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出贫困的历史选择
48636600000019

第19章 推进宁夏生态移民的基本思路及对策建议(3)

移民子女初中毕业未考入高中、高中毕业未考入大学的,可在职业院校免费接受两年职业技能教育培训。通过扎实有效的技术技能培训,逐步将移民群众造就成为现代新型农民,为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目标奠定坚实基础。要对移民进行针对性教育,有计划的组织移民开展劳务培训,引导和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创收。要着力解决师资、场所和资金等关键性的问题,建立有利于推动定居移民培训工作的机制。整合培训资源,发挥好各类项目资金的综合效益。加大培训基地建设,逐步建立起以自治区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为龙头,以县(市)培训基地为基础的技能培训网络,提高培训质量。着重加强对移民进行现代思维方式和经营方式的教育,加大常规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普遍提高移民的农业技术水平、就业和致富能力。

6.建立和完善迁入地的社会服务体系

把移民区建设成为该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活动中心,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是对移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移民定居的巩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迁入地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不仅有利于小城镇化建设的加快,而且是缩小城乡差距、调整城乡关系的客观要求。当前,促进生态移民向小城镇转移,已成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带动农村的市场化、城市化、文明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形成农村逐步融入现代文明的主潮流。但是,由于受自然、区位、交通、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有些移民迁入地的小城镇化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还面临很多困难。

因此,一是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搞好移民区生产基础设施和公益服务设施的后续建设。给移民配套耕地、大棚等生产设施,强化对移民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帮助移民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在给移民建房的同时,配套建设自来水、沼气、学校、卫生室、农家店、科技服务站、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改善移民生活条件。二是建立和完善移民区社会保障机制。生态移民后,农民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生活成本和负担有所增加,同时搬迁过程中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的损失也很大。因此,移民的社会保障不仅仅是温饱问题,还应让移民能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医保、社保、低保、子女就学等待遇。三是安置地政府在每年的生产季节,为移民群众协调贷款,支持移民开展农业生产;四是尽快建立健全村级组织,加强村级管理,做到事有人管,事有人办;五是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加强移民区教育体系建设,改善教学条件,配齐教职人员,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尽快解决移民孩子上学的问题;六是加快乡卫生院、村卫生所的建设步伐,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移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移民后续产业发展步伐

解决好移民的长远发展问题,必须把培育增收致富产业摆在重要位置,加快移民后续产业发展步伐,确保移民发展有基础,致富有保障。产业结构调整,对生态移民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至关重要。目前,宁夏移民搬迁主要以农业开发为主,是对土地和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开发,还不是侧重人力资源的开发,这样的经济结构不能完全达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农民真正脱贫的目的。把生态移民工程与产业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移民搬迁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移民搬迁。按照城镇化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强化水、电、路、田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文教、卫生、金融、供销、科技等服务体系的建设,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在此基础上,要加快对现有结构单一、质量低下的产业进行调整,一、二、三产业合理布局,协调发展。重点抓好设施农业、劳务产业培育,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争每个移民都能掌握一至两项职业技能,提高移民自我发展能力。目前根据生态移民村实际,按照一村一个致富产业、一村一品的思路,尽快制定完善移民村后续产业发展规划。走土地流转集中经营的路子;在中部干旱带抓好圆枣、西甜瓜、马铃薯等特色产业;采取以奖代补和小额信贷等办法,积极扶持移民产业发展养殖业。要论证筛选出一批能促进移民致富的后续产业发展项目,真正从根本上解决移民增收致富问题。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移民群众收入的一项支柱产业来抓,高度重视移民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拓宽就业和增收渠道,通过大规模、多层次组织移民地区劳动力有序转移,大幅度增加移民群众劳务收入,拓宽转移农民增收渠道。

(六)坚持人口集中、产业发展、城镇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

生态移民不仅仅是移民人口向农牧业转移、向城镇周边地区转移,还应该引导有条件的移民人口和其他人口向城镇转移。目前,宁夏贫困地区城镇不仅规模小,而且在功能上以承担行政职能为主,其作为经济中心的吸纳和辐射能力还非常有限。生态移民要求民族地区城镇不仅仅作为一个行政中心而存在,它还必须承担经济增长的职能,为人口就业、产业发展、城乡沟通、市场培育提供支撑。为此,该区域城镇在产业功能上要着力培育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商贸流通业,充分发挥其在沟通城乡间产业联系、市场联系中的作用。同时,还要培育其在对移民人口的教育培训服务、市场信息服务、技术服务、资金支持等方面的重要功能,为移民人口提供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实现人口的不断集中、城镇产业的不断壮大以及城镇功能和设施的不断完善。

各地要把生态移民攻坚与沿黄经济区建设结合起来,依托沿黄经济区、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形成以特色种养收入为基础,劳务收入为主体的致富长效机制。鼓励移民就近发展加工、运输、餐饮等二三产业,提高移民生产经营收入,让移民劳动更体面、生活更有尊严。可采取的对策有:一是引导移民人口靠近市场、靠近城镇的地区聚集。二是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进各产业间的互动。三是加大产业化经营。在全区很多具有优势的农产品都是具有产业化的条件,都能为民族消费品工业提供巨大的原料支持。而民族消费品工业的发展也必然会提升对农产品的需求,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七)加强生态移民的领导和管理

