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民间疗法
48624200000046

第46章 药摩疗法(1)

药摩疗法,即药物按摩疗法的简称,也可称为药物递质摩擦法,即先在施治部位涂上药物递质,然后用药摩工具或按摩手法贴附在体表,做直线或环旋移动,以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的目的。

药摩疗法是祖国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医内治及其他外治方法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颇受历代医家的重视。此疗法最早记载在帛书《五十二病方》之中,“千金膏药方”是第一张组成、功效、用途、炮炙俱全的可摩、可敷、可服的膏药方。《黄帝内经》也有将按摩与药物在外治方面结合起来的论述。

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有了“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的记载,第一次明确提出“膏摩”及膏摩疗法。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炼丹术的兴盛,中药膏药也有较大的发展,膏药也成为药摩疗法的主要剂型之一,它的发展与完善代表着药摩疗法的水平。晋代的葛洪是药摩史上第一位系统论述膏摩的医家,他的《肘后方》的问世,使膏摩成为理、法、方、药齐备的治法体系,不仅将膏摩的治疗范围扩大至内、外、妇、五官诸科,而且也强调按摩手法的力度和按摩的次数。药摩在唐、宋时期已有较大的发展,记载药摩的方书及其方剂的数量明显增多。如《小品方》《千金方》《外台秘要》《太平方》《圣济总录》等医籍,在丰富和发展药摩疗法方面有着特殊的贡献。明、清时期对药摩的应用更为普遍,诸多医籍中,都有关于药摩疗法的记载。如《普济方》就对历代膏摩记载进行了全面总结,收录以前各家方书中有关膏摩的记载,是系统记载膏摩的重要文献;《理瀹骈文》一书涉及药摩的内容也很多,理论上也已逐渐成熟,书中详细地论述了膏药治病的机制,指出了膏药的配制及应用方法。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现代药理透皮吸收理论的介入以及中药剂型改革的发展,药摩疗法又重新得到关注,在药摩剂型和适应证方面有了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第一节操作方法

一、药摩疗法常用剂型

药摩疗法应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性质制成适宜的剂型,其使用最多的是软膏剂,其次是糊剂、散剂、洗搽剂、酒剂和油剂等。

(一)软膏剂

软膏剂是用中药细粉或中药经溶媒提取后浓缩成的流浸膏,加入适宜的基质,均匀混合,制成一种半固体或近似固体的制剂。软膏剂细腻,软滑,易涂布,有吸水性;药物的释放、穿透性较好,性质稳定;涂在皮肤上不易溶化,润滑无刺激;不易污染衣服,清洗容易;配制灵活方便。药膏在药摩疗法中应用较为普遍,有的对皮肤起保护作用,有的对皮肤或皮肤黏膜起局部治疗作用,也有的通过皮肤或皮肤黏膜的吸收对全身起治疗作用。

软膏剂的组成主要是药物与基质。基质不仅是软膏剂的赋形剂,同时它对药物的释放与吸收都有重要的影响。用于制作软膏剂的基质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1.油脂性基质此类基质包括油脂类、类脂类及烃类等。其共同的特点为润滑,无刺激性,保护及软化作用比其他基质强,但吸水性比较差,与分泌液不易混合,对药物释放、穿透性亦较其他基质小,油腻性较大,不易洗除,往往妨碍皮肤的正常功能。

(1)油脂类:从动物或植物中取得的,化学成分为含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常用动物油如猪、牛、羊及家禽等的脂肪,常用植物油如芝麻油、棉子油、花生油等。

(2)类脂类:化学组成多由高级脂肪酸与高级一元醇化合而成的酯类,包括羊毛脂、蜂蜡、鲸蜡等。

(3)烃类:由石油分馏后得到的各种混合物,大部分属于饱和烃类,包括凡士林、石蜡等。

2.乳剂型基质此类基质系用油相与水相物质借乳剂的作用而制成的乳状半固体基质。常用的油相基质有硬脂酸、蜂蜡、高级脂肪醇、液状石蜡等;常用的乳化剂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三乙醇胺皂、月桂醇酸钠、羊硬脂酸甘油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吐温类、司盘类、卖泽类、聚醚类等。

3.水溶性基质此类基质除聚乙二醇为水溶性基质外,其他物质均能与水形成凝胶状半固体基质。特点是无油腻性,易洗除,能与水性液体混合,一般药物自基质中释放较快,适用于湿润或糜烂的创面,也可用于腔道黏膜。此类基质中水分易蒸发,使基质变硬,故应加保湿剂和抑菌剂,并应密闭保存。常用的水溶性基质有纤维素衍生物、甘油明胶、聚乙二醇等。

