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是个回族聚居地区,象征着伊斯兰教的清真寺遍布全区,不知道的游客还以为那就是回族民居,更有人还停留在黄土高坡上的窑洞或低矮的土坯屋前。其实不然,清真寺是穆斯林群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只供寺内阿訇、满拉日常居住。而窑洞式民居是宁夏南部山区黄土高原上特有的居住类型,宁夏其他地区的回族大多集中居住,一般以居住平顶土坯房、砖石土坯立木房为多。
环境和经济生态条件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宁夏南部山区,由于地理环境不同,回族居民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状况和材料特点,因地因材建造的窑洞反映了当地独特的地方风格以及回族特殊的伊斯兰装饰特色。因黄土有直立性强、易挖掘成型的特点,人们稍加改造,便可成为适合人居住的窑洞。窑洞在建造过程中,用水量极少,也不像建造其他房屋时需要大量的木材、砖瓦、水泥等建筑材料,很适合在干旱少雨、交通不便,缺少砖瓦、木材的地方营造居住。同时,由于窑洞还有冬暖夏凉的优点,而被人们所喜爱。宁夏回族穆斯林选择这样的居住形式,也正是看中了这些优点。虽然现在这种窑洞已不多见,但它仍然体现着宁夏南部山区传统的回族民居文化,是黄土高原上的一道旅游景观。
而居住在村镇的穆斯林,多选择平房或低层小楼房(主要多见于公路沿线)。平房相对楼房而言,它的造型变化多样,就屋顶形式来讲,就有平顶的、一面坡式的、两面坡式(俗称“起脊房”)的。
坡顶因挂瓦,而被称之为“瓦房”。
在宁夏南部山区还可以见到一种俗称“高房子”或者“小高楼”的建筑,它就是在院落拐角处的平房顶上另行再加上一层小房子,有时候下面住人上面放杂物,有时上面也住人。它可以供回族老人静心礼拜诵经,以免受小孩或外人的干扰。
回族大多聚居于当地清真寺附近,自成院落,其民居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注重清洁卫生和环境美化,是回族民居的共同特点,每个回族家庭一般都备有浴室和吊罐(吊桶),可随时洗浴做大小净。
由于回族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在一些较大的宅院或主人信仰虔诚的家庭,往往另外辟出一室作为自己诵经、礼拜的净室。同时,伊斯兰教对沐浴冲洗也有着一定的要求,不分大小宅院,在每间卧室的门后都砌起一个可盛水和排水的浅小砖池,供卧室的主人冲洗。对于较小的宅院,必须辟出“敞房”,为在婚丧大事中证婚、纪念先人时念经以及丧事中停放亡人等提供场所。在檐头、檩榫、门窗、墙壁、家具、照壁上,回族穆斯林喜欢以牡丹、葡萄等植物、山水自然景观和一些几何图形作为雕镂绘描装饰图案,古朴典雅,别具一格。他们大量地运用绿色作为穆斯林民族的建筑主色,在穆斯林民居上可感受到他们对于绿色的青睐。
回族的房子讲究工艺和装潢,颇具民族特色。如宁夏同心县的回民盖的小高楼式的房子,门窗全是拱形,大门楼采用绿色的大圆顶式,显得肃穆典雅,格外别致,大门两侧有用阿位伯文写的楹联。宁夏吴忠、同心、固原等地回民的檐头、檩榫、砖墙、门窗、廊前等处都装饰有木雕或砖雕。雕刻牡丹、葡萄等各种植物图案,还有抽象多变的几何形以及卷草式的植物纹样和吉祥如意的图案,古朴典雅,别具风格,在全国也颇有名气。有的回民还在大门口做一照壁,照壁用石灰石或水泥装饰,绘上秀丽的自然景色和各式图画。过去一些回族宗教头面人物的住宅更具伊斯兰特色和民族特色,从房子的结构、类型、造型、工艺、装潢、布局、使用均可看出。如金积堡洪乐府、西吉滩住宅,规模都比较大。洪乐府住宅分有15个院落,有教主居住的“爷爷院”,有放经典和热依斯(中国伊斯兰教的教职称谓。)居住的“热依斯院”,有接待远方宾客的“客房院”,有礼拜和干尔埋里(阿拉伯文音译,又译“尔麦里”,原意“行为”。
伊斯兰教用语。指该教的各种宗教功修和善行。)的“亭子院”,有洗大小净的“水房院”,还有宰牲的“宰牲院”,等等。每一个院的装潢都有其特点。
