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中国最新校园心理建设指导丛书-青春期心理健康必读
48637400000045

第45章 青春期的心理特点(1)

学生时代是一个充满幻想、浪漫,充第十五章 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是在纵贯我们现在的学生生活,我们却很难感受到那份充满幻想、浪漫,充满活力和激情的生活。

面对没完没了的考试;父母的唠叨和期待等等,更多的是一种成人的功利教育,学生必须按着成人的价值标准和社会利益标准去做一切;而他们自己的真实感受却被忽略,他们的快乐被剥夺;成人按着自己对需求的理解和猜测去满足孩子的需求,而孩子的真实需求却被忽略、甚至被否定。本章的目的就是与读者共同探讨,如何使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一节 )青春期的心理概述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1987年7月通过有关部门鉴定的“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课题显示,在被调查的2961名学生中,有16.7%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随年龄增长而大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为13.76%。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胡胜利通过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49.6%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前不久,武汉市抽取了1500多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武汉市中学生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我们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以上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绝大部分普通中学,学生在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性还表现出教学内容过难。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调查,80%的中学生学习理科教材有困难。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许多教育家都强调指出,过难的教材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正确与否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生很大的影响。目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当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于是厌学出现了,焦虑产生了。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抑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不和父母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还常常使得他们对学校作业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因为家庭是不幸的一切所在。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分,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反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反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反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第二节 )青春期的心理特征

人在不同的生命时期有着不同的心理。进入青春期以后,随着生理上的迅速发育,心理也开始发生显著的变化。青少年的心理除了与人类共有的心理特征外,还有其独特的方面。

从心理学角度看,青春期心理发育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自我意识逐渐产生

在青春期学生的自我意识中,开始独立地把“自我”作为思考的对象。中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将父母、教师的话视为“真理”,对教师、家长的话开始提出疑问,喜欢争论和辩驳。对周围现实都有自己的主见,常常不满教师和教科书中的解释,喜欢自己独立寻找各种现象的原因,提出各种问题和发表自己的意见。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少年开始有强烈的独立自主的要求,独立性、自尊心、好胜心明显增强。他们开始发现家长和教师的不足之处或者错误,对成人的意见不再是言听计从,他们对家长教师过多的照顾和过细的要求常常非常反感。他们在依赖于教师和家长的指导和帮助的同时,更多地与同龄伙伴共同活动,同龄伙伴的影响作用增大。家长往往会产生孩子变得和自己不亲了、不好了的疑虑。心理学家常常把青少年的这种要求独立,在心理上对成人的疏远称作“心理性断乳”。

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是青春期开始出现的独立性的本质特征。作为教师、家长应懂得珍视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绝不能因少年提出各种不同的意见而斥责,甚至压抑他们。但也应该看到,青少年这种自我意识的发展还是很不成熟的,往往带有主观色彩而表现出幼稚和片面。

二、心理容易偏激

由于青少年的心理还不够成熟,还处于社会化的过程中,往往造成心理上的不安和认识上的混乱。他们要求摆脱成人的影响,保持独立的见解。除了对过去已经了解的一切进行重新评价外,对当前的一切,他们常常持批判的态度。他们有些想法符合社会要求,有些想法与客观现实矛盾,因而他们在认识上常常出现许多混乱,做出的判断往往带有偏激、片面的特点。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普遍较高,往往夸大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不能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往往管不住自己。有时会凭一时冲动行事,对父母的要求符合己意的就办,不符合己意的就拒绝或打折扣。有时不想干的事,结果还是随波逐流地干了。由于这一时期是心理急剧发展的时期,心理的可塑性也特别大,容易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容易向坏的方向发展,处于分化的十字路口上。如果教育不得法,他们就会不接受成人的教导而经常用固执、粗鲁、执拗、孤僻等方式来表示反抗,在父母、教师心目中成为惹是生非不听话的孩子。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就容易形成不良心理品质。

三、成人感的增强

青春期发育使青少年身材迅猛增长。到青春期,他们的身高都已达到或超过自己的父母,体态也迅猛变化。意识到性的成熟,加上他们知识的增加、能力的发展,他们体会到自己的力量,感到自己长大成人了,“成人感”强烈地显露出来。

这时,他们要求摆脱成人的监护和指导,独立自主,尤其是那些涉及他们个人问题的行为,例如,选择朋友、学科兴趣、业余爱好等,他们更强烈要求独立安排。他们要求别人像对待成人一样对待自己,尊重自己,反对把自己归属儿童,不愿听到训斥和絮叨式教育。同时,他们也处处力图表现自己的品质和能力。如果家长、教师不了解青少年的这个特点,无视他们自我肯定的需要,使他们的成人感遭到挫折,长此以往就会影响他们个性的正常发展,导致教育的失败。所以,家长、教师既要严格要求他们,又要尽可能地尊重他们,与他们商量,充分调动他们积极向上的长处。

正是这种成人感,使他们产生很强的模仿心理和尝试性。他们处处都想按成人的行动去实践,模拟角色的活动日益增多,如“假如我是校长”、“假如我是文学家”等。他们积极地想学习成人的优秀品质,敢想敢闯,什么都想尝试一下,甚至冒险。这种心理有助于青少年的成长,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对于这样的发展方向,应当给予鼓励、支持和具体的帮助指导。

青少年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往往把模仿成人的外表作为达到成年的途径。不恰当的学习、模仿成人外貌的特点、某些行为方面的特征,如成人的衣着、打扮、吸烟、饮酒等。有些不良的形象甚至是反面人物的形象也会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以致造成过错行为。他们不能正确区分冒险与勇敢、执拗与顽强的界限,往往把不顾后果的冒险、违反学校纪律、顶撞老师当作勇敢的表现。

由于身体的成熟与社会人格的成熟不同步,所以尽管青少年的“成人感”在逐步发展,但是他们对社会的认识还是肤浅的,还不能立即进入成人世界。

四、容易受外界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