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郭沫若散文
48623800000054

第54章 复兴民族的真谛

本篇选自《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8卷《羽书集》,最初收入一九四一年香港孟夏书店版《羽书集》。

复兴民族是要复兴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什么?

一,富于创造力;二,富于同化力;三,富于反侵略性。

我们的民族创造了五千年的文明的历史,直到现在,我们所固有的文化,依然在世界上焕发着灿烂的光辉,无论是语言、文字、思想、文艺、学术、产业,生活,都有我们民族的特征。表现在里面。创造欲望强,占有欲望弱,这是我们民族的第二天性。

我们的祖先把文化创造了出来,使我们本族得到了丰饶的享受,而同时也使环绕着我们的后进的兄弟民族得到了丰饶的享受。我们把许多民族同化了,或则诱导了他们,使他们也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本能而臻于文明的畛域。

我们的祖先,不仅能创造有特征的文化,并能吸取异民族的文化的精华。印度的佛法,西域的音乐,斯基泰的艺术斯基泰(Scythiansskyehai),通译西徐亚,原是中亚北部的游牧部落。后迁到黑海西北,前三世纪建立“西徐亚王国”。西徐亚人善用木头、皮子、骨头或金属制作动物,尤喜制作两兽相争斗的形象,是历史上有名的艺术品。,希腊的星历希腊文化至公元前五——前四世纪臻于极盛,当时在文学、艺术、哲学、天文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星历,就是其中之一。,都尽量为我们所吸收,化为了我们自己的血,自己的肉,使我们固有的文化愈加充实了起来。

故我们在同化异民族和异民族的文化上,都是其有特殊的能力的。

而我们的特性尤其表现于富有反侵略性的一点。凡是和我们站在对立地位的民族,即占有欲望强而创造欲望弱的民族,我们却和它势不两立。自有历史以来,凡具有民族性的战争,可以说都是我们的反侵略战争。我们从不曾以武力去侵略过别人,但遇着别人以武力来侵略我们的时候,我们总是彻底的反抗,纵使绵亘至二三百年,非将侵略者消灭或同化,我们永不中止。我们是具有着举世无匹的最强韧的弹性。

但在清朝的二百六十年的统治间,我们的民族精神,无可讳言地是遭了损失。

我们费了二百六十年的间歇性的反抗,虽算终于把满族同化了,但我们的同化力不免因而减衰,而反侵略性亦不免因而模棱了。对于科学文明之不易接受成功,以于和平之无条件的酷爱,使我们由进取变而为保守,由坚毅变而为懦弱,由生动变而为硬化,由自信自力变而为自暴自弃。创造的本能是遭受了锢闭的。

民族在世界文化的竞赛上便因而落伍了,更因而招致了目前的空前的危难。

现在是我们民族复兴的时候,我们的民族精神渐渐地苏活转来了。

我们应该尽量地发挥我们的创造力、同化力和反侵略性。

1938年12月23日于桂林

蒲剑·龙船·鲤帜

本篇选自《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9卷《今昔蒲剑》,最初发表于一九四一年五月三十日重庆《新华日报》。

端午节相传是纪念屈原的日子,据说屈原是在这一天跳进汨罗江里自杀了,后人哀悼他,便普遍地举行种种的仪式来对他作纪念。这传说是很有诗意的。不过在古时在有些地方也有把这个日子认为是纪念伍员即伍子胥(?—前484),春秋时楚国人。悃其父伍奢遭谗被杀,为报仇而奔吴,佐吴王伐楚。功成,封于申,故又称申胥。后亦遭谗,被吴王赐死,尸投钱塘江中。的。例如曹娥的父亲便是以五月五日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死。事见《后汉书》卷一一四《孝女曹娥传》。大约伍员的死期也是五月五日(《左传》鲁哀公十一年所载吴杀伍员与鲁伐齐事,正在五月)。但后来却为屈原所独占了。

抗战以来,因为国家临到了相当危险的关头,屈原的生世和作品又唤起了人们的注意,端午节的意义因而也更被重视了。特别在今年,有好些做诗的人竟把这个节日定名为“诗人节”。所纪念的本是诗人,纪念的仪式又富有诗意,定名“诗人节”,似乎比“天中”、“地腊”天中、地腊,皆端午节的称谓。、“端阳”、“重午”……这样的旧名称要来得新鲜一点。但我希望这个民族的大众纪念节日,不要被解释为少数的“诗人”所垄断,那就好了。

