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进青铜峡:塞北江南的发源地
48637100000020

第20章 日臻完善——明清时期(6)

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屯田65顷7亩3分4厘,仍然设有官仓和草场。乾隆年间(1736~1795年),广武仓,旧仓59间,新建大仓451间,收鸣沙、白马、张恩、渠口、铁筒、广武额粮,供支广武营兵马。

清康熙年间,领关墩36座,以上墩台,俱有兵丁把守,并领头塘墩等24座塘墩,量设兵丁了望。又有井沟口等隘口七处,俱有兵丁把守。

清朝康熙年间,住有1401户,8005口,由游击官率领,分防枣园堡把总一员。属堡有3个:张恩堡、铁筒堡、渠口堡。到乾隆年间,广武营并分防枣园堡兵421名。乾隆年间,有属堡边墙一道,北自玉泉营所属大坝堡边界沙沟墩起,南至石空堡边界黄沙外墩止,长167里5分,俱有兵丁把守。

3.广武塘

驿地塘报,是我国历史上沿袭了两千多年的一种交通制度,它的基本任务是招待过往官吏、使者,以及传递各种政府公文。

大约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驿传了,开始主要是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需要。秦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就以京城咸阳为中心,在全国大修驰道,从而为推广驿传制度创造了条件。到了汉朝,驿传有了系统的组织,分为邮和驿两种。邮是传书的机关,每相隔一定的距离置一邮亭,由邮人专驰传信,郡县各行政组织间发信,不必另派人,甚至向皇帝上奏疏也可用邮。驿也是传达消息的机构,往往在交通大道上每30里置驿站一所。驿站备有驿马,供给传书者以交通工具和住宿条件,也招待因公过路的官吏。还有一种机构叫“传”,和驿是一回事,不同的只是驿备马,传备车而已。

广武塘南至中卫渠口(今宁夏中宁)塘15公里。明朝嘉靖年间到清朝康熙年间,各塘墩隘口,俱有士兵把守。由于广武营地当西路要冲,为灵、夏之襟带,实固、靖之藩屏,从明至清,这里多次发生战事。

4.李元昊遗迹

避暑宫,在青铜峡广武向西15公里,有一处神奇的地方叫四眼井,因这里有四眼泉水而得名,至今残存着约500平方米古建筑遗址,曾经是李元昊的一处避暑宫和他所建的大佛寺庙宇遗址。

《康熙朔方广武志》记载:“避暑宫,元昊建,在大佛寺口,有遗址。”又记:“大佛寺,在城西三十里,元昊所建。”其实,对元昊避暑宫的记载,明代就曾有诗为证。嘉靖年间以兵部尚书总制宁夏军务的王琼,在其诗作《登广武远眺》中写道:“赫连故垒游麋鹿,元昊遗宫长薜萝。”

元昊墓,历史上在青铜峡境内有两座李元昊墓,《康熙朔方广武志》茔墓志中记载:“宋,李王元昊墓:一在城(广武城)东北十里,一在城西三十里。”位于广武城东北的昊王墓随着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而湮没于黄河之中。位于广武城西的昊王墓,1984年文物普查时,根据记载在该地区考察时发现此处孤零零屹立着一座人工土丘,当时初步确定为《康熙朔方广武志》中记载的昊王墓,实际为元昊疑冢。

《康熙朔方广武志》中有:“凡一切虚诞无稽之语,概不敢录。”而且,昊王墓附近的长城和烽火墩甚多,史书中记载非常详细。

西夏陵墓作为代表西夏灿烂文化的缩影,在蒙古灭亡西夏的战争中,遭到毁灭性破坏,地面建筑全毁,碑刻、砖雕都成了碎片,成为难解之谜。除蒙古大军的毁灭外,西夏陵又遭民间长期洗劫,已发现的9座帝陵、253座陪葬陵无一幸免,还有一些尚未发现的或因山洪等自然因素而消失的陵墓。青铜峡境内的昊王坟,它的主人究竟是谁,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掘考证。

