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振兴特色制造产业促进西部科学发展
48622200000004

第4章 甘肃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3)

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尤为重要。在新的一轮战略性结构调整中,区域经济的兴衰主要取决于产业结构的优劣,取决于参与调整的实效。无论是梯度推进理论还是反梯度推进理论,都强调产业结构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这一点两者是一致的,处于经济发展高梯度的地区一般都建立了以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达的金融、信息等服务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但是任何产业都要经历由生长到衰败的过程,任何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老化。预防产业老化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不断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来保持自己的结构优势。处于经济发展的低梯度地区,其经济结构中占主导的一般是初级产品和产业,与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相当大的级差,这是我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相当大差距的一个重要根源。如果不解决结构优化的问题,如果只按照生产力转移的梯次承接发达地区外溢的技术和产业,那么低梯度地区将无法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东西部的差距不但不会缩小反而还可能扩大。因此,西部地区必须按照反梯度推移的思路,集中力量,寻找突破口,利用经济结构调整契机,迅速使自己的产业结构升级。

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科研院校的聚集又使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西部有了实现的可能。在实行产业转移的反梯度模式时,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人手,首先,确立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反梯度转移的重点合作产业。高新技术的产品含有更多的可再生性智力资源,且高科技能促使新兴产业和产业部门的形成,不断创造新的需求,有着巨大上升的市场空间和利润空间,因此。高新技术产业对拉动西部整体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次,用高新技术改造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目前,传统产业仍旧是西部地区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且传统产业市场容量大,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强。因此对经济发展落后的西部地区而言,应用反梯度推移模式,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可以提高传统产业中的技术含量,从而实现传统产业现代化。

3.1.3产业集群转移模式

产业集群转移模式,简单地说是指一个地区的产业集群整体转移到另一个地区;具体而言,指一群原本在地理上集中、关系密切的产业群体,整体搬迁到另一地区,产业的网络关系保持不变。比如,在1860~1920年,美国的传统产业集群中心由匹兹堡以东几英里西移几百英里至俄亥俄州的托莱多和斯普菲尔德之间。20世纪90年代,台湾的电子产业集群就基本上整体转移到广东的东莞。

产业的集群转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第一,产业集群转移模式可以降低产业西移的成本。①产业集群转移模式可以降低产业西移的交易成本。集群中的企业组成整体可以降低与当地政府的交易成本,集群中的内部网络复制可降低内部交易成本。②产业集群转移模式可以降低产业西移的配套成本。由于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因此西部地区要想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客观上必须有相关的配套设施。但是西部的经济相对落后。配套设施还不完善,更多的依靠企业自己解决。产业集群转移模式将与企业有关联的企业集体转移到西部,能够有效降低产业转移的配套成本。③产业集群转移模式可以降低产业西移的适应成本。产业转移到新的区域后适应期越短,企业生产出产品的时间就越快,产业的资金链条就越不容易断裂。企业因此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当地的环境,把适应成本降到最低。④集群转移模式可以降低市场风险、政策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成本。

第二,产业集群转移模式可以增加产业西移的收益。产业集群式转移模式可是带来政策收益,政策收益是指由于承接地政府的优惠政策,如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而给厂商带来额外收益。产业集群转移模式使企业可以共享劳动力市场,企业可以获得高质量且数量稳定的劳动力。产业集群转移模式增加了企业之间的交流,增加了知识的溢出,促进了创新的产生。产业集群转移模式不但能强化企业的竞争力,而且还将培育一个广阔的西部市场。伴随产业集群的西移,市场知名度与容量不断扩大,大幅降低搜寻成本,会形成集群扩大与市场发展的良性循环。

3.2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

西部面积辽阔,其内部经济水平也并非是同质的,有相当一部分地区条件比东部的一些落后的地区还要好,因此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转移,不能不加选择地遍地开花,而应当选择条件较好的区位重点布局。

第一,中心城市及其附近区域。从总体上讲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但某些区域的中心城市及其附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甚至要超过东部的某些落后地区,但远离这些区域中心城市的区域和大范围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广大农村区域,经济发育程度很低,西部经济落后主要指的是这些区域。

从整个西部地区来看,在交通大动脉连线上的城市是西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首先是连接西北与内地的交通大动脉陇海—兰新铁路,这条铁路将西北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串了起来,从东到西串有渭南、西安、咸阳、宝鸡、天水、兰州、白银、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玉门、敦煌、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奎屯、博乐等经济中心城市。其次是渝、川、滇、黔四个省市首府所在地围成的“口”字形铁路沿线地区,沿线分别有重庆、遵义、贵阳、柳州、南宁、昆明、大理、攀枝花、六盘水、西昌、成都、内江等城市。这些城市都是所在区域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心城市,具有良好的经济与自然条件。从省域的角度来看。各省市自治区的首府一般都是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在各自区域范围内形成了自己的城市体系。这些城市及周边地区,自然、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条件均比较好,发展的条件优越,东部产业如果向西部转移当首先考虑这些区域。图3为西部地区铁路沿线重要城市。