软膏剂的制作,应先将药物与基质加热熔融,再用数层细布或120目铜丝筛趁热过滤,除去杂质,然后加热到150℃,灭菌2小时以上,除去水分。具体方法包括研合法(基质比较软,在常温下通过研磨即能与药物均匀混合)、熔合法(凡软膏中含有基质的熔点不同,在常温下不能均匀混合者)、乳化法(将油溶性物质和水溶性成分加热后混合,待皂化完全后,搅至冷凝)3种。软膏剂贮存时应注意防酸败、分离、氧化及还原、变色等反应。

(二)糊剂

糊剂实为一种含大量粉末的软膏剂。糊剂可分为2种类型:一类为脂肪性糊剂,其中所含的粉末有淀粉、氧化锌、滑石粉等,其基质多用凡士林、羊毛脂或其混合物等;另一类是水溶性凝胶糊剂,多以甘油明胶、淀粉、甘油或其他水溶性凝胶为基质制成,其中固定粉末的含量一般较脂肪糊剂为少。糊剂因含有多量的粉末成分,故可吸收脓性分泌物,且大量粉末在基质中形成一些孔隙,一般不妨碍皮肤的正常排泄,其作用多在皮肤表面,适于亚急性皮炎或湿疹等慢性皮肤病,对结痂或疮、轻度渗出性病变也适用。

糊剂的制法通常是将药物粉碎成细粉,也有将药物按所含有效成分以渗漉法或其他方法制得浸膏,再粉碎成细粉,加入适量黏合剂或湿润剂,搅拌均匀,调成糊状即得。应用时,取适量涂敷于患处的皮肤或皮肤黏膜上,隔一定时间更换,以保证药效。

(三)散剂

散剂是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药物,经粉碎、混匀而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外用散剂可分为撒布散及吹入散两大类,按其作用的不同又可分为眼用散、牙用散、脐用散等。散剂为我国古老的中药剂型之一,其容易分散,奏效迅速,制作方便,成本低廉。因不含液体溶媒,所以稳定性高。散剂的制作一般应经过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质量检查以及包装等程序。混合是指使多种固体粉末相互交叉分散的过程,因散剂要达到药物均匀分散状态,故混合操作是制作散剂的关键步骤。

散剂一般应达到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

(四)洗搽剂

洗搽剂是常用的中药传统剂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经煎煮提取药汁或用乙醇以及油作溶媒浸提药物有效成分而供外用洗搽的药剂。中药洗搽剂一般也称洗剂、搽剂、擦剂,与现代医学界定的洗搽剂的概念略有差异。洗搽剂近年来有较大的发展,临床常用的有三黄虎杖液、四季青搽剂、一枝黄花搽剂等。

(五)酒剂

酒剂(药酒)即是将中药材经白酒浸泡而制得的液体制剂,是中药传统剂型之一。多数药酒含一定浓度的蜂蜜或糖。

酒剂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黄帝内经》载有“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醪醴”就是指治病的药酒。酒本身有行血活络的功效,易于吸收和发散,因此,酒剂通常用于风寒湿痹的治疗。酒剂常用冷浸法、热浸法。

1.冷浸法先将药材切碎,炮制后置瓷坛或其他适宜容器中,加规定量白酒,密闭浸渍,每日搅拌1~2次。1周后,每周搅拌1次,浸渍30日,取上清液。再压榨药渣,榨出液与上清液合并,加适量糖或蜂蜜,搅拌溶解,密封,静置至少14日,滤清,灌装即得。

2.热浸法包括悬浸法和热回流法2种。悬浸法是将药材洗净、切碎、炮制后装入适宜容器中,再隔水加热至沸后,立即取出,倾入缸中,加糖或蜂蜜溶解,封缸密闭,浸渍30日,收取澄清液与药渣压榨液合并,静置适宜时间后,滤清,灌装即得;热回流法原理与中草药化学中的回流提取相同。

(六)油剂

油剂系用油脂浸出药料中有效物质,制得含药的“油”,或用具有药效的动、植物油(包括挥发油)配成的药剂,可供外用、内服。

二、药摩疗法常用穴位与操作规范

(一)常用部位与穴位

药摩疗法是用手或药摩工具,通过一定手法,将药物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来治病的一种治疗方法。药摩疗法的作用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即手法作用的性质和量,药物的组成、功效及透皮吸收,被刺激部位或穴位的特异性。

药摩疗法的施术部位和穴位,也是根据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进行选择的。

针灸治病选穴,着重从点入手;药摩治病选穴,着重从面入手。

药摩疗法常用部位有头、额、颜面、咽喉、颈、项、胸、腋、胁、腹、背、腰、臀、四肢;常用穴位有百会、人中、太阳、风池、神阙、天枢、关元、气海、下脘、背俞穴、合谷、内关、列缺、内八卦、外劳宫、伏兔、足三里、委中、三阴交、涌泉及背部腧穴等。

