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知识经济效益的三种体现形式
知识经济效益是指知识的投入与产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在谈到知识经济效益时,大家往往都会列举美国的微软公司、中国的联想集团、北大方正、清华同方、成都地奥制药公司等这些依靠高技术的投入创造出巨额经济效益的典型代表,这些典型代表,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方向,也是把握知识经济效益的主要形式。在此笔者把它称之为知识经济效益的第一种形式。
研究知识经济应当结合中国的国情,把握知识经济效益不应忽略一般科学技术知识在生产中应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问题。调查表明,生产、经营效益与文化程度是成正比的,在相同的生产条件下,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收入高于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初中又高于小学,小学又高于文盲。
文化素质越高,收入就越多。虽然这些人运用的科学技术知识算不上高技术知识,他们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创造的价值与上述那些公司或集团创造的价值相差甚远,但它毕竟是依靠自己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创造出了财富,走上了富裕之路,这理应算是知识经济研究的内容和范围,在此,我们可以称它为知识经济效益的第二种形式。
在知识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那些运用高技术从事创造性劳动的科技工作者,其报酬将与其贡献大小挂钩。以美国微软公司为例,该公司16000名雇员中,百万富翁就有2000多人。在此,可以把它称之为知识经济效益的第三种形式。重视对知识经济效益第三种形式的研究,有助于解决“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蛋的”这一分配不公问题,有助于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笔者盼望在中国知识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在科技队伍中出现成百上千个百万富翁,让那些具有创新能力,贡献大的科技工作者先富起来。
四、知识经济与科技发展战略
知识经济的现实基础是一个国家科学与技术的高度发展。而科技的发展又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因而,进行长远规划,对科技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科学技术力量的部署进行选择,制定出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战略,便显得尤为重要。
科技战略的确立,必须建立在对各种复杂的内在因素及相关因素的系统分析及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一般说来,都要考虑到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趋势,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心理等因素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以及科学技术对上述因素的反作用,还要分析本国的经济社会特点,尤其是资源、能源状况等。因此,它是科技领域重大的,带全局性或决定全局的谋划;是国家或地区科技政策的高层次的核心内容,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主导因素,对促进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迅猛发展的当代各国都制定了不同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有以下几类。
(1)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
1980年,美国总统里根上台后,强调从实力地位与前苏联全面抗衡,保持对西欧、日本的经济优势,便大幅度增加军事,以便美国再度在军事上占据优势。1983年3月23日,里根就战略防御问题发表讲话,提出着名的“战略防御计划”(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拟使用高能激光,粒子等定向能武器,把从前苏联发射来的洲际导弹分别在导弹发射、空中飞行、降临目标这三个层次中加以拦截和摧毁。到1993年,“星球大战”计划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针对冷战结束后的计划形势,美国将原计划进行了调整,使之向民用技术倾斜。美国抓住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充分发挥技术实力,在一些高科技领域取得决定性优势。保持军事优势,推行霸权主义和竞争国际市场,是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科技发展战略是直接为其全球战略服务的。
(2)日本的“科学技术立国”战略
1981年,日本政府正式提出了以“科技立国”取代“贸易立国”的面向21世纪的新的国家战略构想。其指导思想可归结为:第一,把发展独创性的科学技术提高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从以往的以引进和改进外国先进技术为主转向以自主开发独创性技术为主;第二,以智力资源来弥补物质资源的不足;第三,靠科学技术力量来提高国际地位。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日本政府对各产业部门规定了具体任务。对传统的重化工业,主要是采用电子信息技术提高效率,开发新产品给以改造。
对流通和服务产业部门,要求广泛使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效率,同时大力发展为生产服务的信息产业。在尖端技术产业部门,包括信息处理、半导体元件、新材料、宇宙开发、生命科学和海洋开发等,当务之急是培养自己的技术开发能力,独立自主地发展这些新兴工业,使它成为今后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日本的科技战略目标是占领广阔的科技前沿,力争早日赶超美欧,成为世界科技大国;积极推进技术产品的工业化生产,扩大在国际贸易市场中占据的份额,并通过“科技立国”进一步加强和壮大日本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推动和促进日本向信息社会过渡。
(3)西欧的“尤里卡”计划
西欧国家认为自己的尖端科技与美国、日本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果不急起直追,势必会削弱西欧的竞争能力,抑制经济增长;如果参加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西欧就将成为美国科技方面的附属加工厂,并不能分享技术成果;假如美国先拿出13亿美元的拨款给西欧盟国政府和私人企业,研究机构分担“星球大战”计划中的项目所用,这样,将会抢走西欧各国最优秀的科技人才,科技力量则将流向美国。于是,在1985年4月中旬,法国总统密特朗提出“欧洲研究协调机构”(European Research Coordination Agency)计划,即着名的“尤里卡”计划。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13个项目,机器人4个项目,通信网络4个项目,生物技术2个项目和材料1个项目。其目的是在高科技领域,通过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提高欧洲工业和国民经济水平及产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从而使西欧摆脱经济危机,推动欧共体的政治、经济的联合。自90年代始,“尤里卡”计划开始向纵深发展,出现了“地方尤里卡”和“军事尤里卡”。前者旨在推动各地区间的技术合作,侧重于改善和解决欧洲人民生活质量有关的各类项目,后者是为了加强军事科研机构与军工企业间的合作。
五、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
顺应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我国也制定了自己的科技发展战略,具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是直接面向经济建设,为实现人均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准服务。这是为21世纪前50年的经济发展目标服务的,是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它包括重点科技攻关、“星火”、“丰收”、“燎原”以及重大科技成果推广等一批科技计划。重点科技攻关计划是为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中近期发展服务的科技计划,主要有行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和装备攻关,重点产品和高新技术的开发等。“星火”计划1985年下半年开始试点,1986年开始在全国实施,旨在把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大规模输入农村,振兴地方经济。1987年,农牧渔业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丰收计划,意在加快农牧渔业科研成果,先进技术的普及,推广和应用,以促进农牧渔业生产发展”。
第二个层次包括“863”计划、“火炬”计划等。“863”计划指根据专家建议,1986年3月,中国组织专家制定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1987年开始实施。“863”计划中所列项目共选定了七个优先发展领域: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激光技术、能源和新材料技术。其主要目的是积极跟踪国际高科技发展的动向,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科技人才,将开发成果尽快用于国民经济建设。1987年7月,国家科委开始实施“火炬”计划,这是一项促进高新技术市场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和发展的指导性计划。它与“863”计划上下衔接,优先发展微电子与计算机、信息与通信、生物工程、新材料、机电一体化、激光和新能源等领域,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创办各种形式所有制的高新技术产业。
第三个层次是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基础性研究,基础性研究是人类为认识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科学探索,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源泉。21世纪以来,中科院、国家科委、国家教委和国家计委等多次召开全国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会议,确定要有计划、有组织、有选择地增加对21世纪有应用前景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基础性研究项目的投入。
为确保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宏伟蓝图的实现,1995年,我国又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它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坚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可以看出,为了科技的发展,我国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科技对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的重要性,领导人开始重视并在政策上、经济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为了科学发展提供充分可靠的保证。特别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教兴国”等口号的提出,教育投资增加,集中力量办大事,使科技人才辈出,硕果累累。
所有这些表明,我国的科技振兴与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处于一种相互促进、迅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重要的社会功能。
思考题
1.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机制怎样?
2.如何理解知识经济?如何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3.科技战略的意义是什么?如何配置科技资源?
4.试述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战略。
5.如何通过科学技术进步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