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综合运输体系的社会公平性与和谐性研究
48634600000019

第19章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社会和谐性(5)

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机动车数量迅猛增加,但车辆种类繁多、安全性能较低。与此同时,农村交通参与者法律意识和交通安全意识淡薄,超载、非客运车辆载客现象突出,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车、路的矛盾,加上农村交通安全管理相对薄弱,致使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状况令人堪忧。据公安部统计数据,2010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906173起,同比上升35.9%,其中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219521起,造成65255人死亡、254075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9.3亿元。其中农民肇事导致的伤亡事故63402起,占伤亡事故总数的28.8%。

2)农村交通安全不和谐的原因分析

(1)农村公路等级偏低,交通安全设施缺乏。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但其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这些公路路况差,混合交通严重,安全设施不足,容易成为安全隐患点。农村公路路面宽度较窄,沿溪、沿山、盘山公路多,两侧村庄、学校、厂矿企业较多,而与道路等级相匹配的交通标志标线和安全防护设施少,农村公路从设计、施工到使用、维护,各个环节都存在着技术标准低、完成质量差、资金少或不到位,同时严重缺少配套的交通工程和交通安全设施。

多年来,交叉口无控制信号,公路中间无隔离,复杂路段无提示,危险路段无防护,车辆、行人无分隔等大量的安全隐患广泛存在于农村公路中,以致农村公路交通条件长期处于混合交通的状况,安全隐患十分突出。特别是在地形和气候条件恶劣的山区,农村公路线形复杂、路面等级差、标志标线缺失、安全护栏等设施几乎没有,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尤为薄弱,洪涝灾害、泥石流、山体滑坡和坍塌等现象不断发生,严重地影响了当地群众的出行和交通安全。近年来,大量的简易公路缺桥少涵洞、晴通雨阻、抗灾能力低、路况差等现象亟须治理。

(2)农村公路交通运输网络不健全,非客运车辆载客现象突出。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与外界交往逐步扩大,生活改善的老百姓已习惯于乘车出门,使农村的客流量大增,赶集、经商务工、进城办事、学生周末回乡返校及重大节假日外出是其主要客流。

但由于一些山区村镇客运班车较少甚至没有,农村公路交通运输网络不健全,农村地区短途客运发展滞后,短途客运覆盖率低,运力严重不足,导致农民出行非常不便,农民日常的村到村、村到乡镇、村到县城的短途出行困难,只能搭乘摩托车、低速载货汽车或拖拉机等交通工具。这就给非客运车辆非法载客以可乘之机,而非客运车辆的稳定性、防护装置、制动等安全性能较差,成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的重大隐患。

从统计数据来看,农村中出交通事故最多的是摩托车和农用车载客,尤其是后者,不出事则已,一出事总是大事,往往满车乘客成了受害者,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农村还没有形成健全的乡村交通运输网络,尤其是乡村公路客运网络,致使村民在乡村公路上出行,只能选择摩托车、农用车等交通工具。

(3)农村机动车数量大增,但安全技术状况堪忧。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购买力增强,机动车快速进入农村家庭。农村机动车主要是摩托车、农用车、中巴车、货车及少量微型车。其中两轮摩托车用于个人交通或载客,三轮摩托车和中巴车用于客运,农用车和货车用于货运。由于诸多方面原因,无牌无证、无证驾驶、违章载客、擅自改装车辆、脱检、脱审等违法现象屡见不鲜,同时车辆所有人根本不注重对车辆安全技术状况的检查与维护,安全技术状况处于较低水平。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广大农村普遍存在机动车上牌率低的严重问题,农村公路无牌无证驾驶现象突出,农村地区各种机动车的安全技术性能检验把关不严或形同虚设,而更为严重的是城市里的报废车、非法拼装车大量流入农村市场,甚至是客运市场。

(4)农民缺乏交通安全意识和文明、规范的交通习惯。农村交通事故多发,农民多成为交通事故的受害者,根本原因在于农民的交通安全意识普遍偏低。由于农村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差,法制观念淡薄,文明参与交通的自觉性不强,多数农民不懂或不熟知交通法规和安全常识,参与交通时随心所欲、任意而为,导致大量交通违法现象发生。部分农村机动车驾驶人因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的差异,驾驶素质难以适应复杂的交通环境,且缺乏职业道德,驾驶技术不良,交通违法现象环生。

尤其是那些被人们称为“马路杀手”的低驾龄驾驶员,他们无视自己驾驶经验缺乏的事实,“半路出家”做“黑驾驶员”,刚放下锄头就握着方向盘,因此对道路上各种情况的估计、判断能力不强,极易引发交通事故。还有些地区每逢农闲或夏秋之夜,农民朋友喜欢三五成群地到公路边纳凉聊天,农忙时则在公路上打场晒粮,使本来就不宽敞的路面更加狭窄,形成了较大的安全隐患。另外,农村交通安全社会宣传网络没有建成,农村交通安全宣传相对薄弱也是农民交通安全意识偏低的重要原因。

(5)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管理相对薄弱。目前,农村道路交通事故有加重化趋势,弱管、漏管、失管现象突出,其原因之一是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比较薄弱。一个表现就是重建轻管。近几年来,农村道路越修越多。但是,重建轻管、只建不管的现象非常突出,对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各项措施落实不到位,县乡两级组织基本没有专门人员也没有专门经费投在农村交通安全管理上。还有一个表现是缺乏科学、合理的警力配置机制。农村公路交通事故频发,与当前警力不足和条件的限制,不能有效控制乡村公路路面有直接的关系。