第二,自然资源(包括旅游资源)富集区。自然资源在区域间分布不平衡,尤其是能源矿产资源,往往在空间上高度集中,形成一个个储量庞大的富集区域。这样的资源地一般适宜于大规模集中开发,好处是可以避免小规模开发带来的大量资源浪费现象,而且效益也较好,但同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高技术的机械设备,需要相当数量的技术人员。因此,西部自然资源开发及其转化增值需要国内外具有实力的经济主体的参与,东部地区参与西部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应主要选择这些资源富集区域。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进行以及国家优惠政策不断出台,东部地区经济主体将被允许参与西部自然资源富集区的开发。

西部地区自然资源富集区及其重点开发区主要有:晋陕蒙接壤地区,柴达木盆地,攀西地区,新疆塔北—吐哈,黄河上游,六盘水地区,川滇黔接壤地区(主要是金沙江沿岸地区),长江上游地区(宜宾一宜昌),乌江流域,红水河流域等。在这些资源富集区,可以建立所谓的产业综合体,并依托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吸引东部相关产业转移到这些地区。例如在水能资源丰富的地区长江上游、红水河流域、黄河上游,依托水电资源建设高耗能的重化工业体系,吸引在东部受能源短缺困扰的相关产业转移到这些地方;在石油能源丰富的新疆塔北—吐哈、柴达木盆地等地区建立石化工业基地,并依托初级石化产品延长产业链。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最终形成石化工业产业集群。东部地区在石油产品深加工上具有资金、技术方面的优势。将东部相关产业吸引到这些地方一是由于资源开采业的增加值根本不可与深加工产品同日而语,所以可以大大提升本地区的经济实力;二是可改变这些地区单纯能源输出地的角色。使当地人得到应有的实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地的民族矛盾。

第三。沿边地区。中国西部地区有6个省区(广西、云南、西藏、新疆、甘肃、内蒙古)与14个国家(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接壤,陆地边界线长约17631千米,占全国近80%,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继续施行睦邻友好的对外政策,与周边各国进一步改善了政治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沿边对外开放,设立了62个国家级对外开放一类口岸(1995年)、13个沿边对外开放县市和13个边境经济合作区,周边大多数国家也都施行了对我开放和开展经贸交流、合作的政策,沿边地区经济贸易发展迅速,出现了经济繁荣的喜人景象,具有诱人的经济合作机会。目前沿边地区开放开发已经成为西部地区经贸发展的一个经济增长热点。

东部企业与西部地区进行经济合作,可将西部沿边地区作为一个重点区域,主要是针对周边国家搞适合于邻国消费需求的产品开发和对外贸易,同时以沿边地区为基地与周边国家合作,开发利用邻国的自然资源,例如木材、矿产等。

但是西部沿边地区范围广大,各地经济发展的情况并不相同,东西部经济合作需要选择条件优越、资源丰富、位置独特、开放程度高、具有一定开发基础、开发潜力较大的沿边优势区位。这样的优势区位,主要是如下一些县旗市:满洲里、二连浩特、塔城、博乐、霍城、伊宁、喀什、塔什库尔干、亚东、泸水、腾冲、盈江、陇川、瑞丽、畹町、景洪、勐腊、河口、凭祥、东兴等。

4 促进东西合作与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4.1将优惠措施纳入法制化轨道。促进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

企业是产业梯度转移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跨地区的协作、兼并、技术转移与生产环节的分工是产业转移的实现形式。只有企业真正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行动起来,把握产业转移中的巨大商机并及时行动,西部地区吸引产业转移才能取得实效。要使投资者对在西部投资有信心,有必要制定《西部投资鼓励法》,用立法的形式保障投资者的利益,鼓励外商和东部地区的企业到西部投资兴业。对西部开发投资的鼓励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①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产业开发实行投资补贴。②对商业银行在西部地区的产业贷款予以贴息。③设立鼓励创造城镇就业的“就业补贴”基金。就业补贴也是国外为缩小地区失业差异而采用的一种区域性政策工具,通常是根据企业在不发达地区创造的就业机会给予企业一定数额的补贴,以降低企业的工资成本,鼓励企业多雇佣地方工人。

4.2重点扶持西部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构筑产业集群

由于国际投资不再向单纯的低成本方向转移,而是向产业群方向转移,看重产业的生产加工配套能力。西部开发可以借鉴东部地区以及国外的成功经验,制定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策略。波特(1998)指出,落后国家或地区要想超越单凭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参与竞争的阶段,发展功能完善的集群是必不可少的。当然,由于东西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所处的市场环境等不同,西部产业集群的产业和产品、集群的形成机制等会具有自身的特色,会不同于东部。

具体来说,发展产业集群的区域定位应集中于西部经济基础好或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为加强产业配套能力,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可整体迁移至西部地区。避免单个企业在西部投资面临的配套能力不足等问题。西部地区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顺应市场,强调特色,尽量避免与东部发达的产业集群进行正面冲突。而且集群发展初期应包括对竞争优势和专业化的追求,而不是仅仅模仿其他地区成功了的产业集群。这就要求建立在独一无二的特色产业上。与其和已有的产业集群展开正面竞争,还不如拓展具有优势特色产业更为有效。

4.3加大对一些城市的支持力度 培育具有较强辐射力的经济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