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进青铜峡:塞北江南的发源地
48637100000030

第30章 开创历史新纪元——当代文化拾萃(6)

2008年9月,米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主动走出去,通过对外融资引进山东圣花实业有限公司注资1亿元。新组建的宁夏圣花米来生物工程公司借助山东圣花实业公司的资金、技术和市场优势,投资3000多万元对现有设备进行扩能改造,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建设3万吨味精、4万吨复合肥生产线。2009年该公司继续加大投资1亿元进行扩产,新上6万吨淀粉、3万吨谷氨酸、3万吨复合肥项目。所有项目建成投产后,宁夏圣花米来公司产能将达到淀粉12万吨、谷氨酸6万吨、味精4万吨、复合肥7.5万吨,形成“玉米-淀粉-谷氨酸-味精-复合肥”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企业将发展壮大成为一个年产值达11亿元,年利税6000万元的中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青铜峡市一个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和循环经济试点企业。

2008年,在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中,青铜峡位列西部百强县(市)第38位,被评为全国新时期科学发展范例14甲。

2009年,在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中,青铜峡位列西部百强县(市)第35位,被评为全国新时期科学发展范例14甲。

青铜峡市大力发展葡萄产业。截至目前,青铜峡市葡萄基地规模达到8万亩,其中酿酒葡萄6万亩,鲜食葡萄2万亩,占全区19万亩的42%;产量2万吨,其中酿酒葡萄产量1.3万吨,鲜食葡萄产量0.7万吨,占全区6万吨的33%;葡萄产品年销售收入5500万元。现有葡萄酒厂两家,酿酒设备及工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葡萄酒年加工能力3.5万吨。有中型果蔬保鲜库一座,小型冷藏库一座,年贮藏保鲜葡萄产品2500万吨。由于葡萄产业的迅猛发展,也给青铜峡市带来了许多荣誉。2007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全国“绿色林(葡萄)产业示范县”,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国家绿化工作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全国“绿色小康县”,2008年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

青铜峡御马葡萄酒有限公司的“御马葡萄酒”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御马葡萄酒”商标是青铜峡市继“QTX”铝锭商标之后,荣获的第二个中国驰名商标,也是青铜峡市获得的第一个农产品加工的中国驰名商标。

青铜峡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建成区面积已达到了18.7平方公里,建筑面积达325万平方米,总投资70.2亿元,是改革开放前的12倍。其中城市基础设施投资23.3亿元,城市绿化面积进一步扩大,绿化面积762公顷,绿化覆盖率45%,建成区绿地率42.8%,城市人均绿地面积12.31平方米,青铜峡市城市公用事业稳步发展,公交运营线路网长96公里,公交运营车辆114辆。集中供热面积235万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98%,燃气普及率89%。2002年、2003年、2004年连续三年荣获自治区政府“明珠杯”专项奖,2005年荣获自治区“明珠杯”竞赛“人居环境改善”奖,2006年跻身“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城市。2008年获得“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全区“塞上农民新居”第二名,“明珠杯”环境综合整治专项奖,还被吴忠市评为“2008年度城乡建设先进集体”、环境综合整治奖等。

2010年,在青铜峡建市50周年之际,青铜峡市着力打造八个“十里工程”。一是依托金昱元化工集团公司、青铝集团、青铜峡水泥集团等大型企业,大力引进和发展产业关联度较强的企业,形成产业集群,产生聚集效应,建设“十里工业经济带”。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突出抓好设施农业建设,以小大路、爱民路、鸟岛小李路为主线,采取公司化运作、种植大户引领、以点带面的办法,建设“十里十万亩现代设施农业园区”。三是严格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工作要求,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的原则,充分挖掘旅游资源,以库区为主,突出“大河湿地、百鸟乐园”这一主题,建设“十里鸟岛湿地旅游观光区”。四是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紧紧依托古渠首,积极支持自治区水利厅在拦河大坝至唐正闸区域内建设“十里秦汉古渠首水文化公园”(水上博物馆)。五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在陈袁滩黄河大桥西岸至大沽铁路区域内,充分发挥当地的自然优势,紧紧依靠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办的支持,建设“十里现代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区”。六是依托母亲河,积极发展生态旅游。通过对陈袁滩黄河中心岛的三岛连接,突出生态园林,展示回乡风情,饱览黄河文化,建设“十里长岛生态旅游区”。七是加强葡萄产业的市场培育、科技推广、质量安全和政策保障等“四大体系”建设,在沿山公路(S201国道)两侧,依托广夏和御马公司葡萄酒基地,建设“十里葡萄长廊”,做大做强葡萄优势特色产业。八是突出沿黄城市带建设,打造园林城市,注重把城市绿化与周边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在城区南环路至汉延渠区域内,对现有经果林和水系进行开发改造,建设“十里城市景观绿化经济带”。

今天的青铜峡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区域所辖8个镇、1个办事处、3个农林场、82个行政村、18个居委会,总人口27.8万人,城市人口8.03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18.2平方公里,城市绿化率达到42%。青铜峡市已经发展成宁夏的经济核心区之一,综合经济实力雄踞自治区各县(市)前列。2010年1月28日,在宁夏招商引资工作会议上,青铜峡市被授予“全区招商引资先进县(市)”荣誉称号。

第九节迈向新的辉煌

1960年8月1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2次会议决定:“撤销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宁朔、金积两县成立青铜峡市。”宁朔县这个使用了236年的名称结束了历史使命,一个响当当的青铜峡市市名从此诞生。农田水利建设全国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3年6月29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33次会议决定:“设立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青铜峡两个县,撤销吴忠、青铜峡两个市。”延续了青铜峡建制名称的使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1984年12月1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青铜峡县恢复青铜峡市。”

从1960年成立青铜峡市至今已50年,青铜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60年,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数为:国内生产总值2972万元,农业总产值1382万元,工业总产值243万元。生产粮食3255.5万公斤,生产油料46.5万公斤,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39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244万元,财政总收入198万元。

1984年,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数为:国内生产总值21284万元,农业总产值8491万元,工业总产值1439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为2080万元,粮食总产15041万公斤,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890万元,财政总收入1102万元。

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具挑战性的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有效遏止了经济下滑态势,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全市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工业生产稳步向好。2009年,全市工业经济面临诸多困难,特别是受金融危机影响,生产、效益明显下滑。面对困难,全市上下冷静分析,积极应对,制定出台了力促工业平稳较快增长的一系列措施,工业生产平稳回升。

美丽的青铜峡水田

财政收支持续增长,招商引资力度加大。2009年青铜峡市继续认真贯彻落实招商引资的各项政策,全力打响招商引资和上争项目资金攻坚战,招商引资成效显着。

旅游业快速发展。2009年,全市共接待游客87.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旅游收入2.2亿元,比上年增长24%。

城市建设取得新成就。城市园林绿化面积进一步扩大,绿化覆盖面积782公顷,绿化覆盖率40.79%,建成区绿地率40%,城市人均绿地面积12.89平方米。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组织申报项目28项,批准立项16项,推广新技术34项,引进新品种38个。顺利通过国家县(市)科技进步考核,被科技部确认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

到2009年,全市共有有线电视2.9万户,其中数字电视2.7万户。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提高。(《青铜峡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在青铜峡市建市50周年之际,青铜峡市摘得“全国文化先进县”桂冠。文化部于2010年开展了第二次全国文化先进县复查工作,继续保留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的县市中,青铜峡市榜上有名。

青铜峡从1960年成立市至今已50年,在这一有意义的日子里,有必要书写历史的豪迈,续写辉煌历程的崭新篇章,展望未来,我们更加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