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综合运输体系的社会公平性与和谐性研究
48634600000015

第15章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社会和谐性(1)

3.1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社会和谐性的相关理论

3.1.1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谐性的核心思想

和谐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必须强调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以人为本”中的“人”指“人民”,本就是“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条重要保证。参照这个标准,交通运输中的“以人为本”就是全社会的运输资源应满足所有各阶层人民的交通运输需求,当然这个“满足运输需求”并不是指应该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满足所有人提出的所有运输需求。

由于各个阶层的收入水平、通行能力等的差异,他们的交通运输需求能力也不尽相同,所以满足不同阶层的交通运输需求能力的标准也是不同的。根据王庆云对交通公平的定义,交通公平是适应各阶层收入的人民交通运输消费需求,并且使交通设施在全社会成员之间实现公平分配。但是我们认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和谐性不仅仅是交通设施分配的适当化与公平化,更应该贯穿于确保消费者便捷的运输系统、确保消费者安全的努力与措施、确保消费者满意的服务体系等,这些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软实力方面体现出来的。

所以交通运输领域所提倡的“以人为本”不仅是指硬件方面,更大程度上还指软件方面,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和谐社会的建设。公平和谐的交通运输体系,就是要把交通发展的重心,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把“更好地为公众服务”作为交通工作的核心价值,把不断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作为交通工作的最终目的。在交通工作的各个方面,体现对人的关注,体现人性化的要求,注重公众服务安全性、方便性、舒适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为人民群众提供最大限度的出行方便。

3.1.2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谐性的内涵

作者认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和谐性具有以下多方面的内涵。

1.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内部各交通运输方式的和谐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内部各种运输方式的和谐,是指铁路、公路、民航、水路、管道5种运输方式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立,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客货运输需求,以便捷、安全、高效的方式,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化衔接的“门到门”一体化运输。

因此,不同行业的运输从业者特别是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5种运输方式虽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竞争,但本质上是合作,只是由于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性不同,分工有所不同而已。过去铁路、公路部门有关哪种运输方式是交通运输体系“骨干”的争论,是无谓的。其实“骨干”不是争出来的,而是社会运输需求决定的。在中长距离运输中,铁路应该是骨干;而短途运输中公路是骨干;长距离运输中,则非航空莫属。

为了达到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内部的和谐,实现全过程一体化的运输服务,首先,交通运输基础网络在物理上要形成一体化连接。这就要求在交通规划时要综合考虑、统一部署,尤其要注重一些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的兴建。

其次,各运输方式的运行使用系统在运输服务、市场开放、经营合作、技术标准、运营规则、运输价格、清算机制、信息及票据等方面要形成一体化的逻辑连接。这必然要求各种运输方式在管理上的信息共享、协调一致。目前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上的条块分隔现状不能满足一体化运输的需要。

其次,各种运输方式的资源配置合理。各种运输方式的资源配置比例,应该与社会对5种运输方式的需求结构相同。因此,在5种运输方式的投资和建设上,应该改变现在各部门分散作规划、各自向国家争取资金和政策的投资建设方式,而是应该从国家层面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协调、优化配置。

最后,建立统一的综合运输管理体制。过去,我国长期实行的是按交通运输方式设立管理机构的体制,铁道部专管铁路建设与运营,民航总局负责民用航空管理,交通部负责公路、航道、港口及部分公用码头建设,以及公路、水运运输管理;而将城市交通规划和城市公共客运划归建设部下属的城乡规划司和城市建设司分管,将管道运输划归石化行业管理。这种管理体制在世界上是少见的,是一种典型的“小交通”管理体制。

2008年3月,交通运输部成立,将交通部、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的职责,建设部的指导城市客运的职责,整合划入该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综合运输的管理能力,但由于铁路、管道运输的管理职能依然由铁道部和石化行业管理,我国交通运输的综合管理能力依然不足。例如,2004年通过的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是由当时的交通部组织编写的,而2004年通过、2008年又经过调整的《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则主要由铁道部操刀。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协调与衔接问题则很难在规划中体现。

2.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经济发展的和谐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就是要实现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一方面,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经济发展起到保障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又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供支持、创造可能。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作为经济子系统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其功能的提高可以增强整个经济系统的开放程度。因为交通运输是完成经济系统的物质生产要素和产品等空间位移的主要载体,功能提高后的综合交通系统可以强化一个地区经济系统内外的经济联系,促进对外经济交流,加大和提高系统开放的程度和效率。

第二,交通系统结构的改善和功能的提高,可以加强地区经济的集聚作用,提高规模经济效益,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高地区经济活力。因为交通系统结构的改善功能的提高,可以带来运费降低、城市可达性提高等直接效果,并引起产品成本下降、产品市场扩大、地区经济比较优势的增强等一系列良性的间接效果;同时便利的交通条件可以有效提高经济系统的区位优势,增加对投资的吸引力,带动本地区对优势资源的开发,形成新的优势产业,促使该地区的经济系统向更高阶段演化。