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的富裕地区的回民,建造了一批起脊青砖瓦房和漂亮的新式二层小楼房,非常清净雅观。回族的房舍大都是四合院或虎抱头式。房舍四周围墙环绕,置一别致的小门楼。院子里缀有花草,或栽种茄子、辣椒、韭菜,院外杨柳茂密,郁郁葱葱,景色宜人。
山区回民房舍屋檐和窗棂上雕有花饰,窗户上喜欢贴上亲手剪制的五颜六色的各种窗花剪纸,十分生动有趣。回族门前都爱悬挂一块洁白的门帘。走进室内,红箱亮柜一尘不染,古色古香的茶具摆在醒目的地方。一般家庭都喜欢在正屋中间悬挂山水花卉、圣地麦加等字画、图片,两旁配有阿拉伯文书写的对联。
伊斯兰教反对崇拜任何偶像,装饰禁止具象绘画,纹饰以抽象为主,所以各种美术装饰主要是几何纹、植物纹和阿拉伯文书法,具有明显的伊斯兰文化特征。虔诚的穆斯林家里都不挂人物和动物图画,他们张贴的画,以及所使用的地毯、毛巾、枕巾上的图案,多以植物山水为内容,偶然出现个别的鸟等动物也不过是作为整个图中的点缀而已。还有一些伊斯兰艺术风格的工艺镜、克尔白(阿拉伯文音译。意为“立方体房屋”。中国穆斯林称“天房”。)挂图和教历公历对照的挂历都迥异于汉族家中的装饰,这些都反映出穆斯林不崇拜偶像的宗教思想。回族人民喜爱清洁,讲究卫生。回族村落的水井,都有井盖防尘,打水桶决不准随意放在地上,家里的水桶也口朝下放置。平时喜欢开窗通风,点燃卫生香,以洁净环境。
有句俗语说:“回回的房没有梁。”新中国成立后,回民的居住条件有了一定改善,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回族群众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居住条件大大改善,有的还盖起了楼房。
中国纳姓第一村——纳家户村在永宁县,有一座历史最古老、民俗最悠久的回民聚居村——纳家户村,这是宁夏唯一一个以姓氏命名的同族村。该村地处银川平原,地势平坦,沃野千里,东临黄河,北靠银川,南接吴忠市,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纳家先祖是元代着名政治家、中书省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之子赡思丁·纳速拉丁的后裔。元代迁居宁夏,在这里繁衔生息,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形成今天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村镇。明初,纳家户开始兴旺。并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建纳家户清真寺,后人因其寺坐落于纳家户而称之为“纳家户清真寺”。明末,纳家户已形成规模,筑有城池,四周有护城河、角楼等。清同治年间,因纳家户回民参加马化龙领导的回民起义,起义失败后,清政府对纳家户回民实行大迁赶政策,住户所剩无几。民国年间,纳家户又兴盛起来。1958年以前,纳家户一直是一个纯回民村,与它毗邻的大多是回汉杂居村。这个村子现有村民1400多户,5000多人口,其中95%都是回族,80%上都姓纳,又称“中国纳姓第一村”。
纳家户村住宅具有鲜明的回族特色。旧居从建筑到设计都十分讲究,尤其是各种装饰性雕刻广泛用于居室、生活生产器具,突现出回族独特的审美情趣。旧居大门为清水砖砌的门楼,花岗岩条石台阶,大门两侧安装有雕刻着精美卷草花图案的石鼓。门框、门槛都是用大木方料做成的,厚实的大门扇油漆成墨绿色,庄重大方。进入大门,对面的照壁墙边饰有用青砖雕刻着的经文图案,而上面则镌刻着阿拉伯文“清真言”。庭院向上便是上堂屋和东西厢房,形成四合院。建筑群融入阿拉伯文化、回族文化、汉族文化,还有西北地域文化。全部建筑是明清式建筑结构,有阿拉伯式拱形门窗,宁夏当地回族喜好的雕刻纹样,西北风格的平面屋顶,是典型的西北回族民居。
建筑物上有各种石雕、砖雕、木雕、彩绘,制作十分精美考究。回族极爱清洁,屋里高贵清雅,陈设讲究,地面青方砖铺地,正墙上挂着阿文中堂和对子,下面摆放琴桌,桌子上摆放着朱砂大花瓶、茶罐、香炉等物件。上堂屋门背后,还设有专供洗大净用的吊罐和下水道,常沐浴是回民的生活习俗。堂屋东房用木雕隔断,有土炕、地炉,炕上铺着大红大绿的被褥,干净清爽。院内种有各种花木,十分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