由于农村道路点多、线长、面广,导致公安交通警力分配上只能向城区和国、省道等重要路段倾斜,使农村公路成为交通管理的盲区。目前,基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普遍是设交警中队对辖区道路进行交通安全管理,因人员和装备的限制,交警中队进行动态管理时,主要是对干线公路巡逻检查,基本上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公路等级相对较低的“村村通”公路进行长期的巡逻检查,对农村公路主要是采用突击性的检查,这种方式实际上作用不大,突击检查后又与检查前一样。今后几年,随着农村公路通车里程和交通流量的逐年增长,将给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带来更大的压力,使农村原本复杂的交通安全状况更加复杂。

3.2.4资源与环境方面的不和谐问题分析

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交通运输系统是伴随工业革命发展起来的一个传统产业。传统的交通运输发展模式不注重考虑运输业在资源和环境方面形成的负效果,虽然解决了人流和物流的交通问题,但也产生了许多日益严重的问题,如石油制品消费的快速增加和大量进口,机动车辆无节制发展和使用造成城市热岛效应,大气污染和噪声、震动污染严重,交通项目建设不当导致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公路建设引发地质灾害、土地和森林资源大量占用、造成野生生物栖息地、地貌特征的丧失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给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投下了阴影。

1.交通运输在资源与环境方面表现出的不和谐现象

1)交通运输的资源消耗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最基本来源。我国资源禀赋较差,人均耕地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3%,人均石油拥有量仅为世界的11%。但由于人口增加、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消耗不断增加。自然资源大幅度减少、退化和枯竭,资源短缺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而交通运输业消耗大量资源,尤其对土地、能源等资源的依赖性强。

在各行业中,交通运输是占用土地最多的行业之一,并且其占地规模继续扩大。“十一五”期间全国共新增建设用地3285万亩,其中新增交通用地546万亩,占建设用地增量的16.62%,平均每年新增交通用地109.2万亩。值得关注的是,“十一五”期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快,占地规模继续增加。以公路为例,2005年我国公路总里程193万公里,占地约501万公顷,到2010年,我国公路总里程达400.82万公里,公路建设的用地总规模应该超过1000万公顷。

交通运输是油气资源消耗大户。以国际通用口径估计,目前我国交通行业能源消费量约占全国总用能量的10%,其中用能以油气为主。大约95%的汽油、60%的柴油和80%的煤油被各类交通工具所消耗。随着我国客货运输量的增长,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的规模逐年上升,能源消耗的增速高于全社会能源消耗的增速,成为我国用能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

前面对我国整个交通运输业的能耗状况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其实在整个交通运输业内部,不同运输方式的土地和能源利用情况是不同的,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铁路。铁路占用土地较多。在各种运输方式中,铁路占地总规模仅次于公路。从单位换算周转量占用的土地看,铁路低于公路,与民航相当,但远高于水运和管道。铁路机车可分为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3种类型,分别采用煤炭、燃油(主要是柴油)、电力作为驱动能源。

第二,公路。公路运输占地规模是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最大的。根据2000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公路道路用地占全国交通用地的93.1%。按照完成换算周转量占用土地的数量衡量,公路运输也是各种运输方式中土地利用效率最低的。公路运输也是各种运输方式中能源消耗较多的。公路运输是最主要的成品油消费行业领域,也是占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费比重最大的领域。

第三,水运。水路运输主要通过各种交通类运输船舶承担货物或旅客运输活动,主要分为内河(包括运河、湖泊)运输、近洋/沿海运输和远洋运输。水运很少占用土地资源。水路运输中除了建设码头、堆场等需要占用土地资源外,基本上是利用江河湖海等自然交通资源,并且基本上不对这些水资源产生消耗。水运船舶的燃料主要是柴油。

2)交通运输造成的环境污染

随着人口的增长与机动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交通运输以其巨大的能源消耗,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交通运输污染主要包括交通运输设施和设备以发出噪声、引起震动、排放废气和洗刷废水、泄漏有害液体、散发粉尘等方式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例如,汽车尾气和噪声污染、水运船舶的油脂污染和船员的生活废弃物排放对水体造成的污染、油轮海上事故造成的海洋污染、飞机发动机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火车内燃机车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及火车的噪声污染等。交通运输造成的环境污染又以公路运输为主、如汽车尾气、颗粒物、噪音等污染的排放。

从发达国家情况看,一些主要污染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氮、细小颗粒物、挥发性有机复合物等的排放量中,交通运输所占的比重仅次于工业,其中公路运输污染物排放量又占交通运输污染物排放量的60%~90%。由于最近10年中我国汽车数量的大幅度增长,尤其在一些大城市中,由于汽车排放所造成的空气污染日益严重,估计约有50%的氮氧化物来自汽车排放,在交通拥挤的市区一氧化碳超标,光化学烟雾存在潜在危险,臭氧超标也不断增强,在大城市中汽车排放已经成为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据2010年10月交通运输部发布的《交通运输行业公路水路环境公报(2009年)》数据,2009年公路水路产生8300万吨污水32.5亿标立方米废气,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5300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6500吨。另据2010年铁道统计公报,2009年国家铁路(不含控股合资铁路)化学需氧量排放2259.78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4.01万吨,而2010年则分别为2169.2吨和3.92万吨。

此外,以化石燃料为主的交通运输也产生了大量温室气体。大气中温室气体体积分数的增加是温室效应加强、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不同的温室气体对全球温室效应所起的作用也不同,但其中以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作用最大,而在产生二氧化碳的人类活动中,交通运输系统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占全部人类排放总量的20%以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稳定温室气体的浓度,是交通运输系统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各种交通噪声中,以汽车最为严重。由于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且又多在人们办公、居住的地区集散,形成极强噪声污染。生活与工作在都市的人们无时不受到噪声的污染,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此外,航空噪声的影响也相当强烈,而且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总之,交通运输特别是汽车的噪声污染给人们的身心健康与工作效率带来了巨大的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