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农业机械一次性投入大(像玉米联合收割机等),效益比较低,农户购买的积极性不高,虽然有购机补贴,但资金有限,补贴机具种类和标准也很少,局限性大。
1.2.2农机服务体系还比较薄弱甘州区农机部门由于区政府财力不足,不能按编制兑现人员工资和经费,职工情绪波动,不利于农机工作的开展
大多数乡镇农机站只有一个工作人员且多数为一人兼数职,基础设施差,人员待遇较低,服务手段欠缺,根本不能开展正常的农机管理工作。
1.2.3农机执法工作难度较大
由于农民对农机法律法规的认识不足。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农机部门又缺乏必要的执法手段和强制措施,管理起来显得比较被动。
1.2.4部分地方受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所限,大型机具难以推广,农机化综合水平不一致
1.2.5农机化装备不合理、发展不平衡
部分农业机械老化严重,更新换代乏力;农机出现“六多六少”的状况(即:主机多,配套农具少;小型农机具多、大中型农机具少,一般技术水平的农机多、高性能的农机少;适用于粮食生产的常规化农机具多,适用于特色农牧业发展的新型机具较少,产中机械多,产前前后机械少;运输型机械多,农田作业型机械少),制约着农机综合效益的发挥,与现代农业发展很不相适应。
1.2.6农机作业负担重,成本高:根源是当前柴油价格高
1.2.7农机作业组织化程度不够高
目前我区农民各自购机,分户经营,独自闯市场,基本上处在初级阶段,这样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营销面窄,抗御风险能力低,经济效率低下。
1.2.8我区除市农机研究所外,各县(区)均无农机科研机构,虽然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开发研制了一些适用的农业机械,但科技含量、作业效率低,不适应农机结构调整的步伐
1.2.9农机科研人员严重匮乏,人员技术素质低,创新意识不强
目前,全区从事农机工作的人员中,技术人员偏少,专业技术指导能力差,专业知识老化。尤其是农机技术推广,现区农机技术推广站有职工12人,专业技术人员只有4人;农机经营者经营水平低,不少农机经营者只会开车,一懂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阻碍了全区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
3农机化发展趋势
3.1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进一步好转。发展进程加快
随着国家支农惠农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我区农业机械化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成长期。从2005年以来,随着国家扶持力度的加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尤其是大中型拖拉机2005年248台,2007年增加到2913台,其次是配套农具增长迅速。2004~2007年,我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年均提高1.95个百分点,2007年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2007年,我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向前迈进。
3.2发展质量提高
农业机械化发展新趋势不仅表现在进程加快,更重要的是发展质量提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主要表现在农机化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农机作业领域向广度、深度拓展,农业机械开始向大中型、配套型、高技术含量、多功能型等方向发展,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机手成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表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
3.3在一些关键环节、薄弱环节上机械化将取得突破性发展
主要表现在:玉米机械化收获、马铃薯机械化作业、设施农业装备(大棚机械卷帘、微型耕作机械等)、节水灌溉等项目机械化正在成为我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热点,这些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在短时期内将有大幅度的提高。
3.4农机专业服务组织不断健全
目前,我区已经建成较规范的农机专业服务组织6个农机大户132户;以农民个体所有为主,国营和集体经营、股份合作、租赁和承包经营、专业服务公司等多种形式并存,农机服务组织形成形式多样、服务半径不断拓展,示范带头作用不断增强,并以社会化、市场化服务为主要途径,开始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必将为我区农业机械化增添新的发展活力。
3.5农机从业人员的技术素质有了不断增强
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农机人员知法守法意识不断加强,技术素质不断提高,经营收入不断提高,为全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强大的动力。
作者简介:
许吉明,男,1964年6月14日出生。1986年7月毕业于甘肃省农业机械化学校农机专业,1992年9月~1994年6月在北京农机化分院农机管理专业学习,先后从事农机培训、监理、推广等工作,并多次获市、区农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称号,1999年取得农机工程师资格,先后主持、参与了多项农机化新技术项目的实施,并取得显著成绩。主要研究方向:农机化科研、试验、示范、推广应用。通讯地址: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东街42号区农机局家属楼3单元206号;邮编:734000;电话:0936—8229484,13809362629;E—mail:xujiming20050711@163.cm。
临夏市农机化推广工作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马晓明
(临夏市农机局 临夏 731100)
摘要:农机技术推广是农机化科技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农机化的重要环节,临夏市位于州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之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机技术推广由于受地块资金和新型机械研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仍不适应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需求,除先天性不足和区位因素的制约外,还存在诸多矛盾,诸如小地块与大农机的矛盾,农民收入与农机价格的矛盾,农机化事业发展与农机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不适应的矛盾,农机化发展与农机服务的矛盾等,如何与时俱进,逐步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经过积极探索,提出“宣传、引导、示范、推广”的工作思路,并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推进农机化发展进程,一是加强对农机化重要性的宣传,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的思想认识;二是研究农机化发展的方面,坚持服务与引导并重;三是围绕市上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目标,因地制宜,抓点带面,推动工作;四是加强技能培训,更好服务“三农”;五是以农机补贴政策为杠杆,千方百计调动农民投资农机具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农机化装备水平;六是鼓励和扶持农机大户,促进农机化发展进程。