端午节这个日期的确是富有诗意,觉得比中秋节更是可爱。前人有把诗与文分为阳刚和阴柔两类的,象征地说来,可比端午为阳刚的诗,中秋为阴柔的诗吧。拿楚国的两个诗人来说,屈原便合乎阳刚,宋玉宋玉(约前290—前223),战国时楚国人。传说为屈原弟子。著有《九辩》、《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等。便近乎阴柔。把端午定为屈原的死日,说不定会是民族的诗的直觉,对于他的一个正确的批判。

古时候曾经把这一天当为邪辟的日子,大概就是因为是伍员与屈原的死日,两人同是被一些邪辟小人所迫害而死了的,由民族的正义感竟把这个日子当为了忌日。这一天认为是百邪群鬼聚会的日期,连这一天生下的儿女都认为不祥,不让他存活。例如孟尝君即田文,战国时齐国人。封于薛(今山东滕县南),称薛公。门下有食客数千。曾一度入秦为相,后逃归。是五月五日生的,他的父亲决意丢掉他,是他的母亲私下把他养活了。汉朝的宰相王凤王凤(?——前22),字孝卿,西汉东平陵(今山东济南东)人。威帝时官至大司马、犬将军,领尚书事。也是五月五日生的,他的父亲也想不要他,是他的叔父以孟尝君的故事为例又才保存了下来。由这些故事看来,在古时为忌避端午不知道牺牲了多少儿女。这固然是当得铲除的恶习,但推其原故,实由于仇视邪辟。在古时是认为邪辟的力量太大了,几乎为人所不能敌。但由这同一的观念所生出的良风美俗,却是对于邪辟的斗争。

群鬼百邪害死了忠良,损伤了民族的正义感,故尔每一个人为自卫和卫人计,都须得齐心一意的来除去邪鬼。先除去自己身心的邪辟吧,要以兰汤为浴,以菖蒲泛酒(俗间在酒中对以雄黄),不仅要保持身体的清洁,还要争取内心的芬芳。更进而除去一切宇宙中的邪辟吧,以蒲为剑,以艾为犬(古时曾以艾为人或虎),岂不是象征着要民族的每一个人都成为驱魔的猎人。伏虎的斗士?这诗意真真是十分葱茏,值得我们把它阐扬、保存、而且扩充——扩充为民族的日常生活,熏莸不同器,邪正不两立!

划龙船的风俗是同样值得保存而加以发扬的。这和欧美人的竞漕(boatrace)具有同样的国民保健的意义。在这健身的意义之外,尤可夸示的,是它本来所含有的培养民族精神的作用。龙船竞渡相传是为拯救沉溺了的屈原,但实质上便是拯救被沉溺了的正义!正义被邪辟陷没了,我们要同一切的邪辟斗争,即使是在狂涛恶浪当中,我们就牺牲了自己的生命都在所不惜,一定要把那正义救起。这是含有何等崇高意义的精神教育!这个是屈原精神和诗歌的形象化,以这来纪念屈原,我觉得是民族的共感所洗练出的最好的诗的方法。可惜这意义,多少是失传了,仪饰仅存着化石的形式。现代的诗人们不是应该吹入自己的生命,使化石复活吗?

端午节的风俗也传播到日本去了,蒲剑兰汤,形式上差不多没有两样。龙船虽然没有,但有“鲤帜”(Koinobori)的变异出现。在五月间,日本的乡村农家差不多每一家的空场里都要竖立一根旗杆,在上面挂着一个或一个以上由小而大的布制鲤鱼。鱼有红黑两种,小者数尺,大者丈余,肚腹部是空的,一有风,便为气流所贯,在空中飘荡起来,俨如鱼在游泳。日本人以五月为男童节(以三月为女儿节),一家有多少男童便挂多少鲤鱼。这用意不用说是中国的鲤鱼跳龙门的演化,但用以为端午的一种仪饰,在中国不知道有没有它的母家。或者也怕是出于误会的转变吧。鲤鱼所跳的龙门是河津的龙门,而楚国别有江渚的龙门,即楚国的东门,所谓“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语见《楚辞·九章·哀郢》。,便是这南方的龙门了。因为南方也有龙门,故尔用鲤鱼来表示追慕的象征吧?不过纪念屈原的意义,在日本是完全失传了的。“鲤帜”,在日本人,是认为努力争取功名利禄的表现。争取功利之极则不惜牺牲他人以肥自己,这是日本人的活生生的国民教育。

鲤鱼究竟还未化成龙啦。要使日本民众知道端午节的意义是在整饬自己乃至牺牲自己以拯救正义,在东亚才能有和平出现的一天。但是,龙,说不定也可以退化而为鲤,或者确实的僵化而为石。那更是我们所不希望的。敢于改端午节为“诗人节”的诗人们,多多努力吧!

1941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