第三,综合交通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加强,有助于促进经济循环,改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的非平衡的状态。因为综合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以强化经济子系统间既有的联系,使地区主导产业的前向、后向扩散的范围和程度加大。

第四,从国家层面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还具有引导区域空间布局和城乡协调发展的作用,能有力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从目前来看,提升东部地区交通路网结构,加强中部地区东引西联通道建设,拓展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规模,统筹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的通道建设,保持交通网络的适度规模,拓展交通网络的覆盖深度与广度,均对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五,综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乘数效应,不仅能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还能刺激国内消费。据有关专家分析计算,公路交通建设的投资乘数约为2.63,最终累计社会总产出乘数约为7,即如果增加100亿元公路投资,最终将带动社会总产出700亿元,可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相当高的。这也是为什么在2009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大规模进行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

经济水平的提高,对综合交通运输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第一,经济水平的提高意味着经济活动的增强,必然以原材料、产品、人员的流动增多为前提,这些物资和人员位移的不断增加,将导致对交通运输需求的增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输需求的增加将刺激运输供给,促进综合交通运输发展。

第二,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上升,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该地区经济自身的建设中来,而综合交通系统作为经济的重要子系统,是投资的重要方向之一。增加对综合交通的投资,经济系统的功能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第三,经济发展还为交通技术的研发提供了资金支持,使交通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得以不断涌现,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升级换代提供技术支持。总之,综合交通与地区经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多环正反馈系统,每一环节的提高都波及下一环节,促进功能增强,并逐次传递下去,形成相互影响的关系网。

3.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社会发展的和谐

以科学发展观来看,所有的物化过程只是人的发展手段,综合交通建设也是如此。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主要体现在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产生的多层次交通需求,以实现人与社会的发展上。

(1)交通运输体系应突出人的主体地位,满足公平、安全、高效的要求。这就要求在运输前,改变当前“一票难求”、“一车难求”的现状,杜绝“票贩子”、“关系票”等不平等、不和谐的现象,规划好售票网点,开放和完善电话售票和网络售票等多种售票方式。货运则提供采取上门取货服务、简化货运手续和流程等。及时发布购票信息,方便旅客购票;在运输过程中,不断提高交通运输服务的质量,达到安全、方便、快捷等要求,降低交通事故、提高正点率;在运输合同出现变更时,如因天气或其他原因导致运输方案发生改变或不能实施时,要及时通知旅客,并协助做好服务和分流工作。又如因旅客原因要求退票时,在不影响运输企业行车组织和运输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旅客的退票成本。

(2)扩大人的自由、促进人的发展。和谐的交通运输体系可以增加人们的交流频率,增进人与与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增加人们获得满意的学习、工作机会,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和生活幸福感。

(3)促进社会平等。交通运输在促进人员和物资流动的同时,也使劳动力和产品的配置范围扩大,有利于消除地区工资差别和商品价格差别,促进不同地区的收入平等。与此同时,交通运输还能加强信息交流,促进思想解放,有利于妇女解放,促进男女平等。此外,基础性公共运输的普遍服务原则也有利于人人平等观念的形成和人权的保障。

(4)促进社会凝聚力和国家统一。交通运输加强了不同地区的人员和物资交流,大大促进了老、少、边、穷地区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交往,提高了不同地区经济的相互依存度,有利于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一体化,从而有助于社会凝聚力的增加和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4.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主要表现在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走高效率、低消耗、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交通运输占用大量的土地、消耗大量的能源,而我国又是一个土地和能源相对缺乏的国家。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另一方面我国土地、能源资源状况又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形成了制约。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出路,就是交通运输体系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减少资源的占用和能源的消耗。

除了资源占用,交通运输还会产生环境污染(如噪声、空气、水污染)、水土流失,以及景观、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和谐的运输体系应该是低碳、绿色的,也就是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承载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体系。

3.1.3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谐性的要求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机动车数量迅猛增长,交通矛盾问题亦趋尖锐。因此,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我们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交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研究,从低能耗、低污染、低出行费用和财政负担等特征入手,建立一个和谐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树立和谐交通意识。应该以建设和谐交通的实际行动为和谐社会服务,树立4方面的意识。

一是维护社会公平的意识。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时,要自觉地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精心做好各项重要交通发展规划的衔接调整和重大项目建设的时序安排,在缩小地区差别、城乡差别方面发挥更直接的作用,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平等享有便利出行的权利。

二是节约资源的意识。要优化资源利用,提高资源产出效率,减少环境破坏和污染;统筹考虑基础设施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实现效率效益最大化;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标准并及时修订过时的标准;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发展占用交通资源少的运输方式。

三是以信息化带动交通现代化的意识。要以交通信息化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全面提升运输供给能力、运行效率、安全性能。

四是安全意识。即通过加强安全监管,不遗余力地减少交通伤亡,增进公众的安全感。

(2)构建和谐交通关系。

一是构建交通行业与社会公众的和谐关系,把交通发展的目标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提供让社会公众满意的服务,取得社会各界对交通发展的认同和支持。

二是构建交通行业与外部行业的和谐关系,交通主管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通过建立有效的协作对话机制,形成有利于交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