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经济互补性强
中印同属亚洲,但由于地理位置不同,自然资源赋予情况极不相同。同时尽管中印劳动力资源都非常丰富,但劳动力结构上也存在差异。因此中印利用各自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生产的产品仍存在相互交换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如印度大量生产的热带作物和中国大量生产的寒带作物等许多产品,就存在交换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时中印同属发展中国家,但各自都有自己的优势,如中国在电子硬件生产等方面有优势,印度在电子软件开发等方面有优势。如果中印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利用相互贸易的渠道,双方都可以从中获利。国际上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中印如能在电子硬件生产和软件开发方面联合起来,将会形成巨大的国际竞争力。正如朱镕基在2002年年初访问印度时所说,电子硬件生产中国是老大,电子软件开发印度是老大,如果加在一起,我们就是世界老大。
因此中印经贸合作存在大好的机遇。当前,随着中印关系逐渐改善,中国企业开拓印度市场的机遇空前良好。这种大好机遇主要是由如下诸多因素决定的。
(1)中印双边关系逐渐改善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印关系曲折反复,曾经严重制约着中印经贸关系的顺利发展。近年来,中印关系逐渐有所改善。2002年初,朱镕基访问印度,中印关系明显改善,双方还就加强经济贸易合作达成了共识,并提出在最近几年内使中印贸易额达到100亿美元的设想。2003年4月,曾经高喊“中国威胁”的印度政府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在中国社会处于“非典”高峰期、一些国家领导人的访华议程推迟的情况下如期访华;回国后又主动向中国人民抗击“非典”斗争提供药品援助,显示出对中国人民极为友好的姿态。早在5年前,朱镕基就邀请其访华的印度政府总理瓦杰帕伊,也在2003年6月22日,应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邀请正式访华,成为10年后访华的第一位印度政府总理。访问期间,双方签署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等主要文件。这对增进双方互信,促进两国关系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印政治外交关系的改善和全面合作关系的建立,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印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
(2)中印均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
过去,印度曾经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缔约国。1995年1月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时,印度也成为该组织的创始成员国。中国虽然未能完成恢复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谈判,但是还是在2001年底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新成员。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中国和印度在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的过程中,都必须遵照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则,并按照这些规则办事。众所周知,较之过去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的管理范围更广。它不仅要调节国际商品贸易领域中的关系,而且还要调节国际劳务贸易领域中的关系,甚至还要调节国际投资领域和知识产权等领域的关系。因此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规则,基本上可以覆盖中印经济贸易合作的各个领域。因此中印两国经济贸易关系方面的各种问题,都可以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加以解决,甚至可以由该组织贸易争端机制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政治外交关系对经济贸易关系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中印经济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
(3)印度正在加速进行经济改革
独立后,为了把印度建设成为政治上真正独立的国家,印度走上了“社会主义类型社会”的道路。独立后,印度领导人认为,必须大力发展经济,用经济独立巩固政治独立。为了发展经济,印度在实行公私并存的混合经济体制的同时,更强调公营经济的发展,为公营部门的发展保留了诸多经济领域;在实行市场调节与计划指导和行政控制的宏观管理机制的同时,更强调行政控制的作用,从而对经济发展过程实行了诸多干预;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同时,更强调自力更生方针,因此对商品进口和外国投资等实行诸多限制。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印度实行了以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为导向的经济改革,放松了对私营经济发展的限制,减少了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控制,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现在,印度已经基本取消对商品进口的数量限制,并大幅度降低了商品进口关税;同时,印度也放松了外商对印度投资的限制,扩大了外商在印度投资的领域。因此印度加速经济改革,为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世界各国企业更多地进入印度市场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4)中印经济发展的差距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无论就国民生产总值而言,还是就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说,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当。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进行经济改革,印度开始经济政策调整;只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印度才开始进行真正的经济改革。经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经济政策调整和90年代以来的经济改革,印度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其年均增长率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70年代末期的3.5%上升到20世纪80年代的5.6%和90年代的6.0%。但是由于印度经济改革的力度也没有中国大,以及其他多方面的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大大快于印度。在1980~1990年期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1%和11.1%;而印度仅分别为5.8%和6.9%。在1990~2000年期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10.3%;而印度则为6.0%。在1990~1999年期间,中国制造业年均增长率为14.4%,而印度仅为6.7%。近20年来中印在经济增长率方面的巨大差异,导致中印经济差距从总体上讲明显扩大了。1999~2000年度,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840美元,印度仅为460美元。目前,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1000美元,印度仅约为500美元。整体经济和人均收入的差距,都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企业进入印度市场提供了机遇。
(5)印度加速经济发展的机遇
印度人口众多,长期经济发展缓慢,很大一部分生活在官方公布的贫困线以下。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生活在官方规定的贫困线从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接近50%。即使经过20多年消除贫困的艰苦努力和经济政策调整与经济改革,印度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人民收入水平有所提高,生活在官方公布的贫困线以下人口有所减少,然而即使按照印度官方统计,目前,印度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也在25%左右。如果根据国际组织规定的每人每天生活费不低于1美元的标准,印度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口可能在4亿人至5亿人。印度社会各界都意识到,要消除贫困,摆脱落后面貌,必须加速经济发展。而要加速经济发展,印度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最为紧迫的工作,就是必须尽快解决交通运输瓶颈、通信线路繁忙、电力严重短缺等方面的问题。这也将在印度形成巨大的市场机遇。据估计,仅港口设施的改善,印度就需要超过1000亿美元的投资。如果要全面解决运输通信、能源电力、城市建筑等方面的问题,印度需要投资数万亿美元。这将在印度形成巨大无比的投资市场。同时,印度有识之士也注意到,现在印度在经济发展方面大大落后于中国了;印度要加速经济发展,就应该向中国学习,就应该加强与中国的经济贸易合作关系。因此印度加速经济发展,无疑将为中国企业进入印度市场提供了某些重要机遇。
当然,中国企业在开拓印度市场时,也可能遇到某些挑战,甚至极为严峻的挑战。
一是印度政府烦琐的审批程序。
由于长期对经济发展实行严格的行政控制,在印度开展经济活动需要经过十分烦琐的行政审批手续。特别是对外商在印度开展经济活动,审批的程序就更加繁杂。即使通过经济改革,烦琐的行政审批程序大为减少,但是在印度开展经济活动,特别是从事投资活动,依然存在大量的审批程序。在许多情况下,还存在中央政府有中央政府的政策,地方政府有地方政府的规定等情况。在某些情况下,在印度开展经济活动,特别是进行大型投资活动,甚至还必须经过印度中央政府批准。这就难免需要遭遇诸多的麻烦或经历漫长的等待。更不要说某些政府官员利用审批程序故意刁难了。西方国家一些企业在印度开展经济贸易活动时,曾经不同程度地受到这方面问题的影响,并曾在一定程度上让某些外商失去在印度开展经济活动的信心。中国企业对此应该有足够的思想准备。