5.广武兵事

广武地区从明代到民国年间,战事不断。明正德五年(1510年)四月五日,宁夏安化王朱寊鐇发动叛乱,都指挥何锦、右副将军丁广进攻广武营,以为进取之路。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二月,宁夏原都指挥加副总兵哱拜残余势力从贺兰山后聚集起来,“勾虏内牧,蹂躏疆场”,攻入广武一带。总兵萧如薰等提兵到广武以北的井沟,与之激战,杀死哱拜军175名,其余逃散而去。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蒙古部银定又入侵广武。宁夏巡抚黄嘉善命令出兵剿灭,总兵萧如薰、督统署副总兵都司马允登、镇城游击潘国振、广武游击江应诏、玉泉营游击贺维祯等,各率精兵到井沟地方,接战之后,杀死银定部83人,其余皆向山后败逃。

明崇祯七年(1634年)七月,瓦剌部插汉、虎墩兔率军又入掠广武营,宁夏总兵马世龙率官兵抵御,酣战之后,杀死虎墩兔部416人。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马化龙回民军反清斗争在广武展开拉锯战,时而广武被清军占领,不久再被回民军夺回。同治九年(1870年)四月,马化龙侦知清军运粮队从中卫、广武将至,便在分守岭布下伏兵,截获清军运粮马队全部。清固原提督雷正绾率西路军由广武沿河进逼峡口,结果遭到惨败。七月十日,清军提督陈广发从广武出发,在一百零八塔渡口,又截击回民军运粮队,劫获军粮多石。

清宣统三年(1911年)十一月底,宁夏府城光复,民军“南路策应队”攻占大坝、叶升、玉泉营等地,中卫、广武地区也由民军与哥老会众配合起义,向清军包围袭击,广武遂告光复。宁夏镇台张绍先率部于十二月十七日攻占广武。

民国十七年(1928年)4月13日,宁海镇守使马麒的部下马仲英攻占了宁夏府城,宁夏省主席门致中仅带少数随从直奔广武。4月16日,马仲英率部越分守岭到广武北门。5月18日,冯玉祥部第二十二师师长吉鸿昌率步兵、炮兵4个团到达广武,与在这里待命的冯部第七师冯安邦旅和吴鹏举旅配合,立即投入战斗。

七、《(新修)朔方广武志》

《(新修)朔方广武志》二卷,是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由湖广提督俞益谟,拣选知县高嶷纂修,南河功授副使道俞汝钦、固原守备李元臣(均系广武人)等编辑刻印而成的一部专志。1993年10月由吴怀章校注,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志书分上下两卷,共3万多字。上卷38目,计有图2幅、志36篇:即城池边墩图、天文星宿分野图,地理疆域、城池、建置、沿革、坊表、风俗、山川、形胜、户口、屯田、赋役、水利、宦迹、兵马、宦俸、粮饷、边墩、《朔方广武志》塘墩、隘口、边外水头、公署行署、演武教场、广武仓廒、学校、文武科贡监、乡贤、武阶、忠、孝、节、义、古迹、祥异、庙宇寺观、桥闸、茔墓、物产等志。下卷为《词翰》28目,计有诗22首,传、记、志、铭文共14篇。是志为清代宁夏唯一编印成书的一部专志,其内容翔实地反映了当时广武的地理风貌和屯田戍守的特点,对俞氏一门的文武功德也有详尽的记述,这部志书对于研究当地历史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是志对广武地区地理山川的记述,文字虽然简洁,但记述准确。为我们研究青铜峡地区的军事、山川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尤其是对“一代名将,千古文人”俞益谟记述详尽,这就为我们研究本籍历史人物提供了可靠的史料。

八、清代墓葬

1.周贵墓

1990年11月,在邵刚唐徕渠西岸,机耕队推土时发现一座砖砌拱形、南北相连的三室墓。陪葬品被窃殆尽,残存的有字木牌,铭旌金字,清晰可见。南室为将军尸木乃伊;中室残存两具尸骨;北室为一女尸骨。将军尸的外衣前襟,有金色麒麟图案。

墓主周贵,字荣吾,直隶东宁卫(今河北省怀安县)人,生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卒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康熙十年(1671年),官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市)副将,在任三年,治军严明,凡官军借住民房,务令主客相安;对地方轻徭薄赋,甚得民心,盗贼屏迹,海疆晏然。后任河池营(今广西河池市)参将,诰授骠骑将军,协镇广西。73岁时,卒于宁夏,葬于青铜峡,未解之谜还需进一步研究。

