苏。但因为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电除颤治疗(即用直流电电击颤动的心脏使其转复为正常心律),医院外病死率仍非常高。获得电除颤的时间与存活率密切相关,3分钟内得到除颤,存活率可达74%,3分钟后,存活率下降至49%。而目前在大多数国家,从目击者发现病人发生心脏骤停到专业急救人员赶到现场为患者除颤的时间平均为9分钟。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措施是:立即对病人的心前区拳击,拳击的部位是病人左胸前乳头部位。拳击的次数一般为2~3次,拳击要有力,而后立即进行心脏按压。按压时用力要均匀,以一手掌平放病人胸骨下段胸壁上,另一手掌压在该手背上,上下起伏垂直按压。在对猝死者进行急救时,人工呼吸应和心脏按压同时进行。用一手将患者颈部托直,使头后仰,打通气道,然后一手捏紧患者双侧鼻孔,急救者口唇与患者口唇密合后进行吹气。
预防心源性猝死,应注意以下几点。
1.增强定期查体及治病意识,及时发现及治疗各种心脏病。
2.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不吸烟、不酗酒、劳逸结合、健康饮食,进行规律的有氧运动。
3.多吃水果和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不便秘,不腹泻。
4.经常测量血压,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
5.控制体重等。
五、心血管的日常保养
防治冠心病的关键在于防而非治。因为冠心病的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始发于少儿期,至最终发病的几十年时间为预防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机会。如果不进行良好的预防,面对庞大的患者数量和高猝死率,再高超的医疗技术也无法阻止其成为人类的第一杀手。所以我们必须大力加强一级预防,防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消灭冠心病于萌芽状态;重视二级预防,提高全社区冠心病的早期检出率,加强治疗,防止病变发展并争取其逆转;不可忽视三级预防,及时控制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病人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