关键词:农机化推广 困难 对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然而任何科学技术只有经过实践推广使之物化,才能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农机技术推广是农机化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农机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推进农机化、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临夏市农机化推广工作的现状
临夏市位于州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全市辖四镇、六办,总人口约21万,其中农村人口93 682人,总面积88.6平方千米,其中农村耕地面积31870亩、人均耕地0.34亩。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均耕地逐年减少,加之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畜牧业、温棚种植业的快速发展,农机技术推广由于地块、资金和新型机械研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以前所推广运用的穴播机、三行播种机、七行播种机由于小麦种植面积减少而被闲置;铺膜机、脱粒机、残膜回收起茬机由于价格问题很难进行大面积推广;小型收割机、微耕机虽有引进示范,但规模发展步履维艰。在这种困难和形势下,临夏市农机局切近实际,积极探索适合我市实际的推广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大力开展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工作,以农机化技术学校为平台,积极组织农机化新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与交流,开展农机化技术咨询,经营服务以及对乡镇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工作进行业务指导等工作,抢抓机遇,知难而进,积极推动我市农机化事业的发展。据统计至2007年底,临夏市农业机械原值为2036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38505千瓦,农机经营总收入2600万元,纯收入830万元,农业总作业量290.96万元,经济林面积4798亩,温室面积532亩。全市拥有农用车1450辆,中小型拖拉机380台,其中小型拖拉机317台,中型拖拉机63台;农副业中使用的磨粉机15l台,与磨粉机配套的清粮机38台;畜牧业中使用的粉碎机325台,铡草机395台,挤奶机105台;农业机械中三行播种机245台,铺膜机60台,谷物脱粒机97台。
2农机化推广工作存在的困难
虽然经过这几年的不懈努力,临夏市农机化推广工作取得了较大发展,与自身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分析其原因,除先天性不足和区位因素的制约外,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小地块与大农机的矛盾,我市农村人口耕地只有0.34亩,而且农户地块分割现象相当严重,这种地块小、分割多、作物杂的情况制约了机械作业,农业机械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是农民收入与农机价格的矛盾。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少,农民在土地上产出效益是十分有限的,加之农业生产资料的涨价,农产品价格不高,农业增产不增收现象比较突出,致使对农机方面投人甚微,尽管国家实行农机具补贴政策,但相对来说对小机具的补贴比例不是很高,加之地方财力有限,不能实行累加补贴,还没有极大调动农民购机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化发展进程。三是农机化事业发展与农机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我局农机推广人员由于自身水平的有限,对先进的农机推广技术得不到快速有效的吸收和宣传,以至农业机械化发展缺乏坚实的基础和长期发展的后劲,致使对农机化发展、创新,显得办法不多,措施不力。四是农机化发展与农机服务的矛盾。临夏市地方农机研制部门技术水平有限,致使适应我市农业生产机具短缺,品种单一,特别是新型高效的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畜牧机械、园艺机械发展缓慢,致使农产品商品率低,不能满足农民群众要求,而且农机信息、咨询等服务工作不配套,不适应农机发展要求。
3加快我市农机化推广工作的对策
农机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我们应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竭尽全力。但是,由于上述因素的制约,加之农村市场经济还不发达,我市农机化发展将经历一个较长时期渐近的过程,其发展的速度,取决于农村经济特别是非农产业发展的速度,基于这一认识,我们经过积极探索,结合实际,提出了“宣传、引导、示范、推广”的工作思路,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加强对农机化重要性的宣传。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的思想认识
把农机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上,引起足够的重视,力求使农机化工作与其他涉农工作同研究、同部署,重视先进适用机具的推广,不断提升农机化装备水平;重视加强四镇农机站,切实提高服务体系自我发展和自养能力,使其更好地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群众:重视对农机化工作的资金投入,推进农机推广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3.2研究农机化发展的方向。坚持服务与引导并重
我市农机化发展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进行考量,继续贯彻机械化、半机械化、工程技术措施和生物技术措施相结合的方针,因地制宜、重点突破,按照不同区域条件,有选择的引进、示范、推广,不断提高农机化水平,就目前我市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而言,要着力从单一的种植机械向小型畜牧机械、园艺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小马力拖拉机配套多种作业机械发展;着力瞄准产业发展走向,及时深入镇、村调研,积极引进推介促进产业化发展的先进适用机械;着力培育农机大户,促使大中型畜牧机械等投入比较大的机械可由农机专业户来投资,这样既减少农户投资,也边充分发挥农机利用率。
3.3按照市上提出的“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思路
农机化推广工作要顺应市上发展的总体要求,因地制宜,率先在每个乡镇建立1~2个农机示范村,抱罕镇建立1个畜牧机械示范村,南龙镇建立1个玉米播种收获机械示范村,折桥镇建立1个玉米残膜回收起茬机械示范村,城郊镇建立1个温棚花卉机械示范村,以点带面,辐射漫延,推动农机化发展进程。
3.4加强农村科技人员培训
成立农机服务队,分赴各乡进行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宣传,采取长训和短训、集中和分散培训,街市宣传和田间地头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农民科技兴农的意识,努力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
3.5抢抓机遇,充分利用国家惠农政策,争取补贴资金
同时想方设法协调各镇对补贴机具根据财力状况实际进行累加补贴,提高补贴比例,千方百计调动农民投资农机的积极性,不断提升我市农机化装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