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自然辩证法新编
48632100000033

第33章 技术与技术发展规律(2)

(2)“二战”期间兴起的技术

①电子计算机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是现代技术革命的核心技术,其基础则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电子技术。1945年底研制成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ENIAC),1959年诞生了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64年,美国IBM公司研制的360系列计算机是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开端。第三代计算机器件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使用集成电路,体系结构上最重要的进步是系列兼容,其运算速度和内存容量分别达到每秒千万次和几十万字。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问世,电子计算机进入了第四代,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向微型化和巨型化发展。作为现代技术核心和先导的计算机技术,不仅在数学和科学研究方面发挥了智能作用,而且开辟了一个信息化时代,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发生了重大影响。

②原子能技术:原子能就是原子核发生裂变时释放出来的能量。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其科学背景是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19世纪末物理学有三大发现为原子能开发提供了理论储备。爱因斯坦提出的质能关系式E=mc2在理论上预言了以极小质量转为巨大能量的可能性。随后,以研究原子核的组成、变化规律及内部结合能为对象的原子核物理学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直接刺激原子能技术发展的是军事需要。第一颗原子弹在1945年7月16日试爆成功,战后原子能和平利用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51年美国建成一座试验型增殖反应堆发电。

③航空航天技术: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成功进行了人类第一次持续而有控制的动力飞行,宣布了飞行器时代的到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军事需要的刺激,侦察机、驱逐机、轰炸机、强击机先后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航空发展出现了第二次飞跃,飞机的性能和结构大为改进,出现了喷气发动机和喷气飞机,另外还出现了火箭和导弹,后又派生出航天器,把航空推向了航天新纪元。现代火箭航天技术的先驱是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1957年10月4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69年7月18日美国把两名宇航员送上月球。20世纪70年代以后,航天器中又出现了轨道空间站和航天飞机,空间技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3)当代高新技术群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情况看,被世界各国认同并列入21世纪重点研究开发的高新技术群,主要包括涉及三个方面的七大技术,即构筑现代文明社会的四大支柱(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及先进制造技术),拓展人类活动范围的两大领域(空间技术、海洋技术),主宰新世纪的一个前沿(生物技术)。当前,最令人瞩目的是信息技术(IT)、生物技术(BT)和纳米技术(NT)。

①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信息科学的应用,是为实现获取、交换、处理、运用信息等功能的所有技术的总称。现代信息技术是一个高技术的结集群,它可以分为基础技术和应用技术两大类。“基础技术”通常包括微电子、激光、光子、光电子、分子电子、超导电子等技术,“应用技术”通常包括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控制等技术,以及电报、电话、传真、广播、电视、光纤通信、卫星通信、遥感、遥测、遥控、传感、仿真等技术。

②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四大部分,其中,基因工程是整个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表了两人在剑桥大学的合作成果,建立起生物体遗传的物质基础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是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目前基因工程技术已经发展到更高级的蛋白质工程阶段,并完全渗透到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之中。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四大工程正在互相融会和促进,把现代生物技术带进一个崭新的纪元。

③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是指在纳米科学的指导下,在纳米尺度(1100nm)上利用物质特性和相互作用关系的多学科交叉技术。研究表明,当物质尺度小到10.9-10.7米时,其量子效应、物质的局域性、巨大的表面和界面效应,使物质的性能发生一系列质变,呈现出许多既不同于宏观物体又不同于单个原子的奇异现象。纳米技术就是利用物质在纳米尺度上表现出来的新颖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特性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

第二节 技术本质

透过从古到今漫长的历史发展线索,我们看到人类对于技术的探索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日益拓展。

一、技术的定义

技术和人类社会的产生几乎同步,技术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然而,如果要给技术一个确切而又公认的定义,却又困难重重。许多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经济学家、哲学家曾经从不同角度给技术下过各种各样的定义,而且这些对技术进行整体考察后所作出的定义,似乎没有完全相同的。这一方面说明技术的定义受到各方人士的关心,因为这不只是一个理论问题,它还会对人们的技术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说明技术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它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存在于人类的全部活动中。

技术作为关于技术现象及其本质的抽象的一个特定概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其含义也在不断变化。

在西文中,技术的词源来自希腊语techne(“艺术”、“技巧”),原意是指技能、技巧和能力等。在我国古代,技术泛指“百工”。春秋末期齐人所着《考工记》中讲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指出精美器物的形成离不开天时、地利、材料和工巧各种因素的结合。人类从学会制造工具起,就已开始了改造自然的活动。

但是,一方面这些工具一般来说较为简单,对这些工具的操作和使用直接依赖于人的技能和技巧;另一方面,人们对工具、器物的本质以及它在人类活动中所起的作用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在整个古代,人们对技术的理解一直侧重于技术的主观表现上,把经过反复练习达到熟练而获得的经验、技能、技巧看做技术,而没有把工具、器械等客观表现包括在技术的含义之内。

到了近代,随着自然科学的显着进步,技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应用导致了技术的理论化倾向,产生了技术科学,从而使得在技术的构成要素中,科学、知识开始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时,“技术”一词也从最初的techne转变成technology,其后缀ology有“学问”、“学说”之意。