俞益谟墓在广武三塘墩荫子山,距109国道西300米处,墓地座西面东,为陵园式建筑,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陵园围墙黄土夯筑,大门向东,大门口建有一座三门砖雕牌楼,门两侧砖柱上镌刻对联一副:“半生业壮凌烟阁,两地人怀坠泪碑”,横额为“名峙砚首”。进入墓地大门先是宽2米、长50米的人行道,通道用各色卵石铺成图案,有亭台楼阁,山水人物,坐骑辇舆等。两侧对称排列14座石雕像,有石人、石马、石羊、石狮、石麒麟等。据当地老者回忆:人行道连接石牌坊,牌坊亦有3门,中间较大,两侧较小,牌坊前两侧10余米处,各有1根当地人称石旗杆的构件,杆座与杆高3米多,杆顶雕刻有雄狮。进入牌坊,是四大金刚分列两旁,金刚身高2.5米左右。中间设有石供桌,石供桌两侧各有3个石鼓凳八字排开,凳上刻有花纹。供桌后为墓碑,正面上书“皇清湖广提督俞益谟之墓”,旁书“一品诰命夫人浙江张氏”。背面有碑文及类似军事地图的图像。墓室是一座圆形大土丘,高3米多,直径约60米。

1966年秋,数十名造反派前去掘墓,掘了近一个月才剥去土层,据知情者说:墓内是用青石条砌成的长方形墓室,面积约60平方米,顶部用规整的大石板覆盖。石缝所用黏合剂非常坚固。墓室内从中间隔开,留有门窗,男左女右地停放着两具棺椁。

据当地老者说,棺椁系用胭脂柏做成,有香味且十分坚固,故经近300年仍完好无损。俞益谟和张夫人都停放在七星床上。俞益谟身着蟒袍玉带,头戴金顶花翎大帽,胸前挂有朝珠,足蹬朝靴。张夫人头戴凤冠,发髻上有两枚大银簪,耳下有一对镶嵌着宝石的金耳环。陪葬有金银器皿、皮棉单夹衣物等。衣物都用上等绸缎做成,图案丰富、色彩鲜艳,完好无损。墓室与棺椁间设有供桌,上面陈设着长明灯和盛有食品等的细瓷家具、日常用具。瓷器以白底蓝花为主,还有俞益谟生前用过的文房四宝及印玺等。其实,这是俞氏陪葬墓。

根据青铜峡市文物所1981年的调查报告,墓室计有赤金帽顶1枚、白玉6块,各种金银珠宝首饰10余件,各种家用细瓷器物一手拉车。墓室内还挖出了对接的石刻墓志铭4块。铭文系俞长策撰,共1200余字,楷书,异常清晰。内容尽述俞益谟的家史及生平事迹。只可惜3块已遗失,现文管部门只存有1块。俞益谟墓至今未开掘。

1986年青铜峡市将其定为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4月,自治区有关部门将俞益谟墓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并由文管部门拨款两万元进行开发未果。2000年,青铜峡在俞益谟墓地前树立了保护标志,将遗址作为保护单位予以保护,保护范围东西为500米,南北为200米。

据当地老人回忆,俞氏家族墓地还有4处:一是滕家湾墓,占地10多亩,当地人称大花园,系俞益谟祖父母的合葬墓。二是新田墓,俗称胶泥台子,系俞益谟父亲俞君辅、母亲赵氏等的墓地,共有墓20多座。以上两座墓均已没入水库。三是俞汝亮墓,俞汝亮系俞益谟小儿子,故当地人称俞少坟,此墓“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四是俞汝钦墓,俞汝钦系俞长子,武举人,南河功授副使道,继承其父俞益谟志愿,修成《朔方广武志》两卷,并刻印出版。

3.俞君宰墓

俞君宰墓位于青铜峡镇金沙湾黄河西岸200米处。该墓为清康熙年间俞君宰夫妻合葬墓,俞君宰是俞益谟的叔父,担任过云南永昌军民府知府的佐官。墓室用青砖砌成,顶部为砖拱形状,整体墓室由两个墓室组成,两室各有一墓门,两室之间有一条高0.4米、宽0.25米的通道相连,墓室北端各有一高0.64米、宽0.35米的壁龛。墓室通高1.75米,长5.37米,整体宽5.23米,单体墓室宽1.6米。北侧墓室放有墓主人棺椁及尸骨,室内有墓志铭及部分随葬品,南侧墓室放有其夫人棺椁及部分随葬品。2004年青铜峡市文物管理所组织专业员抢救发掘后进行了回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