(二)药摩的工具

1.匙匕药摩工具常用的匙有汤匙与铁匙。汤匙一般是陶瓷制品,其特点是耐热,保温性好,经加热后温度能持续一段时间,这样可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铁匙具有质地坚硬、加热快、易传递热量、施力时不易破碎等特点,缺点是散热快,温度高时易烫伤皮肤。匙作为药摩工具,有使用方便、旋转灵活、用力均匀等特点,适用于全身各部的药摩治疗。匕是古代勺匙类取食物的用具。方寸匕是匕的一种,是古代量药的器具,有木制品、金属制品和陶制品等,因其携带、使用皆很方便,故也经常作为药摩的施术工具。

2.铧铁铧,耕地农具。铧铁一般用生铁制作,久用易发生断裂。断裂铧铁由于经过长期耕用,表面多光滑,很适合于药摩临床,适用于平坦和大面积部位的施术。

3.磁铁磁铁作为药摩工具,不仅可促进药物吸收,加速局部血液循环,刺激穴位,调整脏腑、经络功能,且磁铁本身还具一定的治疗作用。有研究表明,磁疗具有镇静、止痛、消炎、消肿、降压、降血脂、止泻、软化瘢痕等作用。此外,磁疗对良性肿瘤有较好的疗效,可使纤维瘤、血管瘤、淋巴瘤、腱鞘囊肿等良性肿瘤缩小或消失,对恶性肿瘤亦有缩小肿块和改善症状的疗效。

(三)药摩手法

关于药摩手法,狭义的理解,是诸多按摩手法中的一种,即摩法;广义的理解,就是指以摩擦类为主的手法,即用掌、指、匙、铁片等工具贴附在体表,做直线或环旋移动,包括摩法、按法、擦法、抹法、揉法、熨法、推法等。药摩疗法是建立在广义摩擦类手法基础之上的,其运用目的是刺激皮肤腧穴,并加强药物的透皮吸收。

1.摩法本法分掌摩、指摩及工具摩3种。掌摩法和指摩法是指用手掌或示、中、环指指面附着于选定部位上,以腕关节为中心,连同前臂做节律性的环旋运动。操作时肘关节自然屈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动作要缓和而协调,频率每分钟120次左右。工具摩是将工具按压贴附于体表,做节律性的直线或环旋运动,操作时要尽可能地将工具完全贴附于体表。摩法有调和气血、消积导滞、和中健脾、祛瘀消肿等功效,多适用于全身各部的治疗,不适宜开放性损伤和肿瘤病人使用。

2.擦法擦法是用掌面或大鱼际及掌根部贴紧皮肤,在皮肤表面做上下或左右方向的直线往返摩擦,反复操作,以皮肤发热为度。操作时动作要轻快,不带动肌肉,配合药膏、糊剂等药摩方使用,可防止皮肤受伤。擦法结束后,其部位暂时不宜再用其他手法连续治疗。擦法有温经通络、散寒解表、消瘀止痛等功效,适用于肩背、胸腹、四肢等部位,用于治疗咳嗽喘促、胸胁疼痛、胃脘不适、腹部胀满、体虚乏力、四肢伤筋、关节活动不利等。

3.抹法抹法是将手指指腹或掌面或药摩工具紧贴皮肤,做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是推法的复合手法。操作时需用力均匀,动作和缓,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抹法具有开窍镇静、醒脑明目、扩张血管的作用,常用于头面、颈项部及手掌等部位,用于治疗头痛、眩晕、卒中、半身不遂、牙痛等疾病。

4.揉法揉法分掌揉法和指揉法2种。掌揉法是用手掌大鱼际或掌根按于选定的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松,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做轻柔缓和的摆动;指揉法是用手指指腹按于选定的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松,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和手指做轻柔缓和的摆动。本法操作时用力要轻柔,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一般每分钟120~160次。揉法轻柔缓和,刺激量小,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具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滞、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5.按法按法分指按法和掌按法2种。指按法是将拇指伸直,用指面按压经络腧穴,其余4指张开起支持作用,协同助力,单手指力不足时,可用另一手拇指重叠按压;掌按法是用掌根、鱼际或全掌着力按压体表,单掌或双掌交叉重叠按压均可,适用于面积大而较为平坦的部位。按法和揉法在临床上常结合应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本法具有开通闭塞、散寒止痛、疏松筋脉、调和气血等功效,适用于头面、颈项、腰背、胸腹、四肢部位,用于治疗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痛、胃痛、腹痛、腰痛、背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