在这里,技术在一定意义上是指所谓的工艺学,甚至出现了后来所谓的技术是科学的应用的说法。

除此之外,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替人的体力和不需人直接操纵的机器被制造出来。以前人们单靠经验、技能不能办到的事,现在由于机器的工作而能够容易地办到了。机器作为一种劳动手段,扩大了人的体力,仿佛延长了人体的四肢器官,补充和强化了人的技能、技巧。由此,机器,包括它的初级形式——工具,在人类劳动生产活动中所起的重大作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在近代技术概念的含义中,技术也开始被用来意指那些在功能上能强化或提高人的技能、技巧的各种机器和工具等物质手段,18世纪末狄德罗曾把技术定义为完成特定目标而协调运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体系。

因此,技术是一个历史性范畴,技术概念的含义是随着技术现象本身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技术的认识的发展而不断扩展的。由于技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众多的不同形式,这也使我们很难找出一个适用于一切具体情况的定义。

基于技术含义的历史变化,并综合已有的有关技术的各种定义,我们可以把技术理解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

二、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在人类社会早期,技术先于科学发展,技术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发展起来的手段和活动,尚不是科学理论有意识的运用,在一个很长的时期中,二者分别作为学者传统和工匠传统而各自发展着。“在近代历史之前,很少有什么不同于哲学家传统,又不同于工匠传统的科学传统可言。但是,科学是源远流长的,可以追溯到文明出现以前。不管我们把历史追溯多远,总可以从工匠或学者的知识中发现某些带有科学性的技术和事实;不过在近代以前,这些知识或服从于哲学传统,或服从于工艺传统要求。”近代科学研究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实验和归纳,这种特点要求科学家一方面具有学者的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具备工匠的技巧,以便制造实验所必需的工具和仪器,这样,便导致了科学与技术的接近。但是在产业革命以前,科学与技术还是分离的,它们的发展是互相脱节的,技术上的进步主要依靠技艺的提高和改进。因此,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在科学理论上还没有搞清楚的东西,在技术上却可以实现它。蒸汽机虽然1768年经过瓦特改进已达到了生产实用阶段,并在1782年就造出了比较完善的往复式蒸汽机,但热力学理论却到19世纪中叶才迟迟建立起来。与此同时,在科学上发现的理论,在技术上却很久不能实现。如1831年法拉第等人就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建立了电磁感应定律,为电力技术打下了理论基础,但是直到36年以后,也就是1867年,才完成了发电机和电动机制造技术。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进入科学与技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科学技术一体化时代。科学的技术化主要表现为:重大的科学研究完全离不开先进、复杂的技术手段,如高能加速器、大功率射电望远镜等;离不开各种类型技术人员的合作;而且科学研究工作本身也越来越带有工程技术的特点。技术的科学化主要表现在:

许多传统技术日益转移到新科学理论基础上而推陈出新,如传统的机械加工技术发展为使用超声波、激光的加工技术;当代的重大技术创造无一不是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甚至可以说,没有科学的超前发展,就没有新的技术革命。所以,我们经常不刻意区分科学和技术,而统称为科学技术或科技。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把科学和技术混为一谈,二者与自然界的关系、目的、方法、可预见性程度以及评价标准都存在着差异。

第三节 技术的分类与体系构成

一、技术的分类

1)技术分类的原则和标准

技术分类是遵循一定的客观原则和技术自身的不同属性,把众多的技术集合成类,并勾画出各种类型技术之间的共同性质和差异性。通过对技术进行合理的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技术的整体结构和体系,揭示多种多样技术之间的区别和内在联系,从而了解各类技术在整个技术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在熟悉各种技术之间区别和联系基础上,有助于把握技术分化与综合的总趋势,预见技术体系在纵向深度上出现的新兴技术和在横向广度上涌现的边缘交叉技术。

为了对技术进行合理的分类,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强调各种技术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强调对不同表现形式的技术类型从总体联系上加以把握。我们所面对的自然界(包括人工自然),在本质上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因此用作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技术,尽管可以有各种形式和类型,但也必然有着密切的相互联系,从而与自然界的整体性相适应。

二是层次性原则。层次性是自然系统的普遍特点。恩格斯根据19世纪的科学认识指出:“物质是按质量的相对大小分成一系列较大的、容易分清的组,使每一组的各个组成部分互相间在质量方面都具有确定的、有限的比值……可见的恒星系,太阳系,地球上的物体,分子和原子,最后是以太粒子,都各自形成这样的一组。”今天的科学知识更揭示出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套箱式的多层次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技术,要与世界的多层次特点相适应,也自然地具有层次结构的特性。

三是动态性原则。技术发展的历史充分表明,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的不断进步的动态过程,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技术的分类也随之在不断的演化过程中。对技术的合理分类既要尊重各类技术的历史演变脉络,又不能墨守成规无视已经出现的现实变化。动态性原则还要求我们在技术分类过程中防止僵化的封闭式思维,树立起变化的开放式的观点。

根据技术分类的上述原则,我们可以确定相应的分类标准,前面已经指出,人们对技术的本质认识各异,这必然会影响到对技术分类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有不尽相同的分类。下面我们试图根据前述关于技术本质的观点,从技术的基本属性、物质运动形式、劳动生产过程和产业部门结构等不同侧面对技术进行分类。

2)按技术基本属性分类

技术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据此我们可以把技术分为自然技术和社会技术两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