1.加强生态移民的领导

在移民开发建设实践中,凡是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素质高的移民区,往往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因此,不可忽视各级干部和科技人员的素质提高和继续教育。生态移民的建设事业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将山区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川区,使他们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目前,移民开发还仅仅是温饱型的目标,要想加快推进宁夏生态移民进程,就需要一批具有科技头脑,有文化、有才能,能吃苦耐劳的带头人,引领生态移民区农民发展经济,走上富裕之路。“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领导”。所以,在选拔、任用干部的过程中,应该选任那些在困难环境中锻炼出来的、能领导生态移民工作走向成功的优秀干部。并进行干部交流,将有经济头脑的、有创造精神的干部派到移民区,为他们提供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场所。并将当地的干部交流到发达的区域,让他们开阔眼界,提高管理能力。只有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才能在组织方面保证宁夏生态移民工程的成功。

2.加强生态移民的管理

一是对自发移民的管理。自发移民是一个遗留问题。在隶属关系上,自发移民既不属迁出区行政管理范围,也不属迁入区行政管辖范围,即属于无人管、无法管的“无政府管理”状态。银川市西夏区的“西马银移民区”就是典型案例。由于没有组织机构,自发移民无法参加地方基层民主选举,政治民主生活处于边缘化;再者他们承包土地、建设宅基地等权属没有得到当地认同,耕地和宅基地没有保障。已形成的自发移民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因没有整体规划,宅基地建设随意性大,房屋建筑质量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供排水设施不健全,生产垃圾造成较大的面源污染。当地和户籍地各项惠农政策自发移民难以享受。很多自发移民在区内或内蒙古、新疆等地以承包当地牧民的草原、牧场以及务工等方式维持生活,有的自发移民在区外聚居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自然村落。

受户籍限制,移民享受不到义务教育、新农合、低保等当地农民享受的一切优惠政策,上学难、就医难、机动车辆入户难。这些自发移民在户籍地宁夏也享受不到各项惠农政策。已有很多自发移民返回原籍宁夏,强烈要求享受生态移民政策。针对这一问题,《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的若干政策意见》(宁政发[2012]29号)中指出:对自发移民原则上不再纳入移民搬迁计划。已在区内外定居、有稳定职业和收入,核转户籍、拆除迁出区原住房及附属设施、解除原土地承包合同者,自治区按照年度搬迁安置计划,一次性给予每户3万元创业补助资金。但具体操作办法还在制定中。建议自治区根据自发移民突出问题,制定出台具有法律效力的《自发移民管理条例》,明确自发移民开发的整体规划和政策引导,保障自发移民的权益。

二是要整体搬迁。生态移民的宗旨之一在于把超过区域生态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的人口搬出去,减轻人口压力,解决全区人口与资源的合理布局问题。在移民搬迁过程中有足够条件的地区要进行统筹规划和组织,实行整体搬迁和集中搬迁,实现迁出区的松动效应,最终实现适应保护环境要求的生态移民。从移民搬迁安置即管理来讲,集中安置对移民安心扎根、定居后生活的安排等问题的解决具有积极作用。同时,集中安置有利于安置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有利于降低基础设施投资成本,有利于经济的综合性开发。

三是土地供给问题。从长远来看,生态移民的安置应当实现非农化、城镇化。但在初期仍应以农业安置为主。土地是移民生存与发展最重要、最稀缺的资源。移民的土地调整是敏感而尖锐的问题。因它涉及移民与安置区居民如何共享土地,同享基础设施的问题。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农业区的农民大量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部分农村已出现耕地撂荒现象,为此,将移民安置与迁入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再配置等结合起来,能较好地解决这些矛盾。

四是强化移民村社会管理问题。生态移民村除少数是原建制村整体搬迁外,大多是移民新村,新村规模都在三四千人或五六千人,如同心县下马关镇移民村,一个移民行政村管理农户和人口有1000户4000人左右,最多的达1305户5263人。移民来自不同村庄甚至不同乡镇,民族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相互之间有一个融合的过程,而这时村干部的作用发挥极其重要。必须选派思想素质高的村干部,切实抓好村务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村规民约,使新村民之间、回汉村民之间、新老村民之间能互相融合,和谐共处。鉴于移民新村管理的户籍和人口远多于一般行政村,为保证移民新村必要的村级行政经费,应改变按一般行政村行政经费标准拨付移民新村经费的办法,按照管理农户和人口比重拨付行政村行政经费比较合理。

五是民族与宗教问题。宁夏山川少数民族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产与生活方式不完全相同,各自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与传统。特别是宗教这一复杂的文化现象,既渗透到民族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又具有维系社会稳定、民族内聚、传播与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功能,对社区重构、关系整合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生态移民规划与搬迁、重建时,必须对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宗教信仰予以充分考虑。必要的宗教设施建设应予满足,民族传统和习惯应予保留。

六是加强人口管理。由于地方政府着重于提高移民搬迁的初步效益,向新村人口迁移时,以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年轻人为主,他们成为移民的主要成员。中青年移民正处于生育高峰期,生育子女一般较多。除此之外,由于各种原因在一些条件较好的移民区人口呈增长趋势,而移民区耕地和水资源有限,必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人口对资源的压力增大,最后引起再次人口迁移。因此,必须坚持计划生育,严格控制各种人口增长,防止移民区人口急增。切实加强对移民的宣传教育,转变他们的生育观念,实行优生优育,坚决制止早婚早育,把人口始终控制在与当地承载量相适应